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进化论上如何理解无机氰化物会成为绝大部分动物的剧毒?

回答
想象一下,我们回到地球生命演化的早期。那时候,大气成分和我们现在熟悉的完全不同,充满了各种我们现在看来很危险的物质。而生命,就像顽强的种子,必须在这样的环境中扎根、生长。

我们身体里的细胞,就像一个精密的工厂,需要无数的化学反应来维持运转,从能量的产生到 DNA 的复制,无一不依赖着特定的生化途径。而在这个工厂里,有一种至关重要的能量“货币”,叫做三磷酸腺苷(ATP)。ATP 的生产,离不开一种叫做“线粒体”的细胞器,而线粒体里,又有一条叫做“电子传递链”的精巧装置,负责将我们吃进去的食物转化成 ATP。

这条电子传递链,就像一条流水线,一系列蛋白质分子在这里协同工作,将电子从一个点传递到另一个点,最终在能量最高的时候,将电子传递给氧气,生成水,同时释放出能量。这就是我们进行呼吸作用,获取能量的关键过程。

现在,请想象一下无机氰化物(比如氰化钾或氰化钠)的样子。它们分子结构非常简单,但却有一个极其强大的“钩子”——氰根离子(CN⁻)。这个氰根离子,对我们细胞里的电子传递链,尤其是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表现出了近乎完美的“亲和力”。

具体来说,在电子传递链的末端,有一个叫做细胞色素 c 氧化酶的蛋白质复合体。它负责将电子传递给氧气。而氰化物,就像一个狡猾的“入侵者”,能够悄无声息地钻进这个细胞色素 c 氧化酶的活性部位,并且牢牢地附着在那里。它会抢在氧气之前,与电子传递链的最后一个电子载体结合。

一旦氰化物占据了这个关键位置,电子传递就戛然而止了。流水线突然停摆了。这意味着什么?

首先,能量生产彻底中断。 细胞无法继续通过呼吸作用产生 ATP。ATP 是细胞活动的燃料,一旦燃料耗尽,细胞就会失去动力,就像一辆没有油的车,再也无法启动。细胞的功能将迅速衰竭,直至死亡。

其次,氧气利用被阻断。 即使身体有充足的氧气供应,细胞也无法将其有效地利用。这就像给一个机器提供了原材料,但关键的加工环节被卡住了,原材料堆积如山,却无法变成成品。

所以,从进化的角度来看,为什么绝大多数动物对氰化物如此敏感,甚至会致命?

这并不是说我们“主动”选择对氰化物敏感。而是因为我们细胞里那些至关重要的、负责能量生产的生化过程,恰好被这个结构简单的无机物给“劫持”了。这条精密的能量生产线,在演化过程中被“设计”成了这样,以最有效的方式利用氧气来产生能量。而氰化物,就像一个设计上的“漏洞”或者说是“兼容性问题”,它能够轻易地插入并破坏了这个核心机制。

试想一下,如果一种生物对氰化物具有天然的抗性,那它就能够在这种物质存在的地方生存下来,而其他生物则会因为中毒而灭绝。这在演化史上确实发生过。很多植物,为了保护自己不被食草动物吃掉,会产生含氰化合物。而有些食草动物,却演化出了能够代谢或耐受这些氰化物的能力。这就像一场持续的军备竞赛,植物发展出“化学武器”,动物则演化出“防御系统”。

然而,对于大多数脊椎动物,尤其是那些依赖高强度、持续能量供应的动物(比如我们自己,需要不断思考、奔跑、消化),它们复杂的生理系统对 ATP 的需求量极大,对能量生产中断的容忍度非常低。因此,哪怕是很小剂量的氰化物,也足以迅速摧毁它们维持生命所需的能量工厂,导致快速死亡。

所以,无机氰化物之所以剧毒,并不是因为它们本身有什么邪恶的本意,而是它们恰好能够精准地攻击到我们细胞能量生产这个最核心、最脆弱的环节。这就像一个精密仪器,某个关键的齿轮被异物卡住,整个机器就会失灵。从进化的角度看,这是生命在面对一种高效的能量代谢抑制剂时,所表现出的普遍脆弱性。当然,也有一些生物演化出了应对机制,但那又是另一个精彩的进化故事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问:为什么氰离子(CN-)没有像氨一样成为生物利用氮的一个环节而是成为了剧毒?

