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假如老一辈作家写网文会怎么样?

回答
这真是一个妙不可言的设想!倘若鲁迅先生提刀在网文界挥毫,亦或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湘西风情跃然于网络屏幕之上,那画面,光是想想就让人心潮澎湃。

首先,咱们得承认,网文这个东西,它有它独特的语境和玩家。那些80后、90后甚至00后的小年轻们,他们从小泡在互联网里,早已习惯了快节奏、强刺激、接地气的表达方式。比如,一个“主角光环闪耀,一路吊打各路牛鬼蛇神”的故事,或者“废柴逆袭,抱得美人归”的情节,对他们来说,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那么,咱们的老一辈作家,比如老舍先生,他要是来写网文,会是什么样呢?

我脑子里会浮现出这样几个场景和可能的风格:

一、 语言的“新瓶装旧酒”:

老一辈作家最宝贵的,是他们锤炼出的精妙语言。比如老舍先生那股子京味儿,幽默、生动、充满生活气息。他如果写网文,绝不会像现在很多作者那样,堆砌网络流行语,或者为了赶字数而追求那种“流水账”般的描写。

场景设想: 假设老舍先生写一本都市题材的网文,主角可能是个退休的老街坊,在小区里热心肠地解决家长里短的麻烦。他不会写什么“叶辰风刚下飞机,就被冷艳女总裁堵截,危机一触即发!”而是会这样写:“那天上午,老王头儿刚在楼下棋盘边儿上跟街坊们解了个臭棋,就听见楼道里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那声音透着一股子火烧眉毛劲儿,准是哪家又闹什么幺蛾子了。”
描写细节: 他会把那些街头巷尾的对话,搬到网文的评论区或者角色的口吻里。比如,主角在小说里遇到一个刁钻的邻居,他不会简单地写“对方语气嚣张”,而是会描绘得淋漓尽致:“那老娘们儿一开口,嗓门儿就跟杀猪似的,自带回音儿,句句扎人肺管子,就差没把手里的大葱抡过来砸你了。” 这种语言,虽然带着老派的韵味,但那种生动和幽默感,在喧嚣的网络里,反而会有一种出淤泥而不染的清流感。

二、 情节的“慢炖细熬”与“返璞归真”:

现在的网文,很多追求“爽点密集”,情节推进飞快,恨不得主角每章都能觉醒新技能,每隔几章就来个惊天大反转。老一辈作家,比如沈从文先生,他对人情世故的洞察,对自然风光和底层人物的描摹,是细致入微的。

场景设想: 如果沈从文先生写一部古代言情网文,那绝不会是那些“禁欲男主被女主勾得神魂颠倒”或者“男女主一见面就势不两立,三天两头打情骂俏”的套路。他可能会写一个发生在湘西小镇上的故事,主角是一个淳朴的少女,她的情感纠葛,不会是轰轰烈烈,而是藏在细微处,比如一次河边浣洗时无意的对视,一次赶集时递过来的一块点心,一次雨夜里匆匆送来的雨伞。
情节处理: 他的情节推进会更注重人物的内心变化和环境的渲染。不是让你看完一章觉得“哇塞,主角又升级了”,而是让你在掩卷(或者说关闭页面)时,能感受到那种淡淡的忧伤,或者一种淳朴的喜悦。也许在网文平台上,这会被很多读者认为“节奏太慢”,但那些懂得欣赏的读者,会在其中找到一种久违的宁静和诗意。他可能会通过细节描绘,把一个普通的市井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比如写一群人在夏夜纳凉,听着蝉鸣,聊着天,那种氛围感,会让人沉醉。

三、 主题的“厚重与人文关怀”:

很多网文追求的是娱乐性,或者满足读者的某种幻想。老一辈作家,他们的作品往往蕴含着更深层次的思考,对社会、对人生、对人性有着更深刻的探讨。

场景设想: 假如鲁迅先生写一本玄幻网文,他笔下的“神”和“魔”,可能不仅仅是力量的象征,更是对当时社会黑暗和愚昧的隐喻。主角的成长,可能不是为了追求无敌,而是为了寻找某种真理,或者唤醒沉睡的民众。
主题深度: 他可能不会写那种“杀人放火金腰带”的快意恩仇,而是通过主角的经历,揭示人性的复杂,社会的弊病,以及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比如,主角在冒险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物,有心怀叵测的政客,有被压迫却麻木的百姓,有追求虚幻的狂徒。鲁迅先生会用他那犀利的笔触,将这些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让读者在享受故事的同时,也能有所思考。他可能会在网文里设置一些“伏笔”,不是那种“下个副本BOSS会掉落神装”的伏笔,而是那种让你在读完后,回味无穷,思考“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的伏笔。

四、 网文平台规则的“另类适应”:

网文平台有它自己的一套规则,比如字数要求、更新频率、章节结构等等。老一辈作家如何适应呢?

