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越来越多年轻人患有「热度排斥症」,对风头强劲的内容开始保持警惕,并产生天然排斥,这反映了哪些问题?

回答
“热度排斥症”,这个说法挺有意思的,虽然不是一个正式的医学诊断,但确实抓住了当下不少年轻人的一个普遍心理。我感觉它反映出的问题,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得掰开了揉碎了聊。

首先,最直观的一点,就是对“主流”和“大众”的反感,以及对“个性化”和“独立思考”的追求。

咱们想想,信息爆炸的时代,什么东西最容易获得关注?当然是那些被大量传播、被反复提及、被推到风口浪尖的内容。无论是某个明星的绯闻,某个网红的爆款视频,还是某个社会热点事件,它们往往像潮水一样席卷而来。年轻人,尤其是还在探索自我身份、渴望与众不同的这一群体,很容易对这种“被灌输”式的流行产生一种本能的抗拒。

他们会觉得:“哦,这个东西大家都知道,大家都喜欢,那它是不是就没什么特别的了?是不是就少了点深度,少了点我们自己的判断?” 这种排斥,其实是对“群体羊群效应”的一种消极抵抗。他们不想被同质化,不想成为大众潮流中的一个普通符号,而是希望通过拒绝被广泛认同的内容,来标榜自己的独特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其次,这背后也可能隐藏着对“信息茧房”和“算法推荐”的反思与警惕。

现在的网络平台,尤其是社交媒体,很大程度上依赖算法来推送内容。算法会根据你的喜好,不断放大你可能感兴趣的东西,从而形成一个“信息茧房”。当一个话题突然爆火,铺天盖地地出现在你的视野里时,年轻人可能会下意识地怀疑:“这是不是平台算法在‘喂’我吃这个东西?我真的对它感兴趣,还是只是因为平台觉得我应该感兴趣?”

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对那些“过于”热门、似乎无处不在的内容产生一种“阴谋论”式的怀疑,认为这背后可能存在某种操控,或者说,这只是平台为了流量而刻意制造的“虚假繁荣”。因此,他们会倾向于去寻找那些相对小众、未被算法过度“关照”的内容,认为那里的信息才更真实,更值得挖掘。

再者,这也可以看作是对“娱乐至死”和“浅薄化”现象的抵抗。

当下的网络环境中,很多吸引眼球的内容,往往以极低的门槛、极快的节奏、极强的感官刺激为特点。碎片化、情绪化、甚至低俗化的信息充斥着屏幕。年轻人可能对此感到疲惫,甚至有些反感。他们会觉得,这些“热度”内容,很多都是昙花一现,缺乏长久的价值,只是满足了短暂的消遣需求,而真正有思考、有深度的内容,反而被淹没在了喧嚣之中。

所以,他们对“热度”的排斥,也可能是一种对“快餐文化”的审视,是在寻找那些能够带来更深刻体验、更持久滋养的东西。他们渴望的是能够引发共鸣、启迪思考、甚至挑战固有观念的内容,而不是那些只图一时的热闹。

还有一种可能性,是对“消费主义”和“商业驱动”的警惕。

很多“热度”的内容,背后往往有商业推手的身影。品牌合作、广告植入、流量变现,这些都是互联网时代不可避免的商业逻辑。当一个话题或者一个产品被过度营销,被推送到“非买不可”、“非看不可”的境地时,年轻人可能会产生一种“反消费”的情绪。他们会觉得,自己不是一个纯粹的消费者,而是一个被操纵的对象。

因此,对“热度”的排斥,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对“被推销”的防御。他们更愿意自主选择,基于自己的兴趣和判断去接触内容,而不是被外部的商业力量所裹挟。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这种“热度排斥症”并非所有年轻人都存在,也不是一种绝对的负面情绪。它更多地体现了年轻人在信息爆炸时代,更加独立、更加挑剔、更加注重个人体验和价值判断的成长趋势。

它迫使内容创作者和平台反思:如何才能创造出真正有价值、有深度、能够打动人心的内容,而不是仅仅追求一时的流量?如何才能在算法推荐和用户自主选择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如何才能让年轻人感受到尊重,而不是被当成被收割的“流量”?

