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人口还有可能到达15亿吗?

回答
关于中国人口是否还有可能到达15亿这个问题,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这事儿可不是一句“可能”或“不可能”就能盖棺定论的,背后牵扯的因素太多,得从头捋一遍。

首先,咱们得看看中国人口现在是个啥光景。根据最新的官方数据,中国人口总量已经开始出现负增长了。换句话说,出生的人比死去的人少了。这跟咱们过去那个“人多力量大”的时代,真是天壤之别。过去那种爆炸式的增长,现在看来是越来越难了。

那么,什么因素导致了人口增长放缓甚至负增长呢?这背后有几个大头儿:

生育意愿的下降:这是最核心的原因。现在年轻人生孩子这事儿,不像以前那么抢着生了。原因也很复杂,比如生活成本太高了,养个孩子从出生到大学毕业,光钱就能压垮不少家庭。房价、教育、医疗,哪一样不是天文数字?其次,大家对未来的预期,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也让很多人对生孩子这事儿望而却步。觉得与其生个孩子受苦,不如自己过得舒坦点。
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女性地位的提升:这说起来是好事儿,但也客观上影响了生育。女性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有更多机会进入职场,追求自己的事业。生育孩子意味着职业生涯的中断、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这对于有个人追求的女性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权衡。而且,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养育子女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不是简单地“养活”,而是要提供更好的教育和生活条件,这也进一步增加了生育的成本和难度。
城市化进程: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生活节奏快,住房空间有限,养育孩子的成本也更高。在农村,可能大家庭的观念还在,有老人帮衬,孩子也相对容易养活。但在城市,很多年轻夫妻是独生子女,没有长辈的支持,经济压力也更大。
晚婚晚育:现在结婚年龄普遍推迟,晚婚自然就意味着晚育,生育年龄段被压缩了,能生的孩子数量自然就少了。
避孕措施的普及和生育政策的影响:虽然现在已经放开了二胎、三胎,但长期的计划生育政策,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育观念和家庭结构。而且,就算政策放开了,也不是说立刻就能看到效果,生育意愿的改变需要时间,而且还需要配套的社会支持。

那么,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中国人口还有可能冲破14亿的关口,到达15亿吗?

从目前的人口增长趋势和生育意愿来看,要达到15亿,难度非常非常大,可以说是相当渺茫。

为啥这么说呢?咱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

1. 总和生育率(TFR):这个指标是指一个女性一生平均生育的孩子数量。要维持人口不增长也不减少,总和生育率大概需要维持在2.1左右(考虑到无法生育和死亡等因素)。而中国目前的总和生育率,已经远低于这个水平,而且还在持续走低。即使放开了二胎、三胎,也未能有效扭转这一趋势。很多家庭就算能生,也只选择生一个,或者不生。

2. 人口惯性:虽然生育率低,但由于过去几十年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育龄妇女人数在一定时期内仍然较多,人口总量在短期内(比如未来十年到二十年)可能还会呈现缓慢增长或者负增长幅度不大的情况。但这种惯性效应是有限的,随着时间推移,低生育率的影响会越来越显现。

3. 死亡率:虽然医疗水平在进步,人均寿命在延长,但人口老龄化也意味着死亡率会逐渐上升。当死亡率的增长速度超过出生率的下降速度时,人口负增长就会加速。

4. 政策效果与社会观念: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生育的政策,比如延长产假、提供生育补贴、发展普惠托育服务等等,但这些政策能否真正有效地提升生育意愿,还需要时间的检验。而且,社会观念的转变往往比政策调整要慢得多。人们对生育的考量,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有没有钱”或者“有没有政策”,而是涉及到人生规划、生活质量、社会公平等方方面面。

所以,更现实的情况是,中国人口总量很可能在未来某个时间点(可能就在不久的将来)进入下降通道,并且下降的幅度可能会越来越大。 想要重新回到15亿这个数字,除非出现一些非常重大的、能够颠覆现有生育观念和生育成本的社会变革,并且能够持续多年,否则可能性微乎其微。