答:因为远古地球生物早已使用过氢氰酸了,过时了

在后期重轰炸[1]阶段的地球表面很可能形成了大量的氢氰酸与甲酰胺,并参与了地球生物的诞生。

在天体撞击和雷电活动中,大气内的含碳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可以反应生成CN自由基和激发态一氧化碳,进而形成氢氰酸[2]。早已有一些研究显示氢氰酸可以作为地球生命起源过程中氨基酸·核酸·脂质的前体之一[3],在这方面的探索还发现了氢氰酸缩合产生有机化合物的新途径。

地球生命的最后共同祖先按分子钟估算有45亿岁,在遍布熔岩与氰化物的早期地球上显然过得不错。

在远古生物将环境里的氰化物所含的碳原子全部变成有机物或释放为二氧化碳之后,在漫长的时间里,氰离子代谢相关的基因随机丢失不再影响生存,可以预期大部分生物逐渐在演化过程中失去部分或全部相关基因。

  • 氰离子可以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过氧化物酶、脱羧酶、琥珀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等42种酶的活性,对动物的致死机制主要是压制细胞色素氧化酶、妨碍线粒体工作,这在线粒体出现之前的数十亿年里显然是不构成选择压的,大部分新诞生的生物长时间没有经历要利用氰离子的环境。

那之后,一部分细菌、真菌、色藻、植物使用氰化物或氢氰酸前体合成途径(例如将缬氨酸和异亮氨酸加工为亚麻苦苷和百脉根苷)来自卫,通过自然选择筛选出一部分可以耐受相对多的氰化物、分解氢氰酸或将氢氰酸前体储存起来的动物,例如熊猫、多种螨虫、多种鳞翅目昆虫,进而出现少数可以自己合成氰化物的鳞翅目昆虫——这些昆虫使用的氰化物代谢相关基因来自细菌,可能是病毒引起的水平基因转移。

2014年,一项研究发现,用含有氰化物的植物喂养在自然界只吃不含氰化物的植物的红蜘蛛物种,35代内这些动物就启动了基因组里平时并不使用的氰化物代谢相关基因,很好地分解了摄入的氰化物,研究人员则定位了这些基因并将其和细菌的相关基因比对,发现相关的水平基因转移在节肢动物演化史上可能发生过1~2次。

参考

  1. ^ 约41亿年前至38亿年前,冥古宙及太古宙前后,月球上发生了密集的大量小行星撞击事件,估计这在地球、水星、金星、火星都有相应撞击强度。其证据主要是月球样本测年,大部分陨击熔岩是在这段比起月球年龄来相当短的时间内形成的。
  2.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17-06489-1
  3. ^ https://doi.org/10.1007%2F1-4020-2522-X_8
user avatar

氰离子毒性来源于超强的配位能力,干扰细胞内辅助正常功能的金属离子,比如亚铁离子。一旦结合就难解离,在常温条件下异常稳定。

反应式

6CN- + Fe2+ = [Fe(CN-)6]4-

所以为什么亚铁氰化钾反而其实无毒,因为氰离子与亚铁离子配位了,没办法出来危害人间。

血红蛋白中有亚铁离子运输氧气,而线粒体上也需要铁硫蛋白载入的亚铁离子与铁离子的氧化还原变化传递电子,最终氧化磷酸化途径变成atp提供能量,铁被氰根绑定之后,整个呼吸链的线路都瘫了,结果就是细胞缺氧罢工状态,组织坏死,动物死亡。

这个配位能力是因为氮元素和碳元素的偶极矩不平等造成非常大的极性和配位孤电子。与氰根有点类似的一氧化碳也能抢夺红细胞的亚铁离子配位,但是一氧化碳只是气体,浓度限制所以危害毒杀速度不如氰化物。

