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的工厂越来越难招人,如何看待“用工荒”的现象?

回答
消失的劳动力:工厂招人难,究竟难在哪儿?

曾几何时,“工厂流水线”是无数人就业的起点,也是许多家庭经济的支撑。然而,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一股“用工荒”的暗流似乎愈演愈烈,让曾经热闹的工厂招聘大厅变得冷清。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一、 “招人难”的众生相:冰山下的暗流涌动

“招人难”并非单一的招聘岗位无人问津,而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困境:

结构性失衡: 最显而易见的,是技术工人的稀缺。自动化、智能化设备日益普及,对操作工人的技能要求也水涨船高。然而,与之匹配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体系却相对滞后,导致拥有高端技能的人才供不应求,而低技能岗位又难以吸引年轻人。
薪资与期望的鸿沟: 过去,工厂的薪资水平还算有竞争力,但随着社会平均工资的提高,尤其是服务业、互联网等新兴行业的薪资增长,工厂的工资吸引力大打折扣。许多年轻人期望获得更高报酬、更体面工作,对于工厂的传统计件工资、加班费模式感到不适应。
工作环境与体面度的挑战: 许多工厂的工作环境依然存在噪音大、粉尘多、体力劳动强度高、作业流程单调乏味等问题。相比于写字楼里舒适的空调、规律的作息和“高大上”的工作内容,工厂的这些缺点更加凸显,让年轻人望而却步。
社会观念的转变: 随着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人们的就业观念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工人”这一身份,在一些人眼中,似乎不如“白领”那样有社会地位和发展前景。父辈们可能更希望子女能够通过读书改变命运,进入体面行业,而不是重复自己走过的老路。
新生代劳动力的特点: 当下年轻一代更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以及工作的趣味性和创造性。他们对日复一日、机械重复的流水线作业缺乏兴趣,更渴望参与有挑战性、能学到新东西、能体现个性的工作。
区域性与行业性差异: “用工荒”并非全国一盘棋,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用工状况也存在显著差异。一些经济发达地区、高科技产业的工厂可能仍然面临技术工人短缺,而一些传统制造业、低端产能的工厂则可能面临更普遍的招工难。

二、 如何看待“用工荒”:挑战与机遇并存

“用工荒”现象的出现,并非简单的市场波动,而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信号和挑战,同时也孕育着转型升级的机遇。

对传统制造业的警示: 这是对传统制造业粗放式发展模式的有力警示。一味依赖低廉劳动力成本和大量人力投入的模式已难以为继。工厂必须思考如何提高生产效率、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附加值,从而摆脱对廉价劳动力的依赖。
倒逼产业升级与技术革新: “用工荒”在某种程度上是推动产业升级的催化剂。为了缓解招工压力,工厂必然会加大对自动化、智能化设备的投入,推动“机器换人”。这将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也能减少对传统体力劳动力的需求,吸引更具技能的人才。
反思就业观与人才培养: 这一现象也迫使我们重新审视当前的就业观和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的定位需要更加精准,要紧密对接市场需求,培养更多适应新技术、新业态的技能型人才。同时,社会也应该倡导多元化的成功路径,尊重不同岗位的价值,打破职业壁垒。
关注劳者权益与薪酬福利: “用工荒”也提醒着企业要关注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和薪酬福利。只有提供有竞争力的薪资、良好的工作环境、完善的社会保障以及清晰的职业发展通道,才能真正吸引和留住人才。企业需要从“招工难”转向“留人更难”的深层次思考。
促进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与流动性: 在一定程度上,“用工荒”也反映了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需要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职业培训、打破户籍限制等措施,提高劳动力的流动性和匹配效率。

三、 破局之道:多方协力,共谋发展

解决“用工荒”问题,需要政府、企业、教育机构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形成合力:

