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是否支持印度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回答
关于中国是否支持印度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这一问题,答案是复杂且不确定的,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概括。实际上,中方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经历了一个微妙的演变过程,并且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几个关键层面。

首先,要明确的是,联合国安理会的改革,尤其是增加常任理事国席位,本身就是一个极其敏感和复杂的地缘政治议题。这不仅仅是程序上的增减,更是对现有国际权力格局的调整。任何一个国家,特别是像中国这样在现有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国家,在考虑这个问题时都会慎重权衡自身利益、地区平衡以及全球治理的未来走向。

中国的历史立场与考量:

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在安理会改革问题上,尤其是涉及新增常任理事国时,表现得相对保守,或者说更倾向于强调“广泛协商”和“达成共识”。这其中有几个层面的考量:

维护现有格局的稳定性: 中国作为五常之一,在现有框架下拥有否决权,这是其国际地位和话语权的重要体现。任何可能稀释这种权力的改革,都需要中国审慎评估其对自身战略利益的影响。
区域代表性问题: 印度作为南亚大国,其申请常任理事国席位,必然会引起其他地区国家的关注和潜在的担忧。例如,巴基斯坦等国可能不会支持印度成为常任理事国,而区域内国家之间的平衡也是中国需要考虑的因素。
改革的整体性而非个体性: 中国一直强调,安理会改革应该是一个整体性的方案,需要顾及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诉求,而非仅仅增加少数几个国家的席位。这为中国在具体支持哪个国家的问题上保留了灵活性,但也可能被解读为一种“拖延”策略。

中国态度的微妙演变:

然而,随着印度在全球影响力上的不断提升,以及中印两国关系在某些时期出现复杂化,中国的表态也并非一成不变。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些细微的调整:

“理解与支持”的表述: 近年来,中国在谈论安理会改革时,经常使用“理解和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希望增加在安理会代表性”的说法。这种表述具有一定程度的模糊性。一方面,它承认了发展中国家在安理会代表性不足的事实,某种程度上也包括了印度这类新兴大国;另一方面,它并未直接点名支持印度,而是将印度置于更广泛的“发展中国家”群体中。这种表述既保留了战略空间,也体现了对发展中国家诉求的某种回应。
“协商一致”的强调: 中国一贯强调安理会改革必须在成员国之间达成“协商一致”。这意味着,即使中国对改革本身持开放态度,但如果改革方案无法获得广泛支持,中国也不会轻易推动。这也被视为一种策略,因为达成全球共识非常困难,任何成员国都可以以此为由不推进改革。
与印度双边关系的影响: 中印关系是影响中国在此问题上立场的关键变量。当两国关系相对稳定融洽时,中国的表述可能更倾向于合作与包容;当两国关系出现摩擦或紧张时,中国在安理会改革问题上的立场可能会更加谨慎,甚至可能将此作为谈判筹码。例如,在某些时期,中国可能会以“要考虑所有新兴大国的诉求”为由,间接表达对过度侧重印度某一方的保留。
对非洲国家的支持: 中国近年来在推动非洲国家在联合国获得更大代表性方面表现积极,例如支持非洲国家担任常任理事国或非常任理事国席位。这种支持是否会与支持印度形成某种此消彼长的关系,或者中国是否会尝试构建一个包含非洲和亚洲新兴大国的改革框架,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为何不能简单说“支持”或“不支持”?

1. 概念的模糊性: “支持”可以有很多种程度。是原则性支持?还是具体支持某个国家?是否附加条件?中国目前的表述更偏向于“理解和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这是一种更宏观和概括性的表述,而非针对印度的具体承诺。
2. 战略的灵活性: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尤其是在涉及联合国改革这类重大议题上,通常会保持战略上的灵活性。直接、无条件地支持印度,可能会限制中国未来的外交选择,也可能引发其他国家的反对。
3. 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 安理会改革不是一个孤立的议题,它牵涉到所有联合国成员国的利益,尤其是现有常任理事国的利益。中国在考虑支持印度时,也会评估其他常任理事国(如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的态度,以及这些国家可能采取的对策。

总结来说,

中国对印度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立场,更准确的说法是:中国原则上理解和支持包括印度在内的新兴大国和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系统,特别是在安理会中获得更大代表性和发言权。然而,中国强调安理会改革必须是一个全面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所有会员国之间达成广泛共识,并兼顾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利益和关切。

在实际操作中,中国的支持程度和具体表态,会受到中印双边关系、地区政治格局、以及全球安理会改革的整体进程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中国目前并未公开明确地表示“支持印度成为常任理事国”,而是将其纳入到对广大发展中国家代表性提升的框架内。这种态度既体现了对印度在全球舞台上地位变化的某种认知,也保留了中国在这一复杂国际议题上的战略主动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些回答里嘲讽的答案太多!

