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普通人如何辨别新闻的真伪?

回答
辨别新闻真伪,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就像在信息洪流中寻找灯塔,是掌握事实、做出明智判断的关键。这并非易事,需要一些技巧和耐心,但绝非遥不可及。下面,就让我们一点一点地拆解,看看普通人有哪些实用的方法。

第一步:质疑的种子——从标题和来源开始

标题有没有“钓鱼”嫌疑? 很多时候,虚假新闻为了吸引眼球,会用极其夸张、耸人听闻的标题。比如“震惊!XX明星被爆惊天丑闻!”、“XX事件颠覆你的认知!”。如果一个标题让你感到过于震惊,或者承诺了“只有我这里才有的独家爆料”,那就得多留个心眼了。真实的报道,通常会更客观、沉稳。

消息是从哪里来的?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
看看发布平台是什么? 是信誉良好的大媒体(如新华社、人民日报、BBC、CNN等),还是一个你从未听说过的网站?知名媒体虽然也不能保证百分之百不出错,但他们通常有更严格的采编流程和事实核查机制。
警惕“转发”和“分享”陷阱。 很多不实信息,最初可能只是在社交媒体上被随意转发,并没有经过任何核实。当你在朋友圈、微博、抖音等平台看到一条消息,要多想想它是怎么来的,是不是一个可靠的源头在传播。
个人账号和匿名发布的内容要格外小心。 尤其是那些没有实名认证,或者只是一个普通社交账号发布的“大新闻”,其可信度往往很低。

第二步:深入挖掘——新闻内容里的蛛丝马迹

“三要素”原则:谁?什么?何时?何地? 一篇真实的新闻报道,通常会包含这些基本要素。它会清楚地告诉你,是谁做了什么事,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发生的。如果报道含糊不清,避而不谈关键信息,那就要打个问号了。

证据链是否完整? 报道中是否引用了具体的人物、机构的发言?有没有提供官方声明、文件、图片、视频等作为佐证?
核实引述: 如果报道引用了某位专家的观点,试着搜索一下这位专家,看看他是否真的有相关领域的专业背景,以及他的原话是不是被断章取义了。
图片和视频的“魔力”: 别轻易相信看到的一切。现在的技术可以轻易地修改图片和视频。
图片反搜: 你可以在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里使用“以图搜图”的功能,看看这张图片之前在哪里出现过,是否是被用错了场景,或者本身就是经过PS处理的。
视频的细节: 仔细看视频的背景、声音、人物的表情和动作,有没有不自然的地方。一些深度伪造(Deepfake)的视频,虽然越来越逼真,但仍然可能存在一些细微的破绽。

语言风格是否过于情绪化或煽动性? 真实的报道,即使事件本身很严重,通常也会保持一种相对客观、冷静的语调。如果一篇文章充满了“愤怒”、“谴责”、“绝不放过”等极具煽动性的词汇,或者试图激发你的强烈情绪(恐惧、愤怒、仇恨),那可能是在试图操纵你的判断。

逻辑是否自洽? 报道中的叙述是否前后矛盾?事件的发展是否符合常理?有时候,虚假新闻的漏洞就藏在逻辑不通的地方。

第三步:交叉比对——让事实说话

搜索其他可靠来源。 这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如果一件事是真的,那么肯定不止一家媒体在报道。尝试用关键词在不同的、信誉良好的新闻网站上搜索,看看其他媒体是如何报道的。
对比细节: 不同媒体的报道在细节上可能会有差异,但核心事实应该是基本一致的。如果一家媒体的报道与其他所有媒体都截然不同,那就要警惕了。
注意“选择性报道”。 有些信息可能是真实的,但只有一部分人选择性地报道,并将其放大,以此来达到某种目的。

查证事实核查网站。 现在有很多独立的事实核查机构,他们专门负责揭露虚假信息。搜索“事实核查”、“辟谣”等关键词,找到这些机构,看看他们有没有对你正在关注的这条新闻进行过核查。

第四步:反思与学习——提升自己的辨别能力

认识自己的偏见。 我们都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很容易被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信息所吸引,而忽略或排斥相反的信息。有意识地去了解与自己观点不同的声音,并保持开放的心态,这有助于我们更客观地看待问题。

保持批判性思维。 遇到任何信息,都不要全盘接受,而是问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有没有人从中获利?”

