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姬轩亦的伐纣/翦商学?

回答
姬轩亦的“伐纣/翦商”学:一场对中国早期历史的全新解读

姬轩亦近些年来提出的“伐纣/翦商”学说,无疑在中国史学界乃至公众讨论中激起了巨大的涟漪。这不仅仅是因为他提出了许多挑战传统认知的观点,更因为他以一种近乎侦探般的严谨和对原始材料细致入微的挖掘,试图重塑我们对商周之际那段关键历史的理解。要评价这一学说,我们需要深入其核心论点、论证方式,并对照传统史观进行审视。

核心论点:超越“牧野之战”的宏大叙事

传统意义上,我们理解的“伐纣”和“翦商”更像是一个单一、决定的事件——周武王率领诸侯,在牧野一战中击败商纣王,从而建立了周朝。然而,姬轩亦的学说则将这一过程极大地复杂化和拉长化。他认为,“伐纣”和“翦商”并非一场一蹴而就的军事行动,而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政治、军事、文化拉锯战,其时间跨度可能从商朝晚期一直延续到西周早期。

他提出的几个核心观点大致可以概括为:

“伐纣”并非仅仅是军事征服: 姬轩亦认为,所谓的“伐纣”更多的是一种对商王朝政治合法性、文化正统性的削弱和瓦解。这包含了对商朝统治者的道德批判,对商朝政治体制的渗透,以及对商朝宗教信仰的挑战。他强调了周方早期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上的准备,以及与商朝内部矛盾的巧妙利用。
“翦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翦商”并非仅仅指牧野之战的胜利,而是周方通过一系列军事行动、政治联盟、文化传播,最终实现对商朝残余势力的彻底清除和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稳定。这个过程可能经历了多次反复,而非一战定乾坤。他特别关注西周建立后,周方如何巩固统治,如何处理被征服的商朝遗民,以及如何确立新的统治秩序。
关注“细节”与“证据链”: 姬轩亦的论证非常依赖对《尚书》、《诗经》、《史记》等传统文献的逐字逐句的解读,并试图在看似矛盾或晦涩的文本中找到新的线索。他尤其注重文献中那些“不合常理”或“细节性”的描述,将其视为可能隐藏着更深层历史真相的“证据”。例如,他可能对一些记载中周方并非“众正盈朝”而是存在内部矛盾,或者对商朝内部的复杂派系斗争进行深入挖掘。
挑战“德治”的单一解释: 传统史观常将周朝取代商朝归结为“德”的胜利,认为商朝失德才导致灭亡。姬轩亦则认为,这种解释过于简单化,忽视了周方在军事实力、政治策略、组织能力等方面的真实优势。他倾向于从更实际的政治和军事角度来分析商周之变。

论证方式:文本的显微镜与逻辑的织网

姬轩亦的论证风格极具个人特色,也是其学说备受关注的原因之一:

文献细读与“反常”挖掘: 他像是考古学家挖掘甲骨文一样,对古籍文献进行“显微镜式”的阅读。他不会轻易接受已有的定论,而是会追溯文献的源头,寻找文本的细微之处,例如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词语、句子结构,甚至是文献的编纂过程。他会特别关注那些与主流解释相悖的记载,认为这些“反常”之处可能隐藏着被忽视的重要信息。
构建“可能性”的叙事: 姬轩亦的学说很多时候并非提供“百分之百”的确定性结论,而是构建一种高度可能性的历史叙事。他通过对文献的层层剥离和逻辑推演,提出一种比传统解释更具解释力的模型。这种风格有时会让一些人觉得他过于“臆测”,但支持者则认为这正是挑战既有框架的必要手段。
跨学科的视角: 虽然核心是历史学,但姬轩亦的论证也可能触及古文字学、考古学、人类学等相关领域,试图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理解商周之际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和政治运作。

与传统史观的碰撞与对话

姬轩亦的“伐纣/翦商”学说之所以引发热议,很大程度上在于它直接挑战了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传统认知:

