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动物身上切下一部分肉当成食物而不是杀戮可以吗?

回答
从动物身上取肉作为食物,而不是将其杀死,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颇具哲学意味的问题,它触及了我们与动物的关系、伦理道德以及食物来源的根本思考。

首先,我们得承认,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食用动物的肉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行为。而你提出的“从活着的动物身上切下一部分肉当成食物,而不是杀戮”的想法,其实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下,是存在一些现实基础的,但要做到普遍、可行且被广泛接受,则需要非常细致的考量。

现实中的一些类似案例和思路:

“活体采摘”的蔬菜和水果: 我们吃很多水果,比如葡萄,有时候是连着一串摘下来的,葡萄本身还是活着的。吃一些坚果,壳内的果实也被我们取食了。虽然这是植物,但它提供了一个“不杀死主体,获取一部分”的概念。
放牧和畜牧业中的一些操作:
剪羊毛: 这是最明显的例子。我们从活着的绵羊身上剪下羊毛,这是它们自身生长的部分,剪掉羊毛不会导致死亡,反而可能在炎热季节帮助它们散热。羊毛后来也被加工成衣物、毯子等。
挤牛奶/羊奶/马奶等: 我们从活着的奶牛、奶羊等动物身上获取乳汁,这是它们生命活动的一部分,它们会继续生产,我们定期获取,动物并不会因为挤奶而死亡。
偶尔的活体取精(用于繁殖): 虽然这不是为了食物,但也是从动物身上获取其生理产物。
鱼的鱼子/鱼籽: 有时候,鱼的鱼籽在未孵化前会被取出来作为食物。当然,这涉及到母鱼的捕捞和处理,操作方式很重要。如果能做到不损伤鱼体,或者在特定环境下取鱼籽,理论上是可能减少对母鱼的直接伤害。
甲壳类动物的某些部分: 比如我们吃螃蟹的蟹黄或蟹膏,有时候是在活体处理后获取的。但这个操作过程中,很多时候是需要牺牲动物的。

将这个概念延伸到“切肉”的食物获取,需要考虑的关键点:

1. 动物的感知和痛苦: 这是核心问题。任何从活体动物身上取肉的行为,都必须最大程度地避免给动物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伤害。就像剪羊毛一样,操作需要熟练、快速且无菌,减少对动物的应激。
部位选择: 理论上,我们可以选择一些相对不那么敏感、再生能力强的身体部位。例如,一些动物的皮毛、指甲、角质层等,虽然不常被当做主体肉类食用,但它们是活体生长且可再生的。如果能找到一些“可再生”且相对不易引起剧烈疼痛的组织作为食物来源,这或许是一个方向。
技术和工具: 需要极其精密的、微创的技术和工具,确保取肉的过程既能获取部分肉类,又能保证动物的长期存活和健康。这需要非常高的技术水平和生物学知识。
麻醉和镇痛: 在必要的时候,使用合适的麻醉和镇痛措施是至关重要的,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动物的痛苦感受。

2. 肉类的品质和安全性:
新鲜度和保存: 从活体动物身上取下的肉,其新鲜度和保存是需要考虑的。如何快速冷却、处理,并保证其食用安全,避免细菌污染?
肉质变化:动物的肉质与其生理状态紧密相关。如果在不杀死的情况下反复取肉,动物的身体会如何反应?这会不会影响肉的口感和营养成分?是否存在长期取肉导致动物营养不良或产生其他健康问题?
再生能力:动物身体的组织再生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取肉的频率或量超过了其再生能力,动物就会遭受永久性损伤,甚至死亡。

3. 可行性和规模化:
成本: 这种方式的养殖、管理、技术操作成本可能会非常高昂,远超传统的屠宰方式。
效率: 相比于直接宰杀获取整块肉,这种方式在获取食物的效率上可能较低。
消费者接受度: 即使技术上可行,消费者是否能接受这种“活体取肉”的食物?在道德和心理上,这可能会引发新的争议。

4. 伦理和社会接受度:
“利用”与“尊重”: 这种方式是否真的比“杀死”更尊重动物?一些人可能会认为,从活体动物身上不断取肉,也是一种剥削和利用,可能比一次性的死亡更残忍。另一些人则可能认为,只要不剥夺动物的生命,这种方式就是更人道的。这取决于我们对“动物福利”和“生命权”的定义。
“自然”的界限: 很多时候,我们食用动物是基于一种“自然法则”的认知——食物链。如果打破了这种方式,进入了一个持续从活体身上“索取”的模式,它是否会触碰到我们对“自然”的某些认知底线?