持续学习。 虚假信息的制造手段在不断进步,我们也需要不断学习新的辨别方法,保持警惕。

总结一下,普通人辨别新闻真伪的“秘密武器”就是:

1. 来源是关键。
2. 细节是支撑。
3. 多方是验证。

这个过程可能需要花费一些时间和精力,但想想看,我们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换来的是清晰的认知,避免被误导,不参与传播不实信息,这笔账是非常划算的。让我们都成为信息时代的“侦探”,用智慧和理性去穿透迷雾,看到事实的真相。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前记者来说几句。

  1. 先看哪家媒体发布的

传统媒体的可信度远远高于当下流行的自媒体,传统媒体相对保守,爱惜羽毛,珍惜名誉,自媒体往往以点击率为第一要务。


有时候保守点不是坏事,传统媒体的记者,如果受过正规训练,采访时是会对消息进行交叉验证的,而不是随意引用匿名消息,完全不进行核实就发布。当然,现在传统媒体的节操也逐渐在掉...


比较可信的传统媒体包括

  • 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等国家级媒体。

他们可能会说官话、套话,但极少故意造假。敏感问题,他们更倾向于字斟句酌,内有玄机。

像今天的聂树斌案宣判无罪,我第一反应去看新华社,果然,不仅有通稿,还有一篇含金量很高的采访: 最高法:一定要牢记聂树斌案错杀的沉痛教训_手机凤凰网

  • 财新、澎湃、财经、新京报、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等全国一线媒体。

重大新闻时,这些媒体的记者往往冲在一线,能够第一时间拿到料。可能有些人会污名化「南方系」,但新闻业界基本不会这么看。(不用喷我,可以问做媒体的朋友)

  • 地方一线媒体。如各地的党报、都市报、电视台。

他们在报道地方新闻时有优势,尽管可能会报喜不报忧,但主动造假的可能性不大。人要脸,树要皮,他们要在当地长期发展。

  • 国外一线媒体,纽约时报、CNN、路透社、BBC等。

他们会更加严格。撇除政治偏见来说,他们的新闻操守基本可以让人放心。最奇葩的当属《纽约客》杂志,记者采访了还不算,专门有个编辑,会对记者采访的重要人物,逐一电话核实,问你究竟有没有说过文中那句话?

钱钢:我接受了《纽约客》的核查


2. 信息源


简单说,就是新闻中的关键信息是谁提供,采访了谁?


做记者,首先强调的是去现场,找到关键人物。比如说罗尔救女事件中,最关键的当然是罗尔本人。前天记者们基本都在疯狂找他。梨视频和北青的报道,因为有直接采访罗本人,掌握了房产等核心信息,转发率很高。


如果我们到不了现场,接触不到罗尔本人,我们可以去看看罗尔的公号,推手「P2P观察」的公号。至少比我们看二手信息好。


另外,官方的信息源特别重要。像深圳市儿童医院和深圳市民政局的两份说明,基本上厘清了事实。如果你仔细,他们的表达也很有技巧,没有直接指责罗尔,避免了参合纠纷。


其实在官方说明出来前,一份由微博@白衣山猫 发布的,号称是来自于深圳社保局的医疗费用清单,传播特别广,我也一度转发,因为看起来很真实。


经知友提醒,我去查,深圳社保的官方渠道(网站、微信、微博)都没有发。下午时分,澎湃新闻发消息,深圳官方说那份费用清单不实。卫计委:网传白血病女童治疗费及医保比例数据不实_网易新闻


事后对比来看,那份清单倒不是伪造,只有时效性有问题,没有涵括全部的费用,而且语言过于激烈,不适合官方发言。我的个人猜测是:这份清单只是份官方的草稿,提前泄露了。


无论如此,这也给了我一个教训。一定要去找核心信息源,不要找二道贩子。


那天疯狂的「胡医生朋友圈截图」更是类似,发言者身份难以核实,并非罗一笑主治医生,只是听说。即便他的话是真的,严肃的新闻报道也不能引用的。




3.专业度


毫无疑问,在一些专业问题上,大众媒体的记者的专业素养是不够的,他们一般是求助专家。


这时候,作为读者,你可以留意,这个专家的头衔是什么?是野鸡专家还是正规的研究人员?一般来说,后者不会有太大问题。当然,不同专家观点不同,所以我一般做法是采访两个,以进行平衡佐证。


这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记者理解、转述错误。有些严谨的记者,会将专家采访内容,交由受访者核对。