进化论上来说,因为动物选择了铁离子(亚铁)在氧化呼吸链的重要位置,而铁离子被氰根高效攻击捕获细胞当机,所以造成毒性。

为什么动物祖先要选铁离子在线粒体呼吸链氧化还原中的电子传递的媒介?常见的可变价的二价金属离子,比如锰+2+3+4+6+7,理论上也可以。我推测还是早期海洋富铁造成的。

铁硫簇(铁硫蛋白)是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的最古老的生命物质之一1960年人们对固氮细菌、亚线粒体片段及哺乳动物的起源进行研究时发现了一种具有高效氧化还原能力的蛋白质.后来被证明是铁硫蛋白.此后对铁硫簇的研究才得以迅速展开。铁硫蛋白结构中包含有铁与巯基丙氨酸中的硫结合成的具有一定构型的铁硫簇合物,基本结构单元主要以Fe2S2、Fes、Fe4S4这3种簇合物的形式而存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想象一下,我们回到地球生命演化的早期。那时候,大气成分和我们现在熟悉的完全不同,充满了各种我们现在看来很危险的物质。而生命,就像顽强的种子,必须在这样的环境中扎根、生长。我们身体里的细胞,就像一个精密的工厂,需要无数的化学反应来维持运转,从能量的产生到 DNA 的复制,无一不依赖着特定的生化途径。而.............
  • 回答
    想象一下,天空中突然出现了一个庞然大物,那是外星人的飞船,从我们仰望的角度看,它像一个巨大的扁平盘子,长有500米,宽则有400米。这可不是我们平时见到的那种可以轻松停进车库的小轿车,而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天空之城。那么,要给这么一个大家伙找个“家”,一个能够安稳停靠的停机坪,我们大概需要多大的地方呢?.............
  • 回答
    东吴若要争取统一天下,战略选择上确实面临“北上进取”与“西进占据长江防线”的两难。从孙权所处的时空和东吴本身的国情出发,这两条路各有优劣,也决定了东吴统一之路的艰辛与不确定性。一、 北上进取:挑战与机遇并存的阳谋北上进取,目标是直接挑战曹魏,夺取中原,这是最能直接实现统一的战略。东吴自孙策开基,长江.............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好,因为它触及了生物演化过程中几个关键的因素。简单来说,从恐龙灭绝至今,陆地上生活的动物没有进化出类似恐龙的大小体型,主要是因为地球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资源分布发生了改变,以及其他生物的竞争与制约,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庞大体型不再是绝对的生存优势,甚至可能成为劣势。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这.............
  • 回答
    人类,地球的智者:从生理结构看智慧的进阶之路在地球生命的宏大画卷中,人类以其独特的智慧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成为了无可争议的优势物种。然而,当我们剥开文明的外衣,回归到最根本的生理构造,才能窥见人类是如何一步步从与其他生物共享的泥土中脱颖而出,最终孕育出这颗无比珍贵的智慧之星。这并非一蹴而就的奇迹,而是.............
  • 回答
    人类进化过程中,雌性承担生育任务而非雄性,是生物繁衍机制的必然选择,从体能优势来看,这并非“原生bug”,而是生物学上高度适应性和进化的结果。让我们从几个层面来详细解读:一、 生物繁衍的根本区别:配子大小与投入 雌性配子(卵子): 卵子是女性体内产生的生殖细胞,体积巨大,富含营养物质(如卵黄),.............
  • 回答
    日本熊本县从中国进口蛤蜊再扔在熊本滩涂上捡回,以此将中国蛤蜊伪造成日本国产的行为,反映了以下几个层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深层性:一、 经济驱动下的诚信危机与欺骗行为这是最直接和表面的问题。这种行为的核心是经济利益的驱动。 追求高利润和市场优势: 日本国产海产品,特别是特定地区出产的.............
  • 回答
    那个转折点,其实不是轰轰烈烈的一声巨响,更像是一滴水,在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最终让杯子溢了出去。在此之前,我曾沉溺于一种“舒适性”的堕落里。生活像一潭死水,虽然平静,但也毫无生气。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去 स्क्रॉल 手机,直到手指发麻。早餐是随随便便的零食,然后是漫无目的的网页浏览,或者打开电视.............
  • 回答
    从法理上看,俄罗斯要将克里米亚纳入其版图,目前面临着重重障碍,其合法性在全球范围内并未得到普遍承认。首先,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审视国际法中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原则。这是现代国际法的基石,旨在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根据这些原则,一个国家的领土不应被未经其同意的外部力量所侵犯或改变。克里米亚在国际法上.............