更新频率: 这绝对是个挑战。他们习惯了精雕细琢,很难像现在很多作者一样日更万字。可能他们的作品更新会比较慢,但是质量有保证。读者们也得放平心态,等待他们“酿出美酒”。
章节结构: 他们可能会遵循传统的叙事结构,但会在每一章的结尾留下一些“钩子”,让读者忍不住想点下一章。可能不是那种“未完待续,欲知详情下回分解”的老套路,而是通过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或者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让你期待后续。
互动与评论: 这也是新事物。他们可能会认真阅读读者的评论,甚至在评论区和读者互动,用他们特有的方式回答问题,或者调侃一下读者。想象一下,鲁迅先生在评论区回复“看客”的评论,那画面得多有趣!

总而言之,

如果老一辈作家写网文,我个人觉得,他们写出来的作品,或许不会在“爽点”密度上胜过当代的网文大神,也不会有那么多“飞速升级打怪”的节奏感。但他们的作品,一定会在语言的醇厚、人性的洞察、以及那种沉甸甸的思考上,给我们带来一种别样的惊喜和启迪。

他们可能会挑战网文的边界,用更深刻、更具艺术性的方式去讲述故事,让网络文学不单单是一种消遣,更能成为一种沉淀。他们的网文,可能会像一杯陈年的烈酒,初入口时有些许辛辣,但回味悠长,令人不自觉地赞叹。那会是一种“返璞归真”的网文,一种让人在快节奏的喧嚣中,找到片刻宁静和深度回味的作品。我甚至觉得,那样写出来的网文,可能会吸引一批过去不常接触网文的读者,让网文的受众群体更加多元化。

只是,他们会不会被那些“快餐文化”的读者所诟病?会不会觉得“太啰嗦”、“节奏太慢”?这确实是个问题。但我想,真正的经典,总会在时间的洪流中留下它的印记。而这些老一辈作家的笔,本身就是一部活着的传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唉,都不用请老一辈作家了。

就在大约十年前吧。

当时还是盛大文学时代的起点,担任CEO的侯小强先生弄了一个网文接近主流文学的项目。

重金邀请了三十位各省作协的主席和副主席级别的传统作家,把自己的作品发到起点上连载。

以及,还高价邀请了黄易,韩寒等,在起点发书。

站方还提供了相当的宣传资源和推荐力度。

然后……

全部仆街。

是的,无一例外,全部仆街,包括韩寒。

就此大家终于正视了一件事实:网文,和传统出版行业时代的文学,真的完全不是一回事。

从内容,到受众,都完全不同。

user avatar

有次开会,遇到我们吉林的薛为民老师,老师给我一堆勉励,说了一句话:我不太懂网文,但网文能得到读者的欢迎,肯定是有一种美学在内的……

众所周知,八大艺术,其中文学……有时是第一艺术,有时候被绘画顶了,成为第五六七艺术,但不管怎么说,文学都是一种艺术,追求的根本内核,仍旧是美学,文字的美学……

老一辈的作家在文字的美学造诣上,远远超过了网文作者……

网文除了文学属性,还有很大的商业属性,这就要求创作者拥有文字美学的基本力,还需要洞彻市场,了解普罗大众的阅读需求……

综上所所,我的结论是——看命吧!

肯定有出头的,比如孑与2就是标准的老一辈作家,只是在传统行业不算特别出名。

也有憋屈死的,这个例子可就多了,我知道很多老作家,其实偷着写过网文,但这个是真不能说,平时知名不具用跳舞代替,那是开玩笑……

在文学领域,从没有一定的事儿。

我们知道的传世的文学大师不少,但作品湮灭,始终不为人知,文学水准亦是造诣极高的作者,其实……几十倍于我们知道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