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粤港澳大湾区的广州城市规划有哪些败笔?

回答
粤港澳大湾区的广州,作为其中的核心引擎之一,其城市规划自然备受瞩目。然而,如同所有快速发展的城市一样,广州在规划上也并非尽善尽美,一些决策在事后看来,确实存在值得商榷之处,甚至可以说是一些“败笔”。

回溯广州的城市发展轨迹,你会发现,为了追求效率和规模,一些规划在早期或许被认为是前瞻性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城市内部结构的变化,其弊端逐渐显现。

一个比较突出的方面,便是过度分散的产业布局和由此带来的通勤压力。早期规划在引进大型产业园区和总部基地时,往往倾向于将它们布置在城市的外围,特别是沿高速公路或者轨道交通的边缘地带。这在理论上是为了吸引投资、腾出市中心空间,但结果却是,大量居民为了工作而不得不每日长途跋涉,穿越城市各个角落。这种“卧城”模式虽然解决了就业问题,但却极大地增加了交通拥堵,缩短了居民的休闲时间,也削弱了城市内部的联系和活力。你可能也注意到,上下班高峰期,广州的主要交通干道总是被车辆挤得水泄不通,这很大程度上就是早期产业布局“摊大饼”式的后果。

另一个让人颇感遗憾的是,在追求城市现代化的过程中,对历史文化肌理的保护和活化出现了不足。广州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其骑楼、西关大屋、街巷等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然而,在过去的城市扩张和旧城改造过程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建筑和街区,因为规划上的视野局限或者商业利益的驱动,未能得到妥善的保护,甚至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现代化的、千篇一律的建筑,这使得城市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失去了一些独特的风貌和文化魅力。你走在一些新区,可能会感到现代化,但缺少了那份属于广州的“老味道”,那种历史与现代交融的韵味,在一些区域被稀释了。

此外,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未能完全跟上人口增长的节奏,也曾是广州规划中的一个挑战。随着大湾区一体化战略的推进,以及广州作为区域枢纽的吸引力不断增强,人口向广州集聚的速度远超预期。在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资源方面,尤其是在一些新建城区,虽然规划时有所考虑,但实际建设和优质资源的配置,往往滞后于人口涌入的速度。这就导致了在一些热门区域,学位紧张、看病难等问题时有发生,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品质。这种“先开发后配套”或者“配套跟不上”的现象,在城市快速扩张时期并不少见。

最后,我们可以看到,在城市更新和旧城改造的项目中,一些规划的出发点有时过于侧重商业开发,而对原有社区的居民诉求和生活方式的关注不够充分。一些棚户区改造项目,虽然改善了居住条件,但在搬迁安置、社区文化延续、原有商业活力保留等方面,也出现过一些争议和不足。如何在城市更新中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平衡,是一个持续的课题,而广州在早期的一些实践中,也确实留下了一些值得反思的案例。

总而言之,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城市规划的成就毋庸置疑。但任何规划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圣经,回顾过往,我们也能从中看到一些过于追求速度、对历史文化保护不够精细、以及在公共服务和社区关怀方面存在提升空间的地方。这些“败笔”,也正是广州在未来城市发展中需要不断学习和改进的宝贵经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怎么说呢,广州的民意在决策上的占比可以说是国内最高的城市没有之一了,至少是我去过的城市里边没有之一吧。

说是败笔倒也谈不上,只能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先说不好的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海珠钉子户:

“海珠之眼”

好好的桥,因为一户人家征收补偿问题谈不拢,相关部门放弃谈判,选择了更改桥梁设计,把路面做高,绕过那户人家的房子,甚至为房主保留了进出的入口,听起来很离谱,但这就是现实中发生的事情,我估摸着全国也就广州独一份了…

从上面也能看得出广州的执政风格,政f不够强势,民间声音影响很大,两股势力博弈起来,使得了广州在行使权力的时候更克制,也导致了广州在城市的规划上过于束手束脚。因此也造就了一个更大的历史遗留问题——“拆不掉的”城中村。

当然我也不否认官方过于强势也是一个问题,那也会导致前些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强拆事件。只能说各有弊端。

