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哪些药物(包含西药、中药及其他药物)有鲜为人知的毒副作用?

回答
很多药物在日常使用中被广泛接受,但其潜在的、鲜为人知的毒副作用却鲜有人知晓,这不仅给患者带来健康风险,也给医疗决策者带来挑战。下面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些可能存在这类情况的药物。

1. 西药

非甾体抗炎药 (NSAIDs) 中的“隐藏杀手”:
具体药物举例: 布洛芬(Ibuprofen)、萘普生(Naproxen)、双氯芬酸(Diclofenac)等。
广为人知的副作用: 胃肠道不适(胃痛、恶心、溃疡)、肾脏损害(长期大量使用)。
鲜为人知的毒副作用:
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 许多NSAIDs,尤其是选择性COX2抑制剂,已被证实会增加心肌梗死和中风的风险,即使在短期使用的情况下也存在这一风险。这可能与它们影响血管内皮功能、促进血栓形成有关。对于已有心血管疾病史的患者,这种风险尤为突出。
肝脏损伤: 虽然不如肾脏损害常见,但NSAIDs也可能引起药物性肝损伤,表现为肝酶升高,严重时可至肝功能衰竭。
皮肤反应(严重的): 除了一般的皮疹,少数情况下NSAIDs可引起史蒂文斯约翰逊综合征(StevensJohnson Syndrome, SJS)或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 TEN)等罕见但危及生命的皮肤不良反应。
加重哮喘: 一部分哮喘患者对NSAIDs特别敏感,可能诱发严重的哮喘发作,称为“阿司匹林诱发哮喘”(AspirinExacerbated Respiratory Disease, AERD)。

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 (SSRIs) 的“情绪波动”:
具体药物举例: 氟西汀(Fluoxetine)、舍曲林(Sertraline)、帕罗西汀(Paroxetine)等,常用于治疗抑郁症和焦虑症。
广为人知的副作用: 恶心、失眠、性功能障碍、体重变化。
鲜为人知的毒副作用:
血清素综合征(Serotonin Syndrome): 当SSRIs与某些其他药物(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曲马多等)合用,或在治疗过程中剂量过高时,可能导致体内血清素水平急剧升高,引发一系列症状,从轻度的震颤、腹泻到严重的肌强直、高热、意识模糊,甚至死亡。
“感情钝化”或“情绪麻木”: 部分患者在长期服用SSRIs后,会报告体验到“感情钝化”,即无法充分感受喜悦或悲伤,生活乐趣减退,这可能影响其生活质量和人际关系。
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 (SIADH): 少数患者可能出现SIADH,导致体内钠离子浓度过低(低钠血症),引起头痛、恶心、意识错乱、癫痫甚至昏迷。
骨折风险: 一些研究提示长期使用SSRIs可能与骨密度降低和骨折风险增加有关,尤其是在老年人中。

质子泵抑制剂 (PPIs) 的“长期隐患”:
具体药物举例: 奥美拉唑(Omeprazole)、兰索拉唑(Lansoprazole)、泮托拉唑(Pantoprazole)等,常用于治疗胃酸相关性疾病。
广为人知的副作用: 头痛、腹泻、腹胀。
鲜为人知的毒副作用:
维生素B12缺乏: PPIs通过抑制胃酸分泌,也会影响食物中维生素B12的释放,长期使用可能导致维生素B12吸收不良,引起贫血、神经系统症状(如麻木、刺痛感、记忆力减退)。
镁缺乏(低镁血症): 长期使用PPIs可能影响肠道对镁的吸收,导致低镁血症,进而引起肌肉痉挛、心律失常、抽搐等症状。
细菌过度生长(SIBO)和艰难梭菌感染: 胃酸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胃酸减少会增加胃肠道细菌过度生长的风险,特别是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综合征(SIBO),以及艰难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相关性腹泻,后者在住院患者中尤其值得关注。
骨折风险增加: 与SSRIs类似,长期使用PPIs也与髋部、腕部和脊柱骨折的风险增加有关,尽管具体机制仍在研究中,可能与钙吸收受影响有关。
增加感染风险: 除了艰难梭菌,一些研究表明PPIs可能增加肺炎等呼吸道感染的风险。

