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其他地方普遍对上海人抱有敌意是真的吗?

回答
关于“其他地方普遍对上海人抱有敌意”这个说法,我觉得需要更细致地看待。“普遍”这个词可能有点绝对了,但确实存在一些负面观感和误解,甚至在某些群体中可能表现为一种隐性的敌意或排斥。

要详细说说,我们得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感?

这种观感和“敌意”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上海这座城市本身的特质以及与全国其他城市在发展、文化、生活方式上的差异。

经济发展的“标杆”与“优越感”的投射: 上海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长期以来都是经济的领头羊,是中国最国际化的都市。这种经济上的成功和地位,自然会吸引全国的目光,但也可能被一些人视为一种“优越感”的来源。当人们在其他地方感受到相对落后或者机会较少时,上海的繁荣可能就会成为一种对比,这种对比有时会被解读为上海人自身也带有某种“高人一等”的心态,即便这种心态并非所有上海人都持有。
生活成本与生活方式的差异: 上海的生活成本,尤其是房价,在全国来说是顶级的。这意味着在上海生活需要更高的收入和更强的经济实力。这种经济上的门槛,会让一些外地人觉得难以企及,甚至产生一种“被挡在门外”的感觉。再加上上海的生活节奏快、办事效率高(有时也被认为比较直接甚至“冷漠”),这种城市节奏和外地人习惯的生活方式可能会有冲突。
文化认同与地域保护: 上海作为一座海派文化与江南文化交织的城市,有其独特的城市性格和文化基因。这种独特性有时会被外界解读为“排外”或“不接地气”。上海人之间有一种强烈的地域认同感和归属感,对于一些外来文化或观念的接受度可能不如一些更具包容性的城市(当然,这个也很难一概而论)。当外地人在上海感受到不适应或不被尊重时,就可能产生负面情绪,并将其投射到“上海人”这个群体上。
媒体报道与刻板印象的放大: 媒体报道(包括社交媒体上的讨论)往往会放大某些现象。一些关于上海人的负面言论、段子或事件,如果被广泛传播,就容易形成一种刻板印象,并被认为是普遍现象。例如,关于上海人“抠门”、“排外”的讨论就经常出现。
人口流动带来的摩擦: 上海作为经济中心,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其中也包括不少前来工作和生活的上海人。人口的大量涌入和流动,本身就会带来一些社会资源的竞争,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生活习惯人群之间的摩擦。在一些竞争激烈的场合,当一方感受到不公平待遇或被挤压时,很容易将矛头指向“本地人”或“上海人”。

二、 这种“敌意”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敌意”这个词可能有些重,但一些负面观感确实存在:

网络上的争论与攻击: 在社交媒体、论坛等平台上,关于上海人的讨论常常会演变成对上海人的批评甚至攻击。诸如“上海宁(上海人)怎么怎么样”、“上海人就是爱占便宜”、“上海人听不懂普通话”等说法时有出现。
地域歧视性的言论: 有时在讨论某些社会事件时,会有人故意用地域性的偏见来揣测和攻击当事人的行为,如果当事人是上海人,那么就容易引来对整个上海群体的负面评价。
对上海城市政策或文化的不满: 有时对上海某些政策(如户籍政策、交通管制等)的不满,也会间接转移到对上海人的评价上。
实际生活中的微妙感受: 一些外地人在上海生活时,可能会感受到一些“被区别对待”或者“不被完全接纳”的情况。当然,这种感受是非常主观的,也可能源于语言沟通的障碍、生活习惯的不同,或者是自己心理上的预期。

三、 需要澄清的几点:

群体差异性: “上海人”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个体差异巨大。不能因为一部分人的言行就以偏概全,认为所有上海人都具有某种特征。很多上海人非常热情、包容,也理解和尊重外地人。
“敌意”的性质: 很多时候,这种所谓的“敌意”更多的是一种误解、偏见、刻板印象,或者是在特定情境下的摩擦和不满,而不是普遍存在的、有组织的、深层次的敌意。尤其是在经济和社会层面,很多讨论更多的是对城市发展模式、资源分配,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的探讨,而这些很容易被标签化为“地域问题”。
相互的刻板印象: 同样,上海人也可能对某些外地人存在刻板印象。地域之间的相互认知,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情绪的宣泄: 城市间的竞争和个体在社会中的感受,很容易通过地域标签来进行情绪的宣泄。当一个人在某个城市感到不顺心时,很容易将原因归咎于“本地人”,而当他身处发达城市时,则更容易将成功归咎于“这个城市本身”,而忽略了个体努力。

