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科学上来讲,动物是否有情感?

回答
动物是否有情感?这是一个既古老又充满生命力的问题,它触及了我们对生命、意识乃至自身本质的理解。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一个不断深入探索的领域。随着神经科学、行为学、进化生物学等学科的飞速发展,我们正一步步揭开动物情感世界的神秘面纱。

首先,我们得明确什么是“情感”。通常,情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涉及到主观体验、生理反应和行为表现。它不仅仅是对外部刺激的简单反应,更是一种内在的、带有价值判断和动机导向的体验。比如,快乐、悲伤、恐惧、愤怒、爱、喜悦等等。人类对自身情感的描述是丰富而细腻的,但我们无法直接进入动物的内心世界,因此,科学研究主要依赖于观察、实验和类比。

大脑的结构与功能:神经科学的证据

现代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在于动物大脑的结构和功能。我们知道,人类的情感体验与大脑的特定区域密切相关,比如杏仁核(与恐惧和情绪处理有关)、前额叶皮层(与决策、社会行为和情感调节有关)、边缘系统(包括海马体和下丘脑,参与记忆和情绪的形成与调节)。

令人振奋的是,许多研究表明,这些与情感处理密切相关的大脑区域在许多动物,尤其是哺乳动物和鸟类身上同样存在,并且功能上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例如:

杏仁核的活动: 研究发现,当动物面临威胁时,它们的杏仁核会表现出显著的活动增加,这与人类在恐惧时的生理反应高度一致。例如,老鼠在听到捕食者发出的声音时,杏仁核会被激活,导致它们出现逃跑或僵住的行为。
多巴胺与奖赏系统: 多巴胺是一种与奖赏、愉悦和动机相关的神经递质。许多动物在获得食物、社交互动或完成任务时,大脑会释放多巴胺,这表明它们能够体验到类似“快乐”或“满足”的感受。著名的“斯金纳箱”实验就展示了动物通过操作行为来获得奖励,其背后的神经机制与人类对奖赏的追求有着共通之处。
催产素与社会连接: 催产素,常被称为“爱的荷尔蒙”或“拥抱荷尔蒙”,在建立社会联系、信任和亲子关系中扮演关键角色。在许多社会性动物中,如狼、狗、大象、甚至某些鸟类,亲密的社交互动会促进催产素的释放,这为它们体验“爱”或“依恋”提供了神经生物学基础。

行为学的观察:行为是情感的窗口

行为学是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它提供了大量证据来推断动物的情感状态。虽然行为本身不等于情感,但它们是情感的外在表现和结果。

快乐与愉悦: 许多动物在感到愉悦时会表现出特定的行为。比如,狗摇尾巴、跳跃、发出欢快的叫声;猫在被抚摸时会发出呼噜声,并蹭人;一些灵长类动物在玩耍时会发出“笑声”。这些行为并非简单的反射,而是与积极情绪状态紧密相连。
悲伤与失落: 当动物失去亲密的伙伴或经历创伤时,它们有时会表现出类似悲伤的行为。例如,许多研究观察到,失去伴侣的动物可能会食欲不振、活动减少、精神萎靡,甚至出现长时间的哀鸣。大象在面对死亡时会聚集在死者身边,表现出复杂而持久的哀悼行为,这被许多科学家认为是悲伤的一种表现。
恐惧与焦虑: 这是最容易被观察到的情感之一。动物在面临危险时会表现出闪避、逃跑、僵住、发出警告信号等行为,这些都是恐惧的直接体现。实验室中的研究也常常通过诱导恐惧来观察动物的反应,例如将老鼠置于黑暗环境中或发出尖锐的声音。
愤怒与攻击性: 当动物感到受威胁、资源被侵犯或无法满足需求时,可能会表现出愤怒和攻击性行为,如发出咆哮、龇牙咧嘴、扑咬等。这些行为通常伴随着生理变化,如心率加快、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共情与安慰: “共情”(empathy)是指理解并分享他人情感的能力。一些研究表明,某些动物可能表现出类似共情的行为。例如,当一只猴子疼痛时,另一只猴子可能会对其进行安慰性的梳理;当一只狗受到惊吓时,另一只狗可能会靠近它,表现出平静和支持。虽然这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共情”仍有争议,但它表明动物能够对同伴的情绪状态做出反应,并可能提供安慰。
玩耍: 玩耍行为被普遍认为是动物体验快乐和社交联系的重要方式。它不仅仅是为了练习技能,更重要的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许多动物会主动发起玩耍,并从中获得乐趣。

