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由 Steven Moffat 担任总编剧的《神秘博士》?观众对其争议主要在哪些方面?

回答
斯蒂文·莫法特(Steven Moffat)担任《神秘博士》总编剧的时期,无疑是这部剧历史上一个充满争议却又极具影响力的阶段。从2010年的“十一任博士”(马特·史密斯 Matt Smith 饰演)开篇,到2017年“十二任博士”(彼得·卡帕尔迪 Peter Capaldi 饰演)的告别,莫法特执掌的这七年,为《神秘博士》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带来了不少让观众争论不休的话题。

莫法特时代的特点与成就:

莫法特接手的是一个已经复兴并拥有庞大粉丝基础的系列,他的任务是继续探索博士的可能,并拓展剧集的深度与广度。他的作品常常以其 智识的复杂性、情感的深刻描绘以及令人惊叹的叙事转折 而著称。

叙事上的大胆与创新: 莫法特非常擅长构建非线性叙事,通过巧妙的伏笔、时间线上的错综纠葛以及意想不到的揭示,让观众目不暇接。他喜欢玩弄时间的概念,将“时间”本身变成一个核心角色,探索其悖论、其影响以及博士与时间的关系。比如“时间之战”的重塑、博士自身存在的奥秘等等,都体现了他对这个核心设定的深入挖掘。
角色塑造的深度与复杂性: 莫法特笔下的博士,尤其是十一任博士和十二任博士,都展现出了更深层次的内心冲突和哲学思考。十一任博士那种古怪、孩子气外表下的孤独与悲伤,以及十二任博士那种严厉、傲慢背后隐藏的善良与疲惫,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对于“博士”这个概念的探索,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外星冒险家,更是关于孤独、身份、责任以及存在的意义。
伴侣关系的深度挖掘: 莫法特非常重视博士与同伴之间的关系,他笔下的同伴往往不仅仅是冒险的助手,更是博士情感世界的映照和成长的重要催化剂。艾米·邦德(Amy Pond)和罗里·威廉姆斯(Rory Williams)的爱情故事,克拉拉·奥斯瓦尔德(Clara Oswald)与博士之间那种既如师徒又似战友的复杂情感,都成为了莫法特时代的重要看点。他尤其擅长让同伴与博士产生深刻的羁绊,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同伴的行为能够影响到博士的本质。
对经典的致敬与重塑: 莫法特在保留《神秘博士》核心魅力的同时,也对一些经典元素进行了大胆的重塑。他让“创世之初的怪物”(The Silence)成为令人胆寒的全新敌人,对“赛博人”(Cybermen)进行了多次不同风格的改造,并深刻挖掘了“戴立克”(Daleks)的起源和本质。他甚至通过“洞穴里的某人”(The Impossible Astronaut)等故事,重新定义了博士的起源神话。

观众对其争议的主要方面:

尽管莫法特为《神秘博士》带来了许多精彩的时刻,但他的一些创作手法和故事走向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批评。