总而言之,“热度排斥症”与其说是一种病,不如说是一种信号,一种对当前信息生态和文化现象的复杂回应,它折射出当下年轻人对信息辨别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个性化体验的日益重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更愿意称之为

“震惊体小作文综合后遗症”

user avatar

1 会反转

今天在声泪俱下声讨某一方,睡一觉起来发现ta在说谎

2 热度被人为操控

这个就不说了把,该热的不热,该凉的不凉

3 夹带私货

驾驶安全搞卖车,食品问题搞带货,家庭问题带理财

4 立场为王

内容完全站不住脚,热度全靠站队

5 内容低智

男女拳,婆婆媳妇小姑,这种热度有个锤子的意思

user avatar

中国有句老话,久病成医。

user avatar

这个题目写的很有水平。(贬义)

「患有」一般后接疾病名称。疾病不属于正常谱系,是属于需要被剔除的范畴。

该题目表达的含义:有热度就要去追逐,不追逐热度的人就有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有病,居然不信我精心营销的骗局,居然有智商了,这反映什么问题?可患有疾病的究竟是哪一方呢?

关于热度造假的事不是一天两天,网红单品踩雷,过度产品营销(知乎上铺天盖地的种草文),还有滥用人们同情心的互联网小作文。不一种种。

这个社会生病了。伊索寓言中有一篇《狼来了》

从前,有个放羊娃,每天都去山上放羊。
一天,他觉得十分无聊,就想了个捉弄大家寻开心的主意。他向着山下正在种田的农夫们大声喊:“狼来了!狼来了!救命啊!”农夫们听到喊声急忙拿着锄头和镰刀往山上跑,他们边跑边喊:“不要怕,孩子,我们来帮你打恶狼!”
农夫们气喘吁吁地赶到山上一看,连狼的影子也没有!放羊娃哈哈大笑:“真有意思,你们上当了!”农夫们生气地走了。
第二天,放羊娃故伎重演,善良的农夫们又冲上来帮他打狼,可还是没有见到狼的影子。
放羊娃笑得直不起腰:“哈哈!你们又上当了!哈哈!”
大伙儿对放羊娃一而再再而三地说谎十分生气,从此再也不相信他的话了。
过了几天,狼真的来了,一下子闯进了羊群。放羊娃害怕极了,拼命地向农夫们喊:“狼来了!狼来了!快救命呀!狼真的来了!”
农夫们听到他的喊声,以为他又在说谎,大家都不理睬他,没有人去帮他,结果放羊娃的许多羊都被狼咬死了。

寓意是什么大家比我更清楚,从老人倒地没人扶,延伸到对(看起来)弱势群体的漠视,善良的人们被一次次当做韭菜,当做待宰的羔羊。从短期来看,获利的是那些精致利己主义者,失信的整个社会以及法律体系。但是利益的浴火迟早会烧到每个人身上,获利的人,也会成为欲望的祭品。

你今天欺骗了我得到利益,明天他也会为了利益欺骗你,后天整个社会都是说谎成风。

在这样的社会中,你将不会感到安全。怀疑,博弈,质疑成为常态。将再也不会有纯粹的感情,再也不会有无私的奉献,再也不会有没有交易的恋爱。

现在的抖音快手不是已经成功一大半?

抖音式爱情观造就了一群天真傲慢无知的恋爱巨婴,弱化了爱情中相濡以沫,互相搀扶的真浪漫,一味放大歌颂用物质和矫情堆砌起来的假浪漫,这种爱情稍微经历一点苦难就会稀碎。

可怜的是,这些东西竟然被十五六的小年轻奉为圭臬;更可怜的是,身边居然有大学生也相信这些。

年轻人对「热度排斥」这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规律,我倒希望,反噬的更快一点,让那些真正好的产品,好的内容能脱颖而出。

有朋友精心做产品,考虑安全性,耐用性,美观大方,结果入不敷出。

有人买网红IP,代工厂代做,然后请主播kolkoc下场,买水军买热搜,控评论,盆满钵满。

这是这个时代的悲哀,但是不要让他成为你的悲哀。

user avatar

以前网络还不发达、还是少数人的精神家园的年代,还没有什么商业群体具备这种覆盖全国的宣传力。电视上打广告,总会有人看不到。大家对一个事物的口碑认知,还多半来自于现实中身边周围人群的口耳相传。