进化与适应性:情感的生物学意义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情感并非偶然,而是对生存和繁衍至关重要的适应性特征。

恐惧: 使个体能够及时识别和回避危险,从而增加生存机会。
快乐: 驱动个体追求生存和繁殖所需的事物,如食物、伴侣和安全的环境。
爱与依恋: 促进亲子关系和群体内的合作,提高后代的存活率和群体的整体力量。
愤怒: 在面对竞争或威胁时,提供能量和动力去 defend 自己或资源。

如果动物没有情感,它们将很难有效地适应复杂的环境,也难以建立稳定的社会关系,这在自然选择中将处于不利地位。

科学上的挑战与界定

尽管证据越来越充分,但科学界对于动物情感的研究仍存在一些挑战和细致的界定:

主观体验的不可知性: 我们无法直接体验动物的感受。因此,我们只能通过外在表现和生理指标来推断其内在状态。例如,一只狗摇尾巴可能意味着高兴,但它也可能意味着兴奋或紧张,需要结合具体情境来解读。
情感的复杂性与人类情感的差异: 动物的情感体验可能与人类存在差异,尤其是在更抽象、更复杂的自我意识相关的情感(如内疚、羞耻、骄傲等)方面。科学界普遍认为,猫狗等更高级的哺乳动物可能拥有更丰富的情感,而像昆虫这样的简单生物,其“情感”体验可能更接近于一种基础的趋避反应。
拟人化(anthropomorphism)的陷阱: 过度将人类的情感模式投射到动物身上,可能会导致错误的解读。科学研究需要避免主观臆断,而是基于可观察的证据和严谨的推理。

结论:不止是“反应”,更是内在体验

总而言之,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动物拥有情感。这些情感并非简单的条件反射或机械的生存本能,而是与特定的脑部结构活动、生理变化和复杂的行为表现相伴随的内在体验。这些情感在动物的生存、繁衍和社会互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我们不能说所有的动物都以完全相同的方式体验情感,正如人类之间情感的丰富度和表达方式也各不相同。但从最基本的情绪反应(如恐惧、愉悦)到更复杂的社会情感(如依恋、关怀),科学证据都指向一个清晰的结论:动物并非情感的真空,它们的世界充满了丰富的情感色彩。我们对它们的理解越深入,就越能认识到生命的共通性与多样性,也越能以一种更尊重和理解的态度去对待它们。这不仅仅是对科学求知的追求,更是对生命本身价值的肯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科学上,人看起来有情感,一部分非人动物的神经活动与行为看起来有类似人的情感或情绪,还有许多非人动物看起来没有情感。

  • 站在怀疑的角度,你对世界和自身的认知都经过你的感官与脑(或你以为是感官与脑的某种东西)的处理,你实际上无法知道其它生物/他人的真实感受,你并不知道他人有没有情感,也不知道你自以为的情感是不是你以为的那个样子。目前看来你无法改变这现状,那么“看起来有”在很大程度上就足够了。

在全世界的问答网站上,人们面对这种问题都很喜欢谈“本能”。生物学讨论的本能是动物行为学的一项假设,指“无需后天学习就能表现的、有一定复杂程度而非反射的先天行为”,其核心假设并未被证明。后天学习的影响非常难以排除,例如在空间站羽化的蝴蝶可以在数分钟内学会在微重力下飞行。许多学者为了简化表达而使用“本能”这个词语,你不要太当真了。