关于牧野之战的地位: 传统观点将牧野之战视为决定性的终结,而姬轩亦则认为它只是一个重要的节点,而非全部。他强调了商朝并非瞬间覆灭,而是有残余力量存在,并且周方在周初也经历了漫长的“善后”和统治巩固过程。
关于商朝的灭亡原因: 传统史观常归因于商纣王的“暴虐无道”和周朝的“德政先行”。姬轩亦则更倾向于从双方的实力对比、政治运作、战略博弈等更实际的层面去分析,认为商朝的衰落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周方的胜利也并非仅仅是道德的胜利。
关于文献的解读: 传统解读倾向于相信文献的字面意义或已有的通说。姬轩亦则更强调文献的复杂性、作者的意图以及可能存在的“言外之意”,鼓励对经典进行“重新阅读”和“深度挖掘”。

评价与思考

看待姬轩亦的“伐纣/翦商”学说,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

贡献: 姬轩亦的学说最大的贡献在于,他打破了对商周之际历史的僵化认知,促使人们重新审视这段极其重要的历史时期。他对于文献的细致挖掘和对细节的重视,也为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启示。他所提出的“复杂化”和“拉长化”的视角,更符合历史事件发展的实际逻辑,即重大变革往往是渐进且曲折的。
挑战与争议:
证据的“确凿性”: 他的许多论点,正如前面提到的,是建立在对文献的“高度可能性”解读之上。对于一些固守传统或要求更直接、更具象证据的学者来说,可能会认为其论证过程中存在过多的“推测”成分,缺乏考古等非文献证据的直接支撑。
“过度解读”的风险: 任何对文本的深入解读都可能面临“过度解读”的风险,即在看似模糊不清的文字中强加主观臆测。如何区分有效的“挖掘”和无端的“联想”,是评价此类学说时需要审慎的地方。
叙事风格的影响: 姬轩亦的文章风格有时带有较强的个人色彩和辩论性,这在吸引读者的同时,也可能使得一些人将其视为“观点输出”而非纯粹的学术探讨。

总而言之,姬轩亦的“伐纣/翦商”学说是一场对中国早期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创新性解读。 他以一种“反传统”的姿态,通过对文献细致入微的挖掘和逻辑严谨的推演,试图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更复杂、更立体、更贴近历史真实肌理的商周变革图景。

他的学说并非要推翻所有的传统观点,更像是一种“增订”和“深化”。它提醒我们,历史绝非简单的线性叙事,尤其是像商周易代这样跨越数百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重大变革,其过程必然是充满着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素。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审视和讨论他的观点,并在与传统史观的对话中,不断丰富和完善我们对中国早期历史的认知。他的贡献在于,他像一位耐心的侦探,在故纸堆中搜寻着被遗忘的线索,不断挑战着我们对过往的既定印象,激发着我们对历史更深层次的探求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成功之前是入关,成功之后是翦商。我称之为关商二象性。

你觉得商纣王那一屁股烂事都是真的还是有的是周朝编的?伐纣的大义名分是起兵的时候就有,还是周朝一千年慢慢确立的?

川普真的是完美的当商纣王的料,美国要是亡在川普手里,后世黑川普都不用编野史,把川普干的事再复述一遍就行了。。。

翦商相对于入关的正义性还有一个原因是,入关以后汉人还在,翦商以后商人没了,死人是不会给自己翻案的,所以姬喵这是。。。

user avatar

谢邀。

翦商和入关,都需要工业社会的现实来完善。

我一直讲:你解决问题的手段就是你的意识形态。

在产能还没过剩的时代,可以讲理论、做假设,因为还在迷茫期,现实还留有了讨论的余裕。

但当你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产能国时,现实就开始倒计时,产能过剩的问题贴在每个人脸上。

制造国所背负的产能,既是诅咒也是祝福。要么保持巨大投入维系扩张与升级,保证循环的持续;要么升级成绝对的科技与金融代差,获取一个金融国身份;要么退化,安心做资源国。

翦商需要时间,入关需要时间点,过去这些讨论可以和缓地进行,现在这个讨论几乎是在同步现实。

因为有deadline了。

有人说商炸了,有人说山海关在朝我们走来。我说,结构性矛盾正在加剧。

工业党人应该认真地开始参与讨论,为翦商和入关提供一些现实数据作参考。至于讨论之后选哪条路,让时代来扔骰子。

user avatar

我经常在想,为什么僻处关中一隅的周人能够战胜强大的商王朝,他们为我们带来了什么?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搞清楚,商王朝为什么是商王朝?