总结来说:

从动物身上切下一部分肉当成食物,而不是杀死它们,这个想法在某些特定的小范围或特定部位(如羊毛、牛奶)上已经存在并被接受。但要将其推广到我们日常食用的“肉类”上,并广泛可行,就面临着巨大的技术、生理、伦理和成本挑战。

如果未来科技发展到能够做到 极其微创、无痛、高效且动物能完全康复并正常生活 的地步,并且能够通过 严格的动物福利监管,那么理论上,这或许能成为一种更人道的食物获取方式。然而,目前来看,这更像是一种理想化的设想,在实践层面,仍然有许多难以逾越的障碍。我们现在对动物的“利用”,更多的是在其死亡后获取其身体,而这种“活体取肉”则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伦理和技术领域,需要更深入的探讨和验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请自行百度什么叫活熊取胆。

user avatar

那不就是活剐了吗???

和你这种工厂比起来屠宰场简直是动物天堂。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从动物身上取肉作为食物,而不是将其杀死,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颇具哲学意味的问题,它触及了我们与动物的关系、伦理道德以及食物来源的根本思考。首先,我们得承认,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食用动物的肉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行为。而你提出的“从活着的动物身上切下一部分肉当成食物,而不是杀戮”的想法,其实在某些特定的情境.............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现实的考量。确实,一听之下,让动物趟地雷似乎是个“省力”的方法,但实际操作起来,我们得深入分析一下为什么这行不通,而且工兵的工作有多么重要和不容易。首先,我们要明白地雷是什么东西。它们是设计来杀伤或致残人员的爆炸物,对震动、压力、拉力甚至磁场都很敏感。每一颗地雷都像一.............
  • 回答
    野猪从“三有”动物名录中删除,这对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和人与自然关系带来了一系列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对所谓的“人猪战争”而言,其潜在的平息与否,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野猪从“三有”动物名录中删除的含义: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三有”动物名录的意义。 “三有”是指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生命本身的深刻议题,也关乎我们的生存方式。作为一个人,我们确实是生物界的一员,而植物和动物也同样是生物。从这个宏观的角度来看,万物皆有生命,我们的确是在消耗其他生命来维持自身。那么,为什么我们能心安理得地去“吃”植物呢?这其中包含了一系列生物学、演化学、甚至是哲学层面的原因。首先,我们.............
  • 回答
    动物是否有情感?这是一个既古老又充满生命力的问题,它触及了我们对生命、意识乃至自身本质的理解。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一个不断深入探索的领域。随着神经科学、行为学、进化生物学等学科的飞速发展,我们正一步步揭开动物情感世界的神秘面纱。首先,我们得明确什么是“情感”。通常.............
  • 回答
    想象一下,我们回到地球生命演化的早期。那时候,大气成分和我们现在熟悉的完全不同,充满了各种我们现在看来很危险的物质。而生命,就像顽强的种子,必须在这样的环境中扎根、生长。我们身体里的细胞,就像一个精密的工厂,需要无数的化学反应来维持运转,从能量的产生到 DNA 的复制,无一不依赖着特定的生化途径。而.............
  • 回答
    《神奇动物:邓布利多之谜》的首支预告片一出,立刻在魔法世界粉丝中掀起了巨大的波澜,也让我们对这部即将上映的新作充满了好奇。从这短短的几分钟里,我们可以窥见这部电影的几个核心亮点,足以吊足大家的胃口,让人忍不住去影院一探究竟。首先,最直观的吸引力,当然是邓布利多本人戏份的加重和年轻时期的揭秘。作为《哈.............
  • 回答
    中国人在动物保护方面的行为呈现出复杂而多元的特征,既有积极的行动,也存在误区和改进空间。以下从现象分析、问题探讨及改进方向三个方面展开详细论述: 一、现象分析:从“买蛇放生”到“反对吃狗肉”的动物保护行为1. 买蛇放生:环保意识与生态风险的矛盾 行为背景:部分国人出于“环保”或“善行”心理.............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好,因为它触及了生物演化过程中几个关键的因素。简单来说,从恐龙灭绝至今,陆地上生活的动物没有进化出类似恐龙的大小体型,主要是因为地球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资源分布发生了改变,以及其他生物的竞争与制约,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庞大体型不再是绝对的生存优势,甚至可能成为劣势。