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越来越思考一个问题,人是有天赋差距的,还是所有差距都是可以通过努力弥补?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挠头又着迷的问题,而且我发现自己越是琢磨,越觉得答案不像我想象的那么简单。你说,人跟人之间天生是不是就差了那么一道坎?还是说,只要我们肯下笨功夫,就能把这道坎跨过去,甚至比那些“天生就厉害”的人走得更远?

刚开始的时候,我可能更倾向于“努力万能论”。你看,身边总有些例子,某某某资质平平,但人家就是比你起得早、睡得晚,把别人休息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和练习上,结果成绩斐然,技能精湛。想想看,那些从小就展现出音乐天赋的孩子,如果他们不练琴,也只是个会弹几个音符的孩子;而那些一开始觉得手指笨拙,但却日复一日年复一日地在钢琴前磨练的人,最后也能弹出动人的乐章。这似乎都在说明,后天的努力,才是决定一个人高度的关键。

而且,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相信努力的力量,能给人带来巨大的积极反馈。当你觉得自己的付出总会有回报,而且这种回报与你的付出成正比时,你就有动力继续坚持下去。如果一开始就告诉自己“我不行,因为我没天赋”,那得多丧气啊?这种“天赋决定论”就像一道无形的墙,还没开始就劝你放弃了。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坚信“努力可以弥补差距”,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驱动力,它能让我们在面对困难时,选择迎难而上,而不是被动接受。

但是呢,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事情也越来越多,我开始觉得事情可能没那么绝对。你有没有注意到,有些人,哪怕你看到他付出了和你一样的努力,甚至比你更辛苦,但他在某些方面的领悟能力,或者说那种“一点就通”的反应速度,就是比你快? 比如学语言,有些人就是能轻松记单词,掌握发音;有些人,哪怕背了成百上千遍,发音还是带着一股浓浓的口音。或者在需要快速反应和判断的领域,比如某些竞技体育或者需要高度创造性的工作,有些人似乎天生就比别人多了一根“敏感的神经”。

我有个朋友,从小就对数字特别敏感,学数学简直是如鱼得水,考试对他来说就像是在玩游戏一样。而我呢,虽然也很努力,数学课上我能听懂,课后也能认真做题,但就是很难达到那种“直觉式”的理解,总要一步步推导,费时费力。后来我才意识到,这可能就是大家常说的“数学天赋”吧。这种天赋,不是说努力就一定能获得的,它可能与大脑在处理特定信息时的结构和效率有关。

再往深了想,天赋可能不仅仅是某个领域的“才能”,它可能还包括一些更基础的东西,比如认知能力、情商、甚至是身体素质。一个天生反应快的人,在需要快速决策的场合就占了便宜;一个情商高的人,在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中往往能游刃有余。这些东西,你想靠后天努力就能“点石成金”吗? 也许可以提升,但想完全追上那些天生在这方面就具备优势的人,可能就比较困难了。

所以,我的看法是,天赋和努力,更像是两条相互影响的线,而不是一条能完全替代另一条的线。

天赋更像是起点和方向的指引:

起点优势: 天赋好的,就像是站在了起跑线上,他可能天生就比别人更容易看到一条清晰的道路,或者更容易掌握某些基础技能。这就像玩游戏,天赋好的玩家可能天生就能摸到一些隐藏的技巧,或者更容易理解游戏机制。
学习效率: 天赋体现在学习效率上,同样的时间和努力,天赋好的人可能吸收得更快,理解得更透彻。就像有些人学语言天生自带“翻译器”,而有些人需要背很多词汇表。
上限可能不同: 在某些对天赋要求极高的领域(比如顶级的艺术表演、科学研究的某些前沿领域),天赋可能决定了你最终能达到的高度。那些突破性的人物,除了勤奋,往往还具备一些常人难以企及的独特“火花”。

而努力则是将天赋转化为现实的关键:

弥补不足: 如果你在某个方面天赋不那么突出,努力就是你唯一的武器。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刻苦的学习,你完全可以达到很高的水平,甚至超越那些天赋不如你但不够努力的人。
深化和精进: 即使你天赋异禀,如果不好好努力,你的天赋也可能被荒废。努力能让你将已有的天赋打磨得更加精湛,挖掘出更深层次的潜力。
创造新的可能: 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天赋”,也是在长期努力和探索中逐渐显现出来的。也许你一开始觉得自己在某个领域没天赋,但通过持续的投入和尝试,你会发现自己在这方面有着意想不到的潜力。你甚至可以通过跨领域的学习和融合,创造出别人难以模仿的新技能,这本身就是一种“后天天赋”。