网络时代之后,一个超大型网站的热搜,可能流量规模都能达到上亿,宣传规模变得前所未有地庞大,人们的视野变得越来越集中,也越来越被强势的资本推动方所裹挟。

这也是这个时代所独有的现象:品质打不过流量,流量就是一切。钱能换来流量,流量能换来知名度,如果不买热搜,哪怕东西做得好,也会无人问津;相反如果是家大业大的资方,只要砸了足够多的钱,名声够响亮,总能让自己的产品天下皆知。

从商业角度看,营销是正常现象,也不可能被禁止;但如果光是广告做得多,产品质量跟不上,那么短期内愚弄一下群众还可以,时间长了,大家被骗的多了,肯定就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所以现在年轻人换了“热度排斥症”,表面上看是年轻人变得叛逆甚至有些矫枉过正,而背后的原因其实是大量商家以次充好、宣传与真实质量严重不符

时代背景下,营销战短时间内肯定不会结束,但流量第一、品质无所谓的观念将会变得过时。

打铁还需自身硬,优良的品质才是立足的根本,品质绝对过关的情况下,广告营销才有意义。

而对于普通群众来说,不轻易盲从、保持自己的审美和判断,是一件好事,能有效减少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产生。

user avatar

范厨师都会自愈,你当年轻人不会是吗?

