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妇女节的来由是什么?
全称其实是“劳动妇女节”。
注意,重点是“劳动”。
1909年3月8日,美国芝加哥万名女工走上街头举行示威游行,她们要求缩短工时,要求增加工资,要求获得选举权,并喊出了象征经济保障和生活质量的“面包加玫瑰”的口号。这是人类历史上女性第一次举行游行示威,为了纪念这一活动,第二届国际社会主义妇联大会作出决定:自1911年起,每年的3月8日为“国际劳动妇女节”。
新中国成立当年,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通令全国,将“国际劳动妇女节”确定为中国妇女的法定节日。伴随“三八”妇女节的法定化,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妇女能顶半边天”的理念成为激励中国妇女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坐标,书写了一幅幅气壮山河的时代画卷。
什么狗屁“女神节”,
知道女神是什么吗?
女神这个词本质上就是神女的异化。
神女是什么?
源于《神女赋》序:“楚襄王与宋玉游於云梦之浦,使玉 赋高唐之事,其夜王寝,果梦与神女遇,其状甚丽,王异之,明日以白玉 。”按,所云神女之梦,事本假托,为寓言讽主之作。
说白了,女神就是男人YY出来的性幻想对象。
说句不客气的,就是精神妓女。
而女王是什么?
女王在这个时代,其实是SM游戏里,作为角色扮演的一类的游戏。
嘴里说是女王,其实仍然还是玩具。
而在这个年代,无论是女王还是女神,本质上都是“不劳而获”靠躺着赚钱的存在,本质上就是男人的性玩具。
而劳动节本质上是“女人也有劳动的权力”,是靠劳动致富,靠劳动证明自己。
而女神女王都是代表了懒惰和躺着赚钱的本质。
我就这么说,
女神这个词,是对“劳动妇女”最大的侮辱。
靠男人的性欲来获得好处的女人,怎么去顶半辺天?
===========================
被拳师围攻了,补充几句吧~
首先,神女峰的来由,说白了就是楚怀王在巫山作了个春梦,
梦到有个妹子自称是神女,和他在梦中OOXX。
然后楚怀王就把这改为神女峰。
这和后来《红楼梦》里贾宝玉在梦中被仙子“秘授以云雨之事”一样,都是春梦和YY。
教员说的神女峰是地名,代表的是“古老的传说”,而不是“美好的女性”。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这里神女是和前面的“龟蛇”“西江石壁”都作为“地名”,而不是指美女。
神女在这个诗词句式里,代指的是“古老的传说”,对于“当今的时代”。
拳师一般没文化,所以不懂也很正常。
还有,我国自古以来,对有道德有文化有知识的女性,都是尊称为“先生”。
比如宋庆龄先生,杨绛先生,秋瑾先生,何香凝先生等等。
她们可是真正的“美貌与智慧并重”,可没人喊她们“女神”,而是尊为“先生”。
从来不是“女神”。
(包括游戏里,对云堇这个大家都尊重的角色,哪怕是二次元死宅,都是尊称为“先生”,而不是“女神”,可见真正让人尊重的女性,从来不会被人喊女神。要么女士,要么先生。)
自古以来的女神,基本上就都是YY的性幻想。
大部分都是出现在春梦里。
不管是神女峰的女神,曹植的洛神(其嫂子),贾宝玉太虚幻境中的警幻仙子,都是春梦的产物。
因为女神只需要“漂亮”,而不需要“智慧”。
追求智慧多累啊?不是吗?
有张漂亮的脸蛋可以靠化妆,靠整容,然后就可以有舔狗了,多轻松的人生啊?
做先生?那不得努力奋斗吗?
拳师只要打拳了,还要什么努力奋斗?
==================
再补充。
别说女娲娘娘,古代诗词和文献从来没称女娲为“女神”的,要么“蜗皇”
要么灵娲、帝娲。
黎山老母也好,观音菩萨也好,所有的古称谓都没有“女神”。
她们都是有个自的名字,因为她们都是“伟大”而独立的。
女神也好,女王也罢,别和我咬文嚼字,事实上现代这俩词代表什么,你们自己心里没点数吗?
