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什么因素导致某些颜色显得更「高级」?

回答
颜色给人的“高级感”是一种非常主观的感受,但背后确实有一些普遍的心理和文化因素在起作用。并非单一因素决定,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以下将详细阐述导致某些颜色显得更“高级”的因素:

1. 文化与历史联想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Associations):

这是最主要也是最根深蒂固的因素之一。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为某些颜色赋予了特定的意义和象征。

皇家、宗教与权力的颜色:
紫色 (Purple): 在古代,紫色染料极其昂贵且难以制作,只有皇室、贵族和高级神职人员才能负担得起。因此,紫色与权力、奢华、尊贵和神秘感紧密相连。这种历史遗留的联想至今仍影响着人们对紫色的感知。例如,深紫色、茄紫色、丁香紫等常被视为高雅和有品位的颜色。
金色 (Gold) 与银色 (Silver): 作为贵金属的颜色,金色和银色天生就与财富、成功、荣耀和永恒联系在一起。它们常用于宗教器皿、皇冠、奖牌和奢侈品的包装,进一步强化了其高级感。
深红色 (Deep Red) / 勃艮第红 (Burgundy Red): 历史上,某些深红色染料也比较昂贵,并且与皇室、贵族、军事力量和宗教盛事有关。它既可以象征权力与激情,也可以代表成熟与稳重,给人一种深邃而有力量的高级感。
象征意义的演变: 即使某些颜色最初与权力无关,但随着历史的变迁,它们也可能被赋予新的意义。例如,某种特定颜色的面料可能在某个时期被某个有影响力的人物或群体所推崇,从而影响了大众的认知。

2. 色彩本身的视觉属性 (Inherent Visual Properties of Colors):

颜色在物理上的某些属性也会影响我们对“高级感”的感知。

饱和度 (Saturation) 和明度 (Brightness) 的影响:
低饱和度的颜色 (Desaturated Colors): 过高饱和度的颜色往往显得鲜艳、活泼,甚至有些“俗气”或“廉价”,尤其是在大面积使用时。而低饱和度的颜色,即颜色中掺入了更多的灰色,会显得更加柔和、内敛、沉稳,给人一种平静和精致的感觉。例如,灰蓝 (Dusty Blue)、灰绿 (Sage Green)、灰粉 (Blush Pink) 等,因为其柔和的饱和度,往往比鲜艳的原色看起来更高级。
适中的明度 (Moderate Brightness): 过于明亮的颜色容易显得张扬,而过于黑暗的颜色则可能显得压抑。适中的明度,即不刺眼也不晦暗,更容易营造出一种平衡、优雅的视觉效果。
色调 (Hue) 的选择:
偏向“冷色调”或“中性色调”: 冷色调(如蓝色、绿色、紫色系)和中性色调(如灰色、米色、棕色系)通常被认为比暖色调(如红色、黄色、橙色系)更显冷静、理性、专业和成熟。这使得它们在很多“高级感”的语境下更受欢迎。例如,海军蓝、森林绿、燕麦色、炭灰色等,都常用于高端服装、家居设计和品牌形象中。
深邃的色调: 深邃的颜色,如深蓝、墨绿、酒红、深灰,能够吸收更多的光线,营造出一种神秘、深沉和稳重的氛围,从而带来高级感。
色彩的对比与和谐: 高级感也体现在色彩的搭配上。
低对比度的搭配: 使用相近色或类似色进行搭配,能够营造出一种柔和、和谐的视觉效果,显得低调而有质感。
点缀性的高对比度: 在大面积的低饱和度或中性色背景上,巧妙地运用小面积的高饱和度或对比色作为点缀,可以瞬间提升视觉焦点和精致感,但这种高对比度通常是克制的、有策略的。

3. 材料与质感的影响 (Influence of Materials and Textures):

颜色与材质的结合是营造高级感至关重要的环节。

哑光与金属质感:
哑光 (Matte Finish): 哑光表面不会产生强烈反光,更能凸显颜色本身的质感和深度,显得低调而有品味。许多高级皮革、丝绒、高级涂料等都常采用哑光处理。
金属光泽 (Metallic Sheen): 如前所述,金色、银色、铜色等金属色本身就带有高级感,它们的金属光泽更能反射光线,增加视觉上的奢华感和精致感。但这种金属光泽如果过于夸张或廉价,反而会显得俗气。
天然材质的联想:
木材、石材、皮革、羊毛、丝绸等天然材质 本身就带有独特的光泽和纹理,它们与特定颜色(如大地色系、深棕色、墨绿色、米白色)结合时,会传递出一种自然、质朴、可靠和奢华的联想,进一步提升颜色的高级感。
纹理的细腻与复杂性: 细致的纹理(如纹理皮革、细腻的织物、浮雕效果)配合合适的颜色,更能体现出工艺的精湛和材质的品质,从而增强高级感。