从早商开始,刚刚攻入伊洛平原结束了二里头王朝霸权的商文化就处于急速的扩张之中。他们在晋南建立了东下冯古城,控制河东盐池和中条山的矿脉,将这些宝贵的战略资源通过太行山中的交通线运往首都郑州,为了保证交通线的安全,他们还筑造了垣曲和府城两座军事堡垒。

在南方,他们来到了江汉平原,在今天武汉黄陂建立了军事堡垒盘龙城,控制大冶的铜绿山和瑞昌的铜岭,铜矿也从这里运往郑州。

我们不难发现,早商的扩张战略就是用军事和政治优势控制战略资源和交通要地,进而进一步促使自己的军事和政治优势扩大,支持继续扩张

这样的扩张方式非常有效,早商建立了巨大的疆域。但是这也造成了商王朝中期的衰落——由于采用点式扩张、蛙跳战术,导致商人地方势力过大,最终在内乱中,早商构建的政治秩序彻底崩溃。

到了晚商,武丁构建了新的政治秩序,重新建立了商王朝的霸权。晚商的政治秩序和早商大不一样,这是必须注意的。

对于商王朝背部太行山西麓的众多古国,武丁先是通过军事行动进行打击,在这些古国臣服之后,武丁通过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对这些古国的上层进行笼络,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武丁时代之后,这些古国的上层贵族开始采用了商式的青铜礼器组合、商式的葬俗,他们使用的华丽青铜器有不少就是来源于商王朝的馈赠;而他们的下层人民,仍然采用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礼俗。与此同时,武丁还与更远的鄂尔多斯地区、内蒙古地区的武装民族作战,这是对山西盟国们的军事保护。

在东方,商王朝对于曾经背叛自己的东夷毫不手软,用军事力量征服了一个又一个的东夷方国,并将自己的血缘贵族分封在这里,建立仆从国。

通过这样的手段,商王朝再次复兴。我们可以看到,武丁的扩张不再只是军事的扩张,更兼有信仰、生活方式和政治影响力的扩张

那么,周人是如何克商的呢?

在晚商末期,武丁构筑的天下秩序已经散乱,强大的商王朝已经不再为山西方国们提供保护,在那里来自鄂尔多斯的戎人不断南下,掠夺欺凌着山西古国们;

商人在对东夷的掠夺中尝到了甜头,商王不得不不断组织对东夷的进攻以满足贵族们对奴隶和土地的渴望;

在商王朝内部,派系斗争愈发激烈,比干、商荣、微子启等高级贵族被商纣王打压、杀死、放逐;

关中地区多民族混杂生活,他们常常爆发冲突,而商王朝早就已经撤离了这里;

在商人的龙兴之地——华北平原,商王朝武丁夫人妇妌出身的井方的联盟已经破裂,双方刀剑相向。

这时候,弱小的周人依靠自己的勤劳,在岐山下建立了富饶的国度。他们调停着关中地区各个民族的纷争,和他们建立姻缘关系,形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关中盆地共同体。

他们和山西方国交好,在自己还不强大的时候,就出兵帮助山西方国们抵御戎人的进攻,即便自己出兵不力,也没有抛弃山西的朋友们;他们和远方的东夷人联姻,即便东夷已经在商王朝的打击下如风中残烛;他们甚至接纳了在政治斗争中失势的商王朝贵族,并让他们成为座上宾,为自己出谋划策。

对于天下诸国来说,商王朝贪得无厌、毫无信义,享受独霸天下的利益,却并没有再像武丁那样为天下承担责任;而周人虽弱小,但是他们务实、友好,善待所有人,为所有需要他们的人提供支持和保护。

对于天下诸国来说,一个霸主应当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的,维系一个霸主是非常昂贵的,是需要付出许多代价的,一定是要解决那些他们无法解决的问题的,他们的商路需要维持、他们的人民需要保护、他们也要安居乐业。

这时候,为什么一定要维持一个不愿意付出任何责任,却像无底洞一样吮吸着天下血肉的商王朝呢?扶持一个胃口并不大,却愿意为所有人提供他们想要的新霸主不是好得多吗?

