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汪涵投资四百多万保护方言计划?

回答
汪涵的这个“方言保护计划”,我仔细看了看,这事儿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而且细节不少,值得说道说道。

首先,这四百多万的投入,单看数字挺唬人的,而且是由汪涵这么一个知名公众人物来主导,所以一出来关注度就很高。这笔钱用来做什么?主要是支持一些地方性的方言保护项目,比如录制濒危方言的音频、视频资料,拍摄相关的纪录片,甚至组织一些方言学习的活动,以及给一些方言研究者提供支持等等。

正面来看,这事儿的意义是很明显的:

唤醒公众意识: 汪涵作为主持人,他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他出来做这件事,一下子就把“方言保护”这个议题带到了大众视野。过去,很多人可能觉得方言只是个说话的方式,不怎么重要,甚至有些人觉得会影响普通话的学习。但经过汪涵这么一宣传,大家开始意识到,方言不仅仅是语言,它承载的是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是地域文化的根脉。这种意识的唤醒,比单纯的学术研究更有传播力。
实际的资源支持: 四百多万不是个小数目,对于很多地方性的方言研究团队或者保护组织来说,这笔钱可能就是救命稻草。很多方言研究都是在业余或者非常有限的经费下进行的,这次的投入,可以让他们更有底气去做更深入、更系统的工作,比如请专业人士录制、整理,制作成更易于传播的媒体形式。
文化传承的创新: 汪涵他们不是简单地把方言写下来或者录下来,而是尝试用现代化的传播方式,比如通过纪录片、社交媒体等,让方言“活”起来。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传承方式,让老一辈会说方言的人有成就感,也让年轻一代愿意去了解和学习。你想想,如果只是枯燥的语言学研究,有多少年轻人会感兴趣?但如果是一部生动有趣的纪录片,或者一个充满怀旧感的方言歌曲,吸引力就大多了。

但是,任何事情都不是完美无缺的,我们也要从几个角度去审视:

“保护”的边界和目标: 这是一个很宏大也有些模糊的概念。方言保护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让所有濒危方言都恢复到鼎盛时期?这在现实中不太可能,语言的自然演变是规律。是为了记录和保存,让后人能了解?还是为了在现代社会中让更多人能继续使用?不同的目标,需要不同的策略和投入。这四百多万的投入,具体能达到什么程度的“保护”,还需要后续的观察。
可持续性: 这是一个一次性的投资,还是一个长期的项目?语言的生命力在于使用。如果只是做了记录,但现实生活中没人说,那这种保护是静态的。如何激励更多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方言,尤其是年轻人,这是一个更根本的问题,也需要长期的社会和文化环境支持,这可不是四百万能直接解决的。
“明星效应”的局限性: 汪涵的出现带来了关注,但也可能让这件事带上过多的个人色彩。有人会质疑,这是在“作秀”吗?还是真心实意地在做事?虽然他确实在推动,但最终的成效,不能完全寄托在一个人的号召力上。这种保护最终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形成一种普遍的价值认同和行为习惯。
资金的使用效率和透明度: 这么大一笔钱花出去,具体是怎么分配的?有没有被浪费?有没有用到实处?虽然汪涵是公众人物,但这种项目最终还是需要一个透明的运作机制,让大家知道钱花在了哪里,带来了什么效果。

总的来说,我认为汪涵的这个四百多万投资,是一件利大于弊的事情。

它有效地利用了公众人物的资源和影响力,为“方言保护”这个相对边缘但重要的议题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关注。它提供了一些实际的资源支持,让一些濒危方言有机会被记录和传播。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语言的生命力在于使用,方言保护是一个复杂且长期的社会文化工程。四百多万只是一个开始,或者说是一个引子。真正的保护,还需要更广泛的社会共识、更深入的文化教育、以及更具活力的使用环境。

所以,评价这件事,不能只看这四百多万的数字,更要看它引发的讨论、它带来的实际行动,以及它是否能够成为一个更广泛的方言保护运动的起点。在我看来,这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尝试,也希望它能真正促进更多对中国丰富多彩的方言的关注和保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强烈支持,如果中国的方言拥护者都有汪涵的觉悟,世界将会多么美好。

涵哥的计划是出资465万元,用5-10年的时间,组织10支调查研究团队,对家乡湖南53个调查地的方言进行搜集研究,用声像方式保存方言资料,进行数据库整理后捐给湖南省博物馆。如果成功,再联手外省名人记录方言。