4. 设计与搭配的语境 (Context of Design and Styling):

颜色如何被使用、如何被搭配,直接影响其呈现出的效果。

简约主义与留白 (Minimalism and White Space): 简约的设计风格,通过大面积的留白和少量精心挑选的颜色,能够让颜色本身更加突出和有力量。在这种语境下,中性色和低饱和度的颜色更容易营造出高级、宁静的氛围。
品牌形象与定位 (Brand Image and Positioning): 许多高端品牌会选择特定的颜色作为其核心识别色,并将其贯穿于产品、包装、广告和店铺设计中。这种长期而一致的品牌塑造,会将这些颜色与品牌的高品质、独特性和奢华感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赋予这些颜色“高级”的标签。例如,蒂凡尼蓝 (Tiffany Blue)、爱马仕橙 (Hermès Orange)、香奈儿黑白配 (Chanel Black and White) 等。
流行趋势的影响 (Influence of Trends): 虽然高级感强调经典和永恒,但流行趋势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们对颜色的感知。某些颜色可能会在特定时期因为设计师、时尚博主或媒体的推广而变得流行,并与“时尚”、“前沿”等概念联系起来,从而被部分人群视为“高级”。
色彩的比例与平衡: 在一个整体的视觉设计中,颜色的比例分配至关重要。主色调、辅助色和点缀色的合理运用,能够形成层次感和视觉焦点,避免色彩的混乱和单调,从而提升整体的高级感。

5. 个人经验与心理感知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Psychological Perception):

童年记忆与经历: 人们对颜色的感知也受到个人成长经历和童年记忆的影响。如果某个颜色与美好的经历或重要的物品相关联,可能会使其在个人心中显得更加“特别”或“珍贵”。
心理学效应: 不同的颜色会触发不同的心理反应。例如,蓝色通常与平静、信任和专业相关联;灰色与稳重、成熟和低调相关联;黑色与力量、优雅和神秘相关联。这些心理联想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对颜色的判断。

总结来说,导致颜色显得更“高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并相互作用:

文化与历史赋予的象征意义 是基础。
颜色本身的视觉属性(低饱和度、适中明度、特定色调)提供内在的品质感。
与优质材料和精湛工艺的结合 强化了这种感知。
在特定设计语境和品牌定位下 被放大和固化。
个人的心理经验 也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

最终,一种颜色是否被认为是“高级”,往往是一个社会共识和个人感受的综合体。它不是一种绝对的属性,而是在特定文化和社会语境下,通过视觉、心理和情感多重维度共同构建起来的一种感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色调。

色调是指通过色彩的明度和饱和度综合表现色彩状态的概念。

第一行颜色(黑白除外)的色值如下图所示。H代表色相,S代表饱和度(/纯度),B代表明度;方形中的横轴表示饱和度,纵轴表示明度。

可见,它们的整体饱和度和明度中等偏上,低于标准色(饱和度几乎都100%)。

一般而言,色彩纯度越低,越容易形成成熟、稳重的印象。但,若整体色调过暗,则容易形成沉闷、保守的印象。加入对比色或很淡的颜色,可以缓冲一下,避免枯燥。

如:Flavor

鲜艳、明快的多色组合可以营造热闹、有活力的氛围,有时能给人以“实惠”的印象。如超市的特价商品册、海报等。

===================以下是9月5日补充===================

下图是不同色调对应的氛围,纵轴表示明度,横轴表示饱和度。仅供大致参考,毕竟最终效果还与色彩的数量、面积比、形状等等有关。


(图片摘自《配色设计原理》.奥博斯科编辑部)

(图片摘自《七日掌握设计配色基础》.日本视觉设计研究所)

如何运用到服装搭配上,可参考 @吴妮子 的回答女生应该怎么穿衣服既低调又不俗气?

