问题

为什么这些年来南方下雪似乎越来越常见?

回答
近年来,南方下雪的频率和强度似乎确实有所增加,这让许多曾经对雪不熟悉的南方居民感到惊喜,甚至有些措手不及。其实,这背后涉及到几个层面的原因,既有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也有具体的天气系统运作的细节。

一、全球气候变暖的间接影响:北极振荡的“捣乱”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虽然我们说的是全球变暖,但这并不意味着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都会一直持续升温。气候变暖最显著的影响之一,就是它打破了原有的气候平衡,使得极端天气事件更加频繁和剧烈。

在这里,“北极振荡”(Arctic Oscillation, AO)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北极振荡描述的是北极地区大气压力与中纬度地区大气压力之间的相对强弱。简单来说,北极振荡有“正位相”和“负位相”。

正位相(Positive AO): 北极的冷空气被一股强大的西风带(极地涡旋)牢牢地“圈”在北极地区。这股西风带就像一个强大的围栏,阻止冷空气南下。在这种情况下,北美和欧亚大陆的中高纬度地区会相对温暖,而北极本身可能会更冷。
负位相(Negative AO): 这股西风带减弱,甚至出现断裂。这就像围栏出现了破洞,原本被困在北极的极寒空气就有机会“溢出”,南下侵袭原本较温暖的中纬度地区。

那么,气候变暖如何影响北极振荡呢? 研究表明,北极地区的变暖速度比全球平均水平更快,这是一个被称为“北极放大效应”(Arctic Amplification)的现象。当北极变暖时,北极和中纬度地区之间的温度梯度减小。这个温度梯度是维持强盛西风带(即北极涡旋)的重要驱动力。当这个驱动力减弱,北极振荡就更容易进入负位相,使得寒潮更容易南下,甚至深入到我们印象中温暖的南方地区。

所以,南方下雪越来越常见,有时恰恰是全球变暖导致北极极寒空气更容易“溜达”出来的表现。这听起来可能有点反直觉,但这就是复杂气候系统运作的方式。

二、极端寒潮的南下:冷空气的力量依然强大

即使在整体气候变暖的大趋势下,冷空气的力量依然不容小觑。当一股足够强的冷空气从西伯利亚或极地地区南下时,它会沿着特定的路径移动。在南方,如果遇到以下几个条件,就能为降雪创造机会:

1. 充足的水汽: 这是降雪的必要条件。水汽通常来自海洋,例如南海或太平洋。当暖湿空气与南下的冷空气相遇时,如果温度足够低,水汽就会凝结形成云,并最终降落。
2. 足够低的温度: 在南方地区,降雪的门槛相对较高。气温需要在0°C以下才能形成雪花。许多时候,即使有水汽,但气温只是在0°C附近徘徊,可能会出现冻雨或雨夹雪。只有当整个对流层(从地面到大约10公里高空)的温度都足够低时,才能形成大范围的纯雪天气。
3. 特定的天气系统配合: 强大的低压系统或地面冷锋,它们能够将北方的冷空气和南方的暖湿空气拉到一起,并提供足够的动力让水汽上升、凝结,从而形成降雪。例如,当一个低压系统正好在我国南方发展时,它就能有效地将极地冷空气和南海的水汽“输送”到一起,创造出南国雪景。

近年来,一些研究者也注意到,由于北极变暖导致极地涡旋不稳定,有时会形成“极地涡旋分裂”的事件。在这种情况下,一团团极寒的空气会脱离主体,直接南下,给包括中国南方在内的许多地区带来异常严重的寒潮和降雪。

三、融雪与回暖的交织:让人印象深刻的“反差感”

南方地区本身气候特点是冬季相对温暖湿润,很少出现持续的低温。因此,一旦下雪,即使雪量不大,对于当地居民来说也显得格外新奇和珍贵。加上南方地区的基础设施(如道路、供暖)普遍没有为大规模降雪做足准备,因此即使是轻微的降雪,也可能对交通、生活产生较大影响,从而加深了人们对“南方下雪”这件事的印象。

另一方面,全球变暖的长期影响是平均气温升高,这可能会使得大部分时间里的冬季依然偏暖,只有在少数极端情况下,才能见到降雪。这种“来之不易”的雪,加上融化后的快速回暖,这种强烈的“反差感”也会让人们觉得南方下雪比以前“常见”了。