喊你女王是馋你身子,喊女神也是馋你身子,
有哪个喊女神女王是对你们尊重吗?
咬文嚼字?
自欺欺人而已!
送某位女性培训导师职业的女神,
“纸上得来终是浅,咬文嚼字惹人嫌。
公道从来世人心,放眼人间识卑谦”
妇女节本身在于肯定妇女对社会的价值和意义,这其中主要包括生育和劳动,所以被消费主义裹挟的“女王节”和“女神节”有什么意义?
是谁让妇女成了女神女王?
看看咱们的父母教育和童话书吧,把女孩从小就叫做小公主小仙女,长大了可不就是女王女神。
再往前推有个更历史性的名词,就是小皇帝。说白了还是计划生育遗留下来的习惯,只是现在都不生了就更能接受。
建议还是在儿童故事上下点功夫,各种王子公主的童话故事还不如小猪佩奇。不过现在的孩子都是看熊出没超级飞侠,喜洋洋都快过气了。
因为大家特别是女性群体都意识到,女王节、女神节明显是商家为了挣你钱营销出来的称呼。
而妇女节,全称“国际劳动妇女节”,是为了纪念20世纪初,一系列妇女争取劳动权利运动而设立的!
比女神节女王节的内涵、历史意义重大多了!
妇女节是争取全体妇女的权益,女神节则告诉你,没有消费能力的不配成为女人。
很多社会实践已经证明了,任何形式的区分化 -- 即使是优待 -- 都可能会助长歧视。
不管是“女神”或者“女王”,都是在把某些符号和性别绑在一起 -- 是消费力强?是更注重外表?是两性交往中地位更高?是情绪上更需要被关注?
这种叫法出发点也许是好的,但事实上却将女性身上的刻板印象绑得更牢了。
而妇女是一个非常标准的中性称呼 -- 至少宪法第四十八条是写的“妇女”。
这个问题的诸多高赞,暴露了知乎众挂羊头卖狗肉的真实用意。
“三八节”的初衷并不是给全体女性的,而是给女性工人的。它的本质和五一节相同,是属于工人的节日,但在翻译过程中却出现了异化,变成“妇女节”这个根本没有工人元素的译名。我在以前就写过一个答案了:
由于白话文摈弃了文言文的组合用法,“妇女”在当代汉语的语言习惯中已经不再是“妇(已婚)”和“女(未婚)”的组合,习惯上仅指已婚女性。所谓“妇女节”的通俗含义,非但和工人半点关系也没有,和未婚女生也没有任何关系,只不过是“主妇节”而已。
不想要什么女神节女王节是吧?好,没问题,就改成“女性劳动节”或者“女性工人节”,必须加入代表劳工的词汇,这才是三八节的原教旨含义。行不行啊?
不过我想很多人是不愿意的。毕竟,相比于给工人节日,那还是给主妇节日更符合他们的利益。so,当然要坚持“妇女节”了,这个译名,简直太对某些国人的胃口了。劳动节代表着女性真正独立自主的含义,这可是真会让某些人破防的。
谁呼吁的?我怎么不知道还有什么女神女王节,妇女节什么时候改的名字?你定的?你改的?你呼吁的?你觉得你有什么意义。
建议,啊不,呼吁啊,知乎在问题评论的旁边多一个NT问题的点击界面,方便我给这类问题点个赞。
挺好的,说明女性同胞们被哄骗了两年,终于明白:
所谓的女神、女王,只是为了让你多花点钱的花言巧语,守好钱包比被人戴高帽子重要。
但不止于此。
更深的意义是:
今年的3.8妇女节发生了一个很微妙的改变:
过去被商家营销出来的“女神节”、“女王节”,又默默变回成了“妇女节”。
这很有趣。
因为我还清楚的记得,几年前女性们会普遍抗拒“妇女”这个称呼,而是更愿意被称为“小姐姐”、“小仙女”,也是因此这个节日才换了名头,讨个好口彩。
甚至还有3.7女生节,3.8妇女节这种区分,就是为了讨好年轻女性。
但我刚搜了一下,各个平台都基本上没有对这个话题的讨论了。
