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愿意选择私家烘焙而不选择实体蛋糕店?

回答
这年头,要说吃点甜的,除了楼下那家挤满了人的连锁蛋糕店,你可能也发现了,朋友圈里那些精致得不像话的蛋糕,好多都是“私家烘焙”的作品。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愿意绕过实体店,选择这些藏在工作室甚至家里的私家烘焙呢?这事儿说起来,可不光是“有个性”那么简单。

首先,得聊聊独特性和个性化这个大头。实体店为了标准化和效率,口味、造型、尺寸,总归有个固定的套路。你在网上随便搜搜“私家烘焙”,那叫一个五花八门:生日蛋糕上能印照片,宝宝满月蛋糕能做成小脚丫,结婚纪念日蛋糕能把你们的爱情故事搬上去……这种量身定制的服务,满足的是人们越来越强的自我表达需求。你想让蛋糕跟你一起“说话”,分享你的心情、你的故事,实体店很难做到这么细致入微。私家烘焙师往往会和你一对一沟通,从口味偏好到忌口需求,再到造型细节,恨不得把你的脑子里想的全都变成蛋糕,这种被“懂”的感觉,是实体店给不了的。

接着,咱们得说说口味和食材的新鲜度。实体店为了保证每天都有足够的产品供应,很多蛋糕可能是提前做好,冷藏或者冷冻的。而私家烘焙通常是“预订制”,你下单了,烘焙师才开始准备食材,现场制作。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食材更新鲜,口感也更好。而且,很多私家烘焙师是真正的烘焙爱好者,他们会花心思研究各种小众的、进口的、甚至是自己研发的配方。不像大品牌那样,为了成本和大众口味,可能在一些细节上做了妥协。所以,你可能吃到的是用日本宇治抹茶做的抹茶蛋糕,或是用比利时法芙娜巧克力做的巧克力蛋糕,这些“匠心”的味道,是实体店难以比拟的。

再来说说颜值和创意。现在大家买蛋糕,不光是好吃,还得好看。发个朋友圈,蛋糕得是个“吸睛神器”。私家烘焙的烘焙师们,很多都是在个人审美上有追求的。他们不拘泥于传统的裱花手法,会借鉴甜品界的各种潮流元素,比如流体蛋糕、滴落蛋糕、奶油霜抹面、翻糖造型等等。你看看那些在网上疯传的蛋糕图,很多都是出自私家烘焙之手。他们对细节的把控,对色彩的运用,对整体造型的构思,往往能带来惊喜。有时候甚至能把一个普通的蛋糕,变成一件艺术品。而实体店为了满足大众审美,可能风格就比较统一和安全。

当然,价格也是一个考量因素,但有点意思的是,很多时候私家烘焙的价格并不比实体店便宜多少,甚至有些更贵。但为什么大家还是愿意买单?因为大家看重的是那个价值感。前面说的独特性、新鲜度、高颜值,再加上烘焙师投入的时间、精力、甚至是个人品牌溢价。这就像你买一件手工定制的衣服,虽然贵一点,但它合身、有设计感,比批量生产的流水线产品更能体现你的品味和地位。对于那些追求生活品质、不差钱的消费者来说,这种价值感是物超所值的。

还有一个不太明显但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情味”和“信任感”。很多私家烘焙师,尤其是那种规模不大的,你和他们打交道,更像是在和一位认识的朋友或者一位热情的店主交流。他们会分享烘焙的乐趣,回应你的每一个问题,有时候还会送一些小点心,或者在你生日那天送上一句祝福。这种互动,让购买的过程不再是简单的交易,而是一种情感的连接。你可能因为喜欢这位烘焙师本人,喜欢她的热情和专业,而选择她的产品。这种建立在个人信任基础上的消费,是冰冷的连锁店难以复制的。

最后,从社交媒体传播的角度来说,私家烘焙也占据了先机。现在大家习惯在朋友圈、小红书、抖音上分享生活点滴,而一个造型独特、口味出众的蛋糕,绝对是提升社交媒体“逼格”的好帮手。私家烘焙师们也深谙此道,他们会精心拍摄作品,用有吸引力的文案来推广,从而形成病毒式的传播。当你在社交媒体上看到越来越多的私家烘焙作品,并且看到朋友们都在分享它们时,自然就会产生“我也要试一试”的念头。

所以,你看,不是人们突然就不喜欢实体蛋糕店了,而是大家的需求在变,生活方式在变,对美好的追求也在变。私家烘焙恰好抓住了这些“新需求”的痛点,用它的独特、新鲜、好看和人情味,填补了实体店留下的空白,也因此赢得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这更像是一种市场细分和需求升级的自然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可能是因为他们吃了文化的亏,对人类的食品工业有什么误解。

