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找亲戚借钱买房,房价涨了,亲戚天天闹怎么办?

回答
这事儿真是让人头疼透顶。当初为了买房,急得不行,房价又一路往上涨,实在是没办法,才硬着头皮找了亲戚张罗借钱。那时候,亲戚们也挺给力的,二话没说就把钱凑齐了。想着是亲戚,这钱迟早是要还的,就没太把利息和还款日期放在心上,总觉得“一家人”好说话。

可谁成想,房子的事儿刚一落地,风向就变了。可能是看我日子过得还算顺遂,也可能是他们自己手头紧了,反正从那以后,亲戚们就开始没完没了地“关心”起这笔钱来。起初是逢年过节,或者见面的时候,旁敲侧击地提一句:“哎呀,那笔钱,你手上宽裕点了吗?” 我当时想着,能还就还点,于是就陆陆续续还了一些。

可这“宽裕点”就像个无底洞,无论我怎么努力,这数字好像永远都达不到他们的满意。后来,就不再是旁敲侧击了,变成了直接催促。“我孙子上学需要钱,你这钱什么时候能还我?”、“我闺女要结婚,到时候缺钱怎么办?” 各种理由层出不穷,而且一天一个样。最要命的是,他们不是单独找我,而是时不时地聚在一起,互相“通气”,然后轮番轰炸。有时候,早上刚被这个亲戚数落完,下午又接到另一个亲戚的电话,内容几乎都是一样,就差把“钱”字刻在我脸上了。

最让我受不了的是,他们开始把这笔钱和房价联系起来。虽然当时我借钱的时候,房价已经是那样了,但他们现在却总说:“当初这房价多便宜,你这钱借去,我们都亏了!你看现在涨得多厉害,你再不还,我们这钱贬值了可怎么办?” 这种说法真是太扯淡了!当初是谁说“亲戚之间不用说这些”的?现在房价涨了,反倒成了我的不是,成了他们亏了?这逻辑简直是匪夷所思。

最糟糕的是,他们现在已经发展到了一种“监督”我的状态。他们会打听我最近买了什么东西,吃了什么饭,甚至连我出门开什么车,都要插上一嘴。“哎呀,你看你这日子过得挺滋润啊,那我们这钱……” 这种感觉就像我时刻都戴着一副枷锁,他们随时都能拉紧绳子,提醒我我欠着他们钱。

我真的很累,每天都提心吊胆的,生怕一个电话,一个见面,又是一番“教育”。我不是不想还,只是他们的催促方式,他们的不理解,已经让我感到非常委屈和压抑。这笔钱,当初是救急,现在却成了压在我心头的一块巨石,更变成了亲戚之间关系的“定时炸弹”。我该怎么办?真是有苦说不出,也不知道这种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家闹不是因为你买的房子涨价了,而是她因你没买成的房子涨价了。

