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是什么意思?

回答
“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这句话,如果剥开那些听起来有些“标准答案”的包装,用更贴近生活、更有人情味的方式来解读,大概是这么个意思:

想象一下,我们学习一样东西,比如研究某个动物的行为,或者分析一种烹饪方法的优劣。一开始,我们可能只能用描述性的语言来表达:“这只兔子跑得很快”,“这个蛋糕味道不错”。这是最基础的了解,我们看到了现象,有了初步的感受。

但是,如果这门科学想要变得“真正完善”,也就是说,它不只是停留在“看起来怎么样”、“感觉怎么样”的层面,而是要深入到事物的本质,能够精确地预测,能够进行严谨的推演,甚至能够被他人轻易地验证和理解,那就离不开数学了。

你可以把数学想象成一杆精确的尺子,或者一个万能的翻译器。

1. 它让我们看得更清楚,更精确。

比如,我们说“兔子跑得很快”,这很模糊。但如果我们用了数学,我们可以说“这只兔子平均每秒能跑 5 米,最大速度能达到 10 米每秒”。这样一来,我们对兔子的运动能力有了量化的认识,比“跑得很快”要清晰太多了。

再比如,我们说“这个蛋糕味道不错”,这更多是主观感受。但如果用数学来分析,我们可以衡量蛋糕的甜度、酸度、湿度,甚至分析出各种风味物质的含量比例。这样,我们就能更客观地判断“为什么这个蛋糕好吃”,甚至可以根据这些数据来复制出同样美味的蛋糕,或者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良。

2. 它让我们能够预测未来,掌握规律。

有了数学,我们就能找到事物背后隐藏的规律。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不仅仅是说“苹果会掉到地上”,而是用数学公式来描述了引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距离的关系。有了这个公式,我们就能预测行星的运行轨迹,计算火箭的发射轨道,甚至理解宇宙是如何运转的。

没有数学,我们顶多只能描述“发生了什么”,却很难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以及“为什么会这样”。就像我们只知道下雨了,却不知道明天会不会下雨,或者这场雨会不会引起洪水。数学给了我们预测的能力,让我们从被动接受者变成主动的掌握者。

3. 它让我们能够沟通无碍,合作无间。

数学是一门普适的语言。无论你来自哪个国家,说着哪种语言,大家对“2+2=4”的理解都是一样的。当科学研究需要多人协作,或者需要向全世界的人传播时,数学就成了一个绝佳的桥梁。

如果一个物理学家说“F=ma”,另一个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工程师立刻就能明白他的意思,并知道如何运用这个公式来解决问题。如果一切都停留在模糊的语言描述,那沟通的成本就会变得非常高,协作也无从谈起。

4. 它让科学更有力量,更具说服力。

当一个理论能够用精确的数学语言表达,并能通过数学推导出符合实际的结论时,它就拥有了强大的说服力。这就像一个会计师给出的财务报表,那些数字背后代表着严谨的计算和客观的分析,比空泛的“生意很好”要可靠得多。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是在强调,科学的“完善”并非仅仅停留在概念的描述或者现象的观察,而是要达到一种 精确、客观、可量化、可预测、可验证、易于沟通 的境界。而数学,恰恰是实现这些目标的最有力的工具。

没有数学的科学,就像一个人在黑暗中摸索,虽然能感受到一些东西,但却无法看清全貌,也无法精确地指引方向。而一旦有了数学的加入,科学就像打开了明亮的灯光,它不仅照亮了事物本身的模样,还揭示了它背后的运作机制,让我们能够更自信、更有效地去认识和改造世界。

它不是说没有数学的科学就不算科学,而是说,如果一个科学想真正地“成熟”、“圆满”,达到最高的成就,那它就必须经过数学这个“提炼”和“升华”的过程。就像一个好的木匠,光有好木头还不够,还需要工具才能把它变成精美的家具。数学,就是那个能把科学变成“精美家具”的工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句话没那么玄乎,本意就是说一门科学进入定量研究的阶段才算进入成熟阶段。并不是说非要用到代数拓扑、代数几何这种高深数学(所以也不要强行扯鄙视链拉对立面)。