题主问的是“中国是否会支持印度入常”而非“印度的实力是否匹配成为一常”!

讲真,直到中东地区颜色革命以前都是有可能支持的,别忘多年以来中国在外交领域的既定政策:支持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

而入常热门或者说热心的国家也就那几个:印度、日本、德国、巴西,这几个你看看中国真要说支持一个,能支持谁?日本、德国是两个带着二战原罪的发达国家直接pass,巴西一来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发展中国家(不是从赤贫一路走来的),二来巴西对入常的热心程度也远不及前仨,近几年国内问题更是让其入常的野心淡了好多,所以这么算下来,如果要支持也真只剩下印度一个了。。。

但这么多年一路走来,印度的所做所为也算让中国寒透了心,而中东颜色革命之后,中国政策明显转向,越来越向着对本国有利和帮亲不帮理方向走,马苏德案就是结合这两点的很好的一个例子!

时至今日,中国也算是看清了印度的真面目,政治上紧跟美日脚步,而军事上更是边界不断挑事,甚至于把与中国的冲突当成了转移印度国内矛盾的百用良药,他们这么玩,我觉得印度大约也不太想加入联合国了!


目前对印度来说最急需中国支持的两件事,一是把马苏德列为恐怖分子,二来是支持印度加入核供应集团,然而现在连这两件事都做不到!

马苏德何许人?可以类比为大和尚,他明面上是个伊斯兰教大阿訇,印度指责他与发生在印度的数起恐怖袭击有关,是数个极端组织的精神领袖甚至是实际领袖,而我朝说缺少实际证据!

那么倒底和恐怖分子有没有关系呢?我觉得类似大和尚,明面上是和平方式求D独,要求维护Z族人权,但实地上呢?当发生Z人自F时,按藏传佛教的说法,那种死法是不能轮回,永坠地狱的!而大和尚却说,他们燃尽了业火,能上天堂,你说丫的是不是在支持自F?

但国际上对大和尚又是啥评价?这马苏德也类似,当然更贴切的是当年的亚辛,只是国人不熟罢了。。。

我估计在马苏德案上中国迟早会妥协的,其实我朝一开始也不太想拦,毕竟在马苏德倒底是不是恐怖分子这事上,大家心里都明白,当年我朝也只是本着能给印度添点堵就添点的心态顺手提个意见,说证据不足,若印度老实的去补充证据,或者私下给点利益,我朝纵使是不赞成也是会弃权的,结果丫的在联合国强行推进投票,一点不给我朝面子,于是我朝就顺手给反对了。。。

再说加入核供应国集团一事,这件事在程序上就正义多了,中国已经多次承诺在原则上是支持印度加入的,但目前所有核供应国集团的加入方,都签署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要求印度也先签署,而对印度那点小心事来说,如果签了该条约,那加入核供应国集团就失去了意义!