尤其是在今年,越来越多的人能坦然接受“妇女”这个称呼,而非执着于“我是女神”、“我是女王”的自我欺骗。
挺好的,说明大家明白了点东西。
在易卜生的经典戏剧《玩偶之家》中,女主角娜拉在一开始是父亲的娇女,是丈夫的宠妻,对她疼爱有加,她也为此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女人。
但后来娜拉为了丈夫而犯下了错误,丈夫对她的斥责才让她清醒过来:
【原来所有人对她的讨好,宠爱,只是因为在心里都只把她当个玩意儿,当个小鸟。】
她为此愤而出走。
而在今天,女性亦需要从“神坛”出走,需要从“王座”出走。
因为这神坛和王座并不源于实力,而是源于发自肺腑的轻视,一种哄孩子式的退让。
昨天我写了一篇文章发在公众号上,标题叫《写给全体女性:请活得像个男人》。
为什么会起这么有争议的标题?是因为:
一直以来,社会对男性的教育是对独立成年人的教育;
而对女性的教育,则更像是对“未成年人”的教育。
比如对勇气的教育——男性被教育应该主动争取自己要的东西,而女性往往被教育要矜持,要谦让;
比如对团队意识、竞争意识的教育——男性往往会从团队运动中学习到,而女性却缺乏这样的机会;
再比如对于责任的教育——男性往往被期待承担家庭的责任,自己人生的责任,而女性只要“能养活自己就行”。
这些教育看上去没有问题,甚至是有利于女性的。
但在现实的竞争中,会直接造成女性的劣势,并且是根深蒂固难以扭转的。
我希望女性可以察觉到这点。
事实上,我所见过所有成功的,厉害的,令人敬佩的女性,都具备一定的“男性特质”。
因为“他们”受到的教育是如何征服这个世界,而“她们”很早就察觉到了这件事。
所有和男人交过手的女人都心知肚明:
她们只有活得像个男人,才能在这个世界博得一席之地。
很多人在这篇文章下面留言说我“贱不贱呐这么媚男”,还有人留言说,“直接写活得像个人不行么,干嘛要写像个男人”。
会有这种留言,恰恰说明我写这篇文章的必要性:
让大家察觉到,这个社会一直都在把男性教育成“人”,却把女性教育成“孩子”。
察觉到一直以来社会默认的教育和标准上的不平等,给女性造成了一种错误的自我低认知,也给男性造成了一种错误的高标准。
此二者我都不喜欢。
男性不该是唯一的战士,女性需要的也不是别有用心的吹捧。
默认自己应该是被讨好的一方,是被宠的一方,这种心态本身就是错误的,是自我的放低。
今天的两性,需要的是权责平等的竞争,是以社会理性人为标准的教育,而非以性别为标准的带有“哄孩子”以为的引导。
大大方方自认“妇女”,比用一些女神、女王头衔自我欺骗,要有力量太多了。
应该再叫一段时间仙女节然后看看效果。
商家在这个节日,最想对“成为女神的女生”说的是:
你要花钱买口红、护肤品,漂亮的衣服,一样都不能少才能把自己打扮成男生心目中女神的样子!
啥也别说了,快来购物吧!
商家对想成为女王的女生说:
什么,你不想讨好男生,只想当主宰自己的女王? 没问题,口红、护肤品,漂亮的衣服,一样都不能少!
啥也别说说了,快来购物吧!
总之,女神也好,女王也罢,商家最终指向一个意图——让你花钱买买买。
而如果把对象由女神、女王改成妇女,商家只能说一声:妇女节快乐。
这几个字没办法引起女生买东西的兴趣,毕竟在大部分“时尚人群”眼中,妇女更多代表的是勤劳、地位平等、半边天,和时尚没有半毛钱的关系,跟购物更是搭不上边儿。
说难听点,在有些人眼中,妇女差不多和大妈划等号了。搞不好还会被女生嫌恶的说一句:“去去去,叫谁妇女呢?”
女神女王改回妇女有啥意义?