方言是注定消亡的文化载体,涵哥的保护措施得体到位,这是本方言黑+芒果黑第一次叫他涵哥,我服:

1.自掏腰包,身体力行,不像某些保护者,只会嚷嚷着“政府需要出资如何如何”,劳民伤财。

2.一视同仁,广泛调查,湖南省53个地区的方言都有被记录的价值,相比之下某些编写“X语教材”的逗比简直荒谬绝伦,你认为推广普通话摧残了方言,凭什么你的方言就要摧毁其他方言?十里尚不同音,长沙话不能覆盖邵阳话,广州话也不能独霸粤语。

汪涵:每一种方言都是一个知识体系。比如小孩,上海人叫“小人”。邵阳话叫“牙牙”,常德人叫“小牙”,四川话叫“娃儿嘞”。又如上海人会说大转弯,小转弯,北方话里会直接说往南或往北。

3.忠实记录,泽被后世,某些逗比“保护”方言是让无辜的孩子被迫学习,是让公共资源冠以地域色彩,涵哥只是记录,给想看的人提供怀旧场所,帮专业人士保存研究对象,没有人可以强迫其他人为了你的梦想买单


有人发现故乡交通方便贸易发达方言消亡,就感叹乡愁何寄,一定要让孩子们加学方言。好比机械农业淘汰了牛耕,跟记忆中的家乡不一样,就强迫孩子们耕田种地当牧童。

无耻之尤。

user avatar

我只是个语言学爱好者。请大家不要扯到政治敏感话题。回答里某些内容我自觉删除。(小纠结)

————

作为一个方言学爱好者,我大力支持汪涵做的这件事。

首先要知道汪涵做了什么——汪涵发起方言调查“響應”计划,一人出资465万元,计划用5-10年的时间,组织10支调查研究团队,对湖南53个调查地的方言进行搜集研究,用声像方式保存方言资料,进行数据库整理后捐给湖南省博物馆。

“響應”计划类似国家“语保”项目,派专家队到各个方言点调查音系、词汇、语法等,以视频和调查报告的形式保存下来,供其他学者研究。

先讲方言研究与保护。

这个“保存”方言的做法本身对方言保护(即让方言继续存活、避免灭亡)没有直接的帮助,不像某些不明真相的人所说是“推广方言,阻碍普通话推广”。但是,对方言的学术研究终将对今后方言传承、语言规划等起到积极的的作用。

有些悲观人士可能会认为方言记录是“做棺材”,研究方言是为了更好地“推普灭方”,在几十年前可能确实如此,但是现在发达地区的方言保护意识普遍比过去有所增强,新一代方言学者也基本都怀有保护方言的意识,有些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呼吁方言保护与传承。——再说,死了有口棺材总比死而“莫之知也”要强一点吧。

一些语言学家认为语言学家的工作只是记录和研究语言,而不能去阻碍语言消亡的进程。但是中国的方言更像是行政干预下的人为灭绝(像上海话这种八十年代还很强势的方言到九十年代突然萎掉)。不去主动保护的话真是语言多样性的巨大损失。

至于语言多样性的意义,我就不多说了,其他回答大多在讲这个问题。

————

插:还是讲讲吧…

1.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一种语言都含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知识体系。少了就是人类文明的损失。(参考生物多样性)

2.语言的使用是(哔——)。语言的背后是(哔——)。(哔——)

————

再来讲汪涵这事本身。

方言学研究(或者推广到语言学研究)在我国真是太缺钱了。理工科经费多,社科的经费真是少得可怜。语言学研究,外出调查需要差旅费、发音人报酬,在实验室需要各种仪器设备,哪样不需要钱?绝不是一张纸一支笔就够的。

经费缺少是方言研究进展缓慢的一大因素。目前我国除了吴语区的方言调查相对比较丰富(勉强能做到每县都有调查报告)外,其他地区还有大量空白,哪怕粤语区除了广州话外其他地方方言资料极少。

