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去设计院了?

回答
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去设计院,这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整个行业环境的变化、年轻一代价值观的转变以及社会对职业认知的升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分析:

一、行业本身的问题:

工作强度大,加班严重,但回报不成正比:
高强度的工作节奏: 设计院的工作往往是项目制驱动,项目周期紧,任务繁重。为了赶进度,加班成为常态,很多时候是“996”甚至更甚。
低薪资水平,晋升通道狭窄: 相比其他热门行业,设计院的薪资起步较低,即使工作多年,薪资增长也相对缓慢。尤其是在基层岗位,付出与回报严重不成正比。很多设计院的薪资结构也比较单一,主要依靠基本工资和项目奖金,缺乏多元化的激励机制。
晋升不透明,论资排辈现象: 在一些传统的设计院,晋升往往与工作年限和资历挂钩,而非个人能力和创新。这使得有能力、有想法的年轻人看不到希望,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项目质量与个人成就感脱钩: 有时为了赶工期,项目质量可能无法达到最优,设计师的创意和想法可能被妥协。这种“为了完成而设计”的状态,会消磨设计师对职业的热情和对作品的自豪感。

工作内容相对枯燥和重复,缺乏创新空间:
标准化和流程化: 设计院的工作往往遵循严格的规范和流程,尤其是一些大型项目,设计内容可能高度标准化。这使得很多设计师感到工作内容单调,缺乏挑战和创新。
技术更新换代快,但学习投入不足: 虽然建筑、景观、市政等领域的技术和软件在不断更新,但设计院普遍缺乏系统的培训体系和持续的学习投入,导致部分设计师的技术能力和知识更新滞后。
“画图工具人”的刻板印象: 很多时候,设计师在项目中的角色被简化为“画图的”,创意和思考的部分被上级或甲方主导,导致个人价值感降低。

行业竞争激烈,低价恶性竞争普遍:
设计费低廉: 在市场竞争下,很多设计项目会进行低价招标,导致设计院为了生存而压低设计费。这直接影响了设计院的盈利能力,也间接导致了对员工的低薪酬。
同质化竞争: 市场上设计院众多,同质化竞争严重,很多设计院缺乏核心竞争力,只能在价格上进行竞争。

职业发展天花板较低:
专业性过强,行业壁垒高: 虽然设计是专业性很强的职业,但也意味着转行或跨领域发展的难度较大。很多设计师一旦进入设计院,其职业发展路径就相对固定。
企业文化保守,缺乏活力: 部分传统设计院的企业文化比较保守,缺乏对新思维、新模式的包容,对员工的个人发展支持不足。

二、年轻一代价值观的转变:

追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WorkLife Balance):
现在的年轻人更注重个人生活质量,不愿意牺牲过多的个人时间来换取工作上的成就。设计院普遍存在的长时间加班,与他们的期望严重不符。
他们更希望工作能够给自己带来乐趣和价值感,而不仅仅是谋生手段。

对职业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要求更高:
年轻一代更渴望能够实现自己的想法和创意,而不是被动接受指令。他们希望在工作中能有更多的发言权和决策权。
他们对“按部就班”的工作模式感到厌倦,更喜欢能够不断学习新技能、迎接新挑战的职业。

对新兴行业和职业的向往:
互联网、科技、新媒体等新兴行业提供了更灵活的工作方式、更高的薪资回报和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
这些行业往往更注重个人能力和绩效,也更符合年轻人的价值观。

对社会价值和行业前景的考量:
一些年轻人开始思考设计的社会意义和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如果他们认为设计院所从事的工作对社会贡献有限,或者行业前景不明朗,他们可能会选择其他更有前景或更有意义的职业。
例如,一些人可能更倾向于从事绿色建筑、可持续设计等更具社会责任感和前瞻性的领域。

三、社会环境和信息获取的改变:

信息传播的便捷化: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让人们能够更方便地了解不同行业和职业的信息。通过各种平台,大家可以听到设计师的吐槽,看到其他行业的光鲜,从而做出更具倾向性的选择。
对设计院工作“苦累低”的印象,通过网络传播得更加广泛和深入。

新兴职业选择的增多:
随着社会发展,出现了大量新的职业类型,例如自由职业者、内容创作者、跨界设计师等,这些职业提供了更多元的职业路径和更高的灵活性,也分流了一部分潜在的设计人才。

对职业认知的升级:
社会整体对职业的看法也在发生变化,不再仅仅追求“铁饭碗”式的稳定,而是更注重个人成长、价值实现和生活品质。

总结来说, 人们不愿意去设计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设计院自身体制和工作模式的弊端,也有年轻一代对职业期望的提升,以及外部社会环境的变化。 如果设计院想要吸引和留住人才,需要积极进行改革,包括:

提升薪酬待遇和福利体系。
优化工作环境,控制加班强度,提倡工作与生活平衡。
建立更公平、透明的晋升机制,鼓励创新和个人发展。
加强员工培训,提升专业技能和行业前瞻性。
改革企业文化,营造更具活力和包容性的工作氛围。
积极探索新的业务模式和设计方向,提升行业吸引力。

只有这样,设计院才能在人才竞争中保持优势,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于这个行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说清华的情况,入学时土木系录取分数数一数二,每年转系净流入小十个,上课对几乎所有工科院系有优越感。毕业时已经沦落到本科录取分接近大类招生垫底,新生想着转系,应届生纷纷转行,不愿意在别人面前提我是土木系的地步
找工作来看,只能说目前土木学生,有些基础敢做敢付出并且导师抓的不严的都转金融或程序员了,剩下的基本都是去地产(但是几乎所有人今年都是首选投资部),个位数有情怀的去设计院和施工单位。
至少清华2017年据我所知,去设计院和施工单位的一只手数的过来。
最顶端的人才供给呈这种情况,整个行业的未来发展也就可想而知



对土木学生来说,去地产工作是非常不错的,对综合能力的锻炼,眼界的开拓和人脉的积累都非常好,给应届生的工资也不低,今年普遍在20左右,某园给博士40,硕士30依然在我系招不到人,华夏这样的也给硕士到了26。但是比较坑爹的是认可度好的地产给的钱少,认可度低得给的钱多,这个取舍让人非常蛋碎



最后,为什么不去设计院和施工单位:
1 本专业正经对口的工作太过于专精于某一领域,重复工作居多。接触的人无论是学识还是能力真的相较于其他工作有差距。这两点太限制人的眼界与见识,也是我认为最致命的地方。
2 没有生活,没有家庭。一般工作地点远离城市中心,工时长,加班多。毕竟是人,不是机器,需要生活与家庭
3 如果前面两点是专业特点没法改变的话,依靠高薪和快速升职也可以让人接受,遗憾的是,本行业增速得下降与新兴行业的崛起,让高薪与快升在行业对比之下几乎没有可能


答主转了金融,相对了解些,只能说金融有几个证书,几份实习,综合能力偏上等,再加上本科与硕士的学历优势(敲门砖,两个学历都非常重要),找个中等偏上的(相对于同校经管专业)不难

居然破千了,厚颜无耻求一波关注和捧场



--------2021年12月更新----------

追了大猛子视频,又和地产圈同学聊了聊,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恒大蓝光华夏幸福、奥园泰禾佳兆业相继GG,荣盛阳光城等等危机,地产圈也开始裁人了,5年前最火爆的投资岗首当其冲被裁,不得不说,也许我们真处于至少40年未有之变局吧,只能说选择大于实力,选对了路人生的境遇也许完全不同,只不过路的对错只有时间能检验,小老百姓只能在时代的大浪中随波逐流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