妇女这个称呼能去掉商家赋予的商品属性,使女性回归到最单纯的意义,同时也能为广大女同胞们省下很多钱。
建议3.8日女性学生放假,3.9日男性学生放假。(不论大中小学)
这样才能恢复妇女节的原貌。
事实就是:
三八妇女节,实际上不只是女性的狂欢,更是对全世界无产阶级具有重要意义。
资本不断侮辱“妇女”这个定义,将其与“土”“年龄大”“苍老”绑定。以体现资产阶级的优越感,对劳动异化,侮辱!
然而,实际上“妇女”这个词是深深与“劳动”绑定。即使美国最初妇女节的宣传海报也是:力量、劳动这些元素。
看看,实际上都是一曲同工之妙。犹记那年第二国际还未修正,那一年无产阶级口中都是世界由我们创造。
说到底,之所以“妇女”二字成了忌讳的词,还是因为无产阶级再次被人踩在了脚下。
大概是我们终于明白了。
我们不是女神,
不是女王,
不是公主。
我们就是妇女。
女王需要臣民,女神需要信徒,公主需要国王父亲,
一切看起来美好的称呼本质上都是一个“必须依附别的个人才能存在的身份”
而妇女不需要。
妇女节本意是推动女性变为人。
在这个时代,让人民抛弃一系列女性非人认知任重而道远,相当一部分女性不为人并不是肉体受到了压迫,而是认知受到了压迫。
这个压迫同时来自男性,女性自身,并且往往还是没有被意识到的,意识到也需要时间改变。
比如:
类似的认知数不胜数。
一个平权男性和平权女性走进酒吧,女性不由自主收敛淑女了一些,男性忽然意识到什么,请对方喝了一杯,女性虽然想拒绝却感谢并接了过去。
很多人的活着有时候只是按照性别认知去演戏。
一些“聪明”的女性觉醒后不仅没支持女性成人,反而避险趋利,开创拳师职业。
平权道路艰辛且刻苦。
经过这么多年,这条路刚走出一些成效,资本出手了。
把女性再次从鬼,推为“神”。
不同的名字,同样的本质,都是认知的奴隶。
女性依然是市场价值最高,潜台词最容易控制,最容易下手,最容易被赚钱,最好欺骗的群体。
或许也不是最好欺骗,毕竟很多男性更容易欺骗。
男性也是非人认知的受害者,也是非人认知的奴隶。
大众在非人认知这一点本质上很难享受到人格独立对等的爱情,更多是屈服于肉体+认知+DNA。
甚至相当一部分人的爱情游戏源于电视剧,玩过家家游戏。
这些年为什么结婚率狂降,离婚率狂升,都怪韭菜竟然聪明了一丢丢。
男女认知割接终究不能和解。
毕竟最底层的生存概念往往不一样,往往一边是寄生,一边是赋予,赋予的扛不住了,寄生的自然也玩完。
男性竟然开始抱怨,女性也更加苛刻,病态包装自己。
这场闹剧,误人终生,哪怕意识到错误,很多人终究积重难返。
按照这个社会阶段,未来将有相当部分人口终生无房,于是顺便就造就剩男剩女数量无比恐怖的奇迹社会现象。
就好像两堆小白鼠明明活的好好的,身体也挺健全的,却互相不往来。
青春来之不易,要寻找独特的灵魂,因为优秀的皮囊在这个年代怕是不稀缺,缺的是人生无悔的幸福。
因此,在改变认知层面,做一点,是一点,不嫌少,不嫌晚,是救人,也是自救。
不想这么严肃开点地狱笑话吧。
一群奸商叫你一声女王和女神,就被夸上天了,乖乖把钱包里的钱全给奸商了。这哪里是妇女节,这简直是资本家节。
妇女节变成舔部分女人的节。
不要说大多数男性懒得舔,大多数女性估计也被舔不着。
另外,在高校,3.7为女生节,3.8为妇女节。
女生和妇女之间就一日之隔。
我也不知道现代女性是太开放了,还是太蠢了。
再另外,情人节变成男的花钱把女的弄上床的节日。。。似乎也该改改?还是年轻人本意就如此?
