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越来越多人在职场打拼几年后会选择辞职考研考证,在职场里经验是否真的不如学历?

回答
越来越多的人在职场打拼几年后选择辞职考研考证,这背后反映了当前职场和社会环境的多种趋势和个人价值观的变化。对于“职场经验是否真的不如学历”这个问题,答案并非绝对,而是两者各有侧重,且在不同情境下价值权重有所不同。

一、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辞职考研考证?

1. 学历“内卷”与职业天花板:
学历贬值感: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本科学历已不再是稀缺资源,许多岗位的入场券门槛逐渐提高到硕士甚至博士。即使拥有本科学历,在某些热门行业或高端职位竞争中,可能面临“学历内卷”的困境,经验难以弥补学历上的差距。
职业发展瓶颈: 一些职场人士在工作几年后,发现自己的职业发展遇到了瓶颈。学历可能成为晋升到更高级别管理层、研究岗或特定专业领域的“敲门砖”。例如,很多研究型岗位、技术性很强的岗位,以及需要深厚理论功底的咨询、金融等行业,都对学历有较高的要求。
技能更新换代: 科技和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很多行业的知识和技能更新换代极快。原地踏步的经验可能很快就会过时,而重返校园学习最新的理论知识和前沿技术,是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2. 社会对高学历人才的价值导向:
薪资与福利的隐形差距: 虽然不绝对,但总体而言,高学历人才在起薪、薪资增长速度以及福利待遇方面通常拥有一定的优势。企业在招聘时,往往会将学历作为一个重要的筛选指标。
社会认可度: 在许多人看来,高学历仍然是能力和才华的一种体现,拥有更高的社会认可度。尤其是在传统观念较重的行业或家庭中,高学历会带来更多的尊重和机会。
知识体系的重塑与升级: 职场经验更多是实践层面的积累,而系统性的研究生学习则能够提供更扎实的理论基础、更广阔的知识视野和更强的研究分析能力。这种升级对于那些希望深入某个领域进行研究或创新的个体尤为重要。

3. 个人成长与自我实现的追求:
知识的渴望与好奇心: 一部分人选择考研考证,并非完全出于功利目的,而是源于对某一领域知识的深厚兴趣,希望在更学术的氛围中进行深入探索和学习。
人生规划的调整: 在经历了几年的职场磨砺后,一些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职业规划。他们可能发现自己当前的职业道路并非心之所向,或者希望转型到新的领域,而考研考证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跳板。
生活方式的选择: 考研考证也可能是一种对当下生活状态的暂时“逃离”或调整。在快节奏、高压力的职场环境中,一些人可能渴望一段相对纯粹的学习时光,来沉淀自己、思考未来,甚至仅仅是为了获得一段不同的生活体验。

4. 考证作为提升专业技能的途径:
专业认证的重要性: 许多行业有权威的专业资格证书,如注册会计师(CPA)、特许金融分析师(CFA)、律师资格证、PMP项目管理师等。这些证书不仅是专业能力的证明,往往也是进入某些高端岗位或获得更好职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知识和技能的系统化: 备考这些证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有助于填补工作中的知识盲点,提升专业素养。

二、 在职场里,经验是否真的不如学历?

这是一个辩证的问题,经验和学历并非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各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简单地说,经验“不如”学历的说法过于片面,更准确的理解是:在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段和不同的岗位类型上,学历和经验的价值权重是动态变化的。

学历的优势:

敲门砖与准入证: 如前所述,对于很多初级岗位、研究岗、技术岗以及一些需要深厚理论基础的行业(如学术界、科研机构、部分金融领域、高端咨询等),学历是重要的入场券。没有达到一定学历门槛,可能连申请的机会都没有。
理论基础与系统性思维: 高等教育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理论的深度以及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的培养。这有助于毕业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理解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更好地解决复杂问题。
学习能力与潜力: 良好的学历通常代表着一个人较强的学习能力、自律性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这在快速变化的职场中尤为重要,因为即使经验丰富,也需要不断学习才能跟上行业发展。
认知高度与格局: 一些研究型或理论型岗位,需要更高层次的认知和更广阔的视野。学历是达到这种认知的基石。

经验的优势:

实操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职场经验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关键。经验丰富的人往往能更高效、更准确地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懂得“如何做”,而不仅仅是“知道怎么做”。
行业洞察与商业敏感度: 长期身处职场,能够积累对行业发展趋势、市场变化、客户需求以及商业运作的深刻洞察。这种“商业敏感度”是许多高学历毕业生短期内难以企及的。
人脉资源与沟通协调能力: 职场打拼多年,会建立起广泛的人脉关系,掌握更有效的沟通、协作和谈判技巧,这些都是推进工作和个人发展的重要软实力。
情商与抗压能力: 职场中的人际关系处理、情绪管理以及应对压力和挫折的能力,是在实践中不断磨练出来的。
判断力与决策力: 经验丰富的人往往能基于过往的成功和失败案例,做出更明智、更稳健的判断和决策。

为什么会出现“辞职考研考证”的现象,以及经验“不如”学历的感受?