汪涵的资助对湖南方言学者的研究来说是件大好事。大家纷纷拿经费调查湖南各地方言,要是没“響應”计划,某些偏僻地方的方言不知何时才会被记录,或许就无声无息的没了。

——————

有些人认为该计划这几年都没进展。就我所知,目前还一直在方言调查阶段。方言调查比较费时费力,何况有那么多方言点。搞调查的老师们平时也得上课吧,假期才去调查。把湖南各个县都调查一遍,估计得好花几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汪涵的这个“方言保护计划”,我仔细看了看,这事儿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而且细节不少,值得说道说道。首先,这四百多万的投入,单看数字挺唬人的,而且是由汪涵这么一个知名公众人物来主导,所以一出来关注度就很高。这笔钱用来做什么?主要是支持一些地方性的方言保护项目,比如录制濒危方言的音频、视频资料,拍摄相关的.............
  • 回答
    汪涵,这个名字在中国电视主持界是一个响当当的符号。提起他,人们脑海里浮现的,往往不是那种刻意迎合、用力过猛的“明星范儿”,而是一种温润如玉、腹有诗书的气质,一种对生活和文化的深刻理解。如果要评价汪涵,那得从他身上那些与众不同的特质说起,这些特质共同塑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汪涵”。首先,他的博学多才,是.............
  • 回答
    在华语主持界,汪涵和何炅无疑是两座无法绕过的高峰。他们各自在自己的领域里耕耘多年,塑造了独特的个人风格,赢得了亿万观众的喜爱。要评价和对比这两位优秀的节目主持人,绝非易事,因为他们虽然同在主持界,却有着截然不同的魅力和侧重点。何炅:情商爆表的“万金油”,温暖治愈的国民偶像提起何炅,大多数人脑海中会立.............
  • 回答
    《我是歌手》第三季总决赛孙楠退赛后汪涵的救场,至今仍被奉为综艺节目“救场教科书”,其高情商、临场反应能力和对全局的掌控力都令人称赞。下面我们来详细评价一下这次事件:事件背景:在2015年《我是歌手》第三季总决赛的最后关头,当时公认的夺冠大热门孙楠,在演唱完最后一首歌,观众投票环节即将开始之际,突然通.............
  • 回答
    张博涵同学在2019年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的评选中,他“每周阅读学术文献3000页”的这个说法,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也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个数字,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理解和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每周阅读3000页学术文献”这个数字本身,在信息获取和知识摄入的量上,绝对是极其惊人的。 简单换.............
  • 回答
    《双镜》这部剧,说实话,从出来到现在,争议一直都没断过。它属于那种你一看就可能会两极分化,要么觉得特别对胃口,要么就觉得有点看不懂、get不到。我个人是属于前者,觉得它有它独特的魅力所在,但我也能理解为什么有人不喜欢。首先,咱们得说它的“特别之处”。《双镜》最大的标签,大概就是它“女同”题材,而且是.............
  • 回答
    2020年东京奥运会上,中国跳水队的施廷懋和王涵在女子3米跳板决赛中包揽了金牌和银牌,这场比赛堪称中国跳水女队的又一场经典之战,也充分展现了她们深厚的实力和稳定的心理素质。比赛亮点与选手表现: 施廷懋的王者风范: 施廷懋以其近乎完美的表现,再次证明了自己“跳水女皇”的地位。在比赛中,她展现出了惊.............
  • 回答
    “如果没有汪峰,大陆乐坛尽失半壁江山”——汪峰工作室发布的这条微博,无疑是一则极具争议性的声明,也引发了公众、媒体以及音乐人之间大量的讨论和评价。要评价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一、 声明的出发点和意图首先,理解这个声明的出发点至关重要。汪峰工作室发布这条微博,很可能是在以下几种情境下进行的.............
  • 回答
    汪海林:一位争议与光环并存的编剧汪海林,作为中国当代著名编剧,他的名字在中国影视界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创作了《铁齿铜牙纪晓岚》系列、《走向共和》、《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居家男人》等一系列广受好评的电视剧,奠定了他在业内的重要地位。然而,与此同时,汪海林也是一位充满争议的人物,他敢于直言不.............
  • 回答