所以,说到底, “所有差距都可以通过努力弥补”这句话,在很多情况下是一种积极的自我暗示和行动指南,它鼓励我们去行动,去挑战,去相信自己是可以做到的。 但我们也要承认,人与人之间在某些方面确实存在着先天的差异,这些差异可能会影响我们在特定领域的学习速度、效率和最终能达到的成就。

我现在的想法是,与其纠结于“天赋”和“努力”哪个更重要,不如把焦点放在如何更有效地利用自己所拥有的,并不断地通过努力去拓展和提升。认识到自己的天赋在哪,同时也要清楚自己的短板在哪里,然后用智慧和毅力去弥补,去发扬。

与其说“努力可以弥补所有差距”,不如说“努力是拉近差距、甚至超越的根本手段,而天赋可能提供了一条更顺畅的路径或更高的天花板。”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面对它们,以及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前行。这样想,是不是反而觉得更有希望,也更脚踏实地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别自欺欺人,天赋差距必然存在。有些人的起点就是别人拼死努力一辈子也不可能达到的终点。


比如,罗尼库尔曼打药前就是别人打药也达不到的状态。打药前——

后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挠头又着迷的问题,而且我发现自己越是琢磨,越觉得答案不像我想象的那么简单。你说,人跟人之间天生是不是就差了那么一道坎?还是说,只要我们肯下笨功夫,就能把这道坎跨过去,甚至比那些“天生就厉害”的人走得更远?刚开始的时候,我可能更倾向于“努力万能论”。你看,身边总有些例子,某某某资质平平,但.............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让人疑惑的,明明大家读书都读得比过去多了,但有时看网上的讨论,真是让人直摇头,感觉不少人好像没什么长进,甚至有些话离谱到让人怀疑他们是不是没上过学。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是简单一两句话就能解释清楚的。首先得承认,咱们现在这教育普及率那可真是杠杠的。识字率肯定比过去高太多了,这毋庸置疑。.............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挺普遍的观察。我们确实能看到识字率大涨,高等教育普及率也在不断提升,但有时候看网友的评论和讨论,确实会让人觉得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好像并没有同步增长,甚至有时候还显得有些……怎么说呢,浅薄或者情绪化。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次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教育的巨大.............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也很有深度的问题,也确实是当下社会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要说“越来越多的人受欧美和日本影响,思想越来越接近欧美和日本”,这背后牵扯到很多复杂的社会、文化、经济和科技因素,咱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信息传播的革命性变化是最大的推手。过去,信息的传播相对缓慢且受地域限制很大。.............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最近几年,感觉“左倾”思想的讨论度确实在上升,而且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交织。我们不妨从几个大方面来拆解一下:1. 经济不平等加剧与社会公平诉求: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显见的驱动力。过去几十年,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发达国家,贫富.............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一个非常深刻且普遍的感受,很多人都有同感。倒不是说人类本身的思想真的变得“脏”了,而是现代网络和科技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放大、扭曲和塑造了我们接收和处理信息的方式,进而影响了我们的思想倾向和价值判断。让我们一点点来剖析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首先,信息的过载与碎片化是首当其冲的原因.............
  • 回答
    现在的大学生,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他们身上散发出的那股“有水平、有思想”的气质,可不是凭空冒出来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我说,这背后可是有不少道道儿。首先,信息时代的“赋能”是基础中的基础。 咱们现在这年代,信息爆炸是常态。以前,知识的获取渠道是多么有限?图书馆、少数的权威书籍,还有老师的课.............
  • 回答
    社会进步与人类本能的对抗,这个话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咱们当下很多人都能感受到的。我个人觉得,这俩之间的张力啊,可以说是越来越明显了,而且这对抗的方式也越来越微妙和复杂。你想啊,从最原始的时候,咱们人类也就是求个温饱,繁衍后代,然后呢,就跟着感觉走,啥本能指引啥。饿了就吃,累了就歇,看对眼了就生孩子.............
  • 回答