===================以上是9月5日补充===================


另外,第一行颜色中有两种无彩色(黑白灰),还有一种极接近白色。

无彩色和其他色彩搭配一般都较和谐,合理运用无彩色,可以营造“高级感”。

Apple


Journey Group, Inc.


srmcinc.com

如果把那一行标准色置于黑色背景上,而且彩色面积比例在一半以下,则可降低“廉价感”。如下图:


二,色彩次序。

在这里,色彩的次序不一定对它们是否显得“高级”造成影响,但也是一个稍有趣的点。

第一行颜色的排列是分离型的(不按色相或明度饱和度顺序排列),而标准色是渐变型的。

把第一行颜色按渐变型排列(H值升序排列)之后:

原顺序:


可参考的入门书籍(原理大同小异……):

1.色彩设计的原理 (豆瓣)

2.配色设计原理 (豆瓣)

3.七日掌握设计配色基础 (豆瓣)

4.配色基础原理 (豆瓣)

user avatar

直接说结论:

看起来高档色的色彩,纯度、明度、饱和度低,这是表象。

但不是使得它们看起来显得高档的根本原因。

之所以一些颜色看起来会显得高档,拿是因为这些颜色传提出的情绪很少。

而降低色彩饱和度,其实就是在降低和削减色彩对人情绪的影响。所以会看起来略显高档。


我先从色彩对我们情绪影响的由来开始说起。

这部分内容,我曾经:为什么粉红色是女孩专属颜色?这个问题的答案中提到过。

每种色彩都会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比如我们常说的,紫金搭配显贵气,紫色代表神秘,蓝色代表迷离空旷,红色代表热情与危险,绿色代表生命等等。

见下图示例:

这些色彩的心理感受,并不是人类后期赋予或者毫无根据杜撰出来的。我们现代人的行为、思维等等,其实都是因进化演变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生理机制。

为什么蓝色会给人没有食欲?因为自然界中就没有天然存在的蓝色食物。为什么红色橙色会给人危险的感觉?因为自然界中,很多有毒的生物表体的颜色就是如此,

因此在人类长期的进化演变过程中,对于过分鲜艳的颜色,便有了独特的警觉性。还有更多的色彩心理,其实,都是因人类进化而逐渐被我们确定认知的。所以,就不再一一举例了。

见下图示例:

结论:色彩饱和度较高的颜色,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鲜艳的颜色,本身就会对我们观看者的情绪造成影响。

-

接下来,再说一下,色相对于情绪的影响。

色相(来源自百度百科):

色相是色彩的首要特征,是区别各种不同色彩的最准确的标准。事实上任何黑白灰以外的颜色都有色相的属性,而色相也就是由原色间色复色来构成的。色相,色彩可呈现出来的质的面貌。自然界中各个不同的色相是无限丰富的,如紫红、银灰、橙黄等。色相即各类色彩的相貌称谓。


下图的男士,身着三款不同颜色,但是色相明确的衬衣。

以上三个颜色,我们大多数人都可以第一时间马上将它们说出来。比如黄色、绿色和蓝色。
而每种颜色,所让我们感受或联系到的情绪都会有不同,例如黄色会显得激烈,荧光的绿色会使人惊觉,较亮的蓝色让我们觉得干净。这些不同的感受,都是色彩带给我们的情绪影响。

接下来,我们再来做一组实验。

我们先来看看上图中的衬衣,到底是蓝色还是绿色?是否发现,当物体的色相不那么明确之后,色彩对于我们情绪的影响也就随之减弱。

接下来,我们再来一次实验

还是选择最开始图例中的绿色来进行比较。左边衣服的绿色,色彩饱合度较高,而右边的则降低饱和度。看看那一个颜色会显得略微高档。其实,降低色彩饱和度,也是削弱色彩对人情绪影响的一个手段。


总结: 1. 之所以一些颜色看起来会显得高档,其实是因为该颜色传提出的情绪很少。

2. 而降低色彩饱和度,或者不明确色相的颜色,其实就是在降低和削减色彩对人情绪的影响。所以会看起来略显高档。

黑白照片看起来比彩色照片高档,大部分奢侈品牌选择黑白,其实都是在降低色彩本身对于人情绪的影响,而使人感觉高档。

user avatar

蓝色!

#002FA7

RGB (0, 47, 167)

CMYK (98, 84, 0, 0)

HSV (223., 100%, 65%)


since 1957


50年前,法国艺术家伊夫·克莱因(Yves Klein)在米兰画展上展出了涂满“克莱因蓝”的巨大画板。






计算机Windows系统的崩坏界面是蓝屏。




《第五元素》贡献了荧幕上令人过目不忘的蓝色外星人。




《银翼杀手》的蓝绿色光线早就了大众对赛博朋克的经典想象。




《爱死亡机器人》最热的一集Zima Blue,机器人从游泳池的一块蓝色瓷砖中找到了归宿。




在google中输入“科幻”,出来的图片。




“黯淡蓝点”是我们对地球最诗意的称呼。




……

人类对未来的想象中为什么总是有很多的蓝?