  • 题目所称的“伦理课教授”可能需要了解一点“动物伦理学”。
  • 另一方面,人们的观察往往不够仔细。例如经常被人视为动物情感证据的“乌鸦反哺”是误解,成年乌鸦帮助父母照料新的一批后代约 2 到 3 年,然后就会离开。某些人还可能将乌鸦间分享食物和巢寄生当做“反哺”。

你可以将情绪分为先天情绪和后天情绪,前者跟较为复杂的神经系统与内分泌调节、生存本能绑定在一起,后者来自同种生物间的交流、后天学习、社会性活动。

目前,人能稳定地识别出“情绪”的最简单生物是果蝇之类昆虫,意味着情绪比脊椎还要古老。人比较擅长识别哺乳类的情绪,现已知道哺乳类大脑中有三种神经回路分别负责三类情绪反应:

  • 产生积极行为的回路负责快乐,使动物乐于探索周围的世界。
  • 产生战斗或逃跑反应的回路负责恐惧愤怒,使动物判断逃跑或战斗。
  • 产生消极行为的回路负责不安之类,使动物的行动迟缓下来、停止探索或冒险。

最近几十年,有大量实验证据显示,哺乳类的愤怒、恐惧、悲伤、厌恶四种情绪各有自主神经系统反应,关联到特定的先天行为(反射和反射的组合),与生存息息相关。

  • 相比之下,希望、失望、骄傲、疏离感之类情绪缺少特定的神经回路,需要后天习得,通常有社会方面的作用,例如羞耻可以帮人维持自己在社区中的地位,自尊则是人对自己地位的估计。

此外,要注意演化的单位不是个体而是种群,动物偶然突变出来的生理特征不需要特殊的动机、不需要对个体有正面作用,只要不对种群的存续造成严重问题,就可以期待伴随种群延续而长期存在。

适当的情绪在大多数情况下有利于生存和繁殖,尤其是恐惧关系到维持安全的诸多因素。现在进行时的例子是,生物恐怖电影和丧尸电影让一部分西方民众在新冠疫情期间主动地给自己和家人采取防护措施,反应比他们的政府和医院还要快。

关于愤怒:

愤怒相关的生理反应涉及多巴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分泌、骨骼肌血流量增大、心跳加快、体温上升等一系列战备调整,可以提高战斗力,帮助动物在捕食、自卫、求偶时进行搏斗偏执地追击,提高动物无视轻微痛苦、忍受较大痛苦的能力。

人体实验证明,愤怒情绪会激活人的左前额叶皮层,让人对积极感受的反应增强——就是说,愤怒并非纯粹的负面情绪。在快乐和愤怒的状态下,人看到中性的或略带负面的画面时,观感都会比平时略好,“喜怒形于色”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心理健康。

对动物来说,易怒的性格会提高参与争斗的频率并提高在每次争斗中受伤的概率,由此提高感染、残疾、在搏斗中被杀的概率,缩短个体的预期寿命,但也会提高个体在实力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取得食物、领地、交配权、社会性动物群体中的社会地位的概率。只要后者给繁殖成功率带来的影响更大,易怒的性格便可以在种群中传开。

对进行育幼的动物来说,在育幼期间容易狂怒的性格会些许提高自身和幼体在意外搏斗中死亡的概率,并通过增强自己的攻击性来降低捕食者造成幼体死亡的概率。只要后者给幼兽成活率带来的影响更大,在育幼期间容易狂怒的性格便可以在种群中传开。催产素在雌性哺乳动物体内的功能有相当一部分就是在调节这样的行为,带着小熊的母熊就是这种愤怒的代表。

关于恐惧:

恐惧是面对有害事物危险事态或难以把握具体状况的未知时为生存而准备进行防御或逃跑的一系列神经调节、激素调节、身体反应及相关情绪,通常针对特定的刺激:突然的响动、突然出现的陌生人、有毒或外表恶心(可携带病原体)的动物、大型食肉动物等。在难以做出有效应对的时候,恐惧情绪较为强烈。