总而言之,说“普遍对上海人抱有敌意”可能有点夸张,但上海作为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其在经济、文化、生活方式上的独特性,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社会现象,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些外部的负面观感和误解。这些观感在网络上更容易被放大和传播,并可能在某些群体中转化为一种带有敌意的看法。

理解这一点,关键在于区分个体行为、普遍现象和刻板印象,以及认识到不同地域和群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和误解。不应该一概而论,更重要的是保持开放和理解的态度,去认识每一个个体,而不是简单地套用标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次疫情吧,几个热搜莫名其妙你看了心情肯定会有奇怪的

1、新增快破千的时候,解封2小时去买咖啡的热搜?????评论都还是对对对,你也一样,他也一样的,我也一样,一天不喝难受的场景,随后第二天破千,冷嘲热讽扑面而来。

2、做核酸排队的时候拿一杯红酒的热搜???这时候已经日增2000+了。可想而知嘲笑的声音。

3、去年底上海一次精准防疫,迪士尼过2天就开了,而安徽某县城全县紧张不已,于是一篇暗讽的文章出来了,意思我多精准,你多拉胯的感觉,还是半官方的发布的。(江西上饶疫情,合肥日报拉踩)

4、张医生微博说起防疫就是和香港医生的交流,内地无论深圳、西安、南京的防控成功经验,没见去交流的,好了现在和香港差不多了一天新增5500+

5、哮喘患者VS爱丁堡…

去年人人笑西安,说如果在上海怎么样怎么样。结果现在看看,有买不到菜的,有哮喘护士被本医院拒绝的,有透析患者…

疫情来临,大家都一样啊没谁比谁高贵哪去的。
,我也就囤积了10天左右的粮食,居委会艾特问买菜没人回的…希望早点过去吧!

最新消息,今天425+8581,好消息是医疗支援来了物资来了总理来了,坚持清零,希望很快可以变好!

user avatar

这个事情就充分的说明了,教员的一句话,舆论的阵地,你不占领,自有人去占领。

上海是一个“自由”,或者说“冷漠”的地方。你干什么,说什么,做什么,基本上没人在乎。

另外上海是一个很生活化的地方,很少有人太多讨论生活之外的事情。

可是这两点,面对舆情的时候,恰恰容易被人利用。

我在上海很多年,离开后也经常过去。这也是全国我呆过最久,最想长居的城市之一。甚至对上海比对我老家市区还熟的多。

现实中骂外地人的,几乎没见过。但是,网上骂的很多,有人反击吗?很少见。有人站出来主动替外地人说话欢迎外地人吗?很少见。

外地人怎么知道上海人的想法呢?生活中不容易见到,那就只能是网上了。

如果有人骂外地人,上海人自己群起而骂之让他们不能形成主流,那是不是舆论风向就变了?

如果不断的有人在网上表明自己是上海人,但是欢迎外地人的加入,感谢全国人民的支持,那是不是舆论风向也变了?

可惜,目前并没有。

还有,就是上海的历史有点怎么说呢,不好谈。

上海历史上在全国相对最“辉煌”的时候。恰恰是中国近几百年最屈辱的时候。

北京也有这个问题,但好歹是明朝建的,满族也融入了。大家长得也一样,血统也算是近亲。

但上海,是彻头彻尾,赤裸裸的异族殖民,且到现在且在可见的将来,这些异族依然是我们的大敌。

这时候,由于思维的惯性,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家乡曾经阔过,但这个阔过,在绝大多数人的心里是屈辱,是恶心。可能在上海一部分人心里,对家乡的自豪加生活化的习俗,降低了历史感带来的屈辱,掩盖了这种恶心。