user avatar

反映了年轻人们智力提升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热度排斥症”,这个说法挺有意思的,虽然不是一个正式的医学诊断,但确实抓住了当下不少年轻人的一个普遍心理。我感觉它反映出的问题,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最直观的一点,就是对“主流”和“大众”的反感,以及对“个性化”和“独立思考”的追求。咱们想想,信息爆炸的时代,什么东西最容.............
  • 回答
    最近几年,一个特别醒目的群体活跃在我们身边,那就是外卖骑手。以前可能觉得这是个临时性的工作,但现在,你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这条路,而且他们对这份工作的投入和思考,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这背后,既有现实的考量,也有对未来发展的规划。那么,对于这些年轻的骑手们,他们该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呢?咱们不.............
  • 回答
    近年来,确实观察到一种趋势,即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亲戚”这个群体产生反感或疏离感。这种现象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多种社会、文化和个人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以下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代沟与价值观的冲突: 信息不对称与认知差异: 年轻人生活在信息爆炸、快速变化的时代,他们的信息获取渠道、.............
  • 回答
    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去客厅化”装修,这背后可不是一时兴起的潮流,而是生活方式、观念变化以及居住空间实际需求的综合反映。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这个概念能打动这么多年轻人的心。一、生活方式的变迁:客厅不再是唯一的主角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年轻人现在的生活重心跟过去不一样了。 娱乐方式的多元.............
  • 回答
    关于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前往或者留在成都,这绝非是空穴来风的巧合,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我认识不少从外地来成都打拼的朋友,也听过不少土生土长的成都人聊起他们的故乡,结合这些零散的观察和交流,我试着把这件事儿掰开了、揉碎了给你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说说成都那股子“安逸”劲儿,这种安逸不是.............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当下社会一个挺普遍的现象了,身边不少朋友也聊过,感觉确实是这样,结婚这件事,在年轻人心里好像变得越来越沉重,甚至有些排斥。说起来,这事儿真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经济问题肯定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但绝不是唯一的原因,甚至有时候也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咱们一个一个来捋捋:经济压力: 这是最直.............
  • 回答
    这几年,在朋友圈里,“逃离北上广深”、“回村过年”、“在家乡建厂”这类话题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甚至不少曾经怀揣“大城市梦”的年轻人,也悄悄打包行李,踏上了返乡的征程。这可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大趋势下,一系列现实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最直观的“卷不动了”:北上广深作为中国的经济和文化高地,吸引了全.............
  • 回答
    最近走访亲友,或者刷刷社交媒体,你会发现一个挺有趣的现象:身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主动关注、甚至购买保险了。这让一些长辈们感到疑惑,甚至带着点担忧:“现在的年轻人是不是身体不行了?年轻轻轻的,就想着这些?”这个问题的背后,其实藏着很多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社会变迁和年轻人心态的变化,而“身体不如老一辈”.............
  • 回答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端起了威士忌杯?中国白酒该如何“效仿”?曾几何时,“一口闷”的豪爽、凛冽的辛辣,是很多人对白酒的刻板印象。然而,随着时代变迁,一股醇厚而优雅的“威士忌风潮”正悄然席卷年轻消费群体,让这个曾经被视为“父辈饮品”的品类,重新焕发了年轻的活力。究竟是什么让年轻人对威士忌爱得深沉?而我.............
  • 回答
    过年回家,这曾是多少人一年里最期待的事情,然而,近些年来,我们能听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尤其是那些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对回家过年表现出一种难以言喻的“抗拒”。这并非是简单的懒惰或者不孝,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下,一种复杂心绪的体现。首先,是生活节奏与观念的差异。许多年轻人在大城市里已经习惯了快节奏、高效率.............
  • 回答
    这问题有意思,仔细想想,年轻人爱上免洗破壁机,这事儿吧,不能简单一句“精致”或“懒”就概括了,更像是一种“聪明”的选择,一种在当下生活节奏和个人追求下,权衡利弊后的结果。先说说“精致”这个点。当然,它绝对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贵妇式”精致,好像什么都要手工、要仪式感。这里的“精致”更像是一种对生活品.............
  • 回答
    最近和几个在厦门工作的朋友聊天,发现一个挺普遍的现象:身边好多年轻人,包括一些我认识很久的朋友,都开始考虑或者已经离开了厦门。这感觉不像过去那种偶尔有人说说,而是像一股越来越明显的潮流。最直接的原因,我觉得还是 生活成本 这个问题。厦门这地方,虽然风景美,气候也好,但房价是真的让人望而却步。尤其对于.............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且值得深思的问题。近年来,“摸鱼哲学”确实在年轻群体中越来越流行,这背后反映了社会心态的变化、代际之间的差异以及对“成功”定义的重塑。要全面看待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理解“摸鱼哲学”:它是什么,为什么流行?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摸鱼哲学”的含义。它并非字面意义上的“.............
  • 回答
    踏浪新生:年轻人在新兴职业浪潮中如何稳就业这个时代,变化是永恒的主题,尤其是在职业领域,新兴职业的涌现速度之快,令人眼花缭乱。对于正处于人生重要选择关口的年轻人来说,如何在这样汹涌的变革中找准方向,实现更好的就业,确实是一个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这并非易事,需要的是洞察力、策略性和持续的学习能力。一、.............
  • 回答
    说实话,这事儿挺让人琢磨的。你是不是也发现,身边不少年轻人都开始聊什么塔罗牌、占星术、甚至什么“显化”、“吸引力法则”了?以前觉得这些都是些老掉牙、或者说很“小众”的东西,现在倒好,好像一夜之间就成了年轻人社交圈里挺热门的话题。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儿?我琢磨了半天,感觉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它更像.............
  • 回答
    近年来,社会上关于“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结婚”的讨论确实非常普遍,而且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着复杂且多层面的原因。这不仅仅是某个国家或地区特有的情况,而是一个在许多发达和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的趋势。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经济压力与现实考量: 高昂的房价和生活成本: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常被提及的.............
  • 回答
    阅文事件、后浪等一系列文化和经济事件,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社会对于年轻一代思想和价值观的关注。至于这些事件之后,是否“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研究《毛选》和《资本论》,这是一个复杂且需要细致分析的问题,目前还没有确切的量化数据来直接证实这一点。但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一可能性以及相关的社.............
  • 回答
    关于“2021年我国空巢青年数量或升至9200万”这个数据,以及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独居,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一、 如何看待“2021年我国空巢青年数量或升至9200万”?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这个数据通常来源于一些社会调研机构的估算,并非官方统计数.............
  • 回答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关注政治,这可不是件小事,背后折射出的信息量可太大了。这就像一个信号灯,在告诉你,有一股新的力量正在悄然涌动,并且这股力量对社会的走向有着自己的想法和要求。首先,这说明年轻一代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正在觉醒。过去,可能很多人觉得政治离自己很远,是“大人”们操心的事情。但现在,年轻人越.............
  • 回答
    看到身边学机械的同学一窝蜂地涌向IT,心里确实有点不是滋味。想想我们当年高考填志愿,哪个不是想着要振兴制造业,要让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结果现在,好像“造东西”这件事,在一部分年轻人眼里,不如敲代码来得体面、来得有“钱途”。这事儿挺值得好好掰扯掰扯,毕竟,一个国家的根基,离不开实体经济,离不开制造业。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