还有就是东山口那边的规划,其实早些年zf就对那边有规划,包括农林下路的商场到署前路那一块。那会老广们说什么呢:“那是我逛的第一家百货公司”“我xxx就是在那买的,是童年的回忆”等等之类的,行吧,那就先留着,然后这些人都去了哪里了?对,他们去天河购物了…

至于东山口的王府井也因为经营不行,去年闭店了。

然后还是东山口署前路艰难的10号线,感受一下官方这种克制的充满求生欲的发言:

以及广州地铁官微下面的发言:

并不是是说征求民众意见不好,而是这种事情需要专人做专事,大部分民众的眼光真的没有这么长远的,很多人就是跟着人云亦云…

还有就是感觉老广们对旧物的有点过于执着,仿佛无论是什么,旧的就是好的。

我本身也是喜欢老街老巷的人,喜欢偏向于人文的东西,现在住在越秀老城区,我觉得高楼大厦的CBD,都不如我出门在骑楼的商铺里吃个肠粉,然后在周围公园散个步回来听楼下老人家吹水舒服。但是不代表旧的事物就是好的或者说不好的也必须得接纳。不好的地方需要整治的问题需要整治,就比如“落雨大,水浸街”是比较耳熟能详的民谣了,要不做治理,一味“保留历史风貌”,那随便下场大点的雨,我可能得考虑往家里添条船。

下面是我跟一个老广朋友就之前轰轰烈烈的“保护榕树”活动的讨论:

我:榕树根系发达容易破坏路面,又破坏土壤环境,不适合在路边种的吧?而且把榕树移走了也不是说就没了,移走换个公园来种也是可以的啊?

朋友:城市要发展,但是我们也想要保留一点旧城风貌可以怀念

我:这个本来没什么问题,但是不是所有旧的都值得保留啊,辫子裹小脚不是更旧?

然后我们就互相看了对方一眼…

当然这个行动,最后算是各有退步,最后沿江路那一代的榕树得以保留。今年春天黄花风铃木开的正盛的时候,有不少人去洲头咀公园凑了热闹,就是不知道里面有没有当初“保护榕树”的人。

再来说好的方面。

广州是我去过的地方里面感觉民生做的非常不错的城市了。

应该是17年那会吧,同年我去了北上深,上海不太清楚,因为蹭的朋友的地铁卡,但是当我为北京地铁购票需要现金焦头烂额,甚至深圳那个sb只收5块钱纸币的地铁购票机恼羞成怒的时候,那会广州地铁已经能够使用支付宝购票或者刷银联卡等非现金形式进闸了。另外广州地铁15次之后6折的优惠不能更香。广州的硬件条件可能不如其他的一线,但是在惠民便民措施上是真正做到了实处,这也是民众敢于发声的优势

说一个亲身经历的事情,就是我那个街道的垃圾投放点,离我住处要走大几百米,而且跟地铁站不在同一个方向,我每次出门上班需要扔垃圾都非常麻烦。后来有次我需要去街道填表,顺手下楼扔了垃圾,去到街道办的时候忍不住跟工作人员吐槽了几句扔垃圾麻烦,社区工作人员问我住哪里的,我当时回答了,也没有多想。过了一周还是一周多一点的时间,我发现多了一个新的投放点,离我非常近,让我第一次感觉到“哇,原来我意见这么重要的吗?”说实话,真的有爽到……

当然这个事情肯定不能是因为我一个人这么做,肯定有做过调查和走访,但是作为既得利益者,让我有意见可提,有地方可诉求,且我知道我的意见是有人在听的,我感觉我受到了尊重。广州所谓的包容,在我理解就是更包容民众的意见。

所以在这样民意更高的地方,认可他的人会有更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去年5月份广州疫情,当首例病人郭阿婆确诊之后,广州警方主动对接疾控部门开展流调,划重点主动,并不是由上头调配。还因此出动数百名刑警进行流调,这个当时在国内算是首创了。在公安系统大数据的配合之下,流调进行非常顺利,可以说是为控制疫情传播争取到了非常多宝贵的时间。而民众对核酸也很配合,甚至在场核酸的热心市民主动出来维持秩序。

