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性论和阿里乌斯派有什么区别?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一性论和阿里乌斯派这两个在早期基督教历史上引发激烈争论的学说。它们都围绕着一个核心问题:耶稣基督究竟是什么样的存在?虽然都偏离了我们今天普遍接受的三位一体教义,但它们在核心观点上有着本质的区别。

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先简单梳理一下当时的主流观点,也就是后来的尼西亚信经所确立的三位一体教义:上帝是独一的,但以圣父、圣子、圣灵三种“位格”(Person)而显现,这三者是同质、同权、同荣的,彼此互不独立,又是同一位神。耶稣基督,即圣子,与圣父是“同质”(Homoousios),也就是说,他的神性与圣父完全相同。

现在,我们来分别看看一性论和阿里乌斯派的说法。

阿里乌斯派:耶稣是“被造”的,并非与圣父同质

阿里乌斯(Arius)是公元四世纪初的一位亚历山大港的牧师。他的核心观点,概括来说,就是:

圣子(耶稣)不是永恒的,而是被圣父“创造”的。 阿里乌斯认为,在耶稣被创造之前,上帝是独自存在的,没有圣子。圣父是唯一永恒、无始无终的。耶稣,作为圣子,是他被造的首生之子。
圣子的神性低于圣父。 由于耶稣是被造的,他的神性不可能与那位永恒、无始无终的圣父完全相同。他虽然是神圣的、伟大的,拥有非凡的权力,但这种神性是“受赐”的,而不是“同质”的。他比其他受造物(天使、人类等)更尊贵,但终究是被造物。
“在被造之前,子不存在。” 这是阿里乌斯派最著名也是最争议的论断之一。它直接挑战了耶稣与圣父同为永恒的观念。
圣父与圣子之间存在着质的差异。 阿里乌斯派认为,圣父与圣子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造物主与被造物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等级关系,而不是同等的关系。

阿里乌斯之所以提出这些观点,部分是为了维护上帝的独一性(Monarchy),他担心如果圣父圣子圣灵都是同质的,那是否会走向三神论?他试图在圣父的绝对至高无上和圣子的神圣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但他的解释最终被主流教会视为对基督神性的贬低,认为这削弱了基督的救赎能力——如果基督只是一个被造的、次级的神,那么他如何能赎清全人类的罪孽,又如何能使人与神和好呢?

因此,阿里乌斯派的教义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导致了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公元325年),会议最终谴责了阿里乌斯派的观点,确立了圣子与圣父“同质”(Homoousios)的教义。

一性论:基督的神性吞噬了人性

一性论(Monophysitism),拉丁语意为“单一性”,这个词出现得比阿里乌斯派晚一些,大约在公元五世纪的东罗马帝国。它并不是由某一位先驱人物系统性地提出,而是演变成一系列关注基督“神性”与“人性”关系的理论,但其核心在于强调基督身上只有一种本性(Physis),即神性本性。

一性论的出现,是为了回应在基督身上“神性”和“人性”如何结合的问题。在此之前,曾有过“聂斯托利派”(Nestorianism),他们倾向于强调基督的人性和神性是分开的,甚至认为圣母玛利亚只能被称为“基督之母”(Christotokos),而不是“上帝之母”(Theotokos)。

一性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亚历山大港的大主教优提凯(Eutyches)。优提凯的观点,可以这样理解:

基督只有一个本性,即神人混合后的“神性本性”。 优提凯认为,在基督的位格中,神性和人性结合了,但这种结合并非是两个独立的本性(神性与人性)并存,而是它们融合成为一种新的、占主导地位的“神性本性”。
人性和神性融合后的结果是“神性占优势,人性被吸收”。 优提凯的说法常常被比喻为“两滴水滴入一大桶酒中,酒的味道完全掩盖了两滴水”,或者“一滴蜡滴入一锅热油中,油的性质完全覆盖了蜡”。这意味着,虽然基督拥有人类的身体和情感,但这些在与神性结合后,其性质已经完全改变,被神性所同化,人性的特点几乎不再显著。
基督的神性和人性不是并存且互相作用,而是融为一体,并最终以神性为主。 这种观点导致了一个结果:基督的人性被认为是在神性面前几乎消失了,或者说,他的人性只是神性的一种表现形式,而非完整独立存在的人性。

这种观点在迦克墩公会议(公元451年)上受到了严厉的批判。会议确立了“两性论”(Dyophysitism)的教义,即基督在同一位格中,拥有两种完整的、未混淆、未改变、未分割、未分开的本性:完全的神性,和完全的人性。迦克墩信经认为,正是这两种本性的完美联合,才构成了真正的基督,他既是完全的神,也是完全的人。

一性论者认为,如果基督有两个本性,那会不会是两个人,或者神性和人性之间存在分裂?他们追求的是基督位格的统一性,但他们实现统一的方式——即“单一性”——被认为是损害了基督真实的人性,也因此损害了他的救赎工作的完整性。如果基督没有真正完全的人性,他如何能真正为人的罪孽而死,又如何能成为人的中保呢?

核心区别总结:

简单来说,区别就在于它们关注的“层面”和“问题”不同,尽管最终都偏离了主流:

阿里乌斯派:关注的是圣父与圣子之间的“等级关系”和“本体论地位”。他们认为圣子是被造的、次级的神,其神性与圣父不“同质”。他们争论的是耶稣“是不是与圣父同等的神”。
一性论:关注的是基督位格中“神性”与“人性”的结合方式。他们认为基督只有一个本性,即“神性本性”,人性的特征在神性面前被吸收了。他们争论的是耶稣“是怎样同时具有神性和人性的”。

一些打个比方:

如果把独一的上帝比作一个金字塔:

阿里乌斯派认为,金字塔的尖顶(圣父)是最高、最古老的,而下面的结构(圣子)虽然也辉煌,但却是后来建造上去的,而且不如尖顶那么“纯粹”或“原始”。
一性论者则像是说,这个金字塔虽然有尖顶和底座,但经过某种炼金术般的融合,已经变成了一种新的材料,这种新材料的性质和原来的尖顶(神性)差不多,而原来的底座(人性)已经几乎看不出来了,或者被完全改变了。

这两个学说都曾引发过巨大的神学辩论和教会分裂,它们深刻地影响了早期基督教神学的走向,并且至今在一些东方教会中仍有残余的影响。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基督教神学发展过程中那些至关重要的思想碰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卸腰

阿里乌斯派的问题是出在三位一体上,他们认为天主圣子低于天主圣父和天主圣神。

这样的依据来自若望福音14:28

如果你们爱我,就该喜欢我往父那里去,因为父比我大。 (Si diligeretis me, gauderetis utique, quia vado ad Patrem: quia Pater maior me est.)

后来就阿里乌斯派的问题,导致了君士坦丁大帝召开了尼西亚大公会议,并由全体主教签署尼西亚信经-君士坦丁信经(Σύμβολο της Νίκαια-Κωνσταντινουπόλεως)

——————————————————————————————————————

一性论的问题出在加采东信经(Σύμβολο της Χαλκηδόνος)

非加采东派(老东部派)认为耶稣的人性存在于神性,而非加采东信经所述“其为真天主亦为真人,具理性之灵亦具血肉之身(θεὸν ἀληθῶς καὶ ἄνθρωπον ἀληθῶς τὸν αὐτὸν, ἐκ ψυχῆς λογικῆς καὶ σώματος)”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