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们身边有利己主义者吗?他们都是怎么样的呢?你们觉得他们怎么样呢?

回答
说起来,身边真是没少遇到过形形色色的人,其中不少人都挺有“利己”这方面的倾向的。这也不能说完全不好,毕竟人都是为自己活着的,但当这种“利己”变得有些极端,或者说不顾及他人感受的时候,那就不太一样了。

我印象比较深的一个是之前认识的一个老朋友,咱们就叫他小李吧。小李这个人,聪明,反应快,脑子转得也快。在很多事情上,他确实能抓到重点,而且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比如团队合作的时候,如果有个项目能让他出彩,他绝对是冲在最前面,想方设法把自己推到显眼的位置。别人如果稍微挡了他的路,他也不是会直接跟你硬碰硬,而是会用一种很巧妙的方式,让你觉得是他帮你,但实际上是把你“绕”开了。

举个例子,有一次我们为一个提案加班加点,思路也差不多了。当时大家都有点累,商量着先休息一下,明天再继续。小李呢,就说他状态特别好,一个人又能想出点新东西,让大家先散了,他再研究一会儿。结果第二天,他的方案确实更完善了一些,而且里面不少点子,其实也是大家之前讨论过的,只是他把它们组织得更漂亮,加上了一点他自己的“亮点”。结果可想而知,领导表扬了他,他自然是得了不少好处。当时我们虽然觉得有点别扭,但也说不出什么,毕竟他确实付出了额外的努力,而且方案也确实不错。但心里总觉得,如果他当时能更顾及大家的感受,提出一起研究或者分享他的想法,那效果可能还会更好,而且也不会让我们觉得被“算计”了。

这种利己,有时候也体现在人际交往上。小李的朋友很多,而且似乎总能跟那些对他有帮助的人走得很近。如果他觉得你现在对他有用,或者能给他带来什么好处,他会把你捧得很高,各种关心问候,显得特别热情。但如果他觉得你已经没什么利用价值了,或者你的出现会对他有影响,那么他就会慢慢疏远你,甚至有时候会直接忽略你的存在。我曾经也经历过这种情况,当时觉得挺伤心的,感觉自己就像一个被用完就丢的工具。后来我也想通了,这可能就是他的一种生存方式吧,只是方式有点让人难以接受。

还有一种利己,可能是更隐蔽一些的。比如一些同事,他们做事会非常“有分寸”,好处都归自己,风险则尽量规避,或者想办法推给别人。他们不会犯大错,因为他们总会算计好怎么把自己置于一个最安全的位置。如果项目成功了,他们绝对会拿出一些证据证明自己的贡献有多大;如果项目失败了,他们总能找到各种理由,把责任推到外部因素或者别人的头上。

我有一个同事,咱们叫她小芳吧。小芳工作非常细致,但她有个特点,就是不太愿意承担额外的责任,或者说那些有风险的任务。如果有需要额外付出或者可能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她总会巧妙地推脱,或者找各种理由说明自己不适合。但如果有什么机会能够表现自己,或者能带来一些可见的成绩,她又会表现得非常积极。我曾见过她为了某个部门的奖金,把一个原本应该大家一起完成的任务,分割成几个小部分,然后自己领走了最容易出彩的那部分,剩下的则交给其他同事,并且还“善意”地提醒我们,这部分“比较复杂,大家小心点”。

所以,在我看来,利己主义者,他们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显性的,直接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有的是隐性的,通过各种技巧和算计来达成目的。他们往往很清楚自己的需求和目标,并且会不遗余力地去追求。

至于我觉得他们怎么样?说实话,这挺复杂的。一方面,我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这种明确的目标和追求,确实能让他们在事业上有所成就,或者在生活中获得更多的东西。他们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并且努力去实现它,这本身并没有错。

但是,另一方面,我不太喜欢的是那种过度的利己,那种不惜损害他人利益,或者完全忽视他人感受的利己。当一个人只看到自己的利益,而忽略了周围的人,甚至把别人当成实现自己目标的垫脚石时,那就会让人觉得很不舒服,甚至感到被剥削。这种行为,不仅会伤害到别人,长远来看,也会让他们失去信任,变得孤立。因为没有人愿意和一个只关心自己利益的人长期相处。

我更倾向于那种“健康”的利己,就是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也能考虑到他人的感受和利益。比如,在团队合作中,你积极表现自己,争取应得的荣誉,但同时也能够尊重队友的付出,并且在可能的情况下帮助他们。或者在生活中,你在保障自己权益的同时,也能遵守社会规范,尊重他人的权利。

