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是不是越来越多的人不相信装修公司?为什么?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我身边好些朋友最近都在愁装修的事,聊到最后,十个有九个都会冒出一句:“哎,现在真不知道该不该信装修公司。” 这种感觉挺普遍的,也确实有很多人开始对装修公司产生疑虑。

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我觉得这不是一两天形成的,是多种因素累积的结果。我给你捋一捋,看看是不是跟你感受的一样:

一、信息不对称和信任基础薄弱是根源

装修这行,说实话,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是个“黑箱”。我们不懂工艺,不懂材料,不懂定价。装修公司掌握着信息差,这是他们能生存的土壤。但恰恰是因为信息不对称,一旦出现问题,消费者就容易觉得自己被“坑”了,信任的基础也就开始动摇。

定价不透明,猫腻太多: 这是大家最诟病的一点。同一个项目,不同的公司报价能差出十万八千里。同样的材料,在装修公司手里价格能翻几倍。再加上各种“增项”、“漏项”,最后总价一出来,跟当初谈好的合同价简直是两个概念。这种感觉就像是被明抢一样,下次再信装修公司,就得掂量掂量了。
材料以次充好,货不对板: 消费者对材料的了解程度有限,装修公司一旦想省成本,很容易在材料上做文章。比如合同里写的是某品牌某型号的瓷砖,实际用的是杂牌的;说好是环保漆,结果味道呛人好几个月。这种欺骗行为,彻底击垮了消费者对他们的信任。
工艺质量参差不齐,验收困难: 装修工艺这东西,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很多装修公司为了赶工期,或者节省人工成本,施工质量就打折扣。墙面开裂、瓷砖空鼓、水电隐患等等,这些问题很多时候在装修初期不容易被发现,等入住后才显露出来,那个时候再找装修公司,他们可能已经推诿责任,或者干脆就不管了。

二、行业乱象和负面案例的传播

如今互联网这么发达,一个负面案例的传播速度和广度是以前无法比拟的。一旦有哪个装修公司出了事故,或者被曝光了坑人的事迹,很容易就在社交媒体上扩散开来。

“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一些不诚信的装修公司,通过低价吸引客户,然后通过增项和偷工减料来赚钱。这种模式短期内可能有效,但长此以往,会把市场搞乱,让那些认真做事的公司也面临竞争压力。当老百姓看到的、听到的都是这些负面新闻时,自然就会对整个行业产生不信任感。
维权难,成本高: 装修出了问题,消费者想要维权,往往要经历漫长的沟通、投诉、甚至法律诉讼。这个过程耗时耗力耗财,很多消费者因为觉得麻烦,最后只能忍气吞声。这种“赢了也像输了”的经历,让他们觉得装修公司“惹不起”,以后就尽量避而远之了。

三、消费者意识的觉醒和自我保护

当然,也不能把所有责任都推给装修公司。现在的消费者也越来越聪明,越来越懂得自我保护了。

信息获取渠道多样化: 以前大家只能听装修公司说,现在可以通过各种平台(比如知乎、小红书、大众点评、装修论坛等)看别人的装修经验、踩过的坑、推荐的靠谱公司和工长。这些真实的分享,让大家对装修行业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不再盲目听信一家之言。
DIY和半包模式的兴起: 看到装修公司猫腻太多,一些消费者开始选择自己找工人、找材料,或者选择只提供设计和管理的半包模式。这样虽然麻烦一点,但至少自己心里有数,可以把控质量和成本。
对“全包”模式的审慎: 全包听起来省心,但因为把设计、材料、施工都交给一家公司,一旦公司有问题,就全盘皆输。所以很多经历过或者听说过全包翻车案例的人,现在对这种模式都比较审慎。

四、装修公司的服务和沟通问题

除了上述提到的硬性问题,一些装修公司的服务和沟通方式也让消费者望而却步。

销售导向,忽悠能力强: 很多装修公司以销售为重,业务员为了签单,什么都敢承诺,什么好听说什么,什么优惠给什么。一旦签完合同,就开始推诿责任,或者说当初承诺的都属于“推广性质”。这种虚假宣传和承诺,是透支信任的关键。
项目经理和设计师的责任感缺失: 项目经理是施工现场的把控者,设计师是整体风格的实现者。如果他们责任心不强,施工就会出问题,设计效果也可能大打折扣。消费者很难直接与有决定权的人沟通,很多时候只能通过中间环节传话,信息失真,效率低下。