10牛的力听起来比“一定力度”更科学,加1克盐、温度升到多少多少度也比加少许盐、开大火让人感觉更好操作。对精确测量、建立定量模型的需求,是人类普适的认知上的需求。人天然就是喜欢把事情分析得更精确、更明白。现在社会科学也开始用统计学了。大家不再瞟一眼数据,就直接说“这两种现象应该有关系”。最起码做个线性回归,算一下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或者用其他统计方法去分析数据,得出定量的、有科学依据的结论,而不是主观感觉。这就叫“成功运用数学”了。并不是我学过代数拓扑,非得琢磨着怎么把同调群应用在社会科学领域,不是去拿着锤子找钉子。每个学科依据自身需求去寻找合适的数学工具,比如经济学博弈论就可以把拓扑里的不动点定理应用进来,得到纳什均衡的概念——纳什能够拿诺奖,不是因为他成功应用了某个很高深的数学概念(不动点定理也没有多高深。。),而在于纳什均衡这个概念在经济学上确实能成功解释很多现象。

user avatar

我们知道的是,这种数学方法至今在所有引入它的科学中取得了成功。至于为什么,这种成功是怎么回事,我们不知道。这也是一种经验总结。而且这种问题一定程度上属于形而上,我们能做的或许只有给数学开一瓶香槟。