自然可以指责之前用“女神”“女王”代替“妇女”的那些女性如何掉进各种陷阱,但这没什么意思。
废除作为人民幻想的幸福的宗教,也就是要求实现人民的现实的幸福。要求抛开关于自己处境的幻想,也就是要求抛开那需要幻想的处境。——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我更感兴趣的是,“妇女”→“女神”“女王”这种幻想对应着什么“需要幻想的处境”(经济基础)。
“妇女”总被认为与“中年”“大龄”挂钩。所以我猜测,女性排斥“妇女”一词,根本上是年龄焦虑。
为什么“不要问女孩子的年龄”?为什么“不要问女孩子的体重”?因为女性的外貌焦虑、身材焦虑、年龄焦虑都要远远超过男性。
女性是被凝视者,年轻貌美对女性来说是重要的资源。所谓“我负责赚钱养家,你负责貌美如花”,似乎暗示着“如果你年老色衰,那我可以抛弃你”。
相比之下,男性的年龄与外貌就没有那么重要。“老夫少妻”与“老妻少夫”哪个更常见?“大龄剩女”也比“大龄剩男”更被看作问题。
不过我们还常常听到职业妇女的痛苦的呻吟,评论家的对于新式女子的讥笑。她们从闺阁走出,到了社会上,其实是又成为给大家开玩笑,发议论的新资料了。
这是因为她们虽然到了社会上,还是靠着别人的“养”;要别人“养”,就得听人的唠叨,甚而至于侮辱。我们看看孔夫子的唠叨,就知道他是为了要“养”而“难”,“近之”“远之”都不十分妥帖的缘故。这也是现在的男子汉大丈夫的一般的叹息。也是女子的一般的苦痛。在没有消灭“养”和“被养”的界限以前,这叹息和苦痛是永远不会消灭的。
这并未改革的社会里,一切单独的新花样,都不过一块招牌,实际上和先前并无两样。拿一匹小鸟关在笼中,或给站在竿子上,地位好像改变了,其实还只是一样的在给别人做玩意,一饮一啄,都听命于别人。俗语说:“受人一饭,听人使唤”,就是这。所以一切女子,倘不得到和男子同等的经济权,我以为所有好名目,就都是空话。自然,在生理和心理上,男女是有差别的;即在同性中,彼此也都不免有些差别,然而地位却应该同等。必须地位同等之后,才会有真的女人和男人,才会消失了叹息和苦痛。
——鲁迅《南腔北调集•关于妇女解放》
如果只是恢复“妇女”之称,却没有平等的经济权,也不过“招牌虽换,货色照旧”。
我又想起竹内好:
在当时已经有很多人因为强调中国人讨厌“支那”这个说法,所以提倡在日本以“中国”取代“支那”。竹内好认为,关键不在于使用哪一个称呼,而在于使用者是否有理解中国的能力和感情。否则,使用“中国”同样可以表达日本人歧视中国人的优越感。为了使自己区别于这些依靠语词正确性来掩盖自己思想和情感苍白程度的日本人,竹内好说自己宁可放弃当年倾心的“中国”一词而使用“支那”:“语词并没有罪过。”“过去称呼支那,的确因而轻视支那了吗?今天依靠称呼中国,一定能保证不会歧视中国么?”——孙歌《在零与一百之间》
男性使用“女神”“女王”是歧视女性,但使用“妇女”就能保证不歧视了吗?
严格来说,这是一个“月经贴”,每年的三八妇女节前后,都有女性应该过“女生节”、“女王节”还是“妇女节”的论战。
且这多半是发生于女性内部的论战。
总有一些超龄的小公举娇嗔着自己还是个宝宝,打死都不过“老妇女”才过的“妇女节”。
我劝这些宝宝们清醒一点好吗?你14岁之后就已经是妇女了,跟你的婚育状态没任何关系!