对人来说,动摇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恐惧的对象。死亡不但是生物学上要逃避的对象,还包含着重大的未知和反价值,理所当然让人恐惧。

生物学研究证明,许多动物都能表现出恐惧,但它们往往有特定的神经回路在负责恐惧相关的反射,而人是大脑皮层在处理警告信号,因此人恐惧的原因和程度常常取决于个体性格:

  • 大部分人和黑猩猩看见毒蛇会感到恐惧、看见蟑螂不会感到恐惧,但少数人会因为对干净的喜好或对病原体的恐惧而对蟑螂表现出强烈恐惧。
  • 死状可怕的人类遗体、正在腐烂的丧尸、手持利刃的人类歹徒等涉及人类死亡的形象可以触发人的恐怖情绪,而非人生物往往对此无动于衷,有的还会开始分泌唾液。有很多非人生物对同类的遗体也没有恐惧情绪。
  • 一部分人会对高层建筑、摇晃的吊桥之类产生特别的恐惧情绪,比一般人和非人生物更严重。在影响日常生活的时候,这称为恐惧症,需要进行认知行动疗法等心理治疗。

人的恐惧情绪被触发后,人脑会指挥肾上腺和特定的神经释放肾上腺素,让身体进入应急状态:心跳加快、血压和血糖上升(对应的是肝糖原分解)、肺部扩张·呼吸加深加快、脾脏收缩、肌肉(尤其是用来逃走的下肢肌肉)供血量增大·消化道供血量减少,瞳孔扩大、眼睛睁大以接收更多光线来收集信息和寻路,人脑还会释放多巴胺等来改善精神集中程度,以便迅速判断形势。在恐惧很快解除、刺激次数有限的情况下,这类反应对人体往往并无害处,还可能帮助发泄压力、改善脑对真实危机的应对能力,这是恐怖小说、恐怖电影、恐怖游戏等文化产品存在的基础。但过度强烈或频繁的恐惧可能引起麻痹、心动过速或骤停、出汗过多等危险,应当避免。

人之中存在杏仁核缺损的案例,患者不会对大部分事物感到恐惧。例如 1994 年首次被科学家描述的患者 SM-046[1],她患有类脂质蛋白沉积症(Urbach-Wiethe 病)引起的双侧杏仁核萎缩[2]。SM-046 不怕直接触摸蛇和蜘蛛,在韦弗利山疗养院等著名的灵异恐怖地点毫不畏惧,观看《女巫布莱尔》等恐怖电影也没有恐惧感。SM-046 在通过吸入二氧化碳引起模拟窒息时仍会表现出恐惧[3],说明这个情绪是由人脑的其它部位控制的。但要注意杏仁核并不负责“产生恐惧”,它参与的是与恐惧有关的更大规模的神经活动。

SM-046 的性格非常外向,极其友善,缺少负面情绪,在被陌生人近距离接触时不觉得危险,“有些风骚”。她很难通过社交线索识别他人的负面情绪,例如无法识别他人面部表情中的恐惧,难以判断他人的可信赖性和可及性。她了解隐私、个人空间等概念,并承认其他人需要比她更多的个人空间。对她的研究帮助科学家阐明了杏仁核的功能。

关于悲伤:

悲伤相关的生理反应可以发泄压抑的感情,表达悲伤可以对周围的同类产生心理安慰,并巩固社会性动物的群体关系。“有情绪”和“因情绪而妨碍行为”之间是有差距的,这点在“悲伤”上特别明显:

  • “流泪”,从眼睛里流出液体,在脊椎动物亚门下所有纲的陆生物种里或多或少都发现过。过去几十年里,人类反复在非人灵长类、猫、狗、牛、马、骆驼、大象等生物中观察到流泪现象,有时是为了润滑眼睛、给角膜提供营养,有时是为了清除眼睛里的细菌、灰尘等异物,有时是因为眼睛受伤或感染,有时只是想睡觉了。在许多动物园里,饲养员发现动物流泪就会请兽医检查动物的角膜有没有被擦伤或感染。
  • 一些学者认为只有人类会因为心理感情而流泪,称之为“情感眼泪”,尤其是人类的“抽泣”(“流泪+出声+呼吸混乱”)在动物界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 另一些学者认为许多动物有悲伤的情绪,但是在自然环境里掩饰情感比较有利:动物如果让眼泪影响自己的视线、发出奇怪的声音,很可能成为捕食者的目标,对逃跑也没有好处。