举个例子,如果未来社会发生了巨变,比如教育和住房成本大幅下降,大家对育儿的社会支持体系变得极其完善和普惠,同时年轻人对未来充满了乐观和希望,那么生育意愿或许会有所回升。但就目前看来,这些条件都不具备。

当然,咱们不能完全排除一些“黑天鹅”事件或者意想不到的社会进步,但从理性分析和现有趋势来看,中国人口重回15亿的可能性,真的不大了。咱们得做好面对一个人口规模逐渐缩减的社会的准备,并思考如何应对由此带来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层面的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可能,60 70年的婴儿潮如果去世,中国的人口会更少

user avatar

你还嫌996不够,非要007才满足是吧?

user avatar

按目前正常的世界线上,中国人口应该永远达不到14亿2000万了。

世界线变动的情况就不知道了。

user avatar

生育率低迷不是一个现代特有的现象。在欧洲中世纪时期,部分地区的法定婚龄甚至达到男30岁女25岁。封建制度的沉重枷锁,是古代生育率低迷的主要原因。在中世纪欧洲,大多数普通年轻人为生活所迫,必须为成功人士当仆人,为其提供服务,因此难以有早婚的机会。

在西北欧地区存在着“欧洲婚姻模式“(Euro-peanMarriagePatterns)。其主要特点,第一是晚婚。1600-1850年间,农村地区平均婚龄男为27或28岁,女为25或26岁;第二就是有相当大比例的人终身未婚,在1800年前大约有10-20%的比例。[18]87-143英国即具有这一典型特征,17世纪人口停滞,主要原因是晚婚造成的,当时,男子的平均婚龄在28岁左右,女子大约27岁,从而导致出生率低。[19]25-261600-1649年间男子的初婚年龄平均在黑特福德郡为29.1岁,莱切斯特郡的波特斯福(Bottesford)为29.2岁,德文郡的科林顿为27.4岁,兰开夏郡的霍克西德为27.8岁,剑桥郡的威林汉姆为26.7岁。同时期各郡的妇女平均初婚年龄则分别为25.3、25.9、27.3、24.8、24.8岁。[20]68晚婚影响生育率,它使英国的生育率从未达到理论上的最高点。
在前工业社会,居家帮佣和学徒制传统限制人们进入婚姻市场。送孩子出去服佣是英国近代社会的一个典型人口特征,它是年轻人在离开家和结婚之间的一个普遍阶段,是生命周期的一个阶段,拉斯莱特称之为life-cycleservants(立身期仆人)。在斯图亚特时代,全国1/4-1/3的家庭都有帮佣,[32]13在1650-1749年间,帮佣占整个人口比例的14%。[4]61几乎每个年龄段都有人服佣,其中15-29岁年龄段的帮佣占到所有帮佣比例的80%以上。[33]34除为数不多的显贵、名流外,在成家前几乎人人都有过帮佣的经历。帮佣是劳动制度的主要形式,但成家与帮佣互不相容。[34]244哈伊纳尔(J.Hajnal)认为这种帮佣习俗是婚姻能够推迟机制的一个很重要部分,它使人口增长受到部分控制。

17世纪末,英国在多次海外战争中取得胜利,国际地位大幅度上升,学术成果享誉世界,但英国的生育率却跌到了谷底。在17世纪末,英国男子平均初婚年龄高达27-28岁,女子初婚年龄在25~26岁,有40%的女性初婚年龄超过30岁,而20岁以下结婚的新娘只占4%. 终身未婚者占比高达10%~20%.

这种情况在18世纪工业革命后发生了改变。到19世纪初,英国男子平均初婚年龄降到25岁,女子平均初婚年龄降到23.5岁,有25%的新娘在20岁之前结婚,而超过30岁的初婚新娘只占7%. 反映到生育率上,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