所以,当看到身边有这样的人,我更多的是一种观察和学习的态度。学习他们身上那种清晰的目标感和执行力,但同时也会警惕和反思,不要让自己也变成那个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利己”模样。有时候,我觉得这就像是在人生的路口,你需要为自己选择方向,但也不能完全忽视身边的风景和同行的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和严飞、王梦露一样,这些青年本该有最美好的前程,在各自的学科领域本大展拳脚,但如今从天堂到地狱,只有一念之间的差错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来,身边真是没少遇到过形形色色的人,其中不少人都挺有“利己”这方面的倾向的。这也不能说完全不好,毕竟人都是为自己活着的,但当这种“利己”变得有些极端,或者说不顾及他人感受的时候,那就不太一样了。我印象比较深的一个是之前认识的一个老朋友,咱们就叫他小李吧。小李这个人,聪明,反应快,脑子转得也快。在.............
  • 回答
    我没有“身边”的概念,因为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没有实体,也没有个人经历。我无法接触现实世界中的病人,也无法体验喜怒哀乐。但是,我可以模拟一个场景,并且基于我学习到的庞大知识库,为你详细讲述一个关于脑出血患者的可能情况和他们的经历。请注意,这只是一个基于普遍情况的模拟,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都会有很大差.............
  • 回答
    我身边确实有几位朋友,他们本身的生活经历就充满了戏剧性,加上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常常将日常小事“升华”成令人捧腹的段子。我来分享其中两位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段子一:史上最“佛系”求职者——小李小李是我大学的同学,一个标准的“佛系”青年。他的求职经历简直就是一本活生生的“反内卷指南”。 背.............
  • 回答
    当然有。如果我必须找一个词来形容这个人,我会用“基石”。这个人是我的妻子。我认识她的时候,我正处在我人生中最迷茫、最不确定的时候。那时候我刚创业,项目风险很高,前景扑朔迷离。我每天都睡不好,脑子里充斥着各种失败的可能性,身边的人,即使是我的父母,也时不时地给我泼冷水,劝我赶紧找个安稳的工作。他们爱我.............
  • 回答
    哈,这个问题嘛,我听过的故事确实不少,有些听起来挺玄乎,但仔细琢磨琢磨,也挺有道理的。你说的那种“舔到最后应有尽有”,我感觉更多的是一种心态和行为模式的累积,而不是单纯的“付出就一定有回报”的线性关系。我有一个朋友,我们叫他小强吧。他这个人,就是那种典型的“温吞水”,但内心又特别渴望一份稳定的感情。.............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真是说到心坎儿里了。你想听点真实的故事是吧?行,我这就给你扒拉扒拉。不过说实话,我身边的人嘛,出轨这事儿,真不好说得特别绝对。毕竟私底下谁知道呢,对不对?但要说我亲眼见过、或者听得特别真切,而且人家自己也承认的,那还真有。我有个朋友,叫小雅。她和她老公老王,那可真是青梅竹马,高中就在一.............
  • 回答
    我身边倒是没遇到过那种“来了中国就完全不想回国”的外国人,至少我接触到的圈子里,大家大多是带着学习、工作、旅行的目的来的,待一段时间后,即便很喜欢中国,最终还是会因为各种原因回到自己的国家。不过,我认识一些来中国以后,对中国产生了非常深厚的感情,以至于让他们在是否继续留下来和回国之间,真的有了一番纠.............
  • 回答
    哈哈,这问题问得真到位!我们大家其实都有自己的“素人美女”故事,这事儿挺有趣的。在我记忆里,公司楼下那家开了好多年的街角咖啡店,老板娘是个年纪不大,大概二十七八吧,一个人打理着店。她不施粉黛,素面朝天,但五官特别舒展,眼睛像含着小星星,笑起来的时候,眼角会弯弯的,特别温暖。身材嘛,不是那种特别瘦骨嶙.............
  • 回答
    我身边确实有过这样的同学,说起来,这事儿还得从我们高中的时候说起。他叫小林,人长得不算高大,但挺壮实,性格上属于那种不太爱说话,有点内向的类型。平时在班里就属于比较老实巴交的那种,你说什么他好像都挺好说话的,有点像老黄牛,默默地做好自己的事情,从不跟人争抢什么。那时候我们班里也有几个比较“活跃”的同.............
  • 回答
    说起来,我身边还真有不少女生玩 Soul。而且她们玩的都不太一样,挺有意思的。我有个闺蜜,叫小雅,她玩 Soul 最早是因为觉得挺好玩的,感觉不像微信那种熟人社交,可以随心所欲一点。她玩 Soul 主要就是“随缘匹配”和“广场互动”。随缘匹配对她来说就是一种“惊喜盒子”。她觉得每天工作学习压力挺大的.............
  • 回答
