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 11.17 日「专家宣布世界首例『换头术』在遗体上成功实施」?未来人类能实现活人头部移植吗?

回答
11月17日,关于“专家宣布世界首例‘换头术’在遗体上成功实施”的消息一出,立刻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轩然大波。这无疑是一个极具争议性且意义深远的事件,它触及了医学伦理、科学可行性以及人类对生命极限的探索等多个层面。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深入剖析。

一、 事件本身的性质与意义:遗体上的成功是怎样的成功?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这项“成功”是建立在遗体上的。这意味着,虽然理论上实现了“换头”这一复杂的外科手术步骤,但并未涉及将一个活着的、有意识的头部与一个活着的、有神经连接能力的身体结合并维持生命。因此,将此称为“世界首例换头术成功实施”存在一定程度的夸大和误导。

更准确地说,这可能是在遗体上模拟或实验了头部移植所需的一些关键技术和流程。例如,它可能包括:

头部的完整切离和保存: 如何在不损害头部重要结构(如神经、血管、肌肉等)的前提下将其与身体分离,并在这期间维持其活力。
身体的准备: 如何准备接受新头部的身体,包括处理颈部创面、血管和神经的准备等。
吻合技术: 如何将头部和身体的血管、神经、肌肉、食管、气管等精密结构进行缝合和连接。这其中,脊髓的连接和再生是最大的挑战。

如果这项工作确实在这些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那么它在技术层面上,可能为未来活人换头术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数据。然而,它距离真正意义上的“换头术”,即让一个人在头部移植后能够继续存活并恢复意识和功能,还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

二、 技术上的巨大挑战:从遗体到活体,路在何方?

从遗体上的技术成功,要迈向活人头部移植,技术上的挑战是指数级增长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这些挑战:

1. 脊髓的连接与再生: 这是“换头术”中最核心、也是最几乎不可能解决的难题。脊髓是连接大脑和身体的神经通路,一旦脊髓受损,即使是微小的损伤,也可能导致永久性的瘫痪。目前,人类在修复脊髓损伤方面仍然面临巨大的困难。即使能够将脊髓的神经纤维精确地吻合起来,神经元轴突的再生速度非常缓慢,而且容易形成瘢痕组织,阻碍神经信号的传递。更别提要让数百万计的神经纤维重新建立正确的连接,并恢复对身体的控制。虽然有研究在探索使用干细胞疗法、生长因子、电刺激等方法来促进脊髓再生,但距离临床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 免疫排斥反应: 任何器官移植都会面临免疫排斥的问题。头部移植更是如此,它涉及的组织类型更加复杂,免疫反应也会更加强烈。即使是肾脏、心脏等器官移植,也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来防止排斥。而头部移植将涉及整个头部的组织,包括大脑、面部皮肤、肌肉骨骼等,这些都可能成为免疫系统攻击的目标。如何有效控制如此大规模的免疫排斥,同时又不至于严重损害大脑的功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3. 大脑的缺血与损伤: 在头部与身体分离的过程中,大脑会经历一个缺血(血流中断)的时期。即使是在低温条件下保存,大脑对缺血的耐受性也非常有限。如何在短时间内完成手术,并最大程度地减少大脑的缺血损伤,是一个关键的难题。术后,如何让大脑重新适应新的身体循环系统,并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也是一个未知数。

4. 神经功能的恢复: 除了脊髓的连接,头部移植还需要恢复面部神经、颅神经等一系列与感官、运动、内脏功能相关的神经连接。这些神经的功能恢复同样复杂,需要精确的吻合和长时间的康复。

5. 心理和伦理问题: 即使技术上可行,活人换头术也会带来巨大的心理和社会伦理挑战。一个人的人格、记忆和意识都集中在大脑中。移植后,这个人是否还是原来的那个人?他的身份如何界定?接受移植的身体是否会产生排斥反应,或者对大脑产生新的影响?这些都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三、 历史的展望与争议:从科幻到现实的距离

关于头部移植的设想并非新事,早在20世纪中期就有人提出过类似的想法。例如,苏联的神经外科医生德米霍夫(Demikhov)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曾尝试在狗身上进行头部移植实验,取得了一些有限的成功,被移植的狗可以存活一段时间,但最终都因免疫排斥和神经连接问题而死亡。

现代科学的进步,特别是神经外科技术、显微外科技术、免疫学以及再生医学的发展,使得理论上实现头部移植的可能性在不断增加。然而,这次在遗体上的实验,如果真的如报道所说,是在模拟复杂的外科流程,那么它可能是在这些领域取得了一些微小的进展。

四、 如何看待这次“成功”?