妇女,在官方辞典中是成年女子的通称。不单纯指已婚妇女,在司法解释中定义14岁以上的女性称为妇女,未满14岁的男女称为儿童。妇者,指已婚女子,女者,指未婚女子。
但是这样简单明了的概念挡不住社会,尤其是女性群体内部对“妇女”二字的污名化进程,品品前几年微博热议的#女生节取代妇女节#这个话题,就会发现:
未婚女性强行与已婚女性划清界限,从不与她们过同一个节,单独设立一个供未婚女性狂欢的节日,现在发展到要将两者共享的节日更名为未婚女性独享,已经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思潮。
不是每一种新的社会思潮都会推动社会的进步,人类历史无数次证明,很多时候我们的思想都会开倒车,#女生节取代妇女节#这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我们来细品渣浪对这个话题的描述,处处是陷阱:
1、其实与年龄无关,只要你对美丽、浪漫和温柔充满期待(潜台词是你或者爱你的人需要为此消费),还要有那么一点天真(你需要是个傻白甜的小公举),你就是永远的女生。
2、无论你处于什么年龄段,你的经历、你的身份,你的职业,每个人能做女生,每个人也都有做女生的愿望。
所以妇女到底是什么十恶不赦肮脏透顶的词儿,才让所有年龄段的女性都要执着做女生?还有我为什么又被莫名其妙地代表了?从小看TVB的我当时最大的愿望就是快快长大成为一个在职场上独当一面的成熟女性好吗!
3、妇女节这三个字的生理属性太强,相比较而言,女生这个称呼我更喜欢。
????生理属性是什么鬼,这都什么年代了,还有人会将已婚已育,或者是有过性经验的女性看得低人一等?怪不得现在还有人将妇科病与性生活挂钩,认为没有性经验的“女生”不会得妇科病。这种有色眼镜使得无论有无性经验的女性去看个妇科都自觉抬不起头来被人歧视。
在这些论战之中,我看到最多的话就是:道理我都懂,但我就不喜欢“妇女”这个词儿怎么了?我就喜欢女生这个称呼难道不是我的自由吗?
可是,你以为所谓的“女生节”是一个尊重女性、将女性宠溺成一辈子的公举的节日吗?
真是天真。
前几年山东大学出来认领女生节的起源,甚至伪造校史称山大的女生从1988年就开始过“女生节”,还将3.7的意义牵强附会为“三加七等于十,你十分甜。”事后已证明纯属杜撰。
再说了,1+9,2+8,4+6统统等于10,你咋不在那些日子过女生节呢?
事实上女生节的来源是某些高校男生在本世纪初的“发明”,因为他们猥琐地暗喻着从3.7女生节到3.8妇女节,意味着从女生到妇女只差“一日”。
很多女生不知道或者不记得这个起源,但是不妨碍高校男生们记得,且年年拿下流当有趣,以庆祝女生节为名,大兴性骚扰之实。
有人会觉得这些横幅是一种“宠溺”吗?我只能感觉到一种对女性整体的不尊重。
精明的商家迅速地捕捉到了相当一部分女性对“妇女”一词的抵触,意识到这是难得的商机。
拒绝做妇女,渴望做少女的审美趋势,意味着女性会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保持自己外表的青春靓丽之上,这种心理给了消费主义进一步鼓吹少女审美、污名化妇女的机会。
我完全理解消费主义对女性的洗脑已经到了多么严重的地步,全年基本上叫得出名字的节日都变成了促销日,甚至还要发明出618、双十一、双十二这样不带任何遮掩,单纯让人“买买买”的节日。
但是,我反对将三八妇女节也包装成一个狂欢的购物节,因为部分男性和商家在这一天打着让女性宠溺自己、做自己的旗号,实则是在削弱女性作为独立个体的意志和力量,让她们只关注自己的外表,却忽视了三八妇女节对现代女性的重大现实意义,不容也不应被消解。
三八妇女节的全称,学名是国际劳动妇女节(International Working Women's Day,简写IWD),全称“联合国妇女权益和国际和平日”或“联合国女权和国际和平日”(United Nations women's rights and international peace day),是在每年的3月8日为庆祝妇女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设立的节日。