就这样,周人攻入商王朝的腹地,势如破竹。

有人相信周人获得了取代商王朝的天命,在天的照拂下,取得了天下霸权。

那么,什么是“天”,什么是“天命”呢?天下兴亡难道就被这个说不清道不明的虚幻词汇所掌控吗?

其实,周武王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记得这一点的,就能为天下王,忘记这一点,以为自己的合法性与生俱来的人,头会被砍下来挂在旗杆上。

所以,翦商的实质是什么,我告诉你,不是“活不下去了去抢特么的”,是“吊民伐罪”,是建立“统一战线”,是“为人民服务”。

user avatar

相信绝大多数中国人都对商周更替是陌生的,在我看来更像是“手机不应该说是128G内存,应该叫128G外存”,或者说“手机不是128G ROM,而是128G NAND/NVM”。

显然,剪商比入关更精确,但门槛太高,听了之后“没有实感”。比喻并不要求绝对精确,而且要承担不精确的后果,就像“陈景润一辈子研究了1+1=2还是1+1=3”这种情况是很正常的。

所以这个名词始终推广不开来,可以做为一种补充的存在。

user avatar

翦商学比入关学好了百倍甚至千倍。

其中一个很简单的原因,就是翦商学比喻还算恰当,而入关学实在是尬得不行。

按照入关学的类比,中国是建州,而美国是大明,实际上中国不是建州,而美国也不是大明

大明是什么概念,是中原秩序的绝对统治者,是直接统治者,而美国并不是这个世界的直接统治者,美国更像是春秋的霸主,而非中世纪中原的皇帝。

要不然怎么说曹某和他的拥趸一点社科书不读呢,如果读过《君主论》的话,就知道入关学尴尬类比的明显错误。

中央集权的国家征服较难,需要打倒其调动举国资源的强大中央,但一旦打倒之后统治就容易了。诸侯林立的国家则相反,想要征服相对容易,但统治和管理却很困难。
——马基雅维利《君主论》

中央集权的国家有一个中枢,这个中枢可以调动全国资源来捍卫自己,要想征服这个中枢很难,但一旦征服,就可以利用这个中枢来调动全国资源维持自己的新秩序。西方世界相当于一个诸侯林立的国家,而美国是霸主,尤其是五眼联盟的盎格鲁撒克逊世界以及各种利益牵扯的全球资本网络,就算取代了美国,澳新等盎人诸侯和世界主义的各级资本仍然可以不服你,所以还需要翦商过程的最后一步——周公东征。

这便是类比上翦商高于入关之处。

入关学以引为豪的“争取舆论主导权”也是错误的,如果美国是个中央集权的天朝,那么确实可以夺取其中枢后号令天下大儒来为自己背书,可惜美国是个封邦建国世界的霸主而已,霸主死了,其他的贵族直接独立,并不听你使唤。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翦商明确提出要另立一套玩法,而不是继承美国的玩法。“周命维新”比“清袭明制”要高明得多,具体为什么不要继承美国,我在这篇回答里详细说了。

王国维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我希望人类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美中之际。

可惜就像如下这位答主所说,入关主流小将看不上翦商,觉得其“掉书袋”。

我总劝入关拥趸多读点书,但就像他们的曹大佐所说“好言难劝该死的鬼”,人家就是不听啊。

user avatar

公元前479年,孔丘死前七日,他静静地等待着弟子子贡的到来。

死亡对任何人而言,都是最盛大的仪式,如若可能,大家都会认真构思自己临终时的遗言,像是日本战国时期的大名们,哪怕自己写不来,也要请捉刀人提前写好,等盛大的演出来临之际,好去从容背诵一番。