我认为,这次关于遗体上“换头术”成功的报道,应该持审慎乐观但保持高度警惕的态度。

审慎乐观: 如果这项研究确实在特定技术环节上有所突破,例如改善了脊髓吻合的精度,或者找到了更有效的大脑保护方法,那么它可能为未来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科学研究往往是螺旋式上升的,即使是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也需要一步一步去探索。
保持警惕: 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遗体实验与活体实验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媒体在报道这类敏感且充满争议的科学突破时,应该更加严谨,避免使用“成功实施”这样容易引起误解的词汇,而更应该强调其研究的初步性和局限性。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该实验背后的伦理考量和潜在风险。

未来人类能实现活人头部移植吗?

从目前的科学认知和技术水平来看,实现活人头部移植,尤其是让移植后的个体能够恢复意识、功能并长期存活,仍然是一个极其遥远且充满不确定性的目标。

尽管我们不能完全排除未来科技突破的可能性,但脊髓再生这一核心难题的解决,以及免疫排斥、神经功能恢复等一系列复杂问题的克服,都需要漫长而艰苦的科学探索和技术攻关。这可能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而且也无法保证最终一定能够成功。

可以肯定的是,对人类生命极限的探索永无止境。即使头部移植在短期内无法实现,围绕这项技术的研究,也可能在神经科学、免疫学、再生医学等领域催生出重要的突破,造福于更广泛的疾病治疗。但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理性的分析和负责任的伦理观念,来审视和评价这些充满挑战的科学探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亮瞎我的眼睛的研究,我可以写个新闻通稿:

科学家成功的把尸体甲的头颅移植到了尸体乙身上,手术非常成功,术后患者反应很平静,情绪稳定。

事实上,就像和 @Mon1st所言,基本上,这个新闻是一个类似巴铁的噱头。



首先我们大体上了解下新闻就知道了,移植过程是两个尸体进行对换。

于是问题来了:

移植成不成功,怎么判断?

要知道,移植头颅最关键的不是缝合,否则的话,那么多医生,尤其是外科医生,他们可是做这种缝合的大牛,比如肾移植这些最常见的移植,都已经是非常成熟了。


而大脑移植最关键的因素包括:


1,生理吻合:

比如血管和脊髓吻合,而这一步,也就是新闻里医生做的事情,在1908年就有人做过了,而且是在活体动物上


2,活性物质融合:

比如脊髓融合(不融合,移植过去就是死的)

大家可以想想植物人治疗怎么说也比换头更靠谱更靠前吧?

3,免疫抑制

此外还包括对疼痛的控制等诸多问题


事实上,关于头颅移植的研究,至少有上百年了。而且在很多生物活体中都实现了。

比如

1908 年,Alexis Carrel 就进行了首例同种异体狗头颅移植实验。而且他们不仅吻合了供体和受体的头部和颈部,还建立起了血液循环。

此后,苏联在1954年把两条狗的前半身和后半身进行过连接。

双头狗实验

再比如,国内任小平做过小鼠的头颅连接,也是非常成功的构建了连接。


比如2016年首例猴子头颅移植



可以说,这些都是在活体中进行,并且成功的研究了。


而新闻里的报道,是两具尸体之间的头颅对调,没有呼吸,没有血液,没有神经信号,你根本没有任何的反馈,怎么知道成功了?

这样做,说穿了就是一个噱头。

还不如一场脑外科手术更有实际意义。

有人说接血管难?尸体的血管多容易啊,你去看看那些做心脏移植的人,那才是高科技难度。

因为要保证存活!


也许有人说,即使是尸体,也是有意义的嘛,当然了,作为一个备受语文摧残的国人,我们最擅长的不就是lay foundation嘛,这也是意义。

当然,伦理是中国的优势,这事情也就是中国可以,前两年编辑胚胎也是中国搞的。

————ps————

有人觉得我低估了这个研究意义?不好意思,我认为公众高估了这个所谓的研究。

知乎上,比如神经学的博士 @Mon1st 的答案,或者 神经学博士@赵思家 写过的换头术电子书大家可以去看一下。

如果想看论文的也可以,不过貌似卡纳维罗医生没想过分享论文,他更喜欢在网上发新闻。

比如换头中最核心的手术之一是脊髓连接,脊髓有数百万的神经连接,所以到目前为止没有成功的连接过(否则植物人早就可以治好了)