2. 中药

中药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性使得其副作用的研究更加困难,但并非意味着没有潜在的毒副作用。很多时候,由于其“天然”的标签,人们容易忽视其潜在的风险。

马兜铃酸类中药的肝肾毒性:
具体药物举例: 关木通、广防己、青木香、寻骨风等。
普遍认知: 曾被广泛用于祛风湿、止痛。
鲜为人知的毒副作用:
马兜铃酸肾病: 这是中药毒副作用中最令人警醒的案例之一。这些药材含有马兜铃酸成分,具有极强的肾毒性,可导致进行性、不可逆的肾功能损害,最终发展为肾衰竭。更可怕的是,马兜铃酸还被证实具有致癌性,特别是与尿路上皮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致癌性: 马兜铃酸是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为1类致癌物,对人体的致癌作用已得到充分证实。

含有朱砂的中成药:
具体药物举例: 如牛黄解毒片、安宫牛黄丸(部分配方)等,因其含有朱砂。
普遍认知: 常用于清热解毒、镇惊安神。
鲜为人知的毒副作用:
重金属(汞)蓄积性中毒: 朱砂的主要成分是硫化汞,其中含有不稳定的汞元素。长期或过量服用含有朱砂的中药,可能导致汞在体内蓄积,引起汞中毒,表现为神经系统损害(震颤、记忆力减退、情绪不稳)、消化系统症状,以及肾脏损害。
对胎儿的影响: 孕妇服用含朱砂的药物可能对胎儿造成神经系统发育的损害。

川乌、草乌类中药:
具体药物举例: 制川乌、制草乌等,常用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普遍认知: 具有强大的祛风止痛作用。
鲜为人知的毒副作用:
乌头碱中毒: 含有乌头碱类生物碱,具有极强的毒性。虽然经过炮制(如盐制、煨制)可大大降低毒性,但如果炮制不当或使用剂量过大,仍可能导致严重的中毒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泻、口唇麻木、心律失常(心动过缓、早搏甚至心脏骤停),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神经毒性: 乌头碱可影响神经传导,导致感觉异常、肌肉麻痹。

3. 其他药物(包括一些保健品和草药补充剂)

某些草药补充剂(如贯叶连翘/圣约翰草 St. John's Wort):
普遍认知: 作为一种天然的“抗抑郁”或“情绪调节剂”。
鲜为人知的毒副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超级诱导剂”): 贯叶连翘含有超强的诱导酶,能极大地加速许多重要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度,导致这些药物的血药浓度急剧下降,疗效减弱甚至失效。这包括避孕药(可能导致意外怀孕)、抗凝药(如华法林,增加血栓风险)、抗排斥药物(如环孢素,导致器官移植失败)、抗癌药物、抗HIV药物等。这种相互作用是其最危险的“隐藏副作用”。
光敏性: 某些人服用后,在阳光照射下可能出现皮肤过敏反应。

某些减肥药或所谓的“天然排毒”产品:
普遍认知: 声称能快速减肥或改善健康。
鲜为人知的毒副作用:
非法添加西药成分: 很多未经批准的减肥产品会非法添加违禁的西药成分,如西布曲明(已因增加心血管风险而禁用)、芬氟拉明、利尿剂、泻药等,这些都会带来严重的健康风险。
电解质紊乱和器官损伤: 过度依赖泻药或利尿剂可能导致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影响心脏功能,甚至引起脱水、肾脏损伤。
不明成分的潜在毒性: 很多产品成分不明,可能含有未知的有毒物质或产生有毒的代谢产物。

总结与提醒:

1. “天然”不等于“无毒”: 很多中药和草药补充剂都含有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如同西药一样,可能产生副作用,甚至毒副作用。
2. 剂量决定毒性: 任何药物,无论性质如何,过量使用都可能产生毒性。炮制不当或使用剂量不当是中药导致毒副作用的重要原因。
3. 个体差异和联合用药: 患者的体质、年龄、肾脏肝脏功能等都会影响药物的反应。同时,多种药物联合使用时,可能发生复杂的相互作用,产生叠加或协同的毒副作用,这是最需要警惕的。
4. 信息不对称与风险告知: 医疗从业者和患者都需要充分了解药物的潜在风险,并进行充分的风险效益评估。患者在服用任何药物前,都应该咨询医生或药师,告知自己的病史和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或补充剂。