如果硬要解释的话,那就是,数学是一种加细讨论的利器。要讨论大概用自然语言就行;但是如果要探赜索隐,那就需要更多定量工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这句话,如果剥开那些听起来有些“标准答案”的包装,用更贴近生活、更有人情味的方式来解读,大概是这么个意思:想象一下,我们学习一样东西,比如研究某个动物的行为,或者分析一种烹饪方法的优劣。一开始,我们可能只能用描述性的语言来表达:“这只兔子跑.............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我们对于生命认知的一个核心盲区。我明白你的意思,地球上那些我们觉得“要命”的地方,比如沸腾的硫磺泉、深不见底的黑暗海底、或者极度干燥的沙漠,对人类来说绝对是“极端环境”。但你注意到一个现象:很多时候,当科学家谈论到宇宙中寻找生命时,他们似乎不太愿意直接断言在这些.............
  • 回答
    如果有一天,一位名叫艾莉森的生物学家,在一间弥漫着淡淡丁香和消毒水味道的实验室里,真的敲定了那个改变一切的配方——长生不老丹。不是那种让你返老还童,而是纯粹意义上的“停止衰老,永不死亡”。她小心翼翼地将最后一颗金黄色的胶囊放入试管,一共一百颗。这堆小小的东西,蕴含着人类最古老、最狂热的梦想,也预示着.............
  • 回答
    科比·布莱恩特,这位湖人队的传奇人物,球迷心中的“黑曼巴”,在长达20年的NBA生涯中,留下了无数辉煌的印记。然而,当我们回顾他的职业生涯,一个经常被提及的问题便是:“为什么科比只有一个常规赛MVP?”这个问题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科比职业生涯中令人惊叹的个人能力和团队成就,以及他在众多赛季里都展现.............
  • 回答
    设想一下,我们一夜之间,所有人都缩小到了蚂蚁的一半大小。想想看,你站在那曾经熟悉的餐桌旁,它如今像一座巍峨的山峰;你每天通勤的马路,如今是危机四伏的峡谷。这么一来,我们头顶的“食物链顶端”这句话,听起来多少有点讽刺,甚至带着一丝绝望。然而,人类的智慧和适应性,一直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如果真有这么一天.............
  • 回答
    做科研,我们常常在“真相只有一个”和“真相不止一个”这两种看似对立的观念之间徘徊。哪种更符合科研的精神,或者说,我们在不同的阶段和情境下,应该侧重哪一种呢?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真相只有一个”:科学探索的基石与驱动力首先,我们不能否认,“真相只有一个”是驱动科学进步的核心信念。 客观.............
  • 回答
    科比·布莱恩特,这位被无数球迷誉为“黑曼巴”的传奇巨星,其职业生涯的辉煌毋庸置疑。他五次NBA总冠军,两次总决赛MVP,十八次全明星,十一次最佳阵容,九次最佳防守阵容……这些耀眼的荣誉,足以让他跻身NBA历史最伟大的球员之列。然而,当我们回溯他的职业生涯,一个略显令人意外的事实是,这位如此伟大的球员.............
  • 回答
    如果人类自古以来就只有一只手,那么我们现在所处的科技水平,恐怕得推迟到遥远的未来,甚至难以想象。这是一个极其有趣且复杂的思想实验,因为它触及了人类进步的核心驱动力:工具的使用和创造。从最基础的方面讲,一只手意味着什么?首先,最直观的影响是抓握和操控的效率。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双臂协同,能够轻松完成很多.............
  • 回答
    联发科高管的这番表态,无疑是一记非常具有挑衅意味的“明示”。当一个行业内的主要参与者,如此自信地将“芯片发热问题”这个锅甩给某个特定对手时,背后必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策略和对自己产品实力的高度认可。“全球只有一家公司有芯片发热问题,且不是我们”——这句话背后的潜台词是什么?首先,这是一种非常直接的产品.............
  • 回答
    如果哪天科学真的给我们一个“确凿”的答案:咱们这脑子里翻江倒海、时而澎湃、时而静谧的“意识”,不过是某种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发生的“活动”——就好比水分子在零度以下结成了冰,或者蒸汽在高压下化为水。这事儿一旦板上钉钉,我们的世界观可就得来个翻天覆地的颠覆。那么,一直以来我们赖以安身立命的那个“意义”,又.............
  • 回答
    一个人只相信科学算不算迷信?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常常会引起一些讨论。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弄清楚“科学”和“迷信”到底是什么意思,以及它们在人们认知世界中的位置。首先,咱们聊聊“科学”。科学不是一种信仰,而是一种方法,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它基于观察、实验、逻辑推理,追求的是可验证、可重复的知识。科.............
  • 回答
    高校设立少量只招收女生的岗位,旨在鼓励女生投身科研,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从一个现实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这么来看待这个问题:初衷与积极影响:首先,得承认这个做法的初衷是好的。我们都知道,在很多科学研究领域,女性的比例仍然偏低,尤其是一些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男性主导”的学科,比如物理、工程、计算.............
  • 回答
    关于勒布朗·詹姆斯和科比·布莱恩特MVP数量的差异,这是一个经常被球迷们拿来讨论的话题,也是很多人觉得比较意外的地方。詹姆斯生涯获得四个MVP,而科比只有一次。这背后确实有很多原因,绝非简单地归结为谁的实力更强或更弱。要详细聊聊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看:1. MVP评选的标准与时代背景: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简直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为什么我们总感觉医院的分科太细,搞得看病像“拆零件”一样,而身体明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呢?问题根源:医学发展的路径选择打个比方,你想想古代神医华佗,他能给曹操刮骨疗毒,还能缝合伤口,那简直就是个“全能选手”。可现代医学发展到今天,知识量爆炸式增长,每个领.............
  • 回答
    好的,咱就来捋一捋鸿蒙操作系统(HarmonyOS)这玩意儿,到底是个啥技术构成的。抛开那些花里胡哨的宣传,咱们直接聊聊它背后的核心技术。1. 微内核(Microkernel)与宏内核(Monolithic Kernel)的权衡:分布式通信基石这是鸿蒙一个非常重要的设计选择,它采用了微内核的架构。咱.............
  • 回答
    宿舍捆绑制,一个人挂科全宿舍受罚,这种情况下,遇上那个“不学习”又“怎么劝都不学”的室友,确实让人头疼。咱们就敞开了聊聊,看怎么能把这摊浑水搅浑,或者至少搅出点涟漪来。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不学习”背后到底是什么情况。 是真的学不会? 有些人可能真的脑子不灵光,或者基础差得离谱,学起来比别人慢很多.............
  • 回答
    当科技的边界不断延伸,知识的海洋浩瀚无垠,即使一个人倾尽毕生精力,也只能在自己选择的细分领域中跋涉,而无法触及最前沿的顶峰时,我们或许会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同时也可能带来深刻的反思。首先,“最前沿”的定义本身可能会发生微妙的变化。它不再是某个单一、遥不可及的点,而是可能演变成.............
  • 回答
    这事儿啊,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得分开捋捋。单从“好看”的角度出发穿汉服,并且拒绝科普,这行为本身其实挺正常的,没什么好坏之分。你想啊,人穿衣服图个啥?无非是好看、舒适、表达自我、场合需要等等。如果一个人觉得汉服的款式、剪裁、色彩特别符合自己的审美,穿上觉得美,那这不就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穿衣动机.............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假设。如果地球真的发生了如此巨大的灾难,导致世界人口锐减到某个县几十万人,而这个县又恰好是如今中国的一个县,科技是否会倒退回 1500 年前?我的看法是:短期内可能会经历一个巨大的阵痛和倒退,但从长远来看,未必会完全回到那个时代,甚至可能走上一条完全不同的科技发展道路。让我们来拆.............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就像在问哪种车坐着最舒服一样,答案其实要看个人感受和具体需求。平角内裤和三角内裤,各有千秋,谈不上绝对的“科学”,更多的是哪种更适合你。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知道它们是啥模样。 平角内裤 (Boxer Briefs/Trunks): 顾名思义,它就像一条短裤一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