关于爱:

大量的非人动物有明显的、常人就能理解的涉及的举动。一些进化心理学研究认为,由于哺乳类幼体需要成体长时间照顾,对幼体的正面情感可以带来好处,成体间的正面情感则可以减轻摩擦、帮助维持群体。性的生物学模型倾向于将涉及繁衍的“哺乳类的爱”视为动力,与饥饿、口渴、睡眠欲类似。人类学家 Helen Fisher 将此类爱的过程分为三个部分重叠的阶段:

  • 欲望,涉及性欲相关的神经回路与神经递质、激素调节,通常持续数天到数个月;
  • 吸引力,涉及性选择塑造的性吸引力和追求方式,可以节约与大量伴侣磨合的时间和精力,针对特定对象产生个性化的浪漫渴望,这渴望通常随着对特定对象作出更多承诺和接触而逐渐消退;
  • 依恋,涉及共享衣食住行等资源、照顾对方和后代、防御外来侵袭等职责、人对安全感的需求。

你可以测得热恋时人脑释放的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血清素,这会刺激愉悦相关的脑区,并引起心率加快、食欲下降、睡眠欲下降、兴奋的感觉。这些变化通常在一年半到三年内消退[4]。Enzo Emanuele 等科学家发现神经生长因子在人们初次恋爱时水平升高,一年后消退[5]。你还可以用功能性磁共振窥测人们的大脑,预测他们何时开始上床、何时开始吵架。

依恋可以长时间持续。婚姻、后代、共同利益、友情等带来的关系可以持续数十年,并对应到更高水平的催产素、血管加压素。早已停止繁衍或从未繁衍/生物学身体上缺少生殖能力的人仍然可以对他人或其它物体表达爱意。

大脑皮层的突触网络非常复杂,“人的感情”包含激素之外的大量信息处理,但神经活动同样可以跨物种比较。

此外,“性需求”看起来是真实存在的生理需求,而“繁衍需求”、“性本能”是假设的;迄今为止,尚无证据表明性行为这样复杂的行为是遗传性的。一些科学家提出人类根本没有性本能,而是依赖从社交环境中进行学习。

关于共情:

感情的对象涉及“共情能力/Empathy”或“同理心”,这是“将自己置于他人的位置、能够理解或感受他人在其框架内所经历的事物的能力”。

十九世纪以来,动物行为与神经科学研究一次次证明共情能力并不是人类特有的,这类行为至少跟哺乳纲一样老。“共情在各个物种中的演化”是动物行为学、神经科学的常见话题,相关论文已经大量发表。

神经生物学已经知道,涉及共情与关怀的核心神经回路包括脑干、杏仁核、下丘脑、基底神经节、岛叶、眶额皮质,涉及上述部位的纺锤体神经元的活动。在二十世纪末人们就知道大猩猩有纺锤体神经元,二十一世纪初还发现鲸类大脑中纺锤体神经元的数量有人脑中的两倍。

镜像神经元是在动物自己执行某行为和观察其它个体执行此行为时都会发放冲动的神经元[6],1992 年提出,1996 年首次在猕猴身上发现[7],从那以来在人[8]、非人灵长类和鸟类等动物身上多有发现。人和幼年猕猴的镜像神经元对动作和声音的反应相似。

  • 一些学者认为镜像神经元参与了模仿行为、语言学习和共情,虽然这长期缺乏证据,已经有一些实验[9]显示高共情能力的人的镜像神经元活动水平高。

功能性磁共振显示,在人表露出共情能力的时候,较活跃的脑部构造是脑干、杏仁核、下丘脑、基底神经节、岛叶、眶额皮质[10],这里面哪一个都不是人脑独有的构造。

大量实验证明催产素水平上升可以增强人的共情能力。人和人类婴儿或狗的眼神互动便涉及此激素释放。经鼻吸入催产素可以提高人们对虚拟的共同体的归属感,让实验者愿意帮助临时组成的队伍里从未见过的陌生人。