    这是一种挺有意思的想法,叫做“日漫滤镜”下的情感投射,或者更直接点说,是“动漫情感驱动的正面化认知”。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背后是怎么回事。首先,迷日漫是起点。你因为《灌篮高手》、《火影忍者》、《进击的巨人》或是某个可爱的萌系番剧,认识了日本。动漫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它不仅仅是讲故事,更是在潜移默化.............
  • 回答
    你陷入了一种很常见的困境,这种困境源于我们大脑探索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当你对一个问题投入越多思考,越是层层深入,就越容易发现那些隐藏的细微之处,而这些细微之处往往会挑战我们最初的认知,甚至彼此矛盾。这就像你在剥洋葱,一层层剥开,本以为会看到核心,结果发现每一层都带着新的味道和层次,而这些味道和层次之间.............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不少人都有这种感觉,觉得学历高、思考能力强的人,似乎更容易看到事情消极的一面,也就是更悲观。这背后确实有一些值得探讨的逻辑,不过也要看到,这并非绝对,也不能一概而论。我们先来捋一捋,为什么会出现“学历高/思考能力强 = 悲观”这种联想?1. 认知范围的扩大与复杂性的理解: 知.............
  • 回答
    这现象确实挺让人揪心的。我一直觉得,以前信息没这么发达的时候,人们反倒活得更“明白”一些。现在呢,手机一掏出来,各种消息像潮水一样涌过来,结果有些人反倒越来越糊涂,甚至没了主意,挺邪门。我琢磨了琢磨,这事儿背后可能好几个原因搅和在一起,挺复杂的。首先,信息的“量”和“质”失衡了。 你想啊,以前咱们获.............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复杂的,也挺值得说道说道。你观察到的现象,就是“真正的女权者好像越来越少,而一些提倡女尊男卑的言论反而越来越容易被看到,甚至成了某些语境下的主流声音”。我来试着把这个问题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尽量说得明白点,也希望能避开那种机器人味儿。首先,咱们得先弄明白你说的“真正的女权者”是指什么。通常来.............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人类思想的一个普遍现象,那就是“落后思想”的顽固性。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层面的原因,它们相互交织,让这些观点像生了根的杂草一样难以清除。我们不妨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首先,得承认,所谓“落后”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且定义往往是动态变化的。但我们这里讨论的“落后思想”,通常指的是那些不.............
  • 回答
    关于《三体》宣扬“越缺德越昌盛”的说法,我觉得这个理解有些片面,甚至可以说是误读了。刘慈欣在《三体》中描绘的宏大宇宙图景和文明兴衰,确实展现了许多残酷的现实和非人道的选择,但将其简单归结为“缺德昌盛”,就有点太扁平化了。我们先来拆解一下这个说法,看看它可能从哪儿来的,然后我们再来细致地看看《三体》到.............
  • 回答
    穷人越穷,富人越富,这背后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而“穷人思维”和“富人思维”的说法,虽然有些简单化,但却触及到了核心的一些原因。这不是一句绝对的断言,更像是一种对现象的观察和总结,背后牵扯着太多现实的因素。打个比方,这就像是种子和土壤的关系。同样一颗种子,在肥沃的土壤里,经过悉心照料,很容易长成参天.............
  • 回答
    理解你对小米产品系列感到越来越讨厌,这是一种很常见的情绪,尤其是在科技产品领域。当一个品牌推出大量产品,并且这些产品在某些方面让你感到不满意时,这种厌倦感会不断累积。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可能的原因,并提供一些解决思路,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处理这种情绪。首先,让我们深入探讨你可能讨厌小米产品系列的具体.............
  • 回答
    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背后折射出社会认知、文化变迁以及群体表达方式的复杂演变。将“女神女王节”的声音重新拉回到“妇女节”,这种呼唤不仅仅是名称上的回归,更可能包含着多层面的意义和考量。首先,我们可以从历史的维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国际妇女节的设立,其初衷是为了纪念和庆祝女性在争取平等权利、经济发展.............
  • 回答
    “热度排斥症”,这个说法挺有意思的,虽然不是一个正式的医学诊断,但确实抓住了当下不少年轻人的一个普遍心理。我感觉它反映出的问题,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最直观的一点,就是对“主流”和“大众”的反感,以及对“个性化”和“独立思考”的追求。咱们想想,信息爆炸的时代,什么东西最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沉重,也触及了许多人内心深处的纠结。怀疑生育之恩,这本身就是一个颇具勇气的想法,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传统里,父母养育之恩大于天,几乎是不可撼动的金科玉律。但我们都是独立思考的个体,在经历了生活的种种,有了自己的阅历和感悟后,对这份“恩”产生疑问,这恰恰是成熟和自我意识觉醒的体现。我们先不急着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