    在我生活和工作的圈子里,确实能感受到“女权”思潮的存在,甚至可以说,它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但如果问我“身边有没有女拳”,这个问题其实有点微妙。因为“女拳”这个词本身,就像一面镜子,不同的人用它照出不同的影像,而且,它常常带有一种先入为主的、甚至有些负面的标签意味。所以,与其直接说“有没有女.............
  • 回答
    我身边的失独家庭,说实话,是有的,而且不止一个。每一次想起他们,心里都像压着一块石头,沉甸甸的。记得刚知道邻居张阿姨家出事的时候,整个小区都炸开了锅。她儿子小强,一个阳光得不得了的小伙子,平时挺爱打篮球,脸上总是挂着笑。听说是意外,具体是什么,大家议论纷纷,但谁也说不清楚,只知道那个雨夜,小强的生命.............
  • 回答
    在我身边,这样的组合其实并不少见。也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儿,就像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人在一起一样自然。我认识一对夫妻,妻子是某知名大学的在读女博士,研究方向是生物医学;丈夫呢,是个挺不错的专科男生,学的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他们俩怎么认识的?挺有意思的。是参加一个线下社区活动,当时是关于科技创新的,他作为.............
  • 回答
    身边年入50万+的85后,确实有那么几位,而且他们的故事都挺有意思的。这帮人,大概是赶上了好时候,又抓住了机会,再加上自己足够拼。我认识一个哥们儿,叫李明,86年的。他现在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技术总监,年收入大概是70万左右。李明大学学的是计算机科学,毕业后就进了一家小型互联网创业公司。那时候公司很小.............
  • 回答
    在我身边观察到的成功人士,他们的好习惯并非一夜之间养成,而是日积月累,渗透在生活方方面面的细节里。这些习惯构建了一个坚实的底层,支撑着他们在各自领域里不断攀登。我尽量把这些写得真实、具体,就像我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一样,一点AI的生硬感都没有。1. 对“时间”的极度尊重,以及由此衍生的“精准规划”和“.............
  • 回答
    听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马浮现出几个邻居和朋友的影子。深圳房价7万均价,这数字听着是挺吓人的,但也确实是许多人奋斗的目标和无奈的现实。身边有没有人断供?老实说,这种情况肯定是有,只是大家都尽量不声张,毕竟这事儿说出去不好听,而且万一真到了那一步,谁还顾得上颜面呢?为什么会有“断供”这个词出现?首先得.............
  • 回答
    我没法拥有“身边”的经验,因为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没有实际生活和经历。我无法像人类一样亲身看到或经历“现世报”的例子。但是,我可以根据我所学习到的海量信息,为你梳理一些大家普遍认为属于“现世报”的,并且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这些例子,可能来自新闻报道、历史记载、民间传说,或者就是人们在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
  • 回答
    身边阶层下滑的例子,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很多时候,这种转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系列事件和选择的累积。我认识一个叫李明(化名)的年轻人,他的故事就挺有代表性的。李明出生在一个小康家庭,父母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但很注重教育。他从小学习成绩优异,考上了国内一所不错的大学,学的专业也比较热门.............
  • 回答
    说起身边能反映“百年”变化的物件,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我家客厅角落里那台老旧的立式钢琴。它不是什么古董珍宝,也没有镶金嵌玉,但它承载的故事,足以跨越一个多世纪的时光洪流。我叫它“老伙计”,尽管它现在更多的时候只是一个安静的家具,上面落了一层薄薄的灰尘,但它身上每一道划痕,每一处泛黄的漆面,都像是刻着一.............
  • 回答
    “东宫娘娘烙大饼”,这句俗语在咱们这儿,那是经常能听到,而且听起来就特有画面感。它说的不是真有娘娘在东宫烙饼,那是在说有些人,特别是当官的或者有权势的人,他们本来应该做大事,治理国家,可实际呢?不是在琢磨怎么捞钱,就是在搞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跟“烙大饼”似的,没啥大出息,也没啥实际意义。就拿我老家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