大量实验显示人类女性比男性更有共情能力,这在成长过程中具有相当高的稳定性,不能简单地用环境影响来解释。一些推论认为此差异是人类在演化中逐渐产生的[11],例如在史前时代女性是儿童的主要养育者和看护者,可能让女性更容易理解儿童的非言语表达并做出反应。

那么,你可以期待在任何会照料幼体的物种身上找到共情能力,无论它有没有脊椎

非人生物共情能力的一些例子:

  • 在灵长类动物身上,无论圈养还是野生,都可观察到共情能力。野生黑猩猩会照顾被豹子伤害的配偶。目前的研究显示,倭黑猩猩是非人灵长类里最具共情能力的[12]
  • 成年大象会关注沮丧的年轻个体,靠近它并发出有节奏的低沉声音。
  • 啮齿目动物可以共情并引发亲社会行为[13]。老鼠可以共情“熟悉的个体在笼子里感受到的痛苦”,而不会对陌生个体产生类似表现[14]
  • 海豚会长时间帮助生病的同伴停留在水面附近、避免其溺水,也会帮助溺水的人、驱赶靠近人的鲨鱼。
  • 真社会性蚁群使用多巴胺调节行为。实验显示,在一些工蚁能发育为蚁后的物种里,人为提高多巴胺水平的个体愿意繁殖后代,并会去积极地争夺蚁后的地位。

由此可见,共情具有演化、生物化学、神经学上的基础。人类的共情和非人动物的共情一样建立在基本的生理功能运作上,通过情感交流、社会依附等机制保持联系,例如父母的照顾[15]、朋友的接触。

此外,共情不是纯有利的。高共情能力的人患上涉及精神敏感、紧张、预期不安等症状的心理疾病或症候群的概率高于常人。另一方面,反社会性人格障碍者和精神病态者的共情能力大幅下降,但他们还是可以在人类社会中生存并做出不同幅度的贡献,并不是每一个都会犯罪——不少 CEO、艺术家和学者能在海尔氏精神病态量表里获得高分[16]


其实,提问者可以掌握这样一个简便地判定问题答案的方法:

  • 当你知道人的某项能力是人们早就发现了的,
  • 如果这项能力是人类独有的,
  • 那么早在你出生之前,人们就会将这能力吹上天了。
  • 你在这个社会里生活了不止一两年,一定会听说“人类之所以是万物之灵/是最高等动物/能建立文明,就是因为XXXXXX”。
  • 没被大众媒体这样表达过的能力,绝对不会满足“人类之外没有其他生物有XXXXXX”。

