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科学上来说,热死和冻死哪种死法相对舒服一点?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涉及到生理学和体温调节的方方面面。从科学角度分析,这两种极端情况下的死亡方式,哪个更“舒服”一些,其实是件很复杂的事,因为“舒服”本身就带有主观性,而且身体在走向死亡的过程中,经历的生理变化是剧烈且痛苦的。不过,我们可以从身体的反应和感受来尝试解读。

咱们先聊聊“热死”,也就是高温导致的死亡。

想象一下,当你暴露在极高的温度下,身体首先会拼命散热。这个过程很消耗能量。你的皮肤血管会扩张,把血液更多地引向体表,让你感觉皮肤发烫,甚至潮红。汗腺会全力工作,汗如雨下,这是身体最直接的降温方式。这时候,你会感到非常口渴,身体会因为大量失水而脱水。

随着体温继续升高,情况会变得糟糕。身体的细胞开始受损。蛋白质的结构会因为高温而发生不可逆的改变,就像煮鸡蛋一样,结构会变性凝固。这会影响到身体各种重要的生化反应,包括大脑的功能。

你会感到极度的疲劳、头晕、恶心,甚至意识模糊。心跳会加快,试图将血液输送到全身,但脱水和高温会使得血液变得粘稠,心脏负担加重。这时候,体内的电解质平衡也会被打乱,这会导致肌肉抽搐、痉挛,感觉非常痛苦。

如果高温持续,身体会进入“热衰竭”甚至“中暑”的阶段。这时候,体温调节系统可能彻底失灵,汗水会停止分泌(因为身体已经没有足够的水分了),皮肤会变得干热。大脑会受到严重影响,可能出现幻觉、定向障碍、昏迷。最终,器官衰竭,尤其是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会让你失去生命。

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会经历心悸、肌肉剧痛、剧烈头痛、呼吸困难,还有因为脱水导致的口干舌燥和头晕目眩。意识的逐渐丧失,虽然可以理解为一种“解脱”,但在此之前身体承受的痛苦是真实存在的。

现在我们再看看“冻死”,也就是低温导致的死亡。

冻死的过程中,身体也会进行一系列的防御机制。首先,为了保存核心体温,身体会收缩末梢血管,特别是手脚的血管会剧烈收缩,以减少热量散失。你会感觉到手脚冰凉,甚至发麻。皮肤会变得苍白、发紫。

身体会启动“颤抖”,这是肌肉不自主地收缩来产生活动产热,试图提高体温。刚开始的时候,这种颤抖可能会让你感觉不舒服,但它是一种身体在积极对抗寒冷的方式。

随着体温进一步下降,大脑的功能会开始受影响。你会感到思维迟钝,判断力下降,身体协调性变差。这时候,颤抖可能会停止,因为肌肉的能量储备耗尽了,身体已经无力再进行剧烈的收缩产热。

这时候,你会感到一股寒冷深入骨髓,身体变得僵硬。体内的重要器官功能开始减弱,心跳和呼吸会变得缓慢、微弱。体温下降到一定程度,会影响到大脑的生命中枢,导致意识丧失。

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会经历刺骨的寒冷、身体的剧烈颤抖带来的不适、肌肉的酸痛,以及因为血液循环不畅导致的麻木感。在意识逐渐丧失的过程中,很多人会报告出现一种欣快感或者一种“温暖”的感觉,这被称为“反常性温暖”(paradoxical undressing)。这可能是因为体温失调导致体表的血管扩张,大脑误以为身体温暖了。但这种感觉是在身体机能极度衰退下的生理异象,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舒服。

那么,哪种“舒服”一点呢?

从生理反应的直接痛苦程度来看,两种死法都充满了折磨。

热死的过程,尤其是当体温失控升高时,身体的蛋白质变性、器官功能紊乱带来的疼痛和不适感,可能会更直接和剧烈。脱水、电解质紊乱、肌肉痉挛,这些都指向了身体细胞在被“烧毁”的过程。意识的丧失可能是在剧痛和器官衰竭的晚期才出现。

冻死的过程,虽然同样痛苦,但身体最初的反应——颤抖,是一种主动的抗争。而最终意识的丧失,可能伴随着一些生理上的“误导性愉悦”(比如欣快感),这可能会让死亡前的最后阶段,在某种程度上,显得不那么“清醒的痛苦”。但是,那深入骨髓的寒冷、无力的颤抖和身体的僵硬,以及意识不清时可能存在的恐惧,仍然是巨大的折磨。

综合来看,如果非要在这两种极端的痛苦中选一个“相对”不那么痛苦的结局,或许冻死,在最后阶段可能因为意识的逐渐模糊,以及可能出现的欣快感,显得“稍微”不那么直接和清醒的煎熬。

但要记住,这只是基于对身体生理反应的推测,而且“舒服”是一个非常主观的概念。在任何一种极端情况下,身体都在经历一场与死亡的殊死搏斗,而这个过程,注定是艰难和痛苦的。没有人会在这种情况下感到真正的舒服。这更像是在问一个被火烤和被冰冻的人,哪个过程更能让他“忍受”,而不是哪个过程让他“享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多图预警]