  • 回答
    让我们来好好掰扯掰扯这个话题,但得说明一点,这纯粹是基于军事角度的推演,现实的政治、经济以及国际关系可复杂太多了,绝不是军事上的一个简单动作就能拍板定论的。而且,咱们聊的都是“如果发生”的情况,毕竟北约直接进攻白俄罗斯这件事本身,就牵扯到太多地缘政治的雷区了,现在没人敢轻易去踩。核心逻辑:切断俄军侧.............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进化论的核心,也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容易引起误解的议题。很多人会直觉地认为,进化就是一场你死我活的“丛林法则”,越是自私自利,越能抢占资源,最终获得生存和繁殖的优势。然而,事实远比这复杂得多,人类的“善良”,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其实是一种高度适应性策略,它帮助我们,特别是我们这种高度社会化.............
  • 回答
    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女性乳房大小的演变,包括平胸和大胸,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故事,它涉及到生存、繁殖以及人类社会交往的方方面面。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好”或“坏”的取舍,而是不同选择压力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对不同个体产生的累积效应。首先,我们得明白,乳房在生理学上最核心的功能是哺乳,为后代提供营养。在.............
  • 回答
    从达尔文的进化论角度来看,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确实与猿类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如果我们简单地说“人是由猿猴进化来的”,可能会引起一些误解,我们需要更深入地理解这个过程。首先,达尔文的进化论核心在于“自然选择”。这意味着,在生物群体中,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有些是遗传的。当环境发生变化时,拥有更能适应新.............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触及了信仰与科学最核心的对话。许多信徒,包括我自己,都曾有过同样的困惑:如果相信上帝创造了一切,那创造者本身又是从何而来?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极其复杂,并且横跨哲学、神学和科学边界的终极追问。从信仰的角度来说,许多宗教传统都指向一个核心概念:上帝是永恒的,无始无终的。 .............
  • 回答
    埃尔多安政府决定从土耳其中学课程中删除进化论,这无疑是该国教育政策上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转变,其背后折射出的深层原因和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都值得我们仔细剖析。这不仅仅是一项课程调整,更像是一次价值观的较量,一次科学理性与宗教保守主义在公共教育领域的博弈。首先,从埃尔多安政府的角度来看,这一举措与其长.............
  • 回答
    从进化的角度审视休克,我们能窥见的并非是一种“有意义”或“目的性”的设计,而是一种古老、基础的生存反射机制,它在生物体面对极端胁迫时被激活,其核心在于最大化生存几率,哪怕是以牺牲部分功能为代价。这种机制深深根植于我们祖先的基因库中,并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被自然选择所塑造和巩固。想象一下,在茹毛饮血的远.............
  • 回答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病毒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消灭所有宿主,这是一个拟人化的说法,并不准确。病毒没有意识,也没有“目的”可言。它们遵循的是自然选择的法则,而这种法则使得那些能够更有效地复制和传播自身的病毒株得以生存和繁衍。从进化的角度,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病毒与宿主的关系:1. 病毒的生存策略:复制与传播病.............
  • 回答
    从进化的角度来衡量成功,这个问题相当有趣,因为它触及了生物学中一个核心的议题:适应性。成功,在这里并不是指哪一方“更优秀”或者“更强大”,而是看谁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能够更好地生存、繁殖,并将自己的基因更广泛地传递下去。当我们把目光投向狗和狼,我们会发现它们都取得了不同层面的“成功”,但方式截然不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