暂且不讨论那些追求口感和口味的消费者,这一方面很多在业内耕耘的答主更有话语权,我们讲一讲食品安全和添加剂。很多“纯手工私房烘焙”都会对“纯手工”、“无添加”大肆宣传,的确迎合了很多人谈添加剂色变的心理,让很多人误以为含有添加剂的食品就是品质低劣偷工减料的产品,这真是一种悲哀。

纯天然食品是不是真的好?其实往回看几十年上百年,几乎就没什么通过食品工业生产的食物,全都纯手工纯天然,结果如何?更安全更美味?

且不论一个手艺好厨子有多难得,就食品安全这个问题就够棘手的了。20世纪初,美国的一位女厨子因为糟糕的个人习惯害死了不少人,她便后不洗手更爱直接上手操作,她服务的第一家雇主因此出现大量伤寒病患,第二家雇主的状况也如出一辙,这一次连女主人也染上伤寒,最厉害的是在1906年,雇主家里11个人有10人中招,惊动了当地政府,最终找到了原因,这位女厨子是不发病的伤寒携带者,于是政府勒令她不得再从事厨师的工作。但她又更名改姓重出江湖,再度为伤寒杆菌的生存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史称“伤寒玛丽”。

当然这是非常极端的例子,讲这个例子想说明的问题是,我们现在的各种食品店铺也好家庭厨师也罢,只要是走正规手续的,都有严格的要求,食品卫生许可证、从业者的健康证、从业相关的证件等等,这些要求可以保障我们消费者的安全。而所谓的私房烘焙私房菜,常常有强调自己安全美味又不愿意亮证件的三无商家出现,卫生许可证和天花乱坠的宣传,哪个更靠谱就见蠢见智了。

另一方面,即使无证商家很谨慎很小心,原料也都安全可靠,但不使用添加剂的食品保质期也往往非常短,一般爱好者即做即食问题是不大的,但现在市面上流通的烘焙商品多是以包装食品的形式售卖的,更多的是靠快递发往全国各地,途中这些原本就脆弱的“精美点心”遇上物流大货车的水深火热,结果如何?

实际上,某些被私房烘焙视为禁忌的添加剂才是现代食品工业的最大功臣。如今因为个别商家添加剂超标的行为而对其恐慌,是最典型的矫枉过正。得益于防腐剂的应用,包装食品保质期延长,缓解了食品商品积压的问题,当然也就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价格。例如常见的山梨酸山梨酸钾,它们能抑制微生物尤其是霉菌细胞内脱氢酶的活性,破坏酶系统达到抑菌的目的,并且也不会过于影响食品的口味,只要合理的范围内使用,总是利大于弊的。

如果因为害怕添加剂过量而盲目追求所谓的“无添加”食品,反而会带来更大的危害。像是豆类食品霉变产生的黄曲霉素,致癌力极强;肉类食品沾染肉毒杆菌产生的肉毒素,是已知毒性最强的物质之一。

此外还有一种添加剂也非常容易被人忽略。食品只添加防腐剂是远远不够的,像是一些含油脂量大的食品或者干果类食品,抗氧化剂也是必须的。这些食品即使不腐败,也会因为长时间储存的关系与包装中的空气反应而氧化变质。近年来比较流行的手工曲奇含油脂量就非常高,是比较容易氧化变质一类食品。

无论是储存方式还是对添加剂的合理使用,小作坊生产的手工食品都难以与正规工厂出产的产品相提并论。而更为重要的是食品工厂的规范化管理以及科学专业的试验。就拿消费者最关心的保质期来说,正规的食品厂商要通过实验室数据双重确定的。一个是保证安全的微生物实验,另一个是食品风味改变的理化试验。结合两者的实验结果,还要乘上0.7-0.8的系数才能确定保质期。

而反观那些清高的三无手工食品,没有这样的实验环境,如何得出靠谱的保质时长?是靠经验估算,还是靠顾客以身试险,就不得而知了。

食品毕竟不是工艺品,不是只存在于社交网络上的照片里,手工制作在食品行业并不代表着高级。商人们利用了大众在工艺品那里形成的高级观念做营销,让人忽略了最重要的安全问题。食品行业中价值最高的不是用料和手工,而是产业背后完善而科学的生产工艺和流程。光看这一点,即便是最廉价的蛋黄派都要比那些所谓的私房三无产品要高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