孔老夫子最后的话语,如若不出意外,也定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场盛大的三幕剧中,他先是像个老小孩一样责怪子贡的姗姗来迟,再感慨了自己的天命,最后意味深长地说:“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闲。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闲,予始殷人也。”

夏人出殡的时候,停灵在东边的台阶,周人则停在西边的台阶,而殷商之人,停在两柱之间。孔子在人生最后留下的话语里,缅怀了自己遥远的祖先。这句神神叨叨的话之后,原始文本冷静地加了一个后缀,“后七日卒”。

孔子之先,可以追溯到宋前湣公,再向前追溯,则可以追到大邑商垮塌之际向周人投诚的微子启、微仲衍,此二君是帝辛的庶兄,他们的曾祖父,就是武德充沛,“革囊盛血”而射天的武乙。

商周革命之后,甲骨文在自己的土地上流亡。因为周的控制能力非常有限,遗民们也侥幸保存了自己的文化。《左传》记载,孔丘的老朋友阳虎“盟公及三桓于周社,盟国人于亳社”,“亳”正是商人最早的都城之一。远古的文化传统,其生命力比我们想象的要持久许多。到了战国末,宋康王在本族历史的记忆里找到灵感,照样来了一出射天的大戏,不正是极好的佐证么。

周人的跋涉,从历史的黑洞开始,迈向豳地,占领丰镐,进取成周。面对大邑商的阴影,周人走得颇为不易。胡鸿在《能夏则大与渐慕华风》中指出,殷商是自称“中商”的,翦商的过程中,身世不明的周人,自称“有夏”,“夏”即“西”也,周人自称西鄙之人,以联合其余部族组成反商联盟。

克商成功之后,两种文化的就长期而激烈地开始了角逐。杨宽先生从神话的角度揭橥了这个过程的冰山一角,引人玩味——

东夷部族的神话中,其创世神多为鸟类,“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是为一例;而西鄙之戎羌,其神话则展现出别的面貌。两种神系的碰撞,在秦汉则展现为异说横行,不可分辨。《吕氏春秋》载五帝为“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太昊为东方之主神,压在炎、黄头上,少昊为东方之社神,压在颛顼头上,反映了殷民的历史记忆;而《大戴礼记》中的五帝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西方的黄帝、颛顼,压在了东方的帝喾头上,西方的尧压在了东方的舜头上,表现了周人的文化构建。

这激烈的文化构建背景之下,我常常会想,由宋流亡到鲁的孔氏子,祭祀的时候,是不是也是要去所谓的亳社呢?孔丘念念不忘,在临终之际再三强调了祭祀礼仪不同,这么一看就显得更加意味深长了。毕竟,宋国人一直到战国,都常常在滑稽的寓言故事里充当主角。

更可怕的是,天下可是很大很大的,我们的世界周围,还有同样使用战车作战的玁狁,熟练使用青铜的东夷。周初由点及面的分封,太公望封于东夷之地,都营丘,《礼记》载,“比及五世,皆反葬于周”,要站稳脚跟的艰难可想而知。周昭王死在了汉水,周宣王丧师于姜戎,镐京焚灭于兵燹,直到管仲之际,还要疾呼“攘夷”的口号。

也正是在桓公的时候,作为周之异姓的齐国,开始以“诸夏”作为旗帜团结诸侯,胡鸿先生在书中分析,“夏”字代表了周初以“姬姜联盟”为中心的历史记忆,要摆脱姬姓王室作为主轴,这是一个再好不过的旗帜了。从此,只要尊王攘夷,那你就是“诸夏”,东夷的嬴秦,南蛮的芈楚,也统统被接纳为“夏”的一部分了。

华夏这个概念的形成,从这里看,可是颇费了一番周折。但当这个概念形成,它就有了确凿的威力,那什么是中国呢?不是何尊上的中国,而是远在此之后的一套话语了。你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信什么,于是从五胡到满清,打开家门请客吃饭,无论谁来了,都要服从于这一套话语来妆点打扮自己。