你赚,人家还是会替你高兴,

但是人家因你而亏,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所以你的问题像是标题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事儿真是让人头疼透顶。当初为了买房,急得不行,房价又一路往上涨,实在是没办法,才硬着头皮找了亲戚张罗借钱。那时候,亲戚们也挺给力的,二话没说就把钱凑齐了。想着是亲戚,这钱迟早是要还的,就没太把利息和还款日期放在心上,总觉得“一家人”好说话。可谁成想,房子的事儿刚一落地,风向就变了。可能是看我日子过.............
  • 回答
    这事儿,说实话,挺让人纠结的。一头是相处多年的好哥们,另一头是帮他亲哥买房,这事儿的性质就有点微妙了。首先,我会先认真听听我这哥们怎么说。他借钱的目的是什么?是家里实在拿不出这笔钱,还是觉得我这边有能力借给他?他亲哥的情况怎么样?是什么样的房子,需要多少钱?这些基本情况我得了解清楚。毕竟,借钱给亲戚.............
  • 回答
    亲戚找你借身份证买车,这事儿听起来好像是小事,但背后牵扯到的问题可不简单。尤其是当你听说是因为对方外地户口不方便的时候,更得留个心眼了。为什么亲戚需要你的身份证来买车?最常见的原因就是你说的——异地购车政策。一些地方对非本地户籍居民购车有限制,比如需要居住证、社保缴纳年限等,如果亲戚不满足这些条件,.............
  • 回答
    哎呀,亲戚找你画画,结果现在说不给钱,这事儿确实挺让人窝火的。16090的油画,这可不是一个小工程,耗费的时间、精力和材料都不少,到头来连个辛苦费都没有,谁听了都得心疼。别急,咱们一步步来捋一捋,看看怎么才能把这钱要回来,同时尽量不伤和气(虽然心里可能已经有点不舒服了)。第一步:冷静下来,准备沟通首.............
  • 回答
    亲戚找你父亲做银行贷款担保,这是一件非常重要且需要谨慎对待的事情。这不仅仅是“帮忙”那么简单,背后牵涉到法律、财务和亲情等多方面的问题。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讲述,帮助你和你父亲更好地应对:第一部分:理解担保的含义与风险首先,你父亲需要非常清楚地明白“做担保”意味着什么。1. 什么是银行贷款担保?.............
  • 回答
    恭喜你亲戚为你找到了这么好的两个机会!红十字会和中国移动都是不错的单位,各有千秋,选择哪个确实需要仔细掂量。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让你心里有个谱。先说说红十字会红十字会大家都不陌生,这单位的性质比较特殊,属于人民团体,但又带有公益色彩和一定的政府背景。 工作内容方面: 红十字会的工作可能.............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棘手的问题,亲戚做生意亏本,然后来找你,想让你用你的名义帮他贷款,这事儿,我得跟你好好说道说道,毕竟这牵扯到的可不只是钱,还有人情和你的未来。首先,咱们得冷静下来,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看看。1. 为什么亲戚会想到找你? 信任? 最好的情况是,他觉得你是他最信任的人,所以才来求助。 .............
  • 回答
    这个问题呀,就像站在一个十字路口,一边是亲戚递过来的熟悉的地图,另一边是自己内心渴望的未知风景。说实话,这真不是一道好回答的题目,因为没有一个标准答案能适用于所有人。我来跟你好好掰扯掰扯,这两条路各有各的讲究,各有各的苦乐。先说说,亲戚安排的、专业不对口的工作,它有什么好处和坏处?好处: 稳妥,.............
  • 回答
    这事儿啊,听着就让人堵心。亲戚关系好处没捞着多少,反倒成了麻烦。你问还有没有必要继续干下去,这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事儿的核心。你这国企的这份工作,是靠亲戚关系得来的。这本身就带着点原罪,尤其是在一些讲究规矩的国企里,这种背景有时候会让你在一些方面备受关注,也.............
  • 回答
    .......
  • 回答
    杭州保姆纵火案,这个名字曾让无数人心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案件背后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和财产分配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引来了更多的关注和争议。尤其是关于林生斌与岳父母在赔款分配上的矛盾,更是将这个曾经的悲剧,描绘得更加复杂。亲属指责与岳父母对峙:风波再起据一些媒体报道和网络传言,在案件发生后,受害者.............
  • 回答
    邯郸老两口为已故独子银行存款奔波,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心疼又普遍遇到的问题。亲人离世后,银行存款的提取确实需要一系列的法律程序和证明文件,才能保障存款的安全和合法性。下面我将详细介绍家属如何提取已故亲人的银行存款,并结合邯郸老两口的案例进行说明。核心问题: 为什么老两口需要“挨个银行找”?这主要是因为在.............
  • 回答
    .......
  • 回答
    中国古代战乱频仍,亲人离散的悲剧屡屡上演,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不一起逃”或“找不到”就能概括。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代的交通和信息传递,与今天简直是天壤之别。想象一下,一个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甚至连汽车火车都没诞生的时代,信息传递的效率有多低?亲人离散为何如此普遍?1. 逃难的现实逼.............
  • 回答
    听到您家宝贝自己飞出去的消息,这肯定让人心急如焚。手养的鹦鹉,尤其是亲人的,它对您的依恋和对周围环境的认知都不一样,这也意味着它可能并不会飞得太远,或者会试图寻找熟悉的方向。首先,保持冷静是最重要的。虽然很难,但慌乱只会让您更难找到它。它既然是手养的,说明它对人类是有信任感的,而且通常也离不开人。今.............
  • 回答
    在找工作时,人事(HR)是否会招聘“骑驴找马”的人,答案是:非常复杂,且取决于多种因素,但总体来说,HR在招聘时会谨慎对待“骑驴找马”的候选人,但并非绝对排斥。让我们详细剖析一下:首先,理解“骑驴找马”的心态和行为:“骑驴找马”指的是一个人在职,但同时积极寻找其他更优越的工作机会。这种心态本身并不一.............
  • 回答
    到最后只是调解书,律师是否有责任,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关键在于律师在整个代理过程中是否尽到了勤勉尽责的义务,以及调解的性质和最终结果是否是当事人真实意愿的体现。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律师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承担的责任以及相关考量因素:一、 调解书的性质和法律效力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调解书的性质。在.............
  • 回答
    好的,关于“道士、土匪与宝藏”这个主题的小说,确实有不少精彩的作品。这类小说往往融合了神秘的道术、江湖的恩怨、寻宝的刺激以及人性的考验。我将为您推荐几本经典的作品,并尽量详细地介绍它们的背景、情节和特色。一、 《鬼吹灯》系列(作者:天下霸唱)虽然《鬼吹灯》系列的主角是摸金校尉,但其中许多故事线索都与.............
  • 回答
    很高兴能帮您分析一下这台电脑的配置!在电脑城配机,特别是找认识的叔叔,确实需要仔细了解一下,才能知道是不是物超所值。您给我一万二的预算,这个价位可以配到一台相当不错的电脑,无论是玩大型游戏、进行视频剪辑、3D建模还是其他高强度工作,都应该绰绰有余。为了能给您最详细和准确的分析,我需要您提供 具体的配.............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令人关注的社会现象。当很多单位在招聘信息上写明“35岁以下”时,很多人会产生疑问:那些超过35岁的人,都去哪里了?他们又在做什么?其实,“35岁以下”的要求并非意味着所有超过35岁的人都失去了工作,而是指在某些特定类型、特定岗位上的招聘门槛。这个门槛的形成,背后有多重原因和复杂的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