01

蓝色,一个命运多舛的颜色


在人类的颜色史上,蓝色是一个诡异又命运多舛的颜色。


早期人类使用的颜料主要源自泥土,兼有少量矿物、植物及动物颜料,红黄(赭石)色系是人类最易于获得的颜色。



法国肖韦岩洞La Grotte Chauvet



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Cueva de Altamira



引魂升天图(局部) 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帛画



法国拉斯科洞窟lascaux

因此,早期人类社会的基础色是红、白、黑。


最优秀的绘画常常会将用色局限为四种 白色,黄色,红色,黑色。


—— 《博物志》 老普林尼 Gaius Plinius Secundus


古希腊人的颜色词汇里只有白色、黑色和红色,其它颜色的描述含糊混乱,描述蓝色和绿色的词汇几近于无。


19世纪的欧洲历史学家曾认为古希腊人的眼睛有缺陷,看不到蓝色,或者尚未进化完全。直到现代的复原技术向我们证明:古希腊的艺术作品其实是丰富多彩的。


颜色的地位与意义是由社会给予的。


——米歇尔·帕斯图罗


不论东方或西方,早期基础色往往都用来象征皇权或宗教。譬如欧洲宗教中的黑白红,或中国皇家的黑色和黄色。


在欧洲,蓝色和绿色很长一段时间被视为二等颜色,这可能与它们难以获取且染料性质不稳定有关。


欧洲蓝色地位的改变,要等到12世纪教堂的彩绘玻璃窗上出现“圣德尼之蓝”以后。



圣德尼之蓝 ”the blue of Saint-Denis” or “the blue Suger"

到了13世纪,宗教画中蓝衣圣母的大量出现,以及法国王室蓝底黄鸢尾花国徽的出现,进一步从宗教和政治两个方向提升了蓝色的社会地位。



Leonardo da Vinci attributed - Madonna Litta,mid 1490s



古代法国的国徽:Azure semé-de-lis or 1305年之前

在东方,蓝色的待遇则要好得多。


但由于蓝色染料太难获取,艺术品中使用蓝色则要等到两晋。


随着佛教有规模地传入中国,佛教造像和壁画中开始出现由天然青金石制成的蓝色染料。中国迄今为止未发现青金石矿床,而阿富汗的巴达赫尚青金石开采历史已经超过6000年。




历史学家推测,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天然青金石由阿富汗、印度等国传入新疆,再传入敦煌。


青金石原料贵重,运输困难,因此主要用于佛教艺术,并未在民间推广。





敦煌莫高窟壁画

蓝色的大规模使用是在隋代之后——


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青绿山水”(一种国画技法)图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



游春图 - 展子虔.隋

“青绿山水”技法经唐代发展,至宋达到烂熟,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是这类型绘画的巅峰。


“青绿山水”技法中的石青石绿,原材料为蓝铜矿和孔雀石,它们的大量使用可能与当时甘肃祁连山蓝铜矿的发现有关。蓝铜矿比青金石便宜,易于获取。



千里江山图 - 王希孟.北宋

宋以后,由于文人阶层兴起并掌握话语权,对艺术的审美取向逐渐改变,水墨写意的文人画占据主流,重工重彩的设色工笔画被边缘化为匠人画,青绿山水图日益式微。


中国艺术中的蓝色,由绘画转移到了瓷器中。




1540至1560年间,一名叫克里斯多夫·瑟切尔的波西米亚玻璃工人发明了蓝色颜料Smalt,元代青花瓷所用的蓝色颜料与Smalt成分相似,因此有人推测是这种颜料是被中东商人带入了中国。


明代海上丝绸之路建立,东南亚出产的“苏麻离青”大量输入中国,使中国青花瓷进入了辉煌发展的阶段。


所以,“未来”为什么跟“蓝色”挂等号?