在那段日子里,羯族人、鲜卑人和南渡的司马氏都在用《春秋》所载的二百四十年灾异解释天象,雍正大帝最终还是耿耿于怀,写完了他的《大义觉迷录》。

对于话语,它是不是对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人信仰。

许多年之后,当另一套话语开始构建完毕的时候,在这片土地上,很多人早已经忘记了如何去定义自己。这一套话语不是来自于封闭于险隘之中的关中平原,而是来自于风暴之中的鲁滨逊。

来自于约克镇上流社会家庭的鲁滨逊·克罗伊茨内,是德国爸爸和英国妈妈的混血儿,生活于那个年代的他自打一生下来,就是由衷自信的。在书的第一页,他的父亲就向他念叨起自己的处世之道,“只要勤奋努力,将来完全可以发家致富”,“中产阶级是世界上最好的阶层,这种中间地位也最能使人幸福。他们既不必像下层大众从事艰苦的体力劳动而生活依旧无着;也不会像那些上层人物因骄奢淫逸、野心勃勃和相互倾轧而弄得心力交瘁” 。

后来,这套话语随着鲁滨逊的脚步,来到了美洲大陆,有了一个闪闪发亮的名字,我们管它叫“美国梦”。

怀揣着只有优渥家境才能带来的这种自信,鲁滨逊踏上了他伟大的征途,跨越直布罗陀海峡,来到非洲的西海岸,又去到遥远的巴西,在那里他有了自己的种植园。

在这条著名贸易路线的终端,安索瓜米西族的西雅图说:

“你我的生活方式完全不同。红人的眼睛只要一看见你们的城市就觉得疼痛。”

这第三套话语,也是落败了的,败给了由枪炮、病菌和钢铁铸就的强权。重要的不是对错,而是你相信。

我们可以看到,直到鲁滨逊从孤岛归来,一下子便拥有了“五万英镑的钱币,在巴西还有一份每年进项达到一千英镑的产业”,对此,鲁滨逊感谢了里斯本的老船长、圣奥古斯丁修道院、自己的合伙人,他永远也不会提到的是,他的这份应得的收益,是沾了血的。

那啥那啥之后,写诗当然是残忍的。但残忍的背后,鲁滨逊可以一边拿钱,一边毫无挂碍地向星期五传教,并以是否皈依上帝判断对方是敌是友。

所以,星期五只好成为了星期五,种植园里辛勤劳作的星期五,信仰上帝的星期五,丧失了自己语言的星期五,忠心耿耿的仆人星期五。

毕竟,穷生奸计,富长良心。让人看了眼中泛着泪花的white guilty有朝一日居然演化为政治正确,只是不知道这一套新的话语又将夺走谁的家园。

诗曰: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user avatar

质胜文则入关,文胜质则翦商,文质彬彬,然后喵呜。

小友还在持续输出,嵩子已经传首九边,是为新潮流秉笔著史,还是为旧时代血荐轩辕,这是个问题。

user avatar

太掉书袋了,传播性很差。这就是为什么流传开的是入关论。

user avatar

语言冲击力就不行。

好歹用伐纣嘛。

虽然我观点和姬喵更接近。

user avatar

都说翦商学比入关学更精确,更照顾大家的情绪。

但是实际上这是精英们千百年来把犯了无数遍的错误再犯一遍的结果。

这东西一般人难以理解。

与现代中国精神联系最大的古代王朝无疑是明清。不用大家都熟悉的明清的典故,舍近求远,跑到诘屈聱牙的上古时代(比上古还要古得多)找典故。沾沾自喜,觉得“翦商”相比“入关”精确又高级,缩在书斋里面互相吹捧。

