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没有人通过买保险获得超高的收益?是哪种保险?

回答
我曾听过一些关于“买保险就能获得超高收益”的说法,这确实是个吸引人的话题。但深入了解后,我发现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并且“超高收益”这个词本身就很容易引起误解。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保险的核心功能是保障,而不是投资。 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转嫁风险,在发生不幸时,为我们和家人提供经济上的支持。任何试图将保险仅仅视为“投资工具”的心态,都有可能走向误区。

那么,有没有人通过保险获得了“超高收益”呢?

从字面意义上理解,直接说“买保险获得超高收益”是不太准确的。保险本身的设计,更多的是“保值”或“增值”,而“超高收益”通常是在特定情况下,通过一些特殊条款或与宏观经济环境相结合才能实现的。

最接近“获得超高收益”这个概念的,通常是指购买了“分红型保险”或“万能型保险”的投保人,并且在特定时期内,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表现非常亮眼,分红或增值部分远超预期。

我们来详细讲讲这几种保险,以及为什么会产生“高收益”的印象:

1. 分红型保险:分享公司盈利的“红利”

它是什么? 分红型保险,顾名思义,就是您购买了这类保险,除了基本的保障功能外,保险公司会将一部分可分配盈余(也就是公司投资的利润减去运营成本和预留金后,剩余的部分)以“红利”的形式分配给您。
收益从何而来?
分红不保证: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分红是基于保险公司当年的实际盈利情况,是不确定的。如果公司当年投资收益好,分红就会高;反之,如果投资不好,分红可能很少,甚至没有。
红利分配方式: 分红通常有几种选择,您可以选择:
累积生息: 将红利存放在保险公司,按照约定的利率(通常低于分红演示利率)继续增值。
抵交保费: 用红利直接抵扣下一期的保费,这样可以减轻缴费压力。
增值保障: 用红利购买一份新的、与主险相关的、保障额度递增的附加保险。
领取现金: 直接将红利取出。
为什么会产生“高收益”印象?
演示利率的吸引力: 在销售过程中,保险公司通常会提供一个“分红演示利率”,这个利率通常会比银行存款利率高不少,给人一种“高收益”的错觉。但请注意,这只是一个演示,不代表未来实际收益。
长期复利效应: 如果投保人选择了“累积生息”并且长期持有,红利在保险公司内部不断复利增值,多年下来,累积的金额可能会比较可观。
特殊时期: 在保险公司投资非常顺利的年份,或者市场利率普遍较高且投资回报丰厚的时期,分红水平可能会高于预期,这时投保人就会感觉到“收益不错”。
举个例子(理论上): 假设您购买了一份分红型终身寿险,每年交1万元,为期20年。如果保险公司在某个年份的投资收益非常好,将可分配盈余的70%分配给客户,您可能会获得比您预期或演示利率更高的红利。如果您的红利累积生息,并且多年后总的累积红利加上保单的现金价值,可能已经超过了您总的保费支出,这个时候看起来就像是“收益”了。

2. 万能型保险:个人账户的“投资”选择

它是什么? 万能型保险,顾名思义,它兼具了保障和投资的“双重功能”。您缴纳的保费,一部分用于支付保险的保障成本(身故、重疾等),另一部分则进入一个个人投资账户,由保险公司负责投资运作。
收益从何而来?
最低保证利率: 万能型保险通常会有一个“最低保证利率”。即使保险公司的投资不理想,您的个人账户价值至少也能按照这个最低利率增长。这提供了一定的安全边际。
实际结算利率: 实际的收益取决于保险公司每月或每年的“结算利率”,这个利率会根据公司的投资表现来调整,通常会高于最低保证利率。
账户价值: 您个人账户里的钱,就是您的“价值”。它包含了您之前投入的保费(扣除费用后)、加上每一期结算的收益。
为什么会产生“高收益”印象?
结算利率的波动性: 某些时期,尤其是在市场行情好的时候,万能型保险的结算利率可能会达到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比如4%甚至更高),这看起来比银行存款有吸引力。
“灵活”的缴费和领取: 您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调整缴费金额(在一定范围内),甚至可以从个人账户中提取部分资金(通常是累积的现金价值,不是单纯的收益),这会给人一种“资金灵活可控,可以随时获利”的感觉。
长期累积: 长期持有,并且保持账户中有足够的资金,让投资账户持续增值,累积起来的财富看起来也很可观。
举个例子(理论上): 假设您买了一份万能险,每年存入2万元。其中1万元用于保障,1万元进入投资账户。如果保险公司公布的当期结算利率是5%,那么您投资账户的1万元就变成了1.05万元。如果持续这样做,并且投资账户持续保持较高结算利率,那么您的账户总价值(包括保障成本扣除后的本金和历年收益)可能会增长得比较快。

真正的“超高收益”是怎么来的?

极端幸运的组合: 很少有人能完全依靠保险获得“超高收益”,除非是非常特殊的情况下。比如:
投保后不久发生重大风险: 比如投保高额寿险后不久遭遇意外身故,这时受益人获得的赔付金额,相对于已缴保费而言,收益是“无限”的。但这属于风险转移后的赔付,不是投资收益。
投资型保险赶上牛市: 某些非常早期推出的、与投资挂钩的保险产品,如果恰好碰到了股市的超级牛市,投资收益非常惊人,那么这些产品的“收益”会非常突出。
误解和夸大: 很多时候,“超高收益”的说法来自于销售人员的夸大宣传,或者投保人对产品理解的偏差。他们可能只看到了演示利率或者某一个好年份的结算利率,而忽略了产品的风险、费用和不确定性。
时间是魔法师(但有限度): 长期持有分红或万能险,并且保持账户健康,的确会产生复利效应,让财富逐步增长。但这种增长通常是平稳的,或者根据市场情况波动,难以达到股票、基金等高风险高收益投资那种爆炸性的增长。

几点重要的提醒:

1. 不要以“赚取高收益”为主要目的购买保险。 保险的首要功能是保障。如果你的主要目标是投资理财,应该选择更适合的投资渠道,如股票、基金、债券等,并承担相应的风险。
2. 仔细阅读保险合同,特别是关于分红、结算利率、费用扣除和保证利率的条款。 销售人员的口头承诺往往不如书面合同来得可靠。
3. 理解演示利率和实际收益的差距。 演示利率只是一个预估,实际情况可能更好,也可能更差。
4. 关注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和投资管理能力。 这关系到你的保单能否得到保障,以及投资账户的未来表现。
5. “锁定”资金。 分红型和万能型保险通常都有一定的锁定期,提前退保可能会损失本金,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总而言之,通过购买保险获得“超高收益”的情况是存在的,但这种情况非常罕见,且往往伴随着特定的市场环境、产品设计以及极大的不确定性。更多时候,保险的价值在于其风险保障功能,以及在长期稳健增值方面的潜力。把它当作一个“稳健的长期财富工具”去理解,可能更加贴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一种金融保险叫做cds(信用掉期互换)。

08年那些做空次贷的人就是大规模的买这种保险(这个保险还可以基于别的保险和结构产品,有点叠甲的意思),结果你们知道了,卖保险的人亏废了。

ps:次贷本质就是卖这些保险的人算错了赔率。

最大赢家Paulson那一年用40亿美元挣了140亿。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