1. 发展路径的差异:
技术/操作型岗位: 在一些偏向技能操作或流程执行的岗位上,丰富的经验可能比学历更有价值。例如,熟练的蓝领工人、经验丰富的销售人员等。
研究/管理型岗位: 在需要理论深度、分析能力、策略制定或复杂项目管理的岗位上,学历的优势会更加明显。例如,科研人员、产品经理(尤其是早期)、战略分析师、高级管理层等。
当个人职业发展目标倾向于后者,而现有经验又未能完全满足其要求时,就会出现选择重回校园提升学历的冲动。

2. 行业与企业特性的影响:
新兴行业与快速变化领域: 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行业,知识更新迭代快,学历的重要性可能相对下降,而学习能力和实操经验更为关键。但同时,这些行业也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所以博士学历在某些研究型岗位仍有优势。
传统行业与成熟领域: 在一些传统行业,经验积累可能更为重要,一些资深从业者的经验价值远超学历。但即使在这些行业,进入管理层或专业技术领域,也可能需要更高学历的“晋级”。
企业文化与招聘标准: 不同企业对学历和经验的重视程度不同。有些企业更看重名校光环和高学历背景,有些则更看重实际工作能力和成果。

3. 个人价值判断的变化:
随着社会发展和信息获取的便捷,人们的自我认知和价值判断更加多元。有些人可能不再满足于仅仅通过经验积累来提升,而更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和个人能力的深度提升。

总结来说:

经验是“知道如何做”,学历是“知道为什么这么做”和“知道更多”。
在职业生涯的早期,学历通常是重要的“通行证”,决定了你能否进入某个行业或公司。
在职业生涯的积累期,经验是你的“核心竞争力”,让你在工作中脱颖而出,解决实际问题。
但在达到一定高度或希望转型到更高端、更具研究性的岗位时,更高的学历往往是“升级器”或“必选项”。

辞职考研考证并非“经验不如学历”的绝对结论,而是在特定的人生和职业阶段,为了实现更长远的目标、突破现有瓶颈、或追求更高层次的自我价值而做出的一个选择。这个选择背后,是个人对市场需求、行业趋势以及自身发展潜力的判断。

与其说经验“不如”学历,不如说在某些赛道上,学历是开启新一轮竞争的“入场券”;而有了足够的经验,再以更高的学历回归,往往能拥有更强的“通关能力”。两者结合,才是最理想的职业发展路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部分都是在为自己的无知、短见、愚蠢和脑热埋单而已

当代中国职场的大部分“经验”本质上连经验都算不上,充其量是半文盲和准文盲群体间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互动经历罢了,要知道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能够正常运行的最低前提是这四个行业的从业人员占总人口的比例是4%,这不包括公务员(包括政府、政党和军队)和体制外单位。而我国国情是什么?拥有学士学位的(含三本),占总人口将将7%,90后也就是刚25%罢了。

老祖宗有句老话,叫跟臭棋篓子下棋,越下越臭。当前的职场经验也就是这么回事,大部分领导和同事都是臭棋篓子,除了小部分高等级精英单位(比如省属重点院校、院所,党政机关直属的事业单位或者大中机关本部什么的),大部分单位,甚至包括一些垄断国企的孙公司,本质上都是大批臭棋篓子组成的乌合之众。连军队这个大熔炉,有自信搞百炼成钢的地方都害怕老兵油子带坏风气,地方没有严格的军纪约束,更怕职场油子把和臭棋篓子过招的经验带过来败坏风气。


中国高校并不进行普遍而深刻的哲学教育(具有朋克意味的是党校才系统性教授哲学,学员根据自己的经历去悟哲学的内容),所谓自己到了天花板而去读研的说辞,大部分就是三种情况