政府层面:
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鼓励校企合作,建立更灵活、更符合市场需求的培训体系。
优化营商环境: 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提供政策支持和税收优惠。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提高劳动力转移的便利性,减轻企业社保负担。
引导社会就业观念: 加强对技术工人职业的宣传和推广,提升其社会认可度和职业荣誉感。
企业层面:
加大技术研发和自动化投入: 推动“机器换人”,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工作环境。
优化薪酬福利体系: 提高薪资水平,增加奖金、股权激励等多元化激励方式,完善社保和福利待遇。
改善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 创造安全、舒适、人性化的工作环境,关注员工的职业发展和身心健康。
加强内部培训和晋升机制: 为员工提供持续的学习和发展机会,建立清晰的职业晋升通道。
创新招聘方式: 积极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平台进行招聘,吸引年轻群体。
教育机构层面:
深化产教融合: 根据产业发展趋势和企业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
加强实践教学和校企合作: 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真实的企业环境,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 确保教师能够传授最新的技术和知识。
社会层面:
转变就业观念: 鼓励多元化的就业选择,尊重和肯定各类职业的价值。
加强信息公开和共享: 建立健全劳动力供需信息平台,提高就业信息的透明度。

总而言之,“用工荒”并非一个简单的招工问题,它折射出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结构、产业结构以及社会观念的深刻变化。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一个“坏事”,而应该将其看作一个转型的信号,一个推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契机。只有正视问题,积极应变,多方协同,才能真正走出“招人难”的困境,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刚刚看完吕途博士的《中国新工人》三部曲。

里面采访了上百位工人,其中反反复复出现的问题就是工厂不给员工交社保。

有些员工都快40了,在工厂从18岁青春年少干到40岁中年人,辛辛苦苦几十年结果私营企业一个社保也不给别人交。

这些中年工人现在手脚不如年轻灵活了,想要企业按照当地社保局要求补个社保,作为退休后拿个千把块钱的退休金作为退休后的基本保障,这不算过分吧?

先是找企业,企业说找社保局,找了社保局,踢皮球还是要你找企业。

最后一大票工人联名,派出工人代表,去社保局要求支持。

社保局也站在厂方一边,有女工悲愤地说:“是不是跳楼才能获得赔偿?”这时办公室里有人不屑地说:“跳吧,跳了也赔不了多少,10万元都拿不到。”
几个女工真的爬到那个栏杆上了,幸好窗户是全封闭的,没有出事,社保局的人还报了警。
女工们说:“你们这样对待我们是不对的,如果你们监管得力事情就不会出现这个局面,如果是一家小厂你们监管不到位还可以解释,我们这么大一个厂,员工到过一万多人,大家都没有买保险,你们难道不知道吗?”
最后,社保局的人还是被这一系列的行为触动了,到了晚上,社保局把厂里的人叫来了,厂长和管人事的管理人员都过去了。

非要逼到这地步,才稍微有点眉目。

很多私营厂子的生产部门,对于劳动力完全就看做消耗品,十七八岁到二十七八岁最合适,

年级稍微一大了,就下各种软硬钉子给你看,让你自动离职。

被下岗的新工人,社保没有,退休金也没有,赚得那点钱还不够花的。能怎么办?

在作者的这本书里,作者吕途作为一个博士毕业生,亲身体验了台企和德企后,

认为德企在社会保障上要明显好于台企,起码社保缴纳,工作强度不高。

但是这样的企业不多。

但是即使是德企,他付给工人的工资在工作所在地买房还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至于其他中小民营工厂,待遇上就更差了。

很多中小老板,按照俗话说,就是穷庙富方丈。

生产设备和技术N年不更新,就简单地吃下员工的社保钱,压低时薪,增加工时,吃点便宜饭。

生产的产品没啥竞争力,纯粹是上游厂商赏口饭吃。

哪天行情不好,按照这工厂的负债率算算,就破产倒闭了。

你要是新工人,你去这种厂子,也怕。

user avatar

看都不看。

在市场要求提高劳动力成本投入或提高自动化效率的时候,有的企业无论如何也适应不了这种趋势,自然是应该被淘汰的。

一项资源供应相对需求短缺,那么势必会出现价格上涨的趋势,通过上涨能够再次实现供需平衡,这不是市场经济的常识吗?

user avatar

活该。

他们是招不到奴隶的吸血鬼。

前几天和一人社朋友聊天。企业用工荒,政府组织劳力,双方签订合作。一场招聘会签了三千多人,皆大欢喜。

一年之后回访,留下的人不到10个。

你到底是什么样的工作环境、薪资待遇,用工保留度不到1/300?