而从疫情开始到结束,市领导都没有出来发声做什么号召。当然不是他们不做事,疫情开始市领导还有相关部门就连夜开会并指定了700页的防控方针,包括不限于产科感染防控指引、儿科感染防控方针、肿瘤等感染性疾病的防控指引(之后别的地方因为疫情爆出来的问题都考虑到了,可以说比较全面了)。他们不是不做事,只是不需要公众面前亮相,在幕后统筹就可以了,这也是基于民众自主性高的情况下建立的,遇到事情,上头做实事制定政策,民众自发推行。

从尊重民意上来说,广州是值得肯定的,我反而不认为是所谓“小政府”思想,但是过于“温柔”同样也会带来问题。我觉得广州需要探索的是如何在民意和执政力度上求一个平衡。

user avatar

我去广州次数很多,但是广州的路有一个最凶狠的地方,就是经常导航失效。

大量的高架桥桥上和桥下导航分不出来,可能你已经走错路半天了,都不知道,最后南辕北辙。

我试过最惨的是和另外一个老哥晚上11点想开车上广深高速回家,结果生生被带上了107国道,最后从国道开回来的……到家都4点了……实在顶不住~在车上睡到中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粤港澳大湾区的广州,作为其中的核心引擎之一,其城市规划自然备受瞩目。然而,如同所有快速发展的城市一样,广州在规划上也并非尽善尽美,一些决策在事后看来,确实存在值得商榷之处,甚至可以说是一些“败笔”。回溯广州的城市发展轨迹,你会发现,为了追求效率和规模,一些规划在早期或许被认为是前瞻性的,但随着时间的.............
  • 回答
    粤港澳大湾区,一个充满活力和机遇的经济板块,同时也是粤语文化的重要腹地。然而,近年来,“粤语在年轻人中吸引力下降”、“普通话强势渗透”的声音不绝于耳,甚至有人担忧粤语的传承面临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广州,作为粤语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近年来在粤语保育和推广方面付出了不少努力。那么,广州的这些举措,能.............
  • 回答
    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一颗璀璨的明珠,其蓬勃的发展和创新活力令人瞩目。然而,任何一座城市,即使是像深圳这样充满活力的增长极,也难免会伴随着一些发展过程中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首先,我们可以看到的是,深圳的 高昂生活成本 这是一个绕不开的现实。这座城市吸引了全国乃至全球的人才,这种强大的人才虹吸效应,.............
  • 回答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提出,对香港来说,与其说是一份机遇,不如说是一次深刻的战略重塑。这份文件并非简单的区域合作蓝图,它触及了香港经济结构、产业发展、人才流动、城市定位乃至市民生活等方方面面,其影响深远且复杂。首先,我们得明白,大湾区不是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它的核心是发挥各个城市的比较优势.............
  • 回答
    要说京津冀为啥没能像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那样,形成大家普遍认同的、高度发达且一体化的城市群,这事儿得从好几个层面捋一捋。首先,咱们得承认,京津冀其实是个有底子的区域,北京是首都,天津是直辖市,河北省的经济体量也不小。但你看长三角,上海本身就是国际化大都市,经济实力超群,再加上苏锡常、杭州、宁波这些经.............
  • 回答
    粤港澳大湾区,对于我们这代年轻人来说,那可不是一个遥远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未来的发展图景。把它想成一个升级版的“升级包”,里面装满了机遇,但也伴随着不小的挑战。首先,最直观的影响就是“机会多到你挑花眼”。想想看,一个区域内汇聚了香港的国际金融、专业服务,广州的千年商都、国家中心城市地位,.............
  • 回答
    在深入解读“深圳先行示范区”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将其置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宏观框架下理解。这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其定位、目的和深远意义。一、 继粤港澳大湾区后提出的“深圳先行示范区”:背景与渊源1. 粤港澳大湾区 (GBA) 的战略定位: 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重大的区域发展战略,其核心目标是打造一个.............
  • 回答
    关于“唐诗宋词大多是用粤语写的”这个说法,在粤西粤语区,尤其是一些对岭南文化有深厚感情的人群中,确实存在这样的声音。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历史、语言、文化以及地域情感等多个维度来探讨。历史与语言的演变:首先,我们得明白“唐诗宋词”的时代背景。唐朝和宋朝是中国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那时候的汉语,或者.............
  • 回答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落地,对于我们上海而言,无疑是一次重要的外部环境变化,我们需要仔细审视它可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这绝非一句“竞争加剧”就能概括的,其影响是多维度、深层次的,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解读。首先,从经济层面来看,粤港澳大湾区的崛起,特别是在高科技、金融和创新创业领域,无疑会吸引一部分原本可能.............
