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香港人如何看待粤港澳大湾区这个国家战略?

回答
说起粤港澳大湾区,香港人心里其实挺复杂的,这股风吹过来,总让人觉得里头藏着不少事儿,既有希望,也有担忧。

首先,很多人会想到的是机遇。毕竟,大湾区这盘棋下得很大,广东省那头发展得风生水起,产业升级,创新科技也越来越厉害。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理论上是能在大湾区发展里分一杯羹的。特别是对于一些在金融、法律、专业服务等领域有优势的香港企业和人才来说,有机会去内地市场拓展业务,或者参与到新的项目里,这确实是个挺吸引人的前景。年轻人也觉得,去了内地,可能更容易找到新的发展空间,接触到更多前沿的科技和产业。

但与此同时,这种“融合”也让不少香港人心里打了个问号。最直接的担忧就是,我们香港自己的特色会不会被稀释?香港之所以是香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制度优势,包括法治、自由的营商环境、独立的司法系统,还有那种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大家怕的是,在大湾区这盘大棋里,香港的独特性会被“同化”,渐渐失去原有的光彩。比如,有些人担心,内地的发展模式和监管方式会不会慢慢渗透过来,影响到香港的营商环境,甚至是日常生活。

再者,就是大家关心的“竞争力”问题。虽然香港在某些领域依然领先,但内地城市的进步速度也是有目共睹的。比如在科技创新方面,深圳等城市已经崛起得非常快。一些香港人会担心,我们有没有足够的优势来保持领先地位?当大量人才、资金涌入大湾区,而香港的经济结构又相对单一,会不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还有就是“人才流动”的问题。一方面,有人希望大湾区能吸引更多内地人才来香港,为香港注入新活力。另一方面,也有不少香港人担心,如果我们自己本地的人才,尤其是年轻人,大量流向内地,会不会造成香港人才的流失?尤其是在一些成本比较高、生活压力大的情况下,内地城市提供的机会和相对较低的生活成本,对一些人来说确实有吸引力。

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也有很多香港人对大湾区是充满期待的。他们看到了国家层面的支持,也相信香港的优势能够与大湾区的其他城市形成优势互补。比如,有人认为,香港可以扮演好“超级联系人”的角色,利用其国际化的视野和网络,帮助内地企业“走出去”,同时也把国际资源“引进来”。一些科技界、金融界的人士,更是看到了与内地同行合作的巨大潜力,希望能够搭上大湾区发展的快车,共同推动一些前沿领域的发展。

总的来说,香港人看待粤港澳大湾区,更像是在一条充满机遇但也伴随挑战的道路上眺望。大家都在努力理解和适应这个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希望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也希望能守护住香港最宝贵的东西。这种心情,不是简单的“支持”或“反对”能概括的,而是充满了审慎的观察和复杂的考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我们来回答是很合适的。

香港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政策是非常重视的,港内各界研究专家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详情可以关注香港贸发局经贸研究官网research.hktdc.com/sc/),同时,香港各界为如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言献策,旨在与内地积极沟通合作,加强大湾区整体的竞争力。

我们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有着如下优势:

1. 对外交通物流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一个经济整体,集中了大珠三角地区主要的机场群和港口群,空运及海运的货物处理量不但领先全国,更在全球排名第一;珠三角还拥有以湾区为中心的放射状铁路和高速公路干网,拥有内外多式交通联动的物流优势。相对中国内地及海外其它地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海陆空综合运输大通道的区位及物流基建优势明显。

2. 上下游产业供应链

广东在全国省市工业增加值和出口均排名第一,而珠三角占广东全省工业增加值和出口比重分别是80%和95%。虽然近年珠三角生产成本上升,但珠三角有物流和产业结构及配套全面的优势,大部分企业仍选择将生产线留在珠三角,并向自动化生产及高产值方面提升。事实上,有已迁往越南北部的企业表示,当地的投资优势之一是能方便对接珠三角的供应链,提高生产效益及降低物流成本。

3. ICT及科研产业集群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动下,珠三角高新产业带已逐渐形成。珠三角高新产业带是由科技部批准的三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带之一,产业带内有6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个省级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个国家软体产业基地,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12个国家「863」成果转化基地和1个国家级的大学科技园。

2015年珠三角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增加值比重分别达53.9%和31.8%,研发经费支出比重达2.7%,百万人口发明专利申请量达1,728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3.33件,技术自给率超过71%。

4. 国际金融及专业服务

相对内地其它城市群,珠三角湾区的独有优势是在「一小时经济圈」内拥有香港这个国际金融中心,集合大量专业服务和国际人才,同时香港的经济和司法体系有别于内地,是跨国企业进入亚洲及中国市场的理想平台。香港是连续多年成为全球吸纳直接外来投资及输出向外直接投资的领先地区。