人社说:有些企业是用工存在峰谷效应,某一阶段需要大量人力组织生产,某一阶段又没生产要求。企业一到峰值就哭喊用工荒,一到谷值就把人想尽一切办法弄走。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你一天兵不愿养,你用的时候就指望兵乖乖来为你送死啊。

有些企业是玩命压榨工人,工时无限拉长,工资无限降低,要求高,待遇差,劳动力自己跑了。组织各种职业技能培训、竞赛,这些企业是坚决不肯让自己手下人出来培训、参赛,生怕手下人技能增加或得奖后被别的企业看上,跳槽或被人挖角。

你自己不给待遇还不准员工提升,这种鬼厂你活该用工荒,鬼愿意跟你。

还有企业纯粹就是钻政策空子。人社有用工补贴政策资金,有些企业招人纯粹就是想把这笔钱弄自己腰包,工不工的他根本不在乎。

一群老鼠屎,活JB该。

user avatar

我提供一个视角吧

随着“农民工”年龄的增长,对于家庭照顾需求的增大,当制造业的收入,无力负担城市高昂的居住成本时,就出现了制造业的“用工荒”。

这一点或许比超长加班更为致命。

去年,延迟追剧了一部孔笙拍摄的扶贫剧《山海情》,里面讲述福建为了帮扶宁夏脱贫,不仅教授当地的农民种蘑菇,还让大批女工前去福建沿海的工厂打工。这些女孩子就是工厂工人的侧写。

麦苗就是打工的女孩子之一,初中毕业,算是当地有文化的孩子了。

这群女工来到福建后,吃在食堂住在宿舍,宿舍高低铺的八人间。偶尔到了周末,她们才会出去玩。工厂提供了联谊活动,让女孩子和其他男工人有机会组建家庭。最初缺少技能的麦苗,和海吉其他女孩子一样加班加点训练,终于拿到了优秀排名的奖金。

这就是中国早期农民工的状态,年轻、单身。对她们而言,工厂宿舍节省了住宿开支、时薪虽然低,但是可以通过超时加班获得更高的收入。

说得直白点:这些工人满脑子只想搞钱。

用工荒的原因之一是:这群人少了。

两组数据对比:

2009年,外出农民工以青壮年为主,30岁以下农民工占比61.6%,未婚占比41.5%

2019年,外出农民工平均年龄为40.8岁,40岁及以下占50.6%,未婚站16.7%



40岁及以上的农民工多了之后,就面临一个问题:家庭。

已婚的农民工关注的不只是搞钱了,还有家庭,尤其是子女成长。

可是结婚了的农民工,几乎没有企业会提供家庭宿舍,他们只能通过租房解决住房需求,一租房就出现了制造业工人的流失。

比如以《山海情》里的海吉女工为例,如果一个姑娘和同厂子的小伙,比如司机结婚,他们搬出去住,那么为了照顾家庭,女工和司机,总有一个会从工厂的超时工作里离开。

假设是女工离开,她要面对的是嗷嗷待哺的孩子,和各种生活开支。在丈夫全职工作的同时,她必然想要补贴家用,于是最有可能的去处就是——灵活就业

曾经的制造业女工就会成为“生活服务业”的从业者——比如家政钟点工、餐厅服务员、超市的小时工等等。

如果丈夫和妻子一起辞职,开个早点摊小卖铺,那就是两个人从制造业流出。

这一点,是讨论工人待遇问题时的盲区,亦是社会福利的不足。这里的缺口可以从城市的社会保障型住房建设看出来。

以广州为例,一个企业主拿地的价格和住宅开发商拿地的价格是不一样的。长期以来,地方会低价出让工业用地、高价出让商住用地,推动经济增长。同时又为了房地产的发展,降低了政策性住房的供给力度。

2000-2004年,广州经济适用房面积从4.5万平方米降低到了3万平方米,2004年之后呢?停建了经济适用房。

2007年,广州又开始加大住房保障力度,但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很低:2010年3.3%,2018年3.6%。

这些数据都是从统计局扒拉下来的,但我扒拉这些数据的同时,完全找不到公共住房在解决农民工居住问题方面的贡献……


工厂的用工荒,是经济“去工业化”的一个标志,经济的“去工业化”又和农民工的“去工业化”同时发生,灵活就业虽然被知乎骂的非常厉害,但却是也为这些从制造业出来的农民工,提供了一个相对较好的就业渠道。