叙事上的“过度复杂”与“自嗨”: 这是对莫法特最常见的批评之一。他对于“时间悖论”、“时间线扭曲”以及“隐藏的伏笔”的偏爱,有时会使得剧情变得异常烧脑,甚至让一些观众觉得晦涩难懂。一些评论认为,莫法特为了追求叙事上的“惊喜”和“反转”,有时会牺牲故事的逻辑性和可信度,导致某些情节的解决方式显得牵强或“金手指”。例如,一些观众认为“The Name of the Doctor”中博士的“名字”设定,以及“Hell Bent”中克拉拉的结局安排,都显得有些为了服务于“不可能的叙事”而牺牲了角色的成长弧光。
对博士情感描写的过度解读与“卖腐”嫌疑: 莫法特似乎特别喜欢探索博士情感世界的深度,尤其是在十一任和十二任博士时期。他笔下的博士,尤其是十一任博士,表现出了对同伴(特别是艾米和克拉拉)超越友谊的深厚情感,这种情感的描绘有时候会显得比较暧昧,甚至让一些观众觉得是“卖腐”的倾向。例如,博士对克拉拉那种近乎痴迷的保护欲和情感依赖,在一些观众看来,已经超越了正常的师徒关系,而更像是一种情感上的纠缠。
同伴角色的“万能”与“圣母”化: 尽管莫法特强调同伴的重要性,但他有时也会让同伴的角色过于“强大”或“不可或缺”。例如,克拉拉在莫法特后期的一些剧情中,几乎成为了博士“唯一的”真爱和灵魂伴侣,她的存在感过于强烈,甚至影响到了博士本身的行动逻辑。这种过于突出的同伴塑造,让一些观众觉得她变得“圣母化”或“万能化”,失去了普通人的属性,从而削弱了博士与同伴之间关系的真实感。
对某些旧设定或角色的“反叛”与“解构”: 莫法特作为资深博士迷,在解构和重塑经典元素时,也并非所有观众都买账。例如,他对于“时间之战”的重新诠释,尤其是“洞穴里的某人”的出现,虽然在叙事上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也改变了博士过往的一些关键背景,引起了部分老粉丝的不满。认为他对博士的“悲剧性”和“孤独感”的描绘,有时会过于突出,甚至有些“负面”。
结局的“强行圆场”与“过度浪漫化”: 在一些篇章的结尾,莫法特似乎倾向于用一种非常浪漫化或“皆大欢喜”的方式来解决复杂的矛盾,有时会让观众觉得“强行圆场”。例如,十二任博士在告别集中的行为,以及艾米和罗里的结局,虽然感人,但也有观众认为有些处理过于理想化,缺乏对现实残酷性的深入触及。

总而言之:

斯蒂文·莫法特执掌的《神秘博士》是一个充满野心、才华横溢但也伴随着巨大争议的时期。他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人物洞察力,为《神秘博士》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也成功地吸引了一大批新观众。然而,他对于复杂叙事、情感描绘的偏爱,也让一部分观众感到困惑或不满。

评价莫法特时代的《神秘博士》,就像评价一位艺术家,很难用非黑即白的标准来衡量。他的作品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见解,但也确实存在一些观众难以接受的缺点。正是这些争议,也反过来证明了莫法特时代《神秘博士》的独特性和影响力,它促使观众去思考、去辩论,也让这部经典科幻剧在新的时代里,继续焕发着不衰的生命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朱晋玄

喵。作为豆瓣上豆列“Steven Moffat, he is fat”的维护者,以及目测是知乎上为数不多见过胖莫本体并且在见他的时候一点都没有想杀掉他的心的人,我觉得我能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了吧……

题主问的是胖莫作为总编剧的时代,也就是第五季之后,那么我觉得题主可能认为前四季胖莫的剧本并不是很重要。不过我依然要不停提到胖莫在前四季的表现,因为这是一个因果链的构成。胖莫在前四季打下的基础,在第五季之后进行了大量展开,更充分、更宏大、更复(keng)杂(die),而因为强行展开、拉伸篇幅,所以可能没有前四季偶尔接手的几集那么出彩。但是胖莫的奇想能力是可以完爆整个世界上的很多编剧的,挖坑能力更是可以把RTD都比下去,当然填坑技术究竟如何,我们还是不要说了,说多了泪也多。

利益相关:我校Doctor Who Society会员。因为一些原因,没有像大多数人那样那么喜欢RTD。

Coupling(包括同一时期的Joking Apart和更早的Press Gang)是早期作品,DW和SH是比较中期的作品;而且Coupling是定义上的爱情轻喜剧,后两者则更偏向于故事性比较强而喜剧性略弱的正剧(好嘛DW一个儿童片你跟我说个毛线正剧……),所以拿来硬套不太现实,但是这不妨碍DW和SH多少还有一点爱情轻喜剧的黑色幽默,和爱情轻喜剧的普遍问题。

我觉得应该没有人能够否定,胖莫对于短篇故事的驾驭能力绝对在英国一般编剧之上。也可能是因为早期的写作经历,他对于故事的结构构造相对比较碎片化。这在爱情轻喜剧、情景喜剧、群像剧的环境里是非常吃香的,但是一到“连续性比较强”的正剧,他的优势就不那么明显了,甚至有时候开始给他拖后腿。我个人一度怀疑,胖莫的单集剧本长度最多不能超过一个小时,就好像一个小时是他写作的一个坎,原因是SH的第一季第一集(90分钟)效果并不如第一季试播集(60分钟),前者在主线叙述外加入了太多比较松散、炫技的因素,而后者的结构非常完善,节奏也恰到好处,多出来的三十分钟就展现了胖莫的软肋。

