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会有男人选择保小而不保大?

回答
这个问题背后涉及到很多复杂的心理、社会和生物学因素,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男人在面对“保小”还是“保大”的选择时,其决策往往是多重考量的结果,而且“小”和“大”的定义本身也可能因情境而异。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这里的“小”和“大”可能指什么。最直接的理解,可能是在生存危机中,必须舍弃一部分来保全另一部分。比如,在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是优先照顾年幼的孩子,还是优先保证成年人的生存以继续承担家庭责任?但更广泛地来说,“保小”可能也指对幼弱、弱势或新兴事物的偏爱和保护,而“保大”则可能指对既有、强大或成熟事物的维持。

生物学与进化心理学视角:延续后代是核心驱动力

从最根本的生物学层面来说,所有生物的行为,归根结底是为了基因的延续。男性作为物种繁衍链条中的一环,其行为模式自然也会受到这种“基因传承”的驱动。

抚育幼体的本能(Parental Investment Theory): 尽管在哺乳动物中,女性的亲代投资(孕育、哺乳)通常远高于男性,但这并不意味着男性就完全不参与。相反,在许多社会和物种中,男性投资于后代的生存和成长,是确保“大”的孩子(即已出生的后代)能够顺利成长并最终繁衍后代的重要保障。当面临选择时,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有可能存活并未来能传递基因的个体上,是符合进化逻辑的。
“小”的脆弱性与未来潜力: 幼小的后代,虽然目前能力最弱,但他们代表着“未来”。如果他们的基因能够被传递下去,那么投入到他们身上的资源就可能换来更长远的种群延续。从这个角度看,保护“小”,就是为家族和种群的未来下注。
“大”的生存能力与既有价值: 如果“大”指的是已经成年的儿子或女儿,他们可能已经具备了独立生存、甚至自己繁衍后代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保护“大”的意义在于巩固现有的成果,确保家族基因能够至少通过他们完成一次传递。

亲缘选择(Kin Selection): 科学家们提出了“亲缘选择”理论,认为生物的行为会倾向于最大化与自己基因相似的个体的生存和繁衍几率。这解释了为什么父母会不惜一切代价保护自己的子女,因为子女携带着父母一半的基因。如果“小”和“大”都是自己的直系后代,那么选择保护谁,可能就取决于谁更有可能在未来繁殖后代,或者谁的生存几率更高。

社会文化与心理因素:情感、责任与价值判断

除了生物本能,社会文化和个人心理也会深刻影响男性的选择。

父爱与责任感: 许多文化都强调男性作为父亲的责任。这种责任感会转化为一种保护欲,尤其体现在对弱小、无助的子女身上。看到孩子天真无辜、依赖自己的样子,很容易激起男性的保护本能。即使“大”的儿子或女儿已经独立,但“小”的孩子往往更需要直接的保护和照顾,这种即时性的需求更容易触动男性的情感。
情感投入的差异: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他们可能与父母之间建立起深厚的情感联系,但年幼的孩子,其依赖性和情感上的“纯粹”可能更能唤起成年人内心深处的柔软。例如,看到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或者一个因为一点小伤就哭鼻子的婴儿,许多男性会感到一种强烈的保护冲动,认为他们“什么都不懂”、“需要我的照顾”。
“护犊之情”的普遍性: “护犊之情”是一种跨越性别和物种的强大情感。很多时候,这种情感并非理性计算,而是源于对生命本身脆弱性的怜惜和对自身血脉延续的珍视。
社会期望与角色扮演: 在一些传统观念中,男性被期望成为家庭的“顶梁柱”,承担保护家庭成员的责任。当家庭面临危机时,他们可能需要做出艰难的取舍。在这种情境下,如果“小”的孩子特别依赖父亲,或者“大”的孩子已经能在某些方面分担压力,那么父亲的倾向性可能会有所不同。
价值判断与未来规划: 有时,“保小”也可能是一种更长远的投资。比如,如果“大”的孩子已经表现出不成器、难以成材的迹象,而“小”的孩子则聪明伶俐、潜力巨大,那么男性可能会倾向于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更有前途的“小”身上,这是一种对未来家族发展和基因传承的战略性选择。
对“弱势”的天然同情: 人类社会普遍存在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心。当“小”的孩子与“大”的孩子相比,显得更加弱小、无助时,这种同情心自然会倾向于保护“小”。