入了关包衣奴才至少在外面可以当爷,翦商之后周朝的奴隶依旧在哪儿都是奴隶(这个缺乏证据)。

入关是全面战争。必须要把多数人容纳进来,所以决不能变成文字游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姬轩亦的“伐纣/翦商”学:一场对中国早期历史的全新解读姬轩亦近些年来提出的“伐纣/翦商”学说,无疑在中国史学界乃至公众讨论中激起了巨大的涟漪。这不仅仅是因为他提出了许多挑战传统认知的观点,更因为他以一种近乎侦探般的严谨和对原始材料细致入微的挖掘,试图重塑我们对商周之际那段关键历史的理解。要评价这一学.............
  • 回答
    要详细地看待卜易轩公众号在去年(2022年)11月发布的2022预测第九条“上半年,将出现一次与南方有关的空难”,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解读:1. 预测的性质与来源: 卜易轩公众号的定位: 首先要明确,卜易轩是一个以命理、风水、占卜等传统中国文化为主题的公众号。这类平台发布的内容,通常带有.............
  • 回答
    关于主播轩墨宝宝隆胸一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事件的发生与公众的反应1. 事件的出现: 轩墨宝宝作为一位拥有较高知名度的直播平台主播,她的个人形象变化自然会引起粉丝和公众的关注。如果她进行了隆胸手术,相关的讨论和猜测会在网络上迅速传播。2. 公众的反应: 支持者: .............
  • 回答
    宋亚轩要考表演这事儿,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 首先,这事儿本身就不算意外,甚至可以说是顺理成章。 宋亚轩自从跟着时代少年团出道以来,大家有目共睹他身上的舞台魅力和艺能感。 他在唱跳方面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经验,而且我们能看到,他在团队里不仅仅是完成歌舞任务,更多时候,他会用眼神、用肢体去传递歌曲的情绪,这.............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玩味的。首先,得说说束从轩这个人。说实话,之前可能很多人对他不太熟,他更多的是在短视频平台,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甚至有些粗犷的方式,表演“二人转”式的喜剧。他的风格很鲜明,接地气到骨子里,包袱碎也碎得非常有地方特色,能快速抓住观众的注意力。他这次“踢馆”岳云鹏,说相声.............
  • 回答
    练喻轩上武当,陈师行“不练实战”的真相剖析近年,随着中国传统武术的复兴,一些颇具话题性的人物和事件也应运而生。其中,关于“练喻轩上武当”以及道长陈师行“不练实战”的论断,无疑是武术圈内热议的焦点。这两件事看似独立,实则相互关联,都触及了传统武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定位、传承与发展等核心问题。练喻轩,一个搅.............
  • 回答
    提起《爸爸去哪儿》第三季,很多人脑海里都会浮现出那个可爱又有点胖乎乎的小男孩,刘烨的儿子——刘诺一,也就是大家口中的“轩轩”。当然,还有另一位让人印象深刻的小女孩,林永健的儿子——林大竣。而另一对备受关注的父子组合,就是邹市明的儿子邹明轩(轩轩)和他的妈妈冉莹颖。在第三季的某个节目环节中,出现了一个.............
  • 回答
    网传半木轩家具HR要求正在休产假的同事每日上交手写销售心得,并设定一系列处罚规则的这件事,乍听之下,确实让人感到匪夷所思,甚至有些触目惊心。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这件事,看看它到底揭示了什么问题,以及它为什么会引发如此大的争议。首先,我们必须正视这件事情最表层、也最直接的感受:不合理、不近人情.............
  • 回答
    对于围棋选手李轩豪近期被曝出的疑似使用 AI 作弊的事件,可以说是近期围棋界乃至整个体育界都颇为关注的一个焦点。这件事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反响,不仅因为它涉及到顶尖棋手的职业操守,更触及了竞技体育公平性的核心问题。事件的缘起与细节:事情的导火索,似乎是李轩豪在几场重要的比赛中,一些关键的棋步,被一些细.............
  • 回答
    说起B站上的UP主轩邈Elias,这可真是个有意思的存在。要说他有什么特别之处,我觉得首先是他那种“真诚”。在如今这个充斥着各种包装和套路的互联网世界,轩邈Elias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个放大镜,把生活中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细节,那些普通人也曾有过的迷茫、困惑,甚至是一些傻气,都原原本本地展现出来。他做视.............