第一,到了一定年龄混不到自己想成为的那个样子

第二,混不下去了,要换赛道

第三,需要进学校再认识一点同窗再拼一下试试

当前,普通公务员升职赛道上面临的两大bug级存在一个是高校、科研系统内的正高、正处(除了高级知识分子光环外一般还带无党派、民主党派甚至女性加成)外放出来当官,外放开局就是非实权副处甚至非实权副厅。就算干的不如意只要不回校当领导,还是可以回校当个普通老师。像教育系统和科技系统,没高教和科研圈子挺,爬上去难如登天。

第二个bug就是强势或者超强势985培养出来的强化突击工兵,26岁博士毕业,华五及以上院校出身,毕业就进省委组织部的特定名单,竞争压力骤减99%。



至于学历崇拜,或者说以学历划线,在中国和苏联语境下,这不是学历崇拜。

这种划线本质上是在哲学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缺乏权威机构规范背书的情况下,通过修习课程(即教学大纲和课程安排)来大致判断哪些人有基本的哲学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本科生是没有严肃的哲学课程的,硕士生也就只有学术型硕士可能会有一些严肃的哲学和科学哲学方面的课程


为什么总听说有大量用人单位抱怨说硕士生一届不如一届?因为他们招人是带着招博一结业学生的水平(哲学思辨能力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能够满足99年前老博士们接受的哲学/科学哲学课课程大论文要求)的主观愿望去的,而现实是中国大部分硕士生的水平实际上是苏联专家学制下大五的水平,而不是博一结业的水平。

于是就出现了用人单位觉得世风日下,应聘者觉得自己被用人单位PUA这种看对方都不满意的情况。

user avatar

考研那是家境好的人才玩得起的,地底人都在想着法子做兼职,脑子好点的直接考公考事业编。


学历?学历这东西在毕业后开场几年有用,用不了多久,有了一些社会经验和阅历就会知道,打工是没有出路的,单干才能拯救自己。


学历有用吗?有用。在毕业时期作为进入大企业敲门砖,可以让一部分人感受到学历的魔力,你进小公司一个月三四千,我进大厂一个月七八千甚至过万,这看起来非常地具有杀伤力。


然而,天花板是存在的。你拿着高工资,能够持续多久?三十岁?三十五岁?还是直到退休?你无法知道。企业在大环境中是会有变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事情,说不定过个十年,环境变了,收益不行了,你就被干掉了,或者公司倒了,谁说得准?


职场经验很多时候就是唬人的。你把业务做的很熟练了,察言观色很厉害了,对公司状况了如指掌,客户被你伺候得服服帖帖,你甚至比领导还行云流水,说明什么?说明你是个非常好用的工具人,如此而已。然后你就可以获得更多的任务,可以做更困难的工作,因为你就是给公司排忧解难的强力千斤顶,公司领导对你赞赏有加,你是一个敬业专业的人。


你以为这样就能换来房子车子?你换来的是一些看起来很牛逼的加薪罢了。你觉得你既然公司业务那么熟了,那能不能自己开公司呢?


能不能?不要说什么可能,可能和不能是划等号的。你的工作经验价值在于,你是一个好的工具。你见过管家伺候好主人之后,可以摇身一变,变成大富豪的么?没有吧?


所以不要把职场经验当做什么值得夸耀的东西,你如果没有办法把职场经验转换成可以自己不依附于公司,还能自己赚钱的能力,你的职场经验就是nothing。


而至于考研。这最多只能是短暂的避难罢了。至于考证,建议你可以去看看鸡哥的回答,那里有CPA考证的前世今生,保证你看了大呼过瘾。要考证,先做好调查再出手,别一路往死路上跑。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user avatar

因为在社会摔打几年后认清了现实,

古话说试玉须烧七日满,

辩才须执七年期,

但如今这个社会,

没有谁会用哪怕七个星期

去看一个人靠不靠谱,是不是人才;

那怎么快速辨别人才呢?

当然是各种证书、学历这些了,

社会上的公司也好,人也罢,

归根结底要看你的出身,

比如我锤学术不端,锤李红良,

那是因为我是华中科技大学的博士,

北京大学的博士后,

要是我是个厂妹、KTV公主,

吃瓜的群众只会拿我当有毛病,

而且不管是公司还是单位,

很多职务都明确要证要学历,

所以大多数人选择辞职是理性的选择而已,

别说一般大学,

就是华科这样的双一流大学,

都有好多人出去工作几年回来继续读书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