参考

  1. ^ 一位生于1965年的美国白人女性,已婚,有三个孩子
  2. ^ Adolphs, R., Tranel, D., Damasio, H. et al. Impaired recognition of emotion in facial expressions following bilateral damage to the human amygdala. Nature 372, 669–672 (1994). https://doi.org/10.1038/372669a0
  3. ^ 恐惧程度比一般人做同样的实验还要高
  4. ^ Winston, Robert (2004). Human.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ISBN 978-0-03-093780-4.
  5. ^ https://doi.org/10.1016%2Fj.psyneuen.2005.09.002
  6. ^ https://dx.doi.org/10.1016%2Fj.cub.2009.08.026
  7. ^ Giacomo Rizzolatti et al. (1996) Premotor cortex and the recognition of motor actions, Cognitive Brain Research 3 131-141
  8. ^ 人脑前运动皮质、运动辅助区、第一躯体感觉皮质、顶叶下皮质等处存在镜像神经元。
  9. ^ https://doi.org/10.1016/j.neuroimage.2006.10.032
  10. ^ https://dx.doi.org/10.1016%2Fj.dcn.2011.05.003
  11. ^ https://dx.doi.org/10.1016%2Fj.neubiorev.2014.09.001
  12. ^ https://www.worldcat.org/oclc/316835929
  13. ^ https://dx.doi.org/10.1126%2Fscience.1210789
  14. ^ https://dx.doi.org/10.1126%2Fscience.1128322
  15. ^ https://dx.doi.org/10.1111%2Fj.1749-6632.2011.06027.x
  16. ^ 现实是,他们的特立独行被人们理解为个性,在专业事务上带来成功的话还会被人们理解为决断力、“无毒不丈夫”。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动物是否有情感?这是一个既古老又充满生命力的问题,它触及了我们对生命、意识乃至自身本质的理解。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一个不断深入探索的领域。随着神经科学、行为学、进化生物学等学科的飞速发展,我们正一步步揭开动物情感世界的神秘面纱。首先,我们得明确什么是“情感”。通常.............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涉及到生理学和体温调节的方方面面。从科学角度分析,这两种极端情况下的死亡方式,哪个更“舒服”一些,其实是件很复杂的事,因为“舒服”本身就带有主观性,而且身体在走向死亡的过程中,经历的生理变化是剧烈且痛苦的。不过,我们可以从身体的反应和感受来尝试解读。咱们先聊聊“热死”,也就是高温.............
  • 回答
    要让“机甲”这一概念在科学上站得住脚,并克服现有技术瓶颈,需要深入剖析其核心挑战,并提出可行的技术解决方案。这并非易事,因为它触及了材料科学、能源、控制学、生物工程等多个尖端领域,更需要突破性的创新。首先,让我们定义一下我们所说的“机甲”。在这里,我们倾向于将其理解为一种由人类驾驶,具备高度机动性、.............
  • 回答
    作为一本高中生学习知识的起点,教科书肩负着传播科学知识的重任。然而,即便如此严谨的出版物,也难免会存在一些不严谨之处,甚至在科学认知发展的长河中,一些曾经被奉为圭臬的观点也已经被更深入的研究所修正。下面就来聊聊一些高中教科书中可能出现的,从科学角度来看不够严谨或存在一定争议的内容,尽量用更贴近生活、.............
  • 回答
    初学者念佛时出现胸闷难受的感觉,这并非什么神秘现象,而是可以从多个科学角度来解读的。这通常与生理、心理以及念佛的实践方式都有关。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1. 生理层面的影响:呼吸模式的改变念佛,特别是出声念佛或默念时,往往需要调动呼吸。许多初学者在刚开始接触时,对这种有意识的呼吸控制可能并不熟悉,容.............
  • 回答
    爱与喜欢,这两种人类最普遍也最深刻的情感,并非凭空产生,而是由一套复杂且精密的生物化学机制、心理学规律以及社会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科学的角度深入剖析,我们可以看到这背后隐藏着生命演化与个体发展的深刻印记。一、生物化学的基石:荷尔蒙与神经递质的舞蹈我们之所以会“心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大脑中荷.............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这背后其实涉及到我们视觉系统的工作原理、心理学以及摄影技术的一些结合。咱们就从科学的角度来聊聊,为啥加了滤镜,很多时候照片就“顺眼”多了。首先得明白一点,我们大脑对“好看”的感知,并不是完全客观的。它很大程度上受到我们过往经验、文化习惯以及生理机制的影响。滤镜正是巧妙地利用了.............
  • 回答
    广西一家企业号称研发出了“自循环发电系统”,并且声称该系统能够突破能量守恒定律,这消息一出立刻在科学界和公众中引起了轩然大波。国家知识产权局也表示,目前对此专利申请正在审查中。那么,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自循环发电系统”真的可能实现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深入理解“能量守恒定律”这个物理学中.............