那么我们说回到DW。DW的剧本当然不是爱情轻喜剧,而是一个需要内在故事连贯性的系列正剧,并且有着很明显的Story Arc传统(贯穿整季的线索,比如2005第一季的Story Arc就是Bad Wolf;这点在老DW的中后期就已经是个传统了)。之前我也说了,胖莫并不是很擅长这一类连续性很强的剧本:他不缺乏点子,但是他缺乏扯出很长故事线的能力。因此,胖莫用了一个很投机取巧的办法:他找准了一个母题,然后想方设法制作出这个母题的不同版本,尽量一步步把它抻长。这还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胖莫对一个母题的使用程度,已经到了非要让这个母题完全崩溃到不能再用为止,因为这个母题太好用,所以反复在他的剧本里出现。而这个母题,偏偏是一上来就已经展开到差不多的:没错,就是第二季第二集蓬皮杜夫人那一集“The Girl in the Fireplace”,也就是时间跳跃者对于普通时间线上的人的影响。(实际上这一类结构在《星际穿越》里也有所体现,参看老爹被困在超立方体的片段;那段的视觉效果完爆新版DW的S02E02,但是母题是很近似的,所以看的时候只能拼命忍着不笑出声)

实际上,S02E02是胖莫的时间线的根基。那个故事之所以极为成功,是因为我们能够同时看到两条线——“时间跳跃者”,也就是博士和Rose;以及“普通时间线上的人”,也就是蓬皮杜夫人。同时,也因为它篇幅比较短,属于胖莫的优势领域。到了第五季开始,胖莫接手整个时间线,视角必须完全追随博士,所以“普通时间线上的人”就必须被舍弃,而也就会出现“卧槽这时间线是要瞎啊”的局面了。一旦理解胖莫的母题,也就不难理解他的时间线构造了。

既然有一个稳定的母题,那么也必然就有母题里对应的人物,而在人物这点就可以看到胖莫对于整个母题的发展。蓬皮杜夫人是一个普通的漂亮女孩子,这是最原始的形象。Amy是放大版的蓬皮杜夫人,特别是从小时候到她成年那个阶段,the girl who waited的形象非常明显,当然这也直接导致Amy一上来性格非常不讨喜;中期的Pandorica里一关一千年(第五季末),后期Amy和Rory“回到了现实生活”,女婿偶尔回来看老丈人那段(在第六季结束第七季开始之间的几个小短片),也都显示了“我们在等”的那种特质。River是逆行时间线的蓬皮杜夫人,比Amy来说更典型也更进化;由于她自己也是Time Lord,所以她和博士两线几乎是“交错”进行的(我记得好像有好多同人文都爱这么写,怎么一到DW里面大家都抱怨脑子烧了)。到了Clara,这还是个坑——Clara的真实身份肯!定!是!坑!幸好没完,要不我也要砸玻璃了;但是从第八季第四集Listen那里我们照样可以看出这个母题还在被继续使用。Clara很有可能比River更进化一个台阶,她是可以“复活”的,而且也扮演着一个“拯救者”的角色(虽然水平不怎么样),而且在S08E04里面她完全颠倒了之前母题的角色:博士被放在了普通时间线上,而Clara变成了时间跳跃者,这和我们之前的认知是完全不同的。从这样一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到胖莫对于这个母题的不断衍生,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有一种“越写越让人觉得不太眼前一亮”的感觉了。

至于“过去的自己遇上现在的自己”,这个母题RTD也用过(S01E08,Rose见到小Rose),所以不能说是胖莫独占;但是胖莫允许跨时间线的触碰、合作、救助这一点,实际上却是继承自旧版的理念。第三季之后的短片Time Clash,老五和十代在Tardis里碰面并且斗嘴开玩笑,在我个人的理解里实际上是在向第五代时的长片Five Doctors致敬(我自己曾经对这个问题有过解读:

除了女婿见岳父以外Moffat那个混蛋还想表达什么 (神秘博士:时间冲撞 影评)

),而Time Clash里的“冲撞”,则又在第六季末引向了博士获救的结果。跨时间线的“折叠”,的确是RTD没有能做出来而胖莫真正做出来了的东西,如果说就“继承了旧版的特征”的话,胖莫在这点显然做得比RTD好。

说胖莫依然有着爱情轻喜剧时代的问题——其实也不能叫问题,只能叫特点,当然在习惯RTD风格的人看来就是问题了——是因为他的“格局”问题。胖莫的格局,显然较RTD来说更“小”一点,并不关乎整个宇宙的存亡,而是在于个人的情感、经历、意志与成长。这可能也是因为胖莫早期是写爱情轻喜剧的,爱情轻喜剧的核心就更多地在于个人的情感、经历和意志,而不是世界的动荡不安。因此,在胖莫的剧里,小闪光、小惊悚、小笑话、小互动比较多,却很难达到RTD的大场面震慑人心。胖莫不谈论宇宙哲学人生道理,他注重的是人物生活一般的细节。

这样的“格局观”,也很明显地影响到两人对于系列的铺垫。就时间线的把握来说,“RTD相对重视行动在宏观时间上的改变,而胖莫更集中于行动对微观人物发展的改变”,RTD控制着宏大叙事的一面,但是胖莫则是希望以时间旅行对人物个性与人物关系的冲击作为重点。所以在RTD时代,也就是前四季,都有着非常典型的Story Arc(这一点也被他带到了火炬木里),但是胖莫就并没有构建出这样一个完整的Story Arc。如果我们对比第三季和第八季,就可以明显看出来RTD对于硕士这个形象是很在乎的:有完整的铺垫、伏线、伪装,最后揭幕的时候我们看到了硕士为了干掉博士拿到保送资格(喂)所花费的精力,也不由得为硕士埋下的一切伏笔而折服,因为整个故事的Story Arc就是硕士——Vote Saxon;而第八季里,硕士只是出现了两次,第一次还是在片尾拿着iPad,而第二次一上来就亲了Capaldi一口,后面根本就没法看了妈蛋!

但是相比季内的Story Arc,胖莫对于季间的人物互动相对把握更好一点。RTD时代每一季的搭配都是不同的,要不就是换博士,要不就是换同伴;胖莫的11+Amelia(+Rory)组合则持续了两季半,之间还有个小的短篇系列。胖莫对于人物的设置更为稳定——这也多少有点爱情轻喜剧的特点,你总得抓住一对儿couple可劲儿造吧?

至于季间的超级大伏线……我觉得可以看一眼这个:

伏笔是什么能吃吗
如何评价由 Steven Moffat 担任总编剧的《神秘博士》?观众对其争议主要在哪些方面? - 宋潇笛的回答

里面有几个小问题,而这几个问题也直接影响到了对胖莫的理念的解读。壁炉女孩、Blink和图书馆见River都是胖莫的作品,归功于RTD,我自己感觉非常不开心,也直接影响到了对于胖莫作品整体性的分析。

S01E08里,Rose不是因为看见小时候的自己就出了问题,而是因为试图让爸爸活着,而这点直接违背了时间定点的不可更改规律。时间定点是不能更改的,但是非定点则是能够改变的,别忘了Time can be rewritten这句话其实是火星之水里RTD的台词,而胖莫没参加过那集的创作。胖莫并没有直接打破RTD留下来的限制(几次时间定点最后全是被“玩”过去的“假定点”,你们就当我不知道John Hurt是谁,不过老版还有Valeyard这么逆天的存在咱们谁都别骂谁是不是,按理说Valeyard应该是在Capaldi之后,我倒是要看这个坑怎么填……),他在遵循RTD的规则的同时,不停添加自己的东西和自己从旧版获得的东西。我也不止一次听人说感觉第五季之后更有点旧版DW的味道,RTD相对来说更加“现代化”,胖莫则更复古。