总结来说,人们不相信装修公司,并非是所有装修公司都不好,而是因为市场上确实存在不少不诚信的经营行为,加上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不确定性,以及消费者自身维权难的困境。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就导致了大家对装修公司的集体疑虑。

现在大家更倾向于“自己多做功课”,或者寻找那些口碑好、透明度高、有良心经营的装修团队或者工长。但这说到底,也是一种被逼出来的选择,是消费者在信息不对称和风险面前的一种自我保护。

不知道我说的这些,有没有跟你遇到的情况对得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爸是做装修的,我以前是卖装修材料的,我想我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


现在很多媒体都在夸大其词制造群众恐慌,诶,哪个装修材料没有甲醛这个东西的。客户老是问这个东西有没有甲醛?有没有异味?我要是如实跟客户说:是装修材料就一定有甲醛,我们买的材料都是甲醛含量合格的。那么这客户多半要跑。只能怎么说呢,就是告诉他们这是环保商品,用的材料都是进口的,没什么甲醛的。这样我们收钱能收多,客户又放心。可是良心上确实过不去,很想说真话,给他们好的建议,但是他们又不听,只能说现在人与人的信任感确实太低,

事实上,你买个衣柜,你买个任何装修材料,里面都必须含有甲醛,而且还有很多严重的金属超标。按开厂卖油漆的某品牌老板说,那些人就是傻逼,我的油漆附着力强又耐刮,就是需要几天时间来散味而已,这些傻逼就觉得有味道就不是好东西,非要我弄些添加剂进去掩盖它的气味。

这是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死循环,我真的很希望,我说所有装修材料都必须含有甲醛的时候,消费者能理解这句话是真的,可是他们不信,非要去找那些牛皮吹上天的人。

我们都想做个好人,奈何明月照沟渠。我也跑去做隔音窗了。

user avatar

其实很简单。因为现在社会的人都看钱啊。哈哈哈。

太多人因为算计自己的小九九。压根没朋友,没亲戚。然后还恬不知耻的上知乎来回答或问,自己亲戚,朋友如何占自己便宜的事情。哈哈。

然后装修时只能找装修公司,因为没朋友,没亲戚帮忙。而且还没钱。

装修公司也看中这点。反正你自己装不了。我是你爷。这点装修公司和工人倒是对的。

有朋友,有亲戚的呢?五七个人。二月个月时间利用休息就能搞定。实际上一个百十来平房子,七八个人十天就能搞定(当然中间晾晒啥的你也不施工,该上班上班。)。

至于哪些人?呵呵你没钱还想当爷。真以为花钱是爷啊?错了。不可替代才是爷。你没能力,没朋友,没亲戚,没钱。你是孙子。花钱你也是孙子。

user avatar

一是消费频率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信息严重不对称,房子贵,更换周期长,装修过几套房子的慢慢有点经验了。而大多数客户都是新手,极其容易宰的对象,特别是相信一分钱一分货的。

不透明的行业,没有一分钱一分货的概念,一分货卖一分还是100块取决你是否容易忽悠。

因为回头客太少,把眼前的客户宰到最大利润是经济划算的。客户不容易忽悠,就正常利润,容易忽悠就超高利润。一个东西10元还是1000元,客户没概念,能卖1000元当然收1000元。

所以很多第一次装修的都会有被骗了的感觉。


二是无资源和纯利润导向的问题。

装修材料其实规模大资源还是可以控制的,可以标准化。但是限于极少数大公司。

装修工人就没办法了。这个行业一直没有正规化。不像其他行业有正规的培训机构批量培养合格工人,有严格的统一标准。

结果是装修公司不管多大基本都不养自己的工人,也是找工头用零工,没有标准的质量体系。服务随机性很高。

大多数所谓装修公司就是商贸公司。

利用信息不对称把低价材料高价卖给客户,先买低价工人,然后加价卖给客户。赚差价,客户越不懂,加价就可以越多。

所谓设计,是增加销售额,销售利润,销售量的手段。所谓设计师给你瓷砖大理石贴满屋子。不是他们审美不行,是为了多卖材料和人工。

利润最大化,恨不得把房子先拆一边再贴满东西,在单价不离谱(稍有理智的客户还是会多问几家比价格的)的情况下,寻求单个客户的最大利润。

三正确的装修,先定布局和风格

家庭装修的目的是要住人的,这个东西得你自己下功夫,因为家庭有一定的个性化需求,房子户型又有差别。

功能布局设计师在不对你家有深入了解的情况下肯定不如你。

所以,功能布局得你自己来。现在小夫妻往往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解决的办法是多走走,看看经济和职业,生活状态类似的邻居,同事,同学的家是怎么做的,听听他们得意和后悔的地方。