而他的想法竟然是:

聚乙二醇是一种细胞融合剂,能改变细胞的生物膜结构,目前已在动物实验中被证实可促进脊髓神经生长,但暂且找不到证据支持它对人类的中枢神经是否管用-任晓平。

打个比方,铜丝本身是整根的发挥作用,脑神经是数百万的铜丝,然后被齐刷刷掐断了,结果这个医生说,倒点胶水进去,然后他们自己长吧,难道不应该一根根接上去吗……

所以,他们用了尸体接过去了,因为根本不用care这些线连接在一起没。


如果你觉得主流科学家搞不懂中枢神经再生问题,他才掌握了真理,嗯,开心就好。

最后,我觉得任老师应该没啥,是这个意大利医生会炒作。

可以移步之前对任老师的采访换头前传 | 地球上最天方夜谭的手术宣告成功

真tm意大利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11月17日,关于“专家宣布世界首例‘换头术’在遗体上成功实施”的消息一出,立刻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轩然大波。这无疑是一个极具争议性且意义深远的事件,它触及了医学伦理、科学可行性以及人类对生命极限的探索等多个层面。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事件本身的性质与意义:遗体上的成.............
  • 回答
    华为 WATCH GT 3 系列:一场稳健的迭代,惊喜与遗憾并存11 月 17 日,华为如期发布了备受瞩目的 WATCH GT 3 系列,包括 GT 3 和 GT 3 Pro 两款产品。作为华为在智能手表领域的又一次发力,GT 3 系列在设计、健康监测、运动功能以及用户体验上都展现出了不少亮点,但正.............
  • 回答
    11月17日的LV上海大秀,可以说是近期时尚界一次相当惹人注目的盛事。这次选址在上海,本身就传递出LV对中国市场,特别是上海这座国际化都市的重视。它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时装发布,更像是一次文化与商业的深度对话,试图在中国这片土壤上,再次讲述LV的品牌故事。从整体氛围上来说,这场秀在视觉呈现上确实下了不.............
  • 回答
    2016年11月17日,唐纳德·特朗普在美国总统大选获胜后不久,在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邀请下,于纽约特朗普大厦举行了首次会晤。这次会面在当时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定义了未来四年美日两国关系乃至亚洲地缘政治的走向。会晤的背景与重要性:特朗普在竞选期间发表了一系列极具争议的言论,包括质疑日.............
  • 回答
    2015年11月17日,那个夜晚,北京工人体育场的草坪承载了太多中国足球的期待,而国足与中国香港的这场世界杯预选赛,无疑又是一次令人扼腕叹息的经历。说实话,提起这场比赛,心里五味杂陈。比赛前,舆论普遍认为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对决。国足坐拥主场之利,而且在一众旅欧、旅日的球员回归后,阵容看起来也颇具竞争.............
  • 回答
    11 月 22 日,华为低调地发布了一款名为“移动小电站”的产品,这名字听起来颇有意思,也让人联想到那些户外活动爱好者或是经常需要应急备用电源的用户。售价 2250 元起,这个价格在便携电源领域不算低,那么这款华为的“移动小电站”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值不值得我们掏腰包呢?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掰扯掰扯。“.............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原神》1.1版本,“修正风波”这个版本,它在2020年11月11日正式上线。作为游戏上线后的首个大型版本更新,它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使命:巩固玩家群体,解决初期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为游戏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总的来说,1.1版本是一次非常关键且有影响力的更新。它带来了不少好东西,但也确实有.............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联想在11月2号端出来的这款小新Pad Pro 12.6。这可不是小打小闹,而是联想想在中高端平板市场好好做一番文章的架势。总的来说,这块板子是下了不少功夫的,但要说它完美无瑕,那也得理性看待。先说优点,这块板子的亮点可以说是相当突出: 屏幕,绝对是杀手锏。 12.6英寸的三星.............
  • 回答