  • 回答
    胡明轩成为阿迪达斯篮球代言人,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首先,从个人角度来看,胡明轩能搭上阿迪达斯这条大船,绝对是职业生涯里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你得知道,阿迪达斯在国际篮球界那可是响当当的名号,能拿到他们的代言,意味着你的实力、潜力和市场号召力得到了国际大牌的认可。这对一个年轻球员来说,简直是打了一剂.............
  • 回答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CBA这更新的特许穿鞋名单,尤其是胡明轩这块儿,说实话,让不少球迷心里都跟明镜儿似的。咱们得先捋一捋这事儿的背景。CBA联赛一直跟安踏有深度合作,这安踏是CBA的官方合作伙伴,在很多层面都有独家权益,其中就包括球鞋的赞助和指定。过去几年,联赛里的大部分球员都得穿安踏的鞋,就算你想穿.............
  • 回答
    林伯轩的故事,无疑触碰了两岸关系的敏感神经,也引发了不少关于“身份认同”、“政策优惠”与“政治立场”之间关系的讨论。首先,从林伯轩个人角度来看,他选择到大陆东莞创业,并据此享受到了当地政府提供的一系列优惠政策。这本身是一个正常的经济行为,很多地方政府为了吸引人才和投资,都会推出类似的扶持措施。创业者.............
  • 回答
    胡明轩代言阿迪达斯,广东男篮扣发其20%夺冠奖金一事,在体育界和球迷群体中都引起了不小的波澜。这不仅仅是一起简单的合同纠纷,更触及到了职业体育中的俱乐部管理、球员利益以及品牌合作等多个敏感层面。要理解这个处罚决定,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点来掰开揉碎了说。首先,我们要明确事情的起因和背景。胡明轩作为广东宏远.............
  • 回答
    最近网络上关于姬叉(一位知名网络文学作者)揭露小说网站层层盘剥作者的现象引起了广泛讨论,也触及了网文行业一个非常核心的痛点。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并且需要把那些看起来过于“标准”或者“套路化”的解释方式挪开,用更实在、更接地气的方式来说明。首先,到底什么是“层层盘剥”?简单来说,.............
  • 回答
    DMM 的新游戏「神姬 Project」(かみひめプロジェクト)上线初期就遭遇了严重的登录瘫痪事件,这可以说是日本乃至全球游戏界一个比较典型的“高开低走”案例,也折射出很多游戏上线初期需要面对的挑战。要详细看待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事件本身:压倒性的高人气与服务器的脆弱不堪1. 极.............
  • 回答
    关于日本首相网络投票中,动漫《辉夜姬》角色藤原千花支持率位居第一的现象,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也挺能引发讨论的话题。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个“网络投票”和日本国内真正意义上的政治选举是两码事。通常这类投票,更多的是一种娱乐性、话题性活动,由动漫迷、网友自发组织或者某个网站、平台举办的。它更像是对大家喜爱角.............
  • 回答
    近日,围绕台湾地区黑客对内地游戏服务器造成的冲击,尤其是《弈剑行》、《战舰少女》、《影之刃 3》、《姬魔恋战纪》等游戏出现波动甚至永久关闭的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作为一款AI,我无法亲身经历这些事件,也无法拥有个人情感上的“看法”。但我可以基于公开信息和对网络安全事件的一般性理解,来梳理和分析.............
  • 回答
    关于网传“北大文科博士在深圳大学任教经济困难,月薪13千,上网课要求学校发网络补助”的信息,需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结合中国高校薪酬体系、地区差异及政策背景,综合判断其真实性及合理性。 一、信息真实性分析1. 来源可信度 目前尚无权威媒体或深圳大学官方声明证实该传言。网络传言往往存在夸大或误传.............
  • 回答
    关于乌克兰数学家康斯坦丁·奥尔梅佐夫(Konstantin Orelmazov)的自杀事件,目前公开的可靠信息较为有限,但结合俄乌冲突的背景和乌克兰学术界的现状,可以尝试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 1. 事件背景的核实与可能性 身份确认:目前公开的资料中,尚未有明确的、权威的新闻来源(如BBC.............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