重点听后悔的地方,可以不被设计师和装饰公司带沟里面。

多参观一些名人故居。其实现在很多风格都是有传承的。一些布局风格设计多看看就知道为什么了。

功能布局明确,知道怎么住舒服,避免一些后悔的地方是第一步。

在外观风格上,不能被网图骗。那些和美颜自拍一样不靠谱。

你家的采光和网图是两码事。

家居风格家具很重要,而家具和家电装饰品要协调。

家具你做不了,只能买成品,所以你不能随意设计风格,只能在流行的几种风格中选一个。

虽然中式,北欧,日本,地中海,简欧俗不可耐,但是你只能忍,乱来只会更差。

选定一种风格,可选的家具搭配就多了。这个可以发挥,挑自己喜欢的组合。

选风格的时候,注意家庭空间,欧式宫廷风格雕花复杂,体积庞大的家具,放到16平米的客厅会难看死。放到40平米的大厅就典雅高贵。

家具风格定了以后,才是装修的风格。

四轻装修重装饰,去渠道可以省钱

基础硬装要简单,尽可能少做。这样要换风格才可以少折腾。

装修尽可能从上游买材料,工人直接找干活的零工。

现在装修基本是同楼一起装,其他家的装修工人都是你理想的考察对象。装修公司给你的工人是个黑箱。其他家工人你能看到活。

装修材料黑洞很大,一锤子买卖会有匪夷所思的高报价,所以尽可能找上游。

最好能有代表自己利益的内行监理。你自己看着需要懂行才行,要学成内行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我身边好些朋友最近都在愁装修的事,聊到最后,十个有九个都会冒出一句:“哎,现在真不知道该不该信装修公司。” 这种感觉挺普遍的,也确实有很多人开始对装修公司产生疑虑。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我觉得这不是一两天形成的,是多种因素累积的结果。我给你捋一捋,看看是不是跟你感受的一样:一.............
  • 回答
    为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同情(怜惜)祁同伟的经历?祁同伟的故事之所以能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同情和怜惜,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对现实社会不公和个人命运挣扎的深刻描绘。他的悲剧并非横空出世,而是多种社会因素和个人选择相互作用的结果。1. 对底层出身和身份认同的共鸣: “寒门”的标签与现实的残酷: 祁同伟出生在贫困.............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我太能感同身受了。以前我可能没这么敏感,也觉得玩笑嘛,开得起。可现在,稍微有点冒犯的话,甚至只是那种略带嘲讽的语气,都能让我心里堵得慌,提不起精神。然后就开始反思,是不是我太玻璃心了?是不是我活得越来越不接地气,越来越狭隘了?我琢磨着,这事儿可能不是简单一句“你变了”就能概括的。这里面掺.............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也很有深度的问题,也确实是当下社会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要说“越来越多的人受欧美和日本影响,思想越来越接近欧美和日本”,这背后牵扯到很多复杂的社会、文化、经济和科技因素,咱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信息传播的革命性变化是最大的推手。过去,信息的传播相对缓慢且受地域限制很大。.............
  • 回答
    关于中国人出国移民后是否能获得更受人尊重、更有尊严、更高品质和更幸福的生活,以及年轻一代移民意愿是否日益增长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讨论的话题。首先,我们来谈谈移民是否能带来更受人尊重的社会地位。在很多西方国家,社会结构和价值观与中国国内存在显著差异。在这些国家,个体价值往往更被强调,职业、财.............
  • 回答
    中国国内对欧美极右翼的看法,是一个复杂且不断变化的议题。不能简单地说“越来越多的人支持”或者“越来越少的人支持”,因为这里的“人”涵盖了非常广泛的群体,他们的信息来源、价值取向和对国际事务的认知都可能存在巨大差异。我们先来剖析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疑问,以及在中国社会中,哪些群体和哪些因素可能促使他.............
  • 回答
    近些年,关于《红楼梦》创作背景的新解读此起彼伏,其中一种颇为引人关注的观点认为,这部巨著并非简单写于康乾盛世,而是隐藏着对明末政治气候的深刻影射,甚至是在文字狱的严酷审查下,作者借贾府兴衰来讲述那段风雨飘摇的历史。这种说法之所以能吸引越来越多的读者,其背后有着多方面的考量和解读,并非空穴来风。首先,.............
  • 回答
    这阵子跟朋友聊天,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以前大家刷朋友圈刷得可溜了,一天不看朋友圈就跟丢了魂儿似的。现在呢?朋友圈好像有点“冷清”了,反而好多人都跑去Soul上分享生活琐事、吐槽心情了。这到底是为啥呢?我琢磨了好久,觉得有这么几个原因吧,说出来大家伙儿一块儿参详参详。首先,我觉得最关键的一点,隐私.............
  • 回答