虽然粤港澳三地的政治体制和法律制度存在很大差别,但通过现有政府合作架构和CEPA、自贸区等合作平台,粤港、粤澳已基本实现贸易自由化,港澳已计划开展自由贸易协议谈判,完成后粤港澳三地将连系成为一个自由贸易区。

同时,香港作为内地引进来、走出去的服务平台,粤港两地产业集群的参与者互相渗透参与的情况已非常普遍,实质已形成一个经济整体。这可以从粤港两地的人员流动、物流运输、资金融通、商业存在及企业投资可见一斑。

三藩市湾区、纽约湾区、东京湾区等发展突出的区域经济体,其共通处是整个地区由多个互动性强的集群组成,而集群内的企业既能互惠发展,同时又共同享有集群赋予的竞争优势。由于这些集群的企业会分布在区域内不同城市,使整个区域的同城化程度增加,整个区域的经济运作因此有必要以一个整体共同推进,包括一些发展策略有必要从整个区域角度考虑,才能保障湾区经济带来的利益。因此国家发改委计划将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是有其必要性。

不过粤港澳大湾区包含粤港澳三个不同的政治、行政和经济体系,与三藩市、纽约、东京等海外湾区,或内地环渤海,长三角等内地湾区不同,在进行整体规划时存在不少障碍。因此在制定规划时不可以过分依赖单一方专家论证分析,而必须要有各相关持分者代表的参与,进行讨论。