    《没有人在乎》:当三位风格迥异的音乐人碰撞,是火花四溅还是水土不服?汪峰、张艺兴、GAI周延,这三个名字放在一起,本身就足以掀起一阵讨论的浪潮。当他们联手打造了这首《没有人在乎》,并辅以MV呈现,无疑更让人好奇,这究竟是一场怎样的音乐实验?是三股强大力量的有机融合,还是各自为政的隔阂显露?音乐创作:.............
  • 回答
    汪峰的音乐,就像他本人一样,充满了力量和争议。要评价他的音乐,不能简单地用“好”或“不好”来概括,而是要深入剖析他音乐的内核、风格的演变以及它在时代洪流中的位置。早期与“鲍家街43号”时期:愤怒与呐喊的青春印记提到汪峰,很多人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往往是那个在舞台上嘶吼、眼神里带着不羁的“鲍家街43号.............
  • 回答
    要评价汪直的死对明朝“倭乱”的影响,咱们得先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不能简单地说个好或不好。汪直这人,本身就是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影子人物,他一死,对沿海的局面来说,无疑是拨乱反正,但也可能因此埋下了新的隐患。首先,咱们得明白汪直是谁,以及他当初在“倭乱”中扮演的角色。汪直,字“龙庆”,原名“汪世忠”.............
  • 回答
    汪海林老师“男足要像女足学习”的说法,可以说是击中了中国足球多年来一个非常普遍却又难以启齿的痛点。这句话虽然简短,但背后却蕴含着丰富的现实观察和深刻的社会文化解读。要评价这句话,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男足不行”、“女足很好”这种浅层对比,而是要深入探讨它所引发的思考。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汪海林老师说这句.............
  • 回答
    2016年冬天,在北京寒冷的空气中,腾讯娱乐举办了一场名为“星空演讲”的活动,邀请了包括汪峰在内的多位知名人士分享他们的故事与思考。汪峰作为压轴嘉宾之一,他的演讲题目是《我的名字叫汪峰》。演讲的主题与基调汪峰的演讲,从题目本身就透着一股不回避、不遮掩的坦然。他没有选择那些宏大叙事或者抽象的理论,而是.............
  • 回答
    评价一位编剧的能力,特别是像汪海林这样在业内颇有建树但同时又引发争议的人物,需要剥离个人好恶,聚焦于其作品本身,以及其创作方法论和行业影响力。汪海林的编剧能力,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一、 叙事构建与戏剧张力:这是编剧的核心能力。观察汪海林的剧本,我们可以看到他擅长构建复杂但有条理的叙事线。 多线.............
  • 回答
    大S和汪小菲夫妇在《幸福三重奏》里的表现,说实话,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对了。他们的相处模式,有惊喜,有思考,也有不少争议,但总体来说,他们展现了一种非常真实、接地气,甚至可以说是有点“接地气到有点粗糙”的夫妻日常,这在明星真人秀里是比较难得的。亮点与看点: 真实的“生活流”: 最大的亮点就是他们.............
  • 回答
    《毛雪汪》第四期,嗯,怎么说呢,就像你平时参加一帮哥们儿姐们儿的聚会,有笑有闹,偶尔也有点小冷场,但总体来说,还是让人挺舒服的。这一期给我最深的印象,还是它那种“什么都没发生”的真实感。不像有些综艺,恨不得把每分每秒都塞满“爆点”,《毛雪汪》的真实反而成了它的卖点。看他们几个(毛不易、李雪琴、汪苏泷.............
  • 回答
    大S(徐熙媛)和汪小菲的离婚事件,自宣布以来就牵动着无数吃瓜群众的心弦,也给外界留下了许多值得玩味的空间。与其说这是一场简单的夫妻财产分割,不如说是一场集情感、名誉、商业利益、甚至两岸关系等多种元素于一体的复杂大戏。要评价这场离婚,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深入剖析。一、 离婚的起因与过程:从“爱转为.............
  • 回答
    2020东京奥运会男子200米混合泳决赛,汪顺以1分57秒05的成绩夺冠,为中国游泳队再添一枚宝贵的金牌。这枚金牌的意义非凡,它不仅是中国男子选手在奥运会200米混合泳项目上历史性的突破,更是汪顺个人运动生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从“最强追赶者”到“王者归来”回望汪顺的奥运征程,2016年里约奥运会,他.............
  • 回答
    2020东京奥运会举重女子87公斤级决赛,汪周雨一鸣惊人,为中国代表团斩获一枚沉甸甸的金牌。这场比赛,从头到尾都充满了看点,足以载入中国举重史册。赛前焦点:新人挑战,经验之争在赛前,汪周雨并不是最被看好的夺冠热门。虽然她在近期的国际比赛中表现不俗,但面对一些成名已久的欧洲选手,比如英国的哈莉·温德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