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这.............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生命演化史上一个非常核心的议题:为什么在极其漫长的时间里,占据主流的陆地脊椎动物形态似乎都围绕着“四肢”这个基本骨架来发展?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为什么”,而是一个关于结构、功能、环境适应以及演化路径选择的复杂故事。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四肢”的起源。我们所说的四肢动物,指的是从鱼类演化而来.............
  • 回答
    圣雄甘地这句“从一个民族对待动物的态度,可以看出这个民族的道德高度”是一句极具深度和启发性的名言。它并非简单地将动物福利与民族道德划等号,而是揭示了一种更深层次的哲学联系。要详细评价这句话,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一、 深刻的哲学内涵:同理心与普世关怀的体现 同理心的延伸: 道德的核心之.............
  • 回答
    狗已非“畜”:一场关于认知的深刻变革农村农业部最近发布的一份征求意见稿,将狗的身份从“传统家畜”调整为“伴侣动物”,并且指出国际上普遍不将其列为畜禽,这一提议无疑触及了我们根深蒂固的认知,引发了一场关于狗在中国社会地位的深刻讨论。这不仅仅是nomenclature(命名法)的微调,更是一次对人类与动.............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假设性问题!如果我们的世界从一开始就没有“人与人结婚”这个固定的社会规范,那么泛性恋人士(即可能被多种性别的人吸引)的感情和婚姻选择,以及社会对此的反应,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结婚”这个概念在没有社会限制的情况下会是什么样子。结婚,在很多文化中,不仅仅是两.............
  • 回答
    在高速公路上以120km/h的速度行驶时,突然遇到动物窜出,这是非常危险的情况。此时,最重要的是保持冷静,并采取一系列正确且迅速的行动来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以下是详细的处理步骤:核心原则:避免失控,减少碰撞伤害。1. 立即采取初步反应(关键的12秒): 保持冷静,不要惊慌失措: 这是最重要的一步.............
  • 回答
    如何看待大量博主让粉丝支持《反虐待动物法》?大量博主鼓励粉丝支持《反虐待动物法》是一个 积极的社会现象,反映了公众对动物福利意识的普遍提升以及公民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热情。从多个角度来看,这种现象都值得关注和肯定:积极方面: 提升公众意识,形成舆论声势: 博主作为拥有一定粉丝基础的公众人物,其发声.............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涉及到生物学、演化以及我们人类独特的生理和心理机制。说起来,动物“不会腻”的说法,其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们的“腻”和我们的“腻”表现方式不一样。首先,咱们得从人类说起。为什么我们天天吃一样的,没两天就觉得没味儿了?1. 味蕾的敏感度与“嗅觉适应”:我们嘴里的味蕾,尤其是对甜、.............
  • 回答
    踏入《荒野大镖客2》广袤而危险的西部世界,想要成为一名真正的传奇猎人,拥有一款能够承载你所有战利品的“东部传奇背包”是必不可少的。这不仅仅是一个游戏中的道具,更是你探索、生存和成长的象征。但从零开始,要打造出这样一款强大的背包,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耐心、技巧,更需要你对这片土地上生物的了解。.............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一下子就点出了中文汉字里一个挺有意思的结构规律。为什么“獐”和“狍”这两个明明是鹿科的食草动物,字形上却都带着“犭(犬)”这个部首呢?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些关于汉字造字和古人认知事物的智慧。1. 古人眼中的“犬”并非现代狭义的“狗”首先,我们得跳出现代对“犬”的狭窄理解。在古代,.............
  • 回答
    《棋魂》这部作品,对于我们这些热爱动漫、投身动漫产业的人来说,绝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围棋少年成长的故事。它所蕴含的深刻洞察和细腻之处,简直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宝库,足以让我们在创作、运营、乃至个人成长上获得无数启发。首先,《棋魂》最直观、也最根本的启发,便是对“匠人精神”的极致展现和普适性。围棋,这项被很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