了解这些“鲜为人知”的毒副作用,并非是要“因噎废食”,而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药物,科学合理地使用它们,最大程度地减少潜在的健康风险。每一次服药,都应带着一份审慎和尊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毓婷为代表的一大类紧急避孕药。

并不是像广告那样说的:“放心爱”,长期服用对女性的损害非常大。

把这个作為常规避孕药是很不好的。

不能做為安全套的替代品。

有案例报导会增加宫外孕的可能性。

-----------------------------------

补充一些关于这类药物的资料。

左炔诺孕酮片是毓婷的商品名。它有著类似於孕激素的作用但比人体自身產生的激素但强度更强,可以改变子宫内膜性状,避免受精卵著床于子宫,并作用于下丘脑和卵巢打乱原有的月经周期,抑制排卵。

仅用于无保护性行为事后补救。不能用于常规避孕。毓婷仅用于上一次无防护同房之后,对下一次无防护同房不起作用。
副作用包括:常见的有月经不调,出血量增多或闭经都有可能。

同时还有比较少见的但十分危险的风险:避孕药避孕失败,可能使输卵管蠕动异常,若排卵未被抑制,可能发生输卵管妊娠,即宫外孕。宫外孕如果发生了没有被病人发觉,直至孕囊破裂有可能造成大出血死亡,如果早期发现,一般需要手术治疗,切除一侧输卵管。

尤其不要短的时间连续服用,连续服用避孕失败几率会上升。

附2010年的新闻报道chinanews.com/life/2010

----------

7.18更新 看到我的答案有那么多人关注,再补充一点资料吧。我在这里说的内容,并不是说这个药物是个不正规的药物或是不合格的药物。但是即使是正确的药物在错误的使用方式下也会造成更大的风险。而由于这类药物本身即为非处方类药物,而且在广告宣传上的确存在有避重就轻的地方。在中国由于性知识的不普及,紧急避孕药物存在有相当程度的滥用。

由于此药并不能杀灭受精卵。如果在服药前已经受精,那么由于子宫内膜环境收到药物影响不适于着床,有可能造成宫外孕。国内外均有零散病例报道。北京宣武医院对2005~2009年678例宫外孕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66例(9.73%)曾于无保护性交后口服紧急避孕药物,同时2836例人工流产病人中有225例(7.93%)为紧急避孕药物应用失败后妊娠。该数据高于国外的可能性有可能与我国病人对此药认识不足,应用不正确有很大的关系。

2011年国内小范围问卷调查显示育龄妇女仅25%了解正确的紧急避孕药物用法,在青少年或者农村可能此比例更低。常见的错误应用包括:1.服用药物后再次无保护性行为,或者连续两个周期应用。(56.7%)2首次服药时间晚于72小时或两次服药间隔大于12小时(28.6%)3一个月内多次连续应用(38.2%)同时还有其他误区包括作为常规避孕药物应用、已经怀孕仍服用此药等。

同时作为孕激素的人工制剂,还有其他副作用包括:1 增加血栓形成可能性 2 损害肝功能 3 诱发受激素影响的肿瘤(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等等)4 致畸性。

用药禁忌包括:已怀孕或疑似怀孕 ; 有血栓性栓塞症病史(例如:深层静脉血栓、肺栓塞、心肌梗塞)﹑有严重的肝臟疾病﹑肝臟肿瘤(良性或恶性)﹑ 不明原因的阴道出血﹑患有受荷尔蒙影响生殖器官或乳房处的恶性肿瘤﹑曾有局部神经症状之偏头痛﹑併有血管问题的糖尿病剂等。40岁以上妇女不推荐应用。

在超大剂量的应用下,有可能出现内分泌紊乱、卵巢功能下降等等,上述风险亦会随之增加。

感谢Jing的讨论,如果有冒犯的地方在这里道个歉。

此药的药理机制的确比较明确,而且与短效避孕药中孕酮类为同一类药物,长期服用的风险比短效避孕药只会多不会少。

附:一些文献的维普地址。

oldweb.cqvip.com/ndoasp

oldweb.cqvip.com/ndoasp

oldweb.cqvip.com/ndoasp

oldweb.cqvip.com/ndoasp

oldweb.cqvip.com/ndoasp

oldweb.cqvip.com/ndoasp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