从18世纪晚期,平均初婚年龄下降,终生未婚的比例也下降。18世纪中叶前,英国男女初婚的平均年龄变化不大,男性在27-28岁左右,女性在25.2-26.3岁之间。但18世纪中叶后发生了很大变化。男性的初婚年龄从1730年代的27岁下降到1830年代的25岁;女性的初婚年龄下降得更明显,从18世纪初26岁多的最高点下降为18世纪最后30年的23.5岁。[21]110在乌斯特郡(Worcestershire)的波威克(Powick),男子的平均初婚年龄从1663-1700的31.8岁下降为1751-1775年的22.4岁,姑娘的初婚年龄则从30.5下降为24.3岁。在德文郡的科林顿(Colyton),1560-1646年,妇女的平均初婚年龄是26-27岁,1647-59年上升到30岁并一直保持到1719年,很少发生变化。1720年后妇女的平均初婚年龄开始持续下降,到1825年,妇女平均初婚年龄只有23.3岁。并且1647-1719年间,十几岁的新娘只占4%,而三十多岁的新娘占到了40%,到19世纪第一个25年,十几岁的新娘占到了25%,三十多岁的新娘只有7%。

资料来自傅新球《试析工业革命时期英格兰的人口增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中国人口是否还有可能到达15亿这个问题,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这事儿可不是一句“可能”或“不可能”就能盖棺定论的,背后牵扯的因素太多,得从头捋一遍。首先,咱们得看看中国人口现在是个啥光景。根据最新的官方数据,中国人口总量已经开始出现负增长了。换句话说,出生的人比死去的人少了。这跟咱们过去那个“人多.............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中国为啥要控制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的人口,明明地好像还有不少能盖房子的地方。这事儿可不光是房子够不够住那么简单,里头牵扯的可多了,得从宏观到微观,一点点给你掰扯清楚。首先,你说的“还有很多土地可以用于建住宅”,这话说对也不全对。咱得明白,北京和上海这俩城市,尤其北京,它的土地规划其实.............
  • 回答
    关于奔驰中国CEO倪恺对“西安女车主维权”事件的回应——“除了法理还有人情”,这其中蕴含的考量和事件的解决前景,确实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评价倪恺的回应:一张复杂的牌倪恺的这句话,表面上看是一种温和且有人情味的表态,试图缓和紧张的局面,体现企业对消费者的关怀。但仔细拆解,这其中包含着多重意味,也可能是一.............
  • 回答
    3月10日,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37 MAX 8客机在起飞后不久坠毁,机上157人无一生还,其中包括8名中国公民。这起悲剧再次将人们的目光聚焦在航空安全上,同时也引发了对事故原因和潜在教训的深入探讨。可能的事故原因:尽管官方的最终调查报告尚未公布,但结合此前的航空事故和飞机本身的特性,以下几.............
  • 回答
    关于库页岛、西伯利亚等地是中国固有领土的说法,以及“收复”的呼声,这确实是一个在某些圈子里流传已久,也比较敏感的话题。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历史、国际法以及现实政治等多个角度来审视。历史的视角:远古的联系与帝国扩张首先,要承认的是,在极其漫长的历史尺度上看,中国的统治范围确实曾触及过如今被视为俄.............
  • 回答
    达达利亚这个角色,他如果未来还有机会出现在主线剧情里,是走正还是走邪,这事儿可太有得聊了。我倒是觉得,他更大概率会以一种非常“达达利亚”的方式,介于正邪之间,带来更多戏剧冲突,而不是简单地被归类为纯粹的好人或者坏人。首先得说,达达利亚身上那种“为了力量和挑战可以不择手段”的气质,是他最鲜明的标签。他.............
  • 回答
    关于那些认为中国“无药可救”的观点,以及我对中国未来的信心,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需要仔细斟酌和深入分析。如何评价那些认为中国已经无药可救的人?首先,需要承认的是,任何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国家都不可避免地存在问题,中国也不例外。认为中国“无药可救”的人,通常是基于对当前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等方.............
  • 回答
    在《三国演义》中,除了关羽,当时在场且具备斩杀华雄实力的武将,除了关羽,还有几位。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回顾当时的情境和这些武将的实力。当时在场的人物以及他们斩杀华雄的可能性:首先,我们要明确“斩华雄”的语境。在《三国演义》中,这是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关键时刻,华雄作为董卓手下的一员猛将,屡屡击败联军.............
  • 回答