  • 回答
    从严格的科学角度来审视丧尸,我们可以将其拆解成几个关键的组成部分,然后一一分析其存在的可能性。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通常意义上电影、游戏里描绘的“丧尸”特征:它们通常是死去的(或者濒死的、植物人状态的)生物,但却保留了行动能力和捕食欲望,并且会通过咬伤或抓伤将这种“感染”传播给活着的个体,最终导致被感.............
  • 回答
    皮肤“深层清洁”:科学与营销的模糊地带,是真需求还是“智商税”?在琳琅满目的护肤品和美容仪器中,“深层清洁”这个词汇如影随形,似乎是所有追求健康肌肤的必经之路。但当我们剥开营销的华丽外衣,从科学的角度审视,所谓“深层清洁”到底是什么?它真的有那么神奇,还是只是商家炮制出来的一种“智商税”?这背后涉及.............
  • 回答
    从科学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答案是:是的,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人类在身中数枪后仍然可以继续行走,但这并非普遍情况,并且通常伴随着严重的后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人体在遭受枪击后的反应,以及哪些因素会影响一个人能否继续活动。1. 枪弹对人体的影响:创伤机制枪弹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取决于多种因素,包.............
  • 回答
    国家卫健委就新冠疫情早期患者来源的说法进行反驳,这无疑会引发公众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在疫情初期,关于病毒源头的探讨一直没有停止过。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一说法,我们需要回归到证据、逻辑和科学的严谨性上来,并且要尽量避免被情绪或过往的叙事所裹挟。首先,要理解“反驳”的含义。国家卫健委提出这样的观点,通常意.............
  • 回答
    咱们中国人常说的“上火”,在科学上可不是一个简单能概括的概念。它更像是一个身体内部“失衡”的信号,虽然没有一个具体的、直接对应的生理学名词,但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它。首先,你得明白,身体内部其实一直处于一种微妙的平衡状态。就好比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各种化学反应、生理功能都得按部就班地进行。当这个.............
  • 回答
    科学上解释《Ghost Lab》或《Ghost Asylum》这类电视节目,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入手:心理学、物理学以及节目制作本身。这些节目往往吸引观众的是那种神秘、未知和潜在的超自然体验,但从科学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找到许多更符合现实的解释。首先,我们必须承认,“鬼魂”本身目前在科学上并未被证实.............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在基础科学领域的世界地位,回答起来既需要严谨的数据支撑,也需要对科学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要判断哪门学科“最落后”,并非简单的排名,而是要看我们在全球基础研究的贡献、人才培养、原创性突破以及国际影响力等多个维度。同时,将学科简单划分为“梯队”也是一种简化,因为每个学科内部的研究方向和.............
  • 回答
    从新闻的镜头转向代码的宇宙:一次意外的旅程与重塑作为一个曾经沉醉于文字世界、热衷于挖掘故事真相的理科生,我不得不承认,在大一上学期末,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从新闻学转入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在一系列的观察、反思与探索后,一次对自我认知与未来道路的修正。回想当初选择新闻学,更多的.............
  • 回答
    要说在当今人类现有的科技水平下,能否从地球上“完全抹除”一个岛屿,这确实是个颇具挑战性的设想,而且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更像是“理论上可行但实际操作上困难重重且后果无法承受”。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完全抹除”的定义。如果指的是让这个岛屿在地图上消失,不留下任何痕迹,并且不产生任何难以接受的副.............
  • 回答
    希腊的光复之梦:一个跨越百年的追寻提及希腊,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古老的雅典卫城、哲学家们的智慧以及璀璨的古典文明。然而,在近现代的历史长河中,希腊人民心中同样燃烧着另一团炽热的火焰——光复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这个曾经横跨欧亚大陆、延续千年的辉煌国度。从希腊脱离奥斯曼帝国统治(1830年)到第.............
  • 回答
    .......
  • 回答
    从科学角度来看,“舍利”并非一种特定的物质,而是一个佛教概念,指的是佛教修行者在火葬后,遗体中留下来的,被认为是修行有功、具有特殊意义的遗骨或遗物。 现代科学无法证明或否定舍利的“特殊意义”,但可以从物质构成和可能的成因来解释舍利现象。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1. 舍利的物质构成:从本质上讲,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