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锐龙6000系CPU架构不大改,三级缓存也仍维持16M,单核/多核性能上限预计都无法与12代酷睿移动版匹敌,搭配独显的游戏表现也不会有明显提升(我甚至怀疑要开倒车,因为DDR5内存的延迟更高),受关注度显然不如友商12代酷睿移动版。不过毕竟采用的是相对没那么“抢手”的6nm工艺,备货与价格应该都会比较理想,对心理价位普遍5~6K的大众消费者还是很有意义的。
上一代锐龙5000系移动版的缺点总结如下——
我们一条条来审视——
1前面说了是无法解决的,因此明年一般不推荐购买6000系搭配超过RTX3070显卡的高端游戏本(除非这个本子是2K屏,那样压力来到显卡上,CPU相对不是很重要了);RTX3060及更低的尚可考虑。好消息是明年移动端显卡并不会显著升级,红绿两家都要4季度才发布新架构。
2已经确认解决了,6000系会全系标配RDNA2架构的核显,最多12CU,TS跑分从流露出来的测试看超过2700,在友商的96EU核显/MX550之上。悬念就在AMD会怎么刀,这个放后面再说。
3前面说了其实不算缺点,毕竟5000系核显上限也不如友商(而且友商存在一个非常依赖内存频率的问题,导致实际在许多机型上并发挥不出上限来)。但6000系既然核显都这么强了,如果仍采用5000系的动态分配策略,核显是否能发挥出上限就有点堪忧。我只贴一个图大家便知——
同样是5000系的老旧核显,5800H(载体为小新Pro14,已经是轻薄本里散热标杆了)比5600G还多一组CU,结果玩游戏全方位落败,其实理论跑分也是输的(TS为1200vs1370)。
那办公呢?答案是差得更远……这个算是充分体现出了笔记本与台式机的差距,同时也说明,AMD强调优先让CPU吃足够功耗的策略其实不见得好使——毕竟同样是5000系的塞尚架构,5600G单核性能也和你5800H差不多,为啥人家就干啥啥行呢,PCMark10也不是烤鸡那种强度啊。
我额外把之前测过的拯救者3A版(5800H+RDNA2架构的6600M独显)搬进来比较了下,看得出来RDNA2架构在修图/渲染两项相比GCN架构还是有明显提升(其实也比满血版3060强),但剪视频表现还是不太行。考虑到现在是新媒体时代,视频创作将是不亚于游戏的大众需求,新一代AMD创意设计本还是要搭配上NVIDIA独显才好使。
4算是比较未知的了,鉴于5000系离电表现相比4000系已经有所提升(而且跟品牌商也有关系,华硕家哪怕H系列离电性能都明显更强,联想家反而不太行),6000系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还是可期的。不要求提升到EVO认证那种级别(反而影响续航),但也别直接腰斩叭。
5从规模上看无法解决,R9和R7一样都是8核16线程。悬念就剩下会不会从核显上动刀,比如R9是满血12CU,R7就大刀阔斧砍到只有8CU?真是这样那R7核显会打不过MX550,和96EU比优势也不再明显……但从官方改变核显命名法则这一迹象看,可能性很大,毕竟如果只砍到10CU,R7和R9就还是拉不开差距。多说一句,Zen4开始AMD的传统桌面CPU都会标配4CU的RDNA2核显。
6理论上是不难解决的,但4000系开始就有人在抱怨了,AMD却没有任何对应行动。这个态度我认为是非常不好的,毕竟APU是你家一大系列,台式机也有APU,没必要这么高傲叭?
整体而言我对移动端6000系期待程度是70分,比之前桌面端5000系APU高(后来真香了,桌面端5000系APU我觉得还挺实用的),但无法匹敌前两代移动端出来时那种兴奋心情。
购买建议——
游戏本用户,预算较高且追求游戏(尤其竞技网游)和Adobe全家桶的,建议等12代酷睿新品;预算普通,显卡最多上到3060的,不必做等等党,可以现在就入手,11代酷睿H45和锐龙5000系都可以买(其实12代酷睿游戏性能提升也未必有11代大)。
轻薄本用户,对图形性能要求较高的,可以等锐龙6000系;要求不高的则可以直接入手11代酷睿H35和锐龙5000系,注意不宜高估“8核+16G板载内存”这套组合的性能。
创意设计本用户,可以等12代酷睿,也可以直接入手锐龙5000系。
相关阅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