但是说胖莫毁坏了什么规则吗?没有,一点都没有。在RTD的时代,胖莫已经偷偷给你种下了他大多数概念的雏形:S02E02“The Girl in the Fireplace”是母题(甚至和第七季的线索都有所牵扯),S03E10“Blink”是回归旧版的时间运作态度,第三季后的“Time Clash”引出了“新的自己帮助旧的自己”的行为准则,S04E08/09“Silence in the Library”和“Forest of the Dead”则是成功引出了River Song的“倒错的时间线”。如果在RTD的时代大家不觉得这些内容突兀,到了新的时代,也不应该觉得这些内容违背常理。他实际上已经告诉了所有人他要写这些东西,而且我们也都知道他要写;等到真写了,你可以说写得好或者写得不好,但是说“你怎么会写这种东西来欺骗我的感情”就有点不合适了吧。

作为一个编剧,胖莫在DW里是异常成功的,不会有任何争议,哪怕是RTD的铁粉丝也都会为胖莫竖起大拇指,我在这边见到好几个说“RTD总编剧的时代我最喜欢胖莫写的那几集”的学弟学妹了。作为总编剧,他选择“故事复杂、人物简单”(语出我极为崇拜的syren老师:

DW613

,走了一条和RTD风格不同、相对比较复古的路,所以引起了一些争议,也招致一些“硬科幻迷”的诟病。整体而言胖莫并不适合DW的风格,但是他并没有毁掉这部剧,而是以一种折中的方式让所有人都不至于不太舒服。

如果说写“博士”这个角色,那么RTD和胖莫是两个类型。RTD写的是神,特别是十代的后期,越发神性,没有缺点;胖莫写的是人,不管是十一还是十二,有脾气、有怪癖、有善意更有恶意。而这样的定位区别也导致了两人对故事描述的不同:RTD是居高临下的,自神来看,人们肯定都是愚蠢的残渣,没有博士必然要完蛋;胖莫则是平视的,自人来看,我们当然希望我们最后能有着好的结局。所以RTD的悲观和胖莫的乐观,也生发于此。引用我之前给S07E05写的评论(

我撕下了最后一页书,只为对你说再见【705剧透】 (神秘博士 第七季 影评)

):

十代的Doctor是神,特别是在他的那首歌即将唱完的时候。纵观全程,他执掌生死为每个人安排命运,他让自己的人类分身留在平行世界里陪着Rose,他为了防止Donna暴走而清除了她的记忆,在离开时,他给每个人“最好的结局”,就算这结局实际格外苦涩,也会有人甘之如饴。
十一代的Doctor是一个想成为人的神。他有两颗心脏,知晓宇宙大事小情,却像人一样任性,有着有限度的自私。他心疼River,用自己重生的能量治好了她的手,他想尽量保全Amy和Rory,他不希望自己的朋友离开。他为了不看到结尾,径直撕下书的最后一页,可结尾还是猝然降临,打他个措手不及。
Journey's End是神的魔法。
The Angels Take Manhattan是人的无奈。
我们喜欢看神的魔法,精彩绝伦,巧妙而又能编织成一个美好的故事,让每个人都能得到自己应得的一切。
可是更多时候,我们生命中四处洋溢的灰尘杂质,本来就是人的无奈,无法回避。
这也是我有时候更偏爱人的缘故。神太高,遥不可及,人却是那么真实,甚至是残酷。
更何况外星人也是人。否则还不如叫“外星神”。

不过要说胖莫对于整个新版DW最大的贡献,实际上是创造了三个深入人心的怪物;打雷和赛博是老版的纪念品,说起新版这三个家伙则是非常了不得的。也就是因为有这三个家伙,所以我不敢说胖莫写的是一个“儿童剧”——儿童是真的会被吓哭的。我就说三句话,懂的肯定都懂了:

  • Mummy? Are you my mummy?
  • Don't blink. Blink and you're dead.
  • Hey, who turned out the lights?

