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 iPhone 11 系列的工业设计?

回答
iPhone 11 系列的工业设计,可以说是苹果在方形边框设计回归后的一个重要过渡期,既有延续性,也存在一些争议和亮点。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进行详细评价:

一、整体设计语言:延续与演变

回归铝合金边框: 这是 iPhone 11 系列最显著的改变之一。相较于 iPhone XS 系列的不锈钢边框,iPhone 11、11 Pro 和 11 Pro Max 都采用了航空级铝合金边框(iPhone 11)和手术级不锈钢边框(iPhone 11 Pro/Pro Max)。
iPhone 11 (铝合金): 铝合金边框带来了更轻的整体重量,也使得手机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它的表面处理通常是磨砂质感,触感舒适,不易沾染指纹。颜色选择也更加丰富和鲜艳,例如紫色和绿色,迎合了年轻消费者的喜好。
iPhone 11 Pro/Pro Max (不锈钢): 苹果选择重新回归不锈钢边框,是为了在“Pro”系列上提供更强的“专业”和“高端”质感。不锈钢的硬度和光泽感确实能带来更高级别的触感和视觉效果,但同时也带来了更高的重量和更容易沾染指纹的问题。边框的亮面处理,配合玻璃背板,整体显得更加精致和统一。

方形边框的回归: 自 iPhone 4 以来,苹果首次大胆回归了更硬朗、更平直的方形边框设计。这一设计语言贯穿了整个 iPhone 11 系列,也成为了后续 iPhone 机型的基础。
优点:
抓握感提升: 平直的边框相比曲面边框更容易握持,不易滑落。对于手掌较大用户来说,能够提供更稳固的握持体验。
视觉冲击力: 硬朗的线条带来了强烈的视觉辨识度和现代感,与圆润的边框形成鲜明对比。
内部空间利用: 更大的平坦表面为内部元器件的布局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也可能对信号和散热有一定帮助。
缺点:
握持舒适度: 对于手掌较小的用户,长时间握持可能会感到边框硌手,不如圆润边框舒适。
跌落时的风险: 边框硬着陆时,可能更容易导致玻璃面板的碎裂。

玻璃背板的材质:
iPhone 11: 采用了强化玻璃背板,虽然不如 Pro 系列的玻璃坚固,但依然能提供不错的质感和防刮擦能力。颜色方面,iPhone 11 提供了更多大胆的配色选择,例如紫色和绿色,这些颜色是通过多层染色工艺实现的,营造出一种半透明的磨砂质感。
iPhone 11 Pro/Pro Max: 苹果为其使用了磨砂玻璃背板。这种玻璃的触感非常细腻,非常不易沾染指纹,也带来了极佳的视觉质感和高级感。磨砂的质感也让手机在光线下呈现出一种柔和的光泽,辨识度很高。苹果在颜色上也更加沉稳,例如午夜绿、太空灰等,这些颜色与磨砂玻璃的结合,营造出一种低调奢华的感觉。

二、后置摄像头模组的设计:引争议但也具辨识度

这是 iPhone 11 系列中最具争议也最具辨识度的设计元素。

方形或圆角方形的模组:
iPhone 11: 采用了圆角方形的摄像头模组,其中容纳了双摄像头。模组的颜色与边框保持一致,整体感较强。
iPhone 11 Pro/Pro Max: 采用了更为突出的方形摄像头模组,内部容纳了三颗摄像头和闪光灯。模组的玻璃材质与背板玻璃一致,并同样采用了磨砂处理。

争议点:
突兀感和厚度: 摄像头模组的凸起设计,使得手机在平放时会不稳,并且模组本身的厚度也比较明显。这对于追求极致平整设计的用户来说是一个减分项。
美学评价: 有些人认为方形模组的设计非常具有科技感和辨识度,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它显得笨重和不协调。尤其是三颗摄像头排列的对称性,虽然苹果试图通过其内部的布局来达到视觉平衡,但依然是一个颇具讨论度的话题。

设计亮点和优点:
提升功能感和辨识度: 无论争议如何,这个大胆的摄像头模组设计无疑成功地提升了 iPhone 11 系列的辨识度。一眼就能认出是 iPhone 11 系列机型。
暗示强大的拍照能力: 三颗摄像头的组合,在视觉上就预示着更强大的拍照功能,也迎合了用户对手机摄影性能日益增长的期望。
内部空间的优化: 这种设计也为容纳更多的传感器和更强大的影像处理单元提供了物理空间。

三、屏幕与正面设计:刘海的延续与优化

刘海设计: iPhone 11 系列依然保留了沿袭自 iPhone X 的“刘海屏”设计。虽然在前代产品上已经有所讨论,但在 iPhone 11 系列上依然是正面设计的核心元素。
功能性: 刘海集成了 Face ID 面部识别系统、前置摄像头、听筒等关键组件,是实现更安全便捷的生物识别和高质量视频通话的基础。
视觉影响: 对于追求全面屏的用户来说,刘海的存在会一定程度上影响观感,尤其是在观看全屏视频或玩游戏时。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用户也已经适应了这一设计。

边框: 相较于一些安卓手机的窄边框设计,iPhone 11 系列的正面边框,尤其是顶部和底部的边框,仍然相对较宽。但这在当时是主流设计,并且为 Face ID 的组件预留了充足的空间。

四、细节处理和工艺

按键布局: 侧边电源键、音量键和静音拨片的布局与前代产品基本一致,符合人体工程学,易于操作。
扬声器开孔: 底部依然是 Lightning 接口和扬声器开孔。双侧对称的扬声器开孔设计在视觉上更加美观。
防水防尘: iPhone 11 系列在防水防尘等级上有所提升,也为日常使用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五、总结评价

iPhone 11 系列的工业设计,可以概括为:

大胆的回归与创新: 方形边框的回归是一种大胆的决策,既是对经典设计的致敬,也是对用户握持体验的优化。磨砂玻璃背板和丰富的配色也带来了新的活力。
争议与辨识度的并存: 摄像头模组的设计无疑是该系列中最具争议的部分,但其强大的辨识度也使其成为一个标志性的设计。
功能与美学的平衡: 在保持 Face ID 等核心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提升了屏幕占比和整体设计感。
面向大众与专业分层: iPhone 11 的铝合金边框和丰富色彩更加面向大众市场,而 iPhone 11 Pro/Pro Max 的不锈钢边框和磨砂玻璃则更强调高端质感和专业定位。

总的来说,iPhone 11 系列的工业设计在继承苹果一贯的精致工艺基础上,通过方形边框和大胆的摄像头模组设计,成功地在市场上树立了自己的独特形象。尽管在某些细节上存在争议,但其整体设计语言无疑对后续的 iPhone 产品线产生了深远影响,也证明了苹果在工业设计领域的不断探索和突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苏志斌 苏大给出了iPhone11系列工业设计的专业解释,这应该是知乎上近期关于iPhone11系列设计解读的最佳文章了,和当初iPhone X的设计解读一样,很有水准,但我依然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第一个观点:

这个观点有一定的道理,等边三角形确实是三个点之间尽可能地彼此靠近,从超广角到长焦,从长焦到广角,以实现无缝变焦。

这段话看着是不是有点别扭?

因为变焦的顺序是:超广角→广角→长焦,这才是一个正常的顺序,而不是超广角→长焦→广角:

在实际的变焦过程中,不存在超广角直接到长焦的变焦方式,所以,超广角和长焦之间的距离也就不会影响变焦的问题了。

无论是变焦、人像还是视频拍摄,超广角和长焦之间并不建立联系,我们需要关注的是超广角和广角以及长焦和广角之间的协同,而无需关注超广角和长焦之间的协同,因此,浴霸设计,线性设计,还是iPhone的剃须刀设计,效果似乎是一样的:

所以,这句话无法论证乔布斯所说的:

第二个观点:

这是苏大给出的相机拍摄图,那么,真的是这样吗?

实际上,我们正常的拍照姿势不应该是苏大给出的拍摄方式,而应该是下图这样的:

而即便是按照苏大的拍摄方式,就真的会影响我们进行微距拍摄吗?为此我还在专门找了一台中置相机模组设计的手机试了一下:

好像不影响。因此,浴霸设计,线性设计,还是iPhone的剃须刀设计,效果似乎还是一样的:

以及,iPhone 11系列的超广角镜头好像不支持微距?

很明显,苏大的第二个例子还是无法证明:

苏大的整篇文章说的挺好,但这两点我不认同,这也导致了我不认同苏大的整个分析理念。

对于苹果为什么选择边缘镜头模组设计,我在mate30系列的文章中说过:

2019年,苹果采用了边缘三摄设计,很多人为这个设计做出了很多的解读,从设计上,从功能上,我觉得这都是次要的,对于苹果来说,边缘放置的相机设计是它自发布以来的品牌标签之一,苹果没有勇气和决心放弃这个,但若是采用主流的直线型布局,又会失去设计辨识度。品牌标签和设计辨识度,而非美感,我认为这才是iPhone11系列相机设计选择最核心的考量要素。
zhihu.com/question/3467

打造一台一看知道是iPhone的手机对于苹果来说,显然要比打造一台看起来更美的手机来得重要得多。

iPhone11的相机设计,我认为不是为了苏大说的:

而应该是

Design is not just what it looks like and feels like. Design is just looks like iPhone 。

user avatar

领导使用了小半年后,经常吐槽手机太大太沉了

——————分隔线——————

家里领导要换手机,买了台iPhone 11,使用了半个月,没出现啥问题,体验还可以,套上个后壳,看上去马马虎虎吧……话说我也终于体验到了iPhone 7,开心

——————以下是原回答—————

还有比这张更贴切的么?

user avatar

苹果手机背面做的好看的最后一代叫iPhone SE

user avatar

大屏手机外观已经定型,改动不会太大了。iPhone11的设计你挑不出毛病,没有华为的四摄好看不错,但是三摄这样设计是最优解了。四摄有点太多了,作为一个手机是过度了。以前由于工作的原因我仔细研究过苹果的造型设计,最后我只能得出一个结论:苹果设计在当时的技术条件和外部环境下,设计是最牛逼的,是你能想到的最好的解决方案,而且你没想到的细节都给你想到了。另外就是创新,比如iphone4的玻璃后盖,macbook的unibody,ipodmini的双色注塑,ipod的touch 滑盘,11的cnc玻璃。这些都是苹果这样的产业优势地位才能做出来的东西,咱们一般人一般公司连听都没听过。不要妄自菲薄apple的设计,基本上它是无懈可击的。

apple的设计理念不复杂:至简。然后把剩下的元素设计和谐到极致,材质工艺达到极致。如果你觉得这不对,那不对,那肯定是有原因的。人家每个细微的功能都有一个全球顶尖的团队在搞,比如摄像头,没法比。

如果说库克时代比乔布斯时代的苹果差在哪里的话,那就是乔布斯时代连看上去必要的东西都给你精简掉了。而库克没有那么激进,该保留的还是保留了。另外,库克成本扣的太死,没有乔布斯时代不惜工本的气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