如果说想要让工厂留住工人,除了对于个体工作时长、福利待遇的改善;农民工的家庭居住需求、未成年子女的抚养需求,都需要一并纳入考虑。

不然,又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早点洗洗睡吧。

user avatar

还不是招工的人不努力

如果努力到一天24小时去高强度招人

还愁招不到工人喵?

user avatar

这个和迁徙自由有关

尽管户口管理松动加废除强制收容很久了

但迁移仍然是不自由的

制造迁徙障碍的方式太多了

最经典就是查消防,查安全,禁止群租

如果,只是说如果,我们的国民能够像美国人印度人那样,自由的迁徙

让最穷的人,扎一个棚子,就能住在雇主最慷慨的东部沿海城市

是不是可以解决东部地区工厂招工难的问题?

++++++

你觉得一个月3000是给低了,责任是政府的

我倒觉得,3000给高了,要感谢政府,制造了一道行政屏障,挡住了低素质低需求人口的涌入,避免了他们把你这3000的工资卷成1000

你要感恩

user avatar

不是用工荒,是奴工荒。各种招聘广告把年龄限制在35岁没错吧,我寻思着中国人的人均寿命是36岁吗?招了35的是怕他干一年就死在公司讹抚恤金?……十多年前很多制造业工厂招工30岁以上的都不要,还分门别类的限定性别,而现在很多工厂把年龄都放到45岁了吧,以现代人的身体素质,45岁以后的怎么就不能工作了?你不要我不要,这些人干嘛去?哦,因为这个年龄适应不了高强度加班?那就要问了,为啥要高强度加班。

所以,在劳动力市场上企业还在设立大量的基于年龄的招聘门槛的时候我觉得不存在用工荒这种事,有也是企业自己活该。延伸一下,最近两年讨论的新生儿人口减少的问题,我觉得如果不是开厂开公司的,那就是大好事,对于现在20左右的人来说,简直太好不过了,正好等你们40岁左右的时候不用太担心失业问题,老板到时候能请到人就不错了。

user avatar

制造工厂“用工荒”愈演愈烈,今天的舆论宣导难辞其咎,现在的年轻人精的都跟猴似的,以上演“苦情戏”或者打着高薪的幌子,期待年轻人能回心转意进工厂,已经不灵了,他们不吃这一套。相反,越说“用工荒”,年轻人反而越淡定,他们眼里看的,是实实在在的东西。

这和80年代,农村分田地,是一个道理。

那个时候,越是荒地,越没人要,大队长好话说尽,多分你几分地,甚至提着礼物去你家,也不要,为什么?因为全村都知道,那是荒地,种不出什么油水来。

后来,农村大兴水利,挖河、打井,又村村通路,复合肥的配方也越来越高级了,盐碱地都具备了变废为宝的条件,大家又争着垦荒。

有的时候,田间地头为了争一点地边子,邻里之间,能打的头破血流,甚至老死不相往来,为什么?因为有利可图。

今天发生的“用工荒”,和当年农村的荒地,是一个道理。

不能再宣传“用工荒”了,这不是解决之道。应该宣传的是,哪些工厂的福利好?工作时间短?加班给了多少加班费,裁员补偿多赔了多少钱?工人通过自己几年的奋斗,如愿以偿的在大城市买房买车,安家落户,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这样的好厂,必须点名道姓的曝光他,让企业老板和员工,都感到骄傲,让他们被夸了之后,走路都有一种飘起来的感觉。

相反,对那一些招不到人,留不住人,甚至不把员工当人看的工厂,必须曝光名字,说清楚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有没有按劳动法办事?要让这样的工厂,感觉到是自己的原因导致的,而不是年轻人不愿意吃苦了,要让他们觉得不好意思。

所以,我们在宣传上,应纠正一些对“用工荒”的误读,不能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样,在工厂之间,形不成你追我赶的氛围。相反,会有一些工厂错误的认为,大家都在“用工荒”,我为什么要先提高待遇?

年轻人现在真的很聪明,让他干活就要让他有利可图,扯其他的,他们反而会越来越反感。

不知道我说的对不对?欢迎各位交流评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