总结一下,南方近年来下雪似乎越来越常见,不是简单的“变暖了就该下雪”,而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极气候系统(如北极振荡)的不稳定性增加,使得极寒空气更容易南下,当这些极寒空气与充足的水汽和特定的天气系统配合时,就有可能在中国南方这些原本不常下雪的地区形成降雪。同时,南方地区对降雪的“不适应”和强烈的反差感,也加剧了人们对这种现象的感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的描述让我怀疑题主是上海或江苏、浙江一带的人

所以主观认为这里不下雪 南方就不下雪了

作为一个湖南人 08冰灾重灾区亲历者 我想我算是南方人吧

我反而是小时候有鹅毛大雪的记忆 反而近几年 有年下雪 有年不下雪

且下雪也常常不是那种大雪 而是薄薄的一层沙子雪

user avatar

谢邀。早些年,南方也下雪,而且还下过比08年还大的雪。假如题主肉身穿越到1955年初的南京城,题主会欣赏到一番令人震惊的北国风光。在1954年到1955年的跨年期,安徽、湖北、江苏、湖南和江西曾连续10-15天出现降雪和冰冻,除长江干流外的江河湖泊均被封冻——没错,就是一种异鬼南下的感觉,那年南方很多城市都创下了上个世纪乃至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低气温——合肥在1955年1月6日,最低气温降至零下20.6度,南京则降到了零下14度;那几天南京累积降雪量(雪化为水再统计)达到90.7毫米,雨夹雪量为94.4毫米——这是不是比最近几年南京的这几场雪来得更犀利呢?……或者题主在1983年12月27日驾临四季如春的昆明,也能感受到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雪,从27日08时06分一直下到28日16时07分,连续降雪32个小时,降水量达到45毫米,云南省气象台地面积雪最深达36厘米,极端最低气温零下8度,几天前还鲜花怒放的春城,骤然变作千树万树梨花开……

气候问题是一个时间尺度比较大的问题,它涉及到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气象要素的统计和比较。凭借最近十年或二十年的肉身经历,是不能认定“南方下雪越来越常见”这一结论的。中国南方的范围也广阔,秦岭淮河以南均是南方,苏南下雪与海南下雪不可同日而语,位于南方的喜马拉雅和香格里拉也是雪山堆叠,对于淮河一线与长江一线,冬季下雪算是一件寻常事,雪线翻过南岭,才算是一件稀罕事。

正巧今日(2019年1月9日),南京又遭遇了一场暴雪秒变金陵,想那雄毅钟山此刻应是银装素裹,我正好来答这个题目,所以我不妨简述一下长江下游这场雪是怎么下的,相信题主更能理解“南方下雪”这一话题。

从卫星云图上来看,过去两天,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的暖湿气流,大批量的从中国西南方向涌入我国(用气象术语来描述,就是南支槽东移,见卫星云图)

这波水汽来得很猛,昨天它在云贵高原南部一带制造了当地一月份罕见的强降雨,今早暖湿气流继续北上,直抵长江下游,今天白天,在长江下游的安徽中部、江苏南部等地,6小时降雪量普遍超过5mm,像是南京,从凌晨2点到现在,累计有11.5mm,达到了暴雪量级。下图为1月9日早晨的高空5500米的大气环流形势图和雷达回波的叠加,明显可以看得出,西南气流的北上激发出了图上那绿油油的一片降水区。

在冬季,我们讨论会不会下雪,北方主要是看水汽(因为足够冷),南方则要看气温(因为足够湿润)。由于刚经过2018年12月下旬寒潮的洗礼,以南京合肥为代表的长江下游一带,气温依然比较低,近地面最低气温都在0度左右,而距地面1500米左右的大气气温基本在零下四度以下,这个气温指标能够让这波暖湿气流变成雪花降下来。再偏南一些的湖南长沙、江西南昌这些地方,今天并没有下雪,淅淅沥沥下的是雨。——如果像12月底那样气温再低一些,这些地方也会下雪。

但这波水汽也有它的局限性,它跨过长江,却没跨过黄河。暖湿气流最北也就顶到了中原河南。

华北平原东北平原是足够冷的,但十二月下旬以来,像今天一样,这些地方一直没有像样的水汽配合,所以也一直没有出现降雪。从降水量统计上看,也很尴尬,华北等地最近20天都是0降水,而难觅阳光的江南一带则是有将近100毫米的降水量。