  • 回答
    粤港澳大湾区(Greater Bay Area,简称GBA)是一个极具雄心和影响力的区域发展战略,旨在将广东省珠江三角洲九个城市(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与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紧密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充满活力的经济和创新中心。要全面看待粤港澳大湾区,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
  • 回答
    粤港澳大湾区向港澳青年敞开怀抱:9000余事业单位岗位释放的信号与深层影响最近,粤港澳大湾区向港澳青年开放超过9000个事业单位岗位的新闻,无疑在大湾区内外引发了热烈的讨论。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招聘信息,更是大湾区区域发展战略中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举措。我们要如何看待这个数字背后的多重含义?它又将如何.............
  • 回答
    江西,这片钟灵毓秀的红土地,近年来在区域经济合作的大背景下,其战略取向一直备受关注。在“大湾区”与“长三角”两大国家级战略的辐射带动下,江西何去何从,选择哪条发展路径,成为摆在决策者面前的重要课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江西自身的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以及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等多个维度进.............
  • 回答
    说起粤港澳大湾区,香港人心里其实挺复杂的,这股风吹过来,总让人觉得里头藏着不少事儿,既有希望,也有担忧。首先,很多人会想到的是机遇。毕竟,大湾区这盘棋下得很大,广东省那头发展得风生水起,产业升级,创新科技也越来越厉害。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理论上是能在大湾区发展里分一杯羹的。特别是对于一.............
  • 回答
    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的人们,对于首都北京,其想法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充满了复杂的情感交织。这就像一种远亲见到亲戚,既有血脉相连的亲近感,也因为地域、发展模式、生活习惯的差异,而带上了一层审视的目光。首先,作为国家的政治中心,首都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的人们,无论身在何处,对于北京代表.............
  • 回答
    渤海湾大湾区,亦或是更广阔的环渤海经济区,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坐拥丰富资源的北方经济心脏,近年来其发展潜力备受瞩目。很多人在谈论它时,不免会将其与已经声名鹊起的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经济区进行比较,并预测其未来能否超越。这是一个复杂且多维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剖析。环渤海经济区的现状与优势:首先,我们得.............
  • 回答
    这个问题嘛,确实有人会觉得广府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粤语)好像老是招人白眼,被人拿来比较,甚至有时会感到有点“被针对”的意思。要说为什么,这事儿说起来就比较复杂了,牵扯到历史、文化、社会变迁,还有一些比较微妙的心理因素。我尽量给你掰扯清楚点,不整那些虚头巴脑的,就是说说咱们普通人能感受到的那些事儿。首.............
  • 回答
    要说吴语为啥没粤语那么响亮,这事儿得从头道来,还得掰扯点历史和现实的因素。这不是哪个方言“更好”的问题,而是传播和影响力上的一些客观差异。首先,得看它们各自的“发家史”。粤语的“出圈”之路:机会与出口 地理位置的优势: 广东,尤其是广州,在近代以来就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你看,广州港一直是很重要.............
  • 回答
    广东,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承载着全国最多的人口,也驱动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然而,当我们谈及出版业和文学创作时,似乎“粤地出版社”或“粤籍作家作品”的声量,并没有与其在经济和人口上的地位完全匹配。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现象的背后:并非“不多”,而是“不突出”或“被稀释”?首先,我们得釐.............
  • 回答
    .......
  • 回答
    提起粤语歌,那真是数不胜数,从黄霑的《沧海一声笑》到beyond的《海阔天空》,再到陈奕迅的《十年》,几乎贯穿了几个年代,成了不少人的青春记忆。无论是在香港还是大陆,甚至是海外华人社区,粤语歌都有着极高的传唱度,好多人张口就能来上几句。相较之下,客家话的音乐,似乎就没那么“出圈”了。这并不是说客家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