祝你们晚安。

最后絮叨几句:

因为十代太深入人心,光辉甚至盖过了我相当喜欢的九叔,所以很多观众单纯以为博士的性格都应该是像十代那样长得又帅性格又好的,殊不知博士在每一次重生之后都会改变性格, 早期的博士也一度有过selfish jerk那样的形象——忘了是第二还是第三代了,第七代也是个嘴毒脾气坏的角色。旧版的围巾四爷爷是性格最好的,类似于新版的十代,不过要说旧版最帅必然是戴着芹菜的老五,也就是Time Clash里的那个老博士,也是David Tennant的岳父(无误)。我一度因为“说起DW只知道第十代”的那些粉丝感到非常头痛,看着现在的情况,估计依然得头痛下去。

说实话,觉得胖莫写得“不习惯”的,只是因为习惯了RTD的风格,而RTD是不需要细想、最后大幕揭开一切了然的。我们这边集会的时候骂得最狠的一般都是胖莫挖坑不填的恶习,但是从来不骂他的编剧逻辑——对于这边补了很多旧版的同学来说,胖莫反而更符合他们对于旧版的理解。胖莫的逻辑需要让你想很多东西,而“想”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乐趣。狠话说多了没多大劲,总之意思点到了,我也可以收工了,难得有一部看着需要让你多想的电视剧,不看有点可惜了。

user avatar

先摆观点:我认为魔法特是极其有才华的编剧和天才的商人,浑身上下都是个人魅力,他在英国文化全球化传播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总体来说我喜欢他的大部分作品。最喜欢的还是他作品里对画面的把控,看DW第五季和夏洛克的分镜逻辑和运镜质感有五分相似,很难相信他在这里没有插手。

对于DW,他的季和RTD的季我是当各自独立的剧欣赏的,各有优劣,我都喜欢,但最喜欢的还是他俩合作的部分:有RTD把控着基本的人物线,魔法特在一集或者两集里面尽情发挥然后收尾。

魔法特最大的弱点是写人,希望下一季他的团队能就着剧情帮他整整人物关系和人物发展逻辑,不要像现在这样,人物性格带着一股sitcom的为剧情服务的味道。

-------------------------------------------------------------------------------------------------------------

下面正文

提到争议点,居然没有人提他在外网最大的黑点:在作品里流露出的“性别歧视”和“精英主义”

比起外网那批判的激烈程度,国内觉得他剧情奇怪还被粉丝喷一脸的人简直就是弱爆了。。。

简单地说就是他长期跳不出“白人,直,男性,精英阶层”的思维角度。包括上面有人赞扬的“coupling”就是他这种思维模式的重灾区。

比如:让11在圣诞特辑里拍Clara屁股制造喜剧效果/让博士评价女性同伴的性别特征

比如:出现在博士时间线上的知名女性历史人物都义无反顾爱上了主角

比如:让博士出现在N个女性角色的儿时然后给她们留下深刻印象(有人觉得这种叫浪漫,也有人觉得这种屡次出现的童年inprint(幼驯染?)很恶心很creepy)

比如:喜欢塑造貌似强大,独立,嘴毒,谁都不鸟的女性,然后让她的所有故事线和情感发展都绕着主角走。

比如:常驻角色缺少poc,出现的不是酱油就是便当要么就是plot device

等等等等(甚至有人就这个出过paper,真的要展开谈真的说不完,留这里个坑以后填吧)

我不算女权主义者,关于女权和种族歧视的点我仅止于能理解但不愤怒,但是,不愤怒不代表不存在,希望这里的人不要带着“小题大做”的态度吧。


写完这个又想起来两个小争议点:

一个是魔法特热爱重复用自己的旧梗,这个简直路人皆知(包括他96年在论坛上发的帖子和在DW小书上发表的小短文),居然有人说魔法特在1~3季里也是在为他日后接手做铺垫,剧情recycle成这样都能包装成步步为营我也是醉了,第二季他怎么可能知道自己将来能接手。。。。。