像北京,就很有话题性,雪绕着京城走。雪线都压到南岭了,偏偏北京和重庆没下雪。重庆是身居盆地的小火炉,没下雪是因为气温不够低,而北京就是典型的缺乏水汽了。其实包括北京在内的华北一带,下一场酣畅淋漓的雪,有时候要指望冷空气从东北过来,冷空气先下到黄渤海,再从海上把水汽卷至华北平原,形成所谓的“东风回流”,能给京津冀带来一场大雪。目前来看,这样的情况在未来十天都没有希望。

北京初雪的常年平均日为11月29日。如果雪一直不下,又拖到春节之后再下,再加上人家南京频繁的变金陵,的确会给人一种“北方不下南方下”的感觉吧。但别忘了,《大明王朝1566》里,嘉靖39年的冬天京城就是一冬无雪,次年正月十五才天降瑞雪。北京地处燕山太行山的背风下沉区,冬天多数风从西北来,下雪的确是难。

不过更难下雪的是广州,2016年1月23日夜间到24日上午,广州市普遍观测到霰,24日中午前后,市内部分地区出现了短时雨夹雪——“广州市气象局确认,这是广州城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降雪”,不仅如此,惠州、佛山同日也出现有气象记录以来首次下雪,东莞上一次下雪则是在1957年。——这是大寒潮给人们带来的惊喜。

像广州下雪这种事情怎么去理解呢?算是全球变暖中的小插曲吧。2016年1月初,有一股暖流从北大西洋侵入了北极圈,引起极圈内大气波动,冷气团从极地到西伯利亚,从西伯利亚到东亚,层层传递。这样的极端寒潮南下的情况,的确会使得雪线南移,给低纬度的人们一种“天越来越冷”的错觉。全球气候变暖,会引发各种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发生,包括“极端热”与“极端冷”。