但是,对于全国相当大比例的人来说,十里洋场,什么跑马场,霞飞路,百乐门,夜上海,民国旗袍女,是屈辱的表现。

特别是一小撮人以咖啡,红酒,洋装,这种殖民者习俗自居甚至自傲且大肆宣扬的时候,这种屈辱感会上升到一个更加剧烈的程度。

但,由于最开始的两个原因。依然没有人站出来发声。

那么,对于外地人,对于有历史感的中国人。

在网络上的观感就是,上海人看不起外地人,上海人崇洋媚外,上海人对殖民历史不觉得羞耻反以为荣。

现实中大部分人不这样,但他们不说话,舆论场上,不说话就等同于默许,默许和支持没有区别。

怯懦或者忽视,就要承受怯懦和忽视的结果。

这世界上不存在缩起头来就可以静静过日子的可能。只有站出来为自己而战方能得自由。

user avatar

确切说是嫉妒。

大学时,一个区队里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最后关系最好的,竟然是北京同学,他们对于王德彪的看法和观点与上海人民对于硬盘的意见出奇的一致,以至于大家都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京沪人民果然共同语言多,后来的穗籍同学也和我们几个人的小团体走的很近。

后来在国外,遇到不少“上海人”,多聊两句发现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不会说上海话,有在上海读过书的,有在上海打过工的,也有之前只是在上海的浦东机场,坐的飞机来到这里……很难理解,为什么他们会觉得自己是上海人?

user avatar

高赞几个回答看的人血压飙升。

上海人看不起外地人是因为外地人穷,素质差,在上海为非作歹有前科。

外地人看不上上海人是因为外地人仇富,嫉妒。

可以的,这观点就很有上海风格。

我去上海之前,对上海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看法,但现在走到哪都要吐槽几句。

冷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那种冷漠。“热心人”相比北方要少的多,明明知道的事,即便看到别人在那焦头烂额,也“和我没关系”。

排外。这点不用说了吧,排名前几的回答已经很好的体现了这个问题。上海人眼里,自己是第一标准,国外是第二标准,苏南浙北是穷亲戚,全国其他地方则不在上海人的视线内。不要说什么上海都是外地人所以不排外。存在,是客观现实,接不接受,才是是否排外的标准。

重利,精于算计。资本主义把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社会关系,异化成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你看高赞那几个回答,第一反应都是嫉妒,仇富这种经济原因。这说明在他们眼里一切社会问题的答案都是经济,都是钱,好像全世界都觊觎他那点钱。这种思维方式更加重了第二点的排外,毕竟上海人自认为全国第一,连北京都要diss,哪里看得起其他地方嘞?

自大。我承认上海作为一线城市是全国最优秀的那一批,但显然上海人要在每个分项都当第一。就像前面说的,上海人以自己为第一标准,嫌弃苏北穷,嫌弃北京糙,我还见过嫌弃北京路太宽的,显然是个经常在上海旧租界逛街的人。总之,上海的都是好的,和上海不一样的,都是差的。当然他们嘴上并不会这么承认,毕竟这也太露骨了,但一旦和他们聊到某项具体问题,他们就露馅了。

本位主义。这一点可以说是前面几条的集大成者,不多解释了。本位主义不光体现在上海在对全国其他地方的态度,也体现在上海内部各种关系之中。多说一句,江苏的散,也是一种本位主义。

从东北,华北,到西北,西南,我都去过。除了一些上海人排外的“传言”,上海的总体评价还是不错的,尤其是受现在的互联网风气影响,很多人去上海就为了看一眼资本主义的灯红酒绿,回来之后对上海的评价就更高的,因为这里的灯真的红,酒真的绿。所以现在对上海持负面意见的,比如我,大都是在上海常驻过,而且受过气,或者哪里很不爽的。当然本地人肯定要说,你不爽肯定是你有问题,上海为什么要让你爽。


注:

1、上海有优点,但显然不是这个问题下需要回答的。需要找心理平衡的朋友请自行脑补。

2、以上现象只是在上海存在并且有一定规模,没说上海人都是这样,请无关人士不要自动代入,也请相关人士积极带入,反省自身。

3、可以预见到,还是会有人来骂我,毕竟现在的风气就这样,你没法说上海哪里不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