另一个,魔法特塑造的博士self-insert的痕迹太重也是很多人不喜欢的点。


PS. 楼上居然有人觉得比起魔法特RTD的剧情幼稚?!(Midnight,anyone?)。你让那些挺魔法特的“惊悚童话风格”的人情何以堪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斯蒂文·莫法特(Steven Moffat)担任《神秘博士》总编剧的时期,无疑是这部剧历史上一个充满争议却又极具影响力的阶段。从2010年的“十一任博士”(马特·史密斯 Matt Smith 饰演)开篇,到2017年“十二任博士”(彼得·卡帕尔迪 Peter Capaldi 饰演)的告别,莫法特执掌.............
  • 回答
    温伯格的量子场论,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那是一部真正的巨著。不是说它有多厚,而是说它在物理学界的影响力,以及它所展现出的深刻洞见。要评价温伯格的量子场论,不能仅仅看它是一本教科书,它更像是一个思想的灯塔,指引着我们理解宇宙最基本规律的方向。我个人认为,评价它的核心在于它解决了什么问题,又带来了哪些新的视.............
  • 回答
    《史蒂文宇宙》这部动画,放眼当下美国动画界,绝对算得上是一股清流,甚至可以说是一场“革命”。它从2013年横空出世,一直播到2019年,中间还延伸出了剧场版和续集,足以见其影响力之深远。要评价它,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叙事和主题的深度,这是《史蒂文宇宙》最让人称道的地方。它并非简单的一个“男孩与.............
  • 回答
    物理学界巨擘史蒂文·温伯格(Steven Weinberg)的离世,无疑是科学界的一大损失。他的一生,是为探寻宇宙最深层奥秘而不懈奋斗的一生,他的名字与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石——粒子物理学和宇宙学——紧密相连,留下的贡献,如群星般璀璨,深刻地改变了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要评价温伯格的贡献,我们不得不从他.............
  • 回答
    Steve事件,具体指向的是一位名叫Steve的科技公司创始人(通常大家心照不宣指的是Apple公司的Steve Jobs,但此处我们为了保持讨论的普遍性和避免直接点名,将用“Steve”来代指这位科技界的传奇人物,并聚焦于他围绕其企业发展中出现的、引发公众关注的各种事件和争议,以及知乎上律师大V在.............
  • 回答
    《权力的游戏》第八季第二集“七国骑士”(A Knight of the Seven Kingdoms)是为接下来的大战做铺垫的一集,也是许多观众眼中第八季中最具亮点的一集。它成功地在风暴将至的紧张氛围下,为观众呈现了深刻的人物互动、感人的告别和富有情感的力量。总体评价:“七国骑士”被许多观众和评论家.............
  • 回答
    “精英律师”这部剧,说实话,我看了之后心里挺复杂的。靳东挑大梁出演男主角罗槟,这本身就自带流量和话题。他塑造的罗槟嘛,怎么说呢,依旧是那种靳东式的儒雅、成熟、有点小傲娇,但又很有能力的感觉。你看他西装革履,永远一丝不苟,说话滴水不漏,处理案件也是八面玲珑,看起来就是那种“我什么都懂,什么都搞得定”的.............
  • 回答
    《突围》这部剧,从卡司阵容上看,可谓星光熠熠,靳东、陈晓、闫妮这三位实力派演员的组合,本身就自带话题度和观众期待值。但说实话,看完后,给我的感受确实有点复杂,并非一边倒的好评或差评。首先,我们得承认这部剧在某些方面的确做得不错。 现实主义题材的勇气和触及的深度: 《突围》大胆触碰了国企改革的敏感.............
  • 回答
    《古董局中局》这部电影,我看了,说实话,看完之后心情有点复杂。它集结了雷佳音、李现、辛芷蕾、葛优这几位演员,光看这个阵容,就足以让人期待。毕竟,这几位都是演技在线、自带流量的实力派,尤其是有葛优老师坐镇,总让人觉得电影质量有保障。先说说好的地方吧。从演员表现上来说,雷佳音饰演的许愿,可以说是撑起了整.............
  • 回答
    华裳霓裳映古韵——浅谈“中国华服日”的意义与影响“中国华服日”,这个由共青团中央与B站携手打造的文化盛事,自其诞生之日起便在社交媒体上掀起了一股又一股关于传统服饰的浪潮。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节日,更是一次将千年中华服饰文化与当代青年审美巧妙融合的尝试,一次对民族文化自信的深度呼唤。那么,我们该如何评.............
  • 回答