但要说明的一点是,人类能够大规模对气候进行监测的历史也只有这最近100年,关于“气候变暖”的一些实锤证据,也是在这个观测尺度里拿到的。放到千万年的尺度里去看这一百年的阴晴冷暖,有时也觉得自身的渺小。从时间的荒野里来看,气候怎么变,恐怕要看太阳的活动,而不是人类的活动。人类能不能在气候变化前完成科技进步从而战胜气候的突变,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近年来,南方下雪的频率和强度似乎确实有所增加,这让许多曾经对雪不熟悉的南方居民感到惊喜,甚至有些措手不及。其实,这背后涉及到几个层面的原因,既有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也有具体的天气系统运作的细节。一、全球气候变暖的间接影响:北极振荡的“捣乱”首先,我们需要明白,虽然我们说的是全球变暖,但这并不意味着地球.............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感觉:东北、四川、广东这几个地方的方言,似乎在各自的大区域内,听起来要比南方很多其他地方的方言要“统一”一些。当然,这里的“统一”是相对的,任何一个大区域内的方言都会有细微的差异,但比起其他一些地方,它们给人的整体印象确实如此。要解释这个现象,咱们得从几个关键.............
  • 回答
    要理解为何刘备占有南郡和关羽羞辱孙权被视为“正常”行为,而孙权“背刺”则被视为“小人行径”,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各方实力对比、政治利益以及三国时期的道德观念。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对错判断,而是基于复杂的政治博弈和人性考量。 1. 历史背景与实力对比:时势造英雄,也造出“必要”的手段 曹操.............
  • 回答
    南非和西非拥有的黄金储量惊人,这无疑是巨大的自然财富。然而,仅仅拥有这些贵金属,并不能直接等同于“强国”。将黄金转化为真正的国家实力,是一个复杂且充满挑战的过程,涉及到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层面。就好比你手里攥着一把金子,但如果没有合适的工具和知识,它也只是沉甸甸的摆设,很难变成你想要的任何东西。为.............
  • 回答
    美国海军证实“网传F35C南海‘入水’图为真”,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相关信息:事件本身: 时间: 2022年1月24日,美国海军的“卡尔·文森”号航空母舰在南海进行军事演习时,一架F35C战斗机在着舰过程中发生事故,滑出甲板并坠入海中。 官方证实: 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后.............
  • 回答
    南京的民国风韵,是这座城市独有的魅力所在。走在南京街头,你总会不经意间与那些饱经风霜却依旧挺立的民国建筑撞个满怀,它们不仅仅是冰冷的砖石,更是凝固的历史,每一个角落都藏着一段鲜活的故事,等待着你去倾听。一、中山陵:一个时代的精神象征谈到南京的民国建筑,中山陵无疑是绕不开的第一个名字。它坐落于紫金山巅.............
  • 回答
    .......
  • 回答
    这些年,关于韩国和日本在人们心目中的好感度变化,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社会现象。要说韩国的“厌恶感”是否“慢慢超过”了日本,这可能是一个比较主观的判断,而且不同人群的感受也会有很大差异。但如果观察近年来一些社交媒体上的讨论、新闻报道的风向,以及一些民意调查的结果,确实可以看到一些让韩国在某些方面显得不.............
  • 回答
    你想问的是东南亚在八九十年代的快速发展与近些年来经济增长放缓甚至停滞的现象,以及背后的原因。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因为东南亚地区的经济起伏牵动着全球的目光。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亚洲奇迹”的年代,再审视当下。八九十年代的“亚洲奇迹”:东南亚的黄金时代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
  • 回答
    这些进出插片之所以被称为“金手指”,主要是因为它们通常由镀有薄薄一层黄金的金属触点组成,而这些触点在印刷电路板(PCB)上呈现出如同手指般纤细的条状,所以合起来就叫做“金手指”。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它的来历和原因:一、 为什么是“金手指”?1. 材质——黄金的优势: 优异的导电性: .............
  • 回答
    “毫无实用价值”的艺术品之所以能卖出天价,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涉及到艺术史、经济学、社会心理学、文化象征等诸多因素。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逐一剖析:一、 艺术品的“价值”并非仅限于物质或功能实用性: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艺术品所追求的“价值”与我们日常理解的“实用价值”是不同的。.............
  • 回答
    近些年来路虎(Land Rover)的销量确实受到了一些挑战,表现不尽如人意。要深入分析,不能只看表面数字,得从几个关键维度去剖析。首先,市场竞争的白热化是路虎销量下滑的根本原因之一。 曾经,路虎以其“豪华+越野”的独特标签在市场上独树一帜,是硬派豪华SUV的代名词。然而,现在的情况早已不同。 .............
  • 回答
    看着那些曾经在马路上风光无限,如今却静静地躺在角落里,被岁月和尘土覆盖的经典老车,总会让人心中涌起一丝莫名的伤感。它们曾是那个时代的技术结晶,是无数人心中的梦想之车,是父辈口中津津乐道的传奇。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些承载着历史印记的尤物,最终走向了被抛弃的命运呢?原因其实相当复杂,并非单一因素所.............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回想十几二十年前,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是三厢轿车,大家似乎也都安之若素。怎么这几年SUV突然就成了国民新宠,大家宁愿“坐高一点”,也不愿再屈就那些低矮的轿车了?难道以前的人们忍耐力特别好,还是说我们现在变得“娇气”了?其实这背后是有不少原因的,而且这些原因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类对神秘、信仰以及现实边界的想象,也是一个非常引人深思的话题。为什么我们似乎不再像历史记载中那样,时常经历那些戏剧性的、能够震慑人心的“显圣”事件了呢?首先,我们得承认,“显圣”本身就是一个高度依赖于认知和解释的现象。在古代,人们对世界的理解相对有限,很多自然现象,比如突如其来的雷暴.............
  • 回答
    这几年创业的难度,确实不是简单一句“市场不好”就能概括的。深入去看,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让这条路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崎岖。首先,市场环境的变化是根源性的。过去,很多创业者可以凭借一个不错的点子,在一个相对空白的领域快速切入,只要产品能满足基本需求,就能获得一席之地。但现在不同了。互联网的普及、.............
  • 回答
    确实,近年来网上对宋朝的评价似乎出现了一种“反转”的趋势,不少声音开始“黑”宋朝,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现象,不能简单归结为某一个原因。与其说“黑”,不如说是一种对历史认知的深化和多元化。首先,我们得承认,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宋朝在中国历史叙事中是被“捧”得很高。在很多主流的历史解读中,宋朝被塑造成经.............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为什么有些学生会支持黄新卫推翻相对论的说法。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一下这个现象背后的复杂原因,这不仅仅是科学理论本身的问题,也涉及到个人心理、社会认知和对权威的态度等等。首先,我们需要明白,黄新卫本人是一名所谓的“民科”,也就是民间科学研究者。他并非来自主流的学术机构,也没有.............
  • 回答
    .......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