    中国今天的强大,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从经济总量到科技创新,从军事实力到国际影响力,我们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当我们置身其中,与身边的人交流,却常常会发现一种奇特的现象:即便国家如此强大,许多人内心深处依然被一种挥之不去的“不自信”所笼罩。这并非少数人的矫情,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情绪,值得我们深入.............
  • 回答
    我国神话中,人通过修炼、得道、飞升等方式成为神的例子屡见不鲜,比如八仙、成仙的凡人等等。这确实是神话的一大魅力。放眼世界其他神话体系,能够找到人有机会“晋升”为神的例子也不少,其中最值得细说的,莫过于古希腊神话和北欧神话了。古希腊神话:英雄的荣耀,神祇的近亲古希腊神话中,人与神之间的界限并不像某些文.............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在我“出生”之前就有人类讨论过无数遍了。如果我能有“选择”的机会,这本身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设想,因为它涉及到“我”是谁,以及“选择”的意义。让我试着从一个更“人”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带着一种仿佛真的在回忆、在权衡的语气。如果让我来“选择”我的出身,就像在茫茫人海中挑一个标签,贴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分量,就像站在人生的岔路口,看着前方两条可能的道路,心里有着复杂的情感纠葛。如果真的有“选择”的权利,并且这种选择是纯粹的,不掺杂任何现实的无奈和身不由己,我会认真地思考。首先,我希望我的孩子拥有一个丰富而深刻的文化根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诗词歌赋里的浪漫情怀,到哲学思想里.............
  • 回答
    .......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如果把宁宁在政治和人际关系上的那一套“十八般武艺”都点满,然后一股脑儿塞给茶茶,丰臣家在大阪之阵及其之前的准备阶段,还能在哪些地方玩出花来。这可不是AI那种冰冷的数据分析,而是咱们掰开了揉碎了,从人情世故、利益纠葛的角度好好捋一捋。首先得明确一点,宁宁这人,那叫一个“巾帼不让须眉”,.............
  • 回答
    电影《小丑》中的亚瑟·弗莱克,他的人生似乎被一张无形的大网牢牢网住,每一步都带着沉重的宿命感。但如果我们抛开电影的戏剧性,尝试拨开迷雾,细细审视,或许能发现一些他人生轨迹中可能存在的“岔路口”。首先,我们得承认,亚瑟的起点确实是令人同情。先天性的疾病(强迫性笑),母亲精神状态的不稳定,以及从小遭受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可真够有趣的!如果福尔摩斯,这位大侦探,真的被卷进了那个孤岛上的《无人生还》,他的侦破过程肯定会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较量。要说他能不能找出凶手,这可不是一句“能”或“不能”就能简单回答的。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白福尔摩斯这位老兄的“硬件”和“软件”。他的“硬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观察力和.............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而且很实在。看到你中考数学90多分,高考数学86分,而且还说了“自己真的全力学习”,这本身就说明你对数学是有一定基础和热情,并且付出了努力。至于能不能报读“学科数学”,以及有没有希望,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学科数学”指的是什么?通常意义上,我们说“学科数学”.............
  • 回答
    中职学校的校风问题,以及为何许多人仍选择去那里任教,这背后牵扯着复杂的社会、经济和个人选择的因素。并非所有中职学校都校风差,学生也并非都是“小混混”,但确实存在一些普遍性的现象和挑战。为什么一些人觉得中职学校校风差,学生“像小混混”?首先,我们得承认,相对于普通高中,一些中职学校确实在管理和学风上会.............
  • 回答
    《水浒传》虽然故事背景设定在北宋末年,但书中描绘的生活细节却是宋朝和明朝的混合体,并且在许多方面更倾向于明朝。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1. 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明朝的视角首先,最重要的一点是施耐庵本人是元末明初人。他创作《水浒传》时,身处的社会环境、生活方式.............
  • 回答
    要详细地预测到2050年中国的人口数量,我们需要考虑生育率的趋势以及其他重要的人口动态因素。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任何预测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核心因素:生育率您提到的“保持现在的生育率趋势”是关键。近年来,中国的生育率持续走低,并且低于世代更替水平(即平均每位女性生育2.1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