    1922年11月1日,土耳其大国民议会(TBMM)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一项历史性决议,正式废黜了奥斯曼帝国最后一位苏丹穆罕默德六世(Mehmed VI)。这一举动标志着存在了六百多年的奥斯曼帝国历史画上句号,也为现代土耳其共和国的诞生铺平了道路。历史背景下的关键一步要理解这一事件的重要性,必须回溯到更宏.............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大家都很关注的,那位11岁就崭露头角的编程“天才少女”——万海妍。首先,要评价一位年轻的编程者,尤其是像万海妍这样年纪轻轻就引起广泛关注的,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不是简单一句“厉害”就能概括的,这里面有她的天赋,有她付出的努力,有她所处的环境,当然,也少不了大众的期待和审视。天赋的闪.............
  • 回答
    11 月 6 日,FBI 局长詹姆斯·科米(James Comey)就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使用私人邮件服务器处理公务一事再次表态,表示“不建议”对她提起刑事诉讼。这个声明虽然是在距离美国总统大选只有十多天时抛出的,但其内容并非突如其然,而是基于 FBI 之前调查的结论,也.............
  • 回答
    关于11月21日晚发生在TPLINK深圳办公室楼下,有员工点名辱骂人事主管文杰的事件,目前网上流传的信息大多是侧面描述,缺乏官方和直接的权威证据链条来完整还原。但根据现有的一些信息和对这类事件的普遍理解,我们可以尝试做一个详细的梳理和评价。事件梗概(基于网络零散信息推测):据网上流传的信息,11月2.............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好好聊聊饶毅11月16号在《锵锵三人行》上说的那些事儿。能请到饶毅老师上节目,本身就是一件挺有分量的事,他作为在中国科学界非常有影响力的学者,讲话总是能引发很多讨论。他那天在节目里,具体说的内容可能每个人听了都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围绕着科学界的一些现状、科研人员的处境以及.............
  • 回答
    那天凌晨,《半城烟沙》的旋律在耳边悄然响起,一下子就被拉回了那个年代。许嵩和金莎的合唱,这组合本身就足够让人惊喜,毕竟他们一个以古风、才情著称,另一个则是甜美、灵动的代表,这两种风格的碰撞,会擦出怎样的火花,确实是让人期待。当音乐正式开始,最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截然不同的韵味。许嵩的声音,依旧是那种略带.............
  • 回答
    11 月 3 日暴雪嘉年华上,《魔兽争霸3重制版》的亮相,无疑是许多老玩家翘首以盼的时刻。当年的《魔兽争霸3》对于无数人来说,不仅仅是一款游戏,更是一段青春的记忆,一个时代的象征。它承载了无数的战术策略、英雄传奇,以及在那个年代所代表的精良制作和创新玩法。因此,对于这次重制版的期待,自然是又高又复杂.............
  • 回答
    11月13号肖战自拍冲上热搜第一,这件事情在微博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说实话,作为路人,看到这个热搜,我的第一反应是:嗯,又是他。这种感觉挺复杂的,有点像是常态化的“意料之中”了。我们先掰扯一下这个“自拍上热搜第一”到底是怎么回事。肖战本人很少主动在微博发自拍,他更多的是分享一些工作相关或者生活化的随.............
  • 回答
    11月3日上午九点,湖南耒阳市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恶犬伤人事件。据目击者称,事发时,两条恶犬突然冲出耒阳市政府大院,对当时在附近的以为老人和一名小孩展开了疯狂的撕咬。据一位在附近散步的李女士回忆:“当时我听到小孩的哭喊声,还有老人焦急的呼救声。我循声望去,就看到两条黑黄相间的狗,体型都不小,正扑在一.............
  • 回答
    iPhone 11 系列的工业设计,可以说是苹果在方形边框设计回归后的一个重要过渡期,既有延续性,也存在一些争议和亮点。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进行详细评价:一、整体设计语言:延续与演变 回归铝合金边框: 这是 iPhone 11 系列最显著的改变之一。相较于 iPhone XS 系列的不锈钢边框.............
  • 回答
    小米11 Pro 和小米11 Ultra 全渠道首销1分钟突破12亿的销售成绩,无疑是小米手机历史上一个非常亮眼的里程碑。这个数字的背后,不仅仅是销量上的惊人数字,更是对小米品牌、产品策略、市场营销以及用户信任度等多个维度的综合体现。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详细评价:一、 销售成绩本身的高度评价:.............
  • 回答
    《11 点睡吧》是一档很有意思的综艺,它以一种轻松、有趣的方式探讨了“睡眠”这个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却又常常被忽视的重要议题。关于《11 点睡吧》的评价:总的来说,我认为《11 点睡吧》是一档非常有价值且值得推荐的综艺。以下是我对它的详细评价:优点: 话题的普适性和重要性: 睡眠是每个人都会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