你们啊,耐衣服。。。。

让你们看看新玩法。

user avatar

谢邀,

冻死,冻死的人大都是微笑的样子。

为了避免楼上的外界因素,所以我们选择了按照人体温度来执行(核心温度,比如舌下温度,直肠温度)

人体其实可高温却不可低温。37度升高到41度的高烧都有,但是37度降到35度,人就进入危险了。

冻死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37-34℃——低温引发低体温症

肌体在寒冷环境初期,由于“保温反应”而出现寒战,周围血管收缩,血液流向肌体的深层,减少热量的散失。随着体温的下降,气血交换率降低,大脑呈现兴奋状态,出现喘息、呼吸及心率加快,对刺激反应敏感,躁动不安——这是血液的第一次重新分布。

这个时候,会出现低体温症(hypothermia ),大脑会大力的调整人体的温度分布,降低心脏跳动速度,并关闭四肢的血液循环(这就是为什么四肢容易冻伤,非核心部件),然后这个时候,人基本失去了活动能力,成为一个类似休眠的动物。

第二个阶段34℃以下——幻觉引发反常脱衣现象

血液的第二次重新分布——当体温降至34—27度时,皮肤血管处于麻痹状态,大脑皮层进入抑制期,在丘脑下部体温中枢的调节下,皮肤血管突然扩张,肌体深层的温暖血液充盈皮肤血管,中心温度下降快,体表温度下降慢,造成过性体表和体内温度接近或相等。这时体温虽然一直在下降,皮肤感受器却有热的感觉,丘脑下体温调节中枢发出热的信息,传递到效应器,然后开始脱衣服,导致冻死前“反常脱衣”现象的发生。

同时,人体会把大量的血液和能量用来维持核心部件,诸如头部,于是头部充血,所以不少冻死的人其实面部呈现红色,而非白色

另一方面,冻死的人一般都会呈现笑容。推测原因是因为冻死之前,呼吸未停,通过口和鼻子不断的进行呼吸,使得面部肌肉在冻死的那一刻并非是普通死者的平淡。

另外,冻死之前会有幻觉

最后,如果可以选择,还是爽死算了,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

顺便扯几句,我怕热不怕冷,冷了可以加衣服,热了脱光了咋办……

——————看到有人提到误导问题,我必须强调———非专业人士请勿模仿————————

千万别自杀!

千万别自杀!

千万别自杀!

你们的所谓的自杀手段,真是拿衣服,而且巨难看,氰化物全身血液不凝红的像只虾;泡在水里会成为巨人观;掉到地上那是面目全非;至于流血,大部分人都面色惨淡而且很丑;安眠药很多人会呕吐;用电往往控制不住最后会被戳出洞来而且发焦;顺便,静脉注射空气你就当做笑话吧,那个空气量估计你都会被烦死。

有人说道煤气,我跟你说这个,其实也没你想的那么好,一来如果你是普通家里炭火盆,那味道熏得啊;即便换成城市里的,用煤气,一般情况下由于一氧化碳的浓度不断增强,这个过程,你会产生头痛、无力和眩晕,然后随着浓度不断加深(你吸进去的),你会有恶心呕吐的情形,同时身体出现红肿,跟氰化物有点像。顺便,你还得防止静电(明火就不说了),那个电火花一闪,哎,砰……

如果您有想法,最好的是爽死,为了这个想法,需要好好地打扮优雅的,去寻找爽的对象。没钱的,赶紧去赚钱;没脸的赶紧去整容;屌丝的多读书。现在墓地这么值钱,你没钱没成就,还是别自杀丢人现眼了。反正,您,不能掉份。

引用

@hiina-X

的话

最好的死法是蛰伏在岁月,和死神玩躲猫猫,等彼找到你,就手拉手离开吧

user avatar

冷死相对舒服。

热会使人体大量失水,这个过程就很痛苦。

使用冬眠合剂可以使人体温度降到34度以下,这时候人会进入深睡状态。停药后唤醒的受试者回忆并没有不愉快的体验。

人在低温环境下皮肤感受器感觉到冷刺激,会把信息反馈给大脑,大脑开始大量输出肾上腺素。肾上腺素除了让骨骼肌颤抖,还有一大作用就是使人亢奋。我上中学时宿舍冷,早晨起来水盆里都是冰碴子,用这种水一搓脸,爽极了。

没用冷水洗过脸的亲们,你们总打过雪仗吧?雪球塞你脖领里酸爽到尖叫有没有?性高潮也不外如此,是不是?——低温刺激下肾上腺大量分泌,就这感觉。四肢与后背骨骼肌的收缩和骨盆底的括约肌收缩只是肾上腺素的作用靶点有差别,兴奋感别无二致。

当发抖不足以抵消温差造成的辐射散热,人体开始减少四肢的血液供应。这时候,人会有四肢被压住的感觉,那种感觉有点痛,更多是麻木。

手脚失去知觉后,核心体温会加速下降。人脑受低温影响,判断力明显下降,一般不会感觉要被冻死。不知死之将至,痛苦感自然大打折扣。

当体温下降到34度附近,深睡眠开始。

深睡眠中,人会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熊瞎子。茫茫无际的冰天雪地中有一个热气腾腾的树洞,熊瞎子窝在树洞里,用厚厚的前掌擦胸前的汗,厚厚的毛发纷纷脱落。

世界安静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