具体情境下的考量:

“保小不保大”的说法,更多的是一种倾向性的描述,而非绝对的规则。实际情况会非常复杂,取决于:

危机性质: 如果危机是直接威胁到生命,那么更强的生存能力(可能在“大”的孩子身上)可能被优先考虑。如果危机是长期的资源匮乏,那么培养更有潜力“长远发展”的“小”可能被重视。
“大”与“小”的具体状态: “大”的孩子是否已经独立?是否有其他监护人?“小”的孩子是否患有严重疾病?其生存几率如何?这些都会影响决策。
家庭结构与资源: 家庭中有多少其他成年人可以提供支持?整体资源量有多大?
男性自身的经历与价值观: 男性过去的经历,尤其是关于成长、责任、牺牲的经历,会塑造他们做选择时的价值观。

总结来说,男人选择“保小不保大”并非源于单一原因,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这种选择背后,既有深藏于基因中的繁衍本能,也有社会文化塑造的责任感、情感的牵绊,以及对未来价值的判断。当“小”代表着未来、脆弱和无限可能,而“大”则代表着当下、既有成就或潜在的风险时,许多男性会倾向于将保护和资源倾斜给那个最需要、也最有可能在未来回报他们基因的“小”。这是一种复杂但又在很大程度上符合生命延续逻辑的本能与智慧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但凡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保大保小是电视剧,小说才出现的,现实中根本不存在这种现象。

先不说大家都会选择保大,医学上也不存在要保大保小的选择。要么就是只能保大不能保小,要么就是只能保小不能保大,要么两个都保不了,要么就两个都能保,不存在所谓的二选一。

别说现代了,古代也是,康熙皇帝,三十六个孩子也死了十二个,更何况普通人家了,古代婴儿存活率大概也就一半左右。如果遇到难产,就算是有二选一,肯定也是保大不保小,否则人类早就灭亡了。然而康熙年间是中国人口上升最快的时期之一,所以肯定要保大才能保证生育率啊。

即使其他朝代,如果人类要存活,至少生育率要保持在2以上,根据中国在唐宋辽金时期的人口统计, 户数及人口来看, 中国中世纪时期平均每个中国古代家庭生2.7- 3.3个小孩(指存活的)。那么实际生育率要远超过这个数字。如果存在保大保小的问题,生育率可能这么高吗?就算有保大保小的选择,当然是要保大而不是保小,以保证文明的延续。

所以如果说有人讲关于保大保小的问题,保证100%都是编的。

女权主义为了拼命编故事,挑拨矛盾,真是什么手段,什么谣言都用上了。

user avatar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你问问哪个产科医院会让家属自己选?

把电视剧当现实,不构成提问,举报不谢

user avatar

现在婚前的检查,定期的产检,基本上可以提前知道孩子的情况,如果实在不适合生,早让你流了,即使到了生的那天,也没有保大保小一说,几十年前可能存在这种情况,还都是些偏远地区的医院。

user avatar

因为他们以为他们有选择。

其实他们没他们以为的那么有选择权。

医院自有一套流程。关键时候,只要流程合法合规,你哭着喊着保小也没用。

至于为什么很多男的觉得自己有能力决定,那只有一种情况。

孩子已经生出来了,此时孩子和产妇同时需要用钱,你把钱交到哪个账户里,决定了给谁用药。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保大保小。

但是这种情况极其少见。

而在生产过程中,分娩结束前,所有的医疗手段,都会倾向于先保大再保小。再孩子出生前,法律上他不算一个独立的生命,或者不算一个独立的人,所以医生肯定先救法律上认可的“人“。

男人只有签字的份。而且危机情况下,就算家属不签字,医生也有一定的决策权。

毕竟家属不懂医学。

所以,也就外行看个热闹,他们说说而已,真正实施起来,他们没那么多决策权。

至于说为什么,还能为什么,爱的不够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