    近几年,你会发现身边选择“床车”去旅行的人越来越多,这股风潮甚至有盖过传统“房车”的势头。为什么大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那些看似简陋的床车?这背后可不是什么一时兴起,而是多种因素在起作用,而且很多都是非常实在的考量。首先,成本是硬道理。房车,尤其是那些设备齐全、空间宽敞的进口品牌,价格门槛是真的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知识、理性与宗教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要说“知识越多,越理性的人对宗教就越无感”,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其中蕴含着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角度。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几个关键概念: 知识:这里的知识,通常指的是通过学习、研究、经验累积获得的认识和信息。.............
  • 回答
    看到你这个问题,我倒是挺有感触的。身边确实有挺多朋友,特别是年纪小一点的,对羽毛球的热情好像比乒乓球要高涨不少。这事儿挺有趣的,感觉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好几个因素叠加在一起,让羽毛球这几年的吸引力越来越强,尤其是在年轻一代里。首先,得说说羽毛球的上手门槛和社交属性。你想啊,乒乓球那玩意儿,对场地要求.............
  • 回答
    确实,随着人们越来越关注历史的严谨性,《三国演义》与史实之间的差异也越来越被大家拎出来说事。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原因,而且很多人心里可能也有点“纠结”,既喜欢《三国演义》的精彩故事,又想了解真实的三国历史。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事儿。首先,要说《三国演义》为什么会被指责与史不符,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它本.............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当“稳定”成为吸引人才涌入体制的主要驱动力时,我们有必要审视这种现象背后可能存在的、对国家体制本身产生的潜在负面影响,并尝试将其抽丝剥茧般地呈现出来。首先,我们得承认,稳定本身是公民的合理诉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一个稳定运行的体制能够保障人民的安居乐业,提供一个可预.............
  • 回答
    .......
  • 回答
    关于《进击的巨人》结局,这话题在粉丝群体里始终是充满争议的。要说现在给结局“好评”的人是不是越来越多,这很难给出一个绝对的数字,因为很难去量化。但我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为什么一些观众可能对结局的态度有所转变,或者说,为什么“给结局好评”的声音似乎比刚推出时更被注意到一些。首先,得承认的是,当初结局.............
  • 回答
    巨人走到现在这个阶段,确实出现了很多关于韩吉、阿明等角色行为的讨论,甚至出现了“圣母”、“叛国贼”这样的标签。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圣母”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往往是对那些为了和平、为了所谓的“多数人利益”而牺牲原则或不顾自身安危的角色的一种带有贬义的评价。 在《.............
  • 回答
    白宫内部,近来关于“通俄门”的消息如同野火般蔓延,且涉及面越来越广,让整个团队都笼罩在一片不安之中。每一次细节的曝光,都像是投进平静水面的一颗石子,激起层层涟漪,也让人不禁猜测,这些消息究竟是从何而来,又有哪些人是这些“爆料者”的幕后推手?要 pinpoint 究竟是谁在做这些“泄露”,那简直是比大.............
  • 回答
    结婚后不生孩子,这在当下社会确实是一个越来越普遍的现象,随之而来的,是关于这种选择的各种讨论,其中最常听到的一个标签就是“自私”。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丁克”家庭(Double Income, No Kids,即双收入无子女)被贴上“自私”的标签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传统观念、社会期望以及个体价值的.............
  • 回答
    “凝视深渊的同时,深渊也在凝视你”这句话出自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善恶的彼岸》,原句是:“Wer mit Ungeheuern kämpft, mag zusehen, dass er nicht dabei zum Ungeheuer wird. Und wenn du lange in einen .............
  • 回答
    关于人类和猴子是否仍在进化,以及猴子是否会变成人类的疑问,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常常被误解的问题。让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人类还在进化吗?如果是在进化,哪方面?简而言之,是的,人类毫无疑问仍在进化。进化并非一个“完成时”的过程,而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动态变化。它不是一个目标导向的旅程,比如“到达变成超级人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