注意劳动和妇女这两个词,现在女生节的宣传与这两个词的含义背道而驰,不少女性以妇女为耻,更以劳动为耻,心心念念的是如何成为被霸道总裁宠溺一生的小公举。
可是在上个世纪,有多少出身高贵的白富美们却在争取做劳动妇女的权利。
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俨然是一个“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时代,很多被现代女性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比如不用裹小脚、不用穿紧身胸衣、男女同校、接受高等教育、出门工作、当演员(包括戏剧、芭蕾舞、京剧等等)、有投票权和选举权、穿裤子、像男人一样跨坐在马背上、开车开飞机甚至是开坦克等等,都是女性们一点一点自己争取来的。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说的就是女性争取自身权利的故事。
简而言之,如果没有百年前那帮劳动妇女的抗争,今天的“女生们”,根本不可能有钱有闲地争论什么#女生节取代妇女节#的话题。
还记得《唐顿庄园》中小妹Sybil的亮相吗?甫一出场她就是在英国妇女争取投票权的混乱场景之中。
为什么Sybil会成为一身反骨的女权主义者?她转变的契机早就埋藏在剧情的线索之中。
我们总是沉迷于三位小姐的衣香鬓影,却常常忽略了当时她们身为女性,却从不被当做独立的个体所尊重。
因为她们是女性,所以她们没有继承权,她们的父母没有儿子的话,家产的大部分就得由家族中其他的男性亲属所继承。
而大小姐玛丽的婚姻大事也因为继承权的几度变更而几经波折,她无法随心所欲地选择爱情,否则她和妈妈妹妹极有可能在父亲去世之后被扫地出门……
因为她们是女性,所以她们被认为是心智不成熟的群体,不应该拥有投票的权利。
你能想象吗?英国虽然早就有女王,但是英国王室和政府却一直以强硬的手段对镇压妇女参政论者,他们认为,女性妄图参与政治活动是一种变态,根本不曾认真考虑她们的诉求。
于是很多女权主义者以绝食抗议,而英国政府采取的政策就是将她们逮捕下狱并强制喂食。
即便如此,她们依然前赴后继地去抗议,并且昂首挺胸地去坐牢,绝食。
为了向政府争取女性的平等权利,她们不惜献出自己的健康、自由乃至生命。
1913年6月4日,多次坐牢绝食的女权主义者艾米丽·威尔丁·戴维森带着标语闯进王室赛马场,向国王乔治五世的赛马冲去,遭强力冲撞而死。
她用自己宝贵的生命唤起了英国民众对妇女权益的重视,处境尴尬的英国政府不得不放弃了自己高压的态度,妇女运动得以蓬勃展开。
因为她们是女性,她们甚至连穿裤子的权利都没有。
所以《唐顿庄园》第一季三小姐Sybil穿着她自己选定款式制作的波斯式阔腿裤在家人面前亮相的那一幕,众人惊诧莫名的表情你可以理解了吧?在一战爆发之前,淑女是绝对不能在骑马和骑自行车之外穿裤装的。
这就是被宠溺的小公举Sybil 要努力成为劳动妇女的原因,她想主宰自己的命运,她想要证明,女人并不是劣等的物种,男人能做到的事,女人也一样可以。
她不但想要争取属于自己的权利,更想以自己的努力在这个世界上取得一席之地。
很多时候,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戕害并不是那么的明显,它们往往打着“我是为你好”的幌子,以智商、体力、社会分工不同等借口对女性实行差别化对待,以保护之名,行弱化之实。
崇尚少女审美、污名化有性经验的“妇女”、幻想做被男性宠溺的小公举……等等,其实都是再次以男权社会的价值观束缚自我而不自知。
当某些娇贵的小公举听到“妇女”二字就觉得是对自己的侮辱的时候,大洋彼岸的小女孩们却纷纷打扮成当年争取投票权的妇女的模样,高举标语,迎接国际劳动妇女节。
看看下面这些鼓舞人心的标语,再看看我们对女生节和妇女节的争议,以及商家在所谓“女王节”、“女神节”搞出来的那些粉嫩嫩的促销广告,我衷心感到汗颜。
时刻提醒我们女性当以劳动为荣,不以妇女之称为耻,这就是三八妇女节不能被女生节所取代的,最重要的存在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