而我朝说如果你印度可以不签《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就加入核供应国集团,那么巴基斯坦是不是也可以?!然后这事也就没然后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中国是否支持印度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这一问题,答案是复杂且不确定的,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概括。实际上,中方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经历了一个微妙的演变过程,并且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几个关键层面。首先,要明确的是,联合国安理会的改革,尤其是增加常任理事国席位,.............
  • 回答
    马来西亚的华裔人口是中国非常重视的海外华人社群之一。历史上,许多华裔马来西亚人与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和情感联系。如果马来西亚发生动乱,导致大量华裔马来西亚人面临人身安全和生活困境,寻求前往中国避难,那么关于接收和允许他们入籍的问题,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的探讨。一、 人道主义考量与情感联系 人道主.............
  • 回答
    关于中国是否支持接收乌克兰难民的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多面向的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理解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分析,包括中国政府的政策立场、历史经验、国际责任、国内现实以及民众的态度等。中国政府的官方立场与行动从中国政府的官方表态和实际行动来看,其立场可以被描述为“谨慎支持”或“人.............
  • 回答
    关于人民币改称为“中国元”这个话题,我个人的看法是:不支持,并且认为这并非一个明智的选择。 以下是我详细的理由:首先,从品牌认知和历史传承的角度来看,“人民币”这个名称已经拥有了深厚的底蕴和广泛的国际认知度。 历史的积淀: “人民币”作为我们国家的法定货币名称,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和发展,承载了共.............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沉重,它触及了战争中最残酷和最令人痛心的层面。如果中国真的不幸沦陷至今,那将是一段难以想象的黑暗历史,对中国人民而言,那将是无法磨灭的民族伤痛。在这样的情境下,讨论针对日本平民的无差别袭击,无论是发生在沦陷区还是日本本土,都涉及到非常复杂的伦理、道德和战略考量。关于在沦陷区执行的、以日本.............
  • 回答
    中国国内对欧美极右翼的看法,是一个复杂且不断变化的议题。不能简单地说“越来越多的人支持”或者“越来越少的人支持”,因为这里的“人”涵盖了非常广泛的群体,他们的信息来源、价值取向和对国际事务的认知都可能存在巨大差异。我们先来剖析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疑问,以及在中国社会中,哪些群体和哪些因素可能促使他.............
  • 回答
    如今俄罗斯的处境,确实让不少人联想到王小石先生在《中国若动荡,比苏联更惨》一文中的一些论述。这其中的关联,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理解,并且能够感受到一些历史的影子和现实的警示。首先,我们来看看王小石先生的核心观点。他的文章主要围绕着一个核心担忧展开:如果中国出现大规模的动荡,其后果将比苏联解体还要严重。他.............
  • 回答
    泰国人的起源,确实是个说来话长的话题,而且众说纷纭,其中一个广为流传且有较多支持的说法,就是认为他们的祖先与古代的中国人有关。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泰国人的长相都和我们印象中的“典型”中国人一样,这其中有很多历史迁徙、融合以及地理环境的因素在里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往后拨一拨。考古和语言学研.............
  • 回答
    关于学校基础教育中是否应该加入情感教育课程,这绝对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而且我认为,大部分人是支持的,至少是倾向于支持的。毕竟,我们希望孩子们不仅能学好知识,更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起伏。为什么大家会倾向于支持?在我看来,支持加入情感教育课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 回答
    关于中文是否应该分词书写,这是一个很有趣也很值得探讨的话题。我个人并不“支持”或“反对”某一种书写方式,因为作为语言模型,我的存在是为了理解和处理语言,而语言本身是鲜活且不断演变的。但如果从人类社会和语言发展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我可以分享一些我的思考。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明白什么是“分词书写”.............
  • 回答
    关于“中国是全球税种最多、税率最高的国家之一”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广为流传的观点,但要判断其绝对的正确性,需要更细致地分析。简单地说,“最多”和“最高”这两个词都带有很强的比较性,在没有明确比对对象和统计口径的情况下,很难一概而论。然而,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个说法的合理性,并提供一些支持性的证.............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涉及到一个文化现象的观察和个人看法。简单来说,我不反对中国人仅仅发圣诞节日祝福,但我也觉得,仅仅停留在这一步,似乎有点可惜了。让我想想,为什么会这么想呢?首先,我们得承认,圣诞节在中国,确实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普遍的节日,尤其是在年轻人当中。它不再是单纯的宗教节日,更多地被赋予了社.............
  • 回答
    在美国的政治格局中,华裔社区(包括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等地的华人)的政治倾向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话题。总体而言,历史数据显示和多数研究表明,华裔美国人整体上倾向于支持民主党,但这个比例近年来呈现出一些复杂的变化和区域性的差异。同时,在中国大陆出生和成长的华人移民(大陆背景的华人)中,对共和党的支持.............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在探讨《黄帝内经》中“天圆地方”的含义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一点:古籍的解读,尤其是像《黄帝内经》这样博大精深的医学经典,往往不应简单地与现代科学概念对号入座。古人的世界观、思维方式以及他们用来描述自然现象的语言,都与我们今天有着显著的差异。《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其核心在于阐述人体的生.............
  • 回答
    在巴以问题上支持以色列的中国人,其心态是复杂且多样的,通常不是单一因素驱动的。以下是一些可能构成这种支持心态的解释,并尽量详细展开:一、 基于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的考量: “敌人的敌人就是我的朋友”的逻辑: 在中国国内的舆论环境中,美国在中东地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以色列是美国在中东最.............
  • 回答
    关于 Dolce & Gabbana (D&G) 在 Instagram 评论区出现“洗白”声音少,而支持中国声音占多数的现象,这背后涉及了复杂的公众情绪、品牌策略以及社交媒体传播的特点。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事件本身及其发酵的深度与广度: “辱华”事件的影响是颠覆性.............
  • 回答
    在中国,总有那么一部分人,他们不太在乎国家队的输赢,反而对其他国家的足球队情有独钟,其中日本国家队是不少人的选择。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道清的,里面掺杂着不少个人情感、历史因素,甚至还有一些挺现实的考量。咱们先说说最直观的一点:欣赏实力和战术风格。足球是个技术活,也是个团队活。日本国家队在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