以上。

参考文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前瞻及香港的功能》


往期精选:如何看待粤港澳大湾区? - 香港贸发局的回答 - 知乎

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是否会被上海取代? - 香港贸发局的回答 - 知乎

新加坡在过去 10 年里 GDP 赶超香港的原因是什么? - 香港贸发局的回答 - 知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粤港澳大湾区,香港人心里其实挺复杂的,这股风吹过来,总让人觉得里头藏着不少事儿,既有希望,也有担忧。首先,很多人会想到的是机遇。毕竟,大湾区这盘棋下得很大,广东省那头发展得风生水起,产业升级,创新科技也越来越厉害。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理论上是能在大湾区发展里分一杯羹的。特别是对于一.............
  • 回答
    这香港人对内地人用英语交流这件事儿嘛,看法可复杂着呢,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 我就跟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透彻点儿,别搞得跟什么AI一本正经的报告似的。首先,得承认,香港的国际化背景让英语在这里的地位确实不一样。 从小到大,学校教育,街头招牌,甚至是新闻报道,英语都渗透得厉害。 所以,当一个内地朋.............
  • 回答
    台湾人看待香港人的视角,其实相当多元且复杂,不能一概而论。这其中夹杂着历史渊源、政治立场、文化认同,以及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所带来的深刻影响。历史情感与文化连结:首先,台湾和香港在地理位置上都很接近,而且同属于华人社会,彼此在文化上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早年,许多台湾人对香港的印象是充满活力、经济发达.............
  • 回答
    很多人在看到香港的收入数据时,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香港人的人均收入和中位数收入看似不错,但生活成本,尤其是住房成本,却又显得那么惊人? 尤其是在和一些国内一线城市对比时,这种困惑会更加明显。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这个现象,看看背后的逻辑是什么,以及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受。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收入中位数.............
  • 回答
    香港人说自己不是中国人,这背后牵涉到复杂而深刻的历史、文化、政治及身份认同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香港的特殊性以及这种特殊性如何塑造了香港人的集体意识。历史的烙印:殖民时期与“一国两制”的起点香港的现代身份很大程度上源于其殖民历史。1842年《南京条约》签署后,香港岛被割让给英国,.............
  • 回答
    “宁做英国狗,不做中国人”这句口号,在香港社会近年来的某些讨论和群体中出现,确实触动了许多人敏感的神经,也承载着复杂的情感和历史背景。要理解这句话,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对某个国家或民族的绝对排斥,而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可能存在的个体经验、集体记忆、政治诉求以及身份认同的挣扎。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这并非.............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香港身份认同的复杂性,也触及文化与政治交织的敏感地带。要深入理解,不能简单地贴标签,而需要一层层地剥开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香港独特的历史背景。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塑造了香港与内地截然不同的社会制度、法律体系、生活方式,以及一种独特的“港人治港”的集体记忆。在英国统治时期,西方文化以一.............
  • 回答
    这则新闻确实让人揪心,也引发了很多的关注和讨论。作为旁观者,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待这件事。首先, 生命安全至上。无论我们身在何处,生命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得知有游客在异地遭遇如此严重的意外,甚至需要截肢,这首先会让人感到深深的惋惜和同情。想到一个原本美好的旅程,却因为一场意外而变得如此悲惨,这对于.............
  • 回答
    香港政府宣布对2000只涉疫仓鼠进行人道处理,这一决定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尤其是环保人士和动物保护组织对此表达了强烈反对。要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事件的背景: 疫情爆发与防控需要: 事件的起因是香港一家宠物店的仓鼠样本被检测出COVID19阳性。根据当时的理解,CO.............
  • 回答
    张宝华,这位在香港传媒界颇具名气的记者,其对中国人“民智未开”的直率评价,无疑是触动了不少神经,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要理解她的这个观点,需要从几个层面去解读,既要看到她表达时的具体语境,也要理解她背后可能蕴含的观察和思考,同时也要辨析这种评价可能带来的争议和反思。首先,我们得回到张宝华发表此番言论的.............
  • 回答
    最近网上流传着一个说法,说大陆的36名高考状元无一人选择医学,而香港的6名状元却全部投身医学。这个数字挺有意思的,如果属实,确实能引发不少思考。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背后可能藏着些什么。首先,得弄清楚这个数据来源。如果是网友的个人统计,那可能就有点主观臆断了。但如果是有媒体或者教育机构做过相对严谨的调.............
  • 回答
    关于部分港媒抵制“香港方舱医院”一词,并声称此举是为了避免让公众误以为医院是内地援建的,这是一个涉及语言使用、政治敏感性和公共认知的复杂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探讨:1. “方舱医院”一词的起源与演变: 起源: “方舱医院”一词在中国大陆语境中,最广为人知的应用是在2003年SARS疫.............
  • 回答
    香港和广州,同处粤港澳大湾区,地理位置相近,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但香港民众对广州民众的看法,却是一个颇为复杂且多元的话题。要详细说清楚,得从几个不同的层面来聊。首先,不得不提的是文化和生活方式上的差异。香港经过长期的殖民历史,深受西方文化影响,其都市节奏快、国际化程度高,人们普遍讲究效率、注重个人空间.............
  • 回答
    香港,这颗曾被誉为“东方之珠”的璀璨明珠,如今正经历着一段前所未有的复杂时期。要理解香港的现状和未来,需要剥开层层表象,深入探究其背后交织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脉络。现状:重塑与调整中的张力当前香港的状况,可以用“重塑”与“调整”来概括,但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明显的张力。从政治层面看,自《香港国安法》实.............
  • 回答
    香港大专学界发言人邵岚接受外媒采访时声称“不会谴责任何抗议者的暴力行为”,这一表态在香港社会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理解这一表态,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其背后的逻辑、可能的影响以及不同群体对此的解读。一、邵岚的表态及其可能的原因:邵岚作为大专学界发言人,其身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她之所以说.............
  • 回答
    香港一名80后打疫苗抽中千万豪宅的事件,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对此,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如何看待这件事? 幸运的个例,而非普遍规律: 这无疑是一个极度幸运的个例。香港有数百万市民接种了疫苗,而只有极少数人能抽中豪宅。它是一个概率极低的“彩票效应”,就好比你买彩票中了大奖一样,是偶然事.............
  • 回答
    香港学生在毕业典礼上不尊重国歌并被校方赶出现场的事件,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议题,它触及了国家认同、言论自由、校园管理、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价值观冲突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梳理。事件本身及可能的背景:首先,需要了解事件的具体细节。通常这类新闻报道会包含以下要素: .............
  • 回答
    香港发展研究基金向中央建议拨地给香港建立社区,这确实是当前香港社会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其背后牵涉到多重考量和深远影响。要理解这个建议,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深入剖析。首先,这个建议的出发点,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解决香港长久以来面临的土地供应短缺问题。 香港寸土寸金,高昂的房价和居住成本是制约社会发展和民生改.............
  • 回答
    《苹果日报》的文章《有信用者不用支付宝》对大陆信贷状况的解读,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这篇文章的标题就颇具冲击力,直接将“信用”与“支付宝”对立起来,暗示了其对支付宝在中国信贷体系中角色的某种质疑或反思。文章的作者可能想要表达的是,在中国大陆,尤其是在数字化支付和信用体系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像支.............
  • 回答
    陶杰先生将美媒关于“打倒君主制”的文章称为“摧毁西方文明的颜色革命”,并抨击美国民选制度,这一观点在香港乃至更广泛的中文网络世界引起了不少讨论和争议。要理解他的立场,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分析:1. 陶杰先生的核心观点及其可能依据: 对“君主制”的定义与西方文明的联系: 陶杰先生可能并非简单地认为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