要承认,有些记者同行喜欢偷懒,没有直接采访专家,在网上搜一搜专家之前的言论,就写进新闻报道,这样容易出错,也败坏了行业名声。


其实遇到专业问题,也可以搜搜知乎嘛。更专业一点,可以搜搜中国知网,用论文比对。




大概就是这样,大家如果有疑问,我会在评论里回答,撕逼就算了。

user avatar

谢邀。

不可能。


新闻是一种独特的内容产品;

在我朝,发布新闻需要有许可证;

在网上、电视上、广播上、报纸上、书上发布新闻,需要不同的许可证;

发布新闻的主体需要接受国家指导、监督、管理。因此我朝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私营新闻机构;

各地的指导主体也会严重影响新闻“风格”,接受北京指导的和接受上海指导的就不一样;

接受中央指导的和接受部委指导的也很不一样;

即使是同一家媒体内,各个内容板块之间也会有不同的指导方向,形成不同的“风格”。

打住打住。


普通人连新闻和信息都分不清,怎么往下走?

很多大家以为是新闻机构的组织,其实在行业内只能算是个媒体公司,因为他们连新闻采编权都没有。他们只是对已经确定可以发出去的新闻做点二次加工而已。

这些媒体公司没有限制,所以反而能轻松形成很鲜明的特点。但因为不能发布新闻,所以特别喜欢暗示受众:我是一家正规新闻机构。

你是个P,你敢改内容吗?

至于那些经常自行采编发布新闻的体育、娱乐、游戏类媒体,其实都是在灰色地带待着。需要管,随时可以收绳。

这背后有一整套管理机制,要想讨论我朝的新闻现状和新闻机构,必须要搞懂这套机制。理解机制,才能理解各种新闻背后的意图,才能把各种缺失的部分拼凑在一起。

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会说假话,只是说一部分真话罢了。所以理解我朝新闻,常常就像在做拼图游戏。

这对普通人来说太难了。


很多媒体老油条,都有自己的一些小技巧来交叉确认,也有丰富的从业经验来嗅出风向变动。

但就普通人而言:

老老实实看央媒吧。别的消息渠道,姑妄听之。

user avatar

前面的知友也提到啦,普通人辨别信息真伪的确困难。

小管家这里想补充的是,为了避免知友们受到不实信息的误导,知乎目前做的一些努力和尝试,也欢迎知友们提供相关建议~

内容标记,阻断不实信息流通

当前对于不实信息的发现渠道,主要是知友举报和策略识别后人工审核。

对于存在不实信息的内容,管理员会依据内容的类型,进行不同的标记。被标记内容将不会被系统推荐给其他知友,不可使用「内容自荐」等权益。

例如,「无可靠信息来源」会被标记在未经充分论证、可能对他人产生误导的内容上。

问题:中国的婚姻法有没有对家庭主妇足够保护?
不实内容:全职太太是出轨率最高的群体。

还有「内容真实性存疑」标记,通常会被打在不符合既定事实的事件,或编造个人经历的内容下。

问题:脑控真实存在吗?
不实内容:是真实存在的。我也被脑控了,如果你觉得自己心里说话被别人听见其实都是被脑控了。

此外还有「可能包含事实错误」、「可能包含争议观点」、「可能包含医疗建议」等针对不实信息的标记,来保护知友们。

小管家理解知友们的创作风格各有不同,但是希望能尽可能不会误导到他人~

危及人身安全的不实内容,严格处理

总体来说,只要是可能危害到知友们生命财产安全的不实内容,不论内容类型属于哪一种,一经发现就会被删除,从严处理。例如:

癌症不怕,对症治疗是关键,草药拌***即可修复。神奇药丸,疗效多多。

此外,根据帐号发布不实信息的频率、危害程度、发布次数,管理员还会对帐号采取不同程度的禁言处罚。

开放「不实内容」举报入口

一方面,小管家希望知友们不要发布、传播没有确切依据,或者存在事实错误等内容;另一方面,如果知友们恰巧发现了此类信息,欢迎随时进行举报。

普通人很难在所有领域都保证专业性,准确分辨新闻真伪,但小管家相信依靠社区的力量,一定可以缩小不实内容在知乎的生存空间。

相关阅读:

user avatar

基本带有惊、吓、叹的可信度都不高



比如吓到了

惊呆了

具体还是评论区精彩

具体还是评论区精彩

具体还是评论区精彩



看完后别忘记回来点赞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