    《峰爆》这部电影,由朱一龙、黄志忠、陈数、焦俊艳几位实力派演员联袂主演,确实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看完之后,脑子里萦绕的不仅仅是震撼的灾难场面,更多的是那些普通人在绝境中的人性光辉,以及演员们精湛的演技所带来的情感冲击。首先,不得不说《峰爆》在“视觉奇观”方面做得相当出色。作为一部以地质灾难为背.............
  • 回答
    《沉睡花园》,这部由龚俊饰演的心理咨询师林深度,搭配乔欣饰演的“直男斩”编剧肖潇,组合成一对“反差CP”的爱情悬疑剧,刚上线时确实引发了不少关注。作为一部披着爱情外衣的悬疑剧,它的表现,咱们得从几个方面好好掰扯掰扯。首先,来看看它最吸引人的“爱情”线。龚俊饰演的林深度,是个典型的“高冷学霸”人设,专.............
  • 回答
    《谁是凶手》这部剧,我个人认为,可以说是近几年来国产悬疑剧中的一股清流,值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从演员阵容来看,赵丽颖、肖央、董子健这三位主演,可以说都是各自领域里非常有实力的代表。赵丽颖之前给人的印象大多是古装甜美系角色,这次挑战一个内心藏着秘密、背负着伤痛的心理医生沈雨,确实让人眼前一亮。她把沈.............
  • 回答
    《皎若云间月》这部剧,说实话,从原著粉的角度来看,心情是挺复杂的。毕竟《纨绔世子妃》这本小说在很多读者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它承载了太多青春的回忆和对经典“女强男强”爱情的想象。所以,当电视剧宣布改编的时候,期待肯定是有的,但随之而来的,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忐忑。从改编的“诚意”和“槽点”说起吧。首.............
  • 回答
    深度剖析《门锁》:白百何、白客、范丞丞主演的犯罪话题电影由白百何、白客、范丞丞主演的电影《门锁》,作为一部聚焦女性安全和城市独居女性困境的犯罪话题电影,自上映以来便引发了不少讨论。它试图通过一个悬疑的故事,触及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焦虑和恐惧。要评价这部电影,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包括其主题的深.............
  • 回答
    由夏雨、乔振宇主演的剧版《古董局中局》可以说是2019年的一匹“黑马”,在众多古装探案剧中脱颖而出,赢得了不少观众的喜爱和好评。要评价这部剧,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1. 剧情改编与还原度: 尊重原著精神: 作为一部改编自马伯庸同名小说的作品,剧版《古董局中局》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著的核心.............
  • 回答
    《长安十二时辰》这电视剧,我得说,着实是让人眼前一亮。马伯庸那本小说我当年也是一口气读完,脑子里勾勒出的长安,繁华又暗流涌动,一直在我心里留着个影子。等到电视剧一出来,真有种“我心里想的那样,它也做到了”的惊喜感。先说最直观的,画面和美术。 这绝对是《长安十二时辰》最牛的地方之一。你想啊,一部剧要把.............
  • 回答
    赵本山老师的《念诗之王》(改革春风吹满地)在B站的火爆程度,可以说是一次现象级的网络文化事件。从一个普通观众的角度来看,这首歌的成功绝非偶然,它精准地切中了当下网民的某些情绪和审美点,并巧妙地利用了网络传播的规律。首先,这首歌的“鬼畜”属性是其核心魅力所在。“鬼畜”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颠覆和戏谑。将赵.............
  • 回答
    《风起洛阳》:一场精巧的洛阳迷局,与那些值得品味的细节当马伯庸的笔触从纸面跃入荧屏,由黄轩、王一博、宋茜联袂主演的《风起洛阳》便带着一众期待登上了舞台。这部剧,与其说是一场单纯的古装悬疑探案,不如说是一次沉浸式的洛阳时代体验。它试图复原那个繁华璀璨、暗流涌动的盛唐,并在其中织就了一张错综复杂、步步为.............
  • 回答
    “舌尖上的中国”系列,尤其是第一部,绝对称得上是中国纪录片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不仅让我们重新审视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带火了一批像陈晓卿这样的纪录片导演。所以当陈晓卿宣布制作《风味人间》时,可以说是吊足了大家的胃口。《风味人间》继承了“舌尖”系列一贯的优点: 宏大的叙事与细腻的情感并存: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