什么非生物感,冷酷感,甚至还有说代表冷战后新时代的……都是玄学。


最科学的解释是:每一种颜色的流行,都跟技术息息相关。



02

技术催生的色彩


蓝色是一个缩影,其他色彩亦如,比如…


绿色与砒霜


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鲜艳且性质稳定的绿色染料——“施韦因富特绿”。


这种颜色顿时让当时的人们趋之若鹜。



施韦因富特绿

这种由德国施韦因富特市 Wilhelm Dye and White Lead 服装公司研制出的新型绿色染料由砷(也就是砒霜的主要成分)构成,长期使用会使人中毒,甚至死亡。




拿破仑的去世就据说于此有关——拿破仑偏爱这种绿色,卧室中大量使用绿色的幔帐与墙纸。




但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爱美的女性穿着含有这种绿色的衣服,当时有一幅画的名字就叫“砷之华尔兹”。





《砷之华尔兹》1862年


紫色与海螺鳃下腺


紫色则是颜料历史上最晚出现的颜色。


早期的紫色原材料除了紫草等紫色植物,还有一种更为铺张的获取方式,即从染色骨螺等海贝的鳃下腺(贝紫)中提取。


1克染料需要消耗约2000个染色海贝,这种方式获得的紫色在欧洲被称为“泰尔紫”,又叫“帝王紫”,在中国则被称为“贝紫染”。



骨螺和骨螺紫

因其高昂的造价,紫色很长一段时间只能用于帝王贵族和宗教僧侣的衣着。




英国维多利亚女王颁布的《禁奢法》明确规定:除皇室成员外一律禁穿紫色。


著紫色礼服的维多利亚


中国唐代官员的袍服按颜色区分品级,同样只有三品及三品以上的大员才能着紫袍。






1856年,苯胺紫在合成奎宁的实验中意外获得,紫色才开始流行起来。





William Henry Perkin,

William Henry Perkin,1856年合成奎宁的实验中,意外制造出了苯胺紫,历史上的第一个人工合成的有机颜料。


技术塑造了颜色和大众审美,影响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后来,技术越来越快,甚至出现了技术过于超前,导致人眼难以识别,无法定义的颜色。


黑洞之黑


Vantablack 2.0 是目前最黑的人造物质。


它能吸收高达99.8%的可见光,近乎于一个人造黑洞。




2016年,美国当代艺术家阿尼什卡普尔(Anish Kapoor)用这种颜料二次创作了他本人于1992年制作的装置作品“坠入地狱”。




△ Descent into Limbo,Anish Kapoor,1992年设计。在2016年获得了Vantablack的艺术品独家使用权,将作品改良成了现在的模样。



“想像一下,当你漫步在一个如此黑的空间中时,你无法感受你的位置、你的身份、甚至是时间。”



大家即使站在“黑洞”边上都无法判断这到底是真的黑洞还是涂上的颜色,导致本作在葡萄牙展览时,真的有人坠入装置的黑色坑洞中。


2018年的韩国平昌冬季奥运会也用了Vantablack做视觉设计。




荧光色莫兰迪色


12年的伦敦奥运会主视觉用了大量闪烁的荧光色,当时人们一时觉得难以接受,没想到这种颜色很快就在平面视觉和视频中大量出现。






△ 2012年伦敦夏季奥运会logo和开幕式会场。因为主视觉中大量的粉色调,这届也被戏称为“粉色奥运会”


《黑镜》第一季的第二个故事里就充斥着各种电子屏幕,屏幕里播放着颜色鲜艳的广告,几乎是现在的真实写照——



《黑镜》S1E2


信息时代,电子屏的显色度比普通印刷品高,因此各种荧光色有了施展空间,“赛博朋克”系的配色也流行开来。


或许是因为荧光色太过铺张,当人处在这样一种环境下,我们的眼睛反而适应不了,想要寻找一些更简单、更纯净的颜色。


近几年莫兰迪色流行,这或许就是原因。



莫兰迪色来自画家乔治·莫兰迪作品中的常用色


还有另一种更加极端的例子。


2015年,谷歌基于神经网络的 Deep Dream,可以识别图像后作画。


画出来的图像仿佛迷幻系+伊藤润二,颜色就….


人类无法描述了。



Deep Dream的画,也许无法在“颜色”的维度上讨论 by James Temperton

一切都表明:

我们的眼睛已经跟不上我们的技术发展了。


小时候,水彩笔只有七色,老式显像管电视播着颜色失真的《西游记》。


现在,电子屏64K是标配。


接下来,人类的视觉会走向何方?


一切都得看技术趋势。


如果视椎管神经变异,材料科学发展,下一个流行色,也许会越来越挑战人类的视力极限。



作者 | 巽,未来事务管理局首席设计师

责编 | 船长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