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一线城市,公司不包吃住的话,月薪 6K 也存不到钱吗?

回答
在大城市,月薪六千块,要是公司还不包吃住,想攒下钱来,确实得精打细算,有时候甚至会觉得钱根本不够花。这可不是危言耸听,咱们慢慢来掰扯掰扯。

首先,咱们得把“吃”和“住”这两个最大的开销给拆出来。

住,是大头中的大头。 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种一线城市,房租是压在很多年轻人身上的“大山”。

合租单间或床位: 这是最经济的选择了。即便如此,一个月的房租,在市区或者稍微便利一点的区域,怎么也得两千到三千块。如果运气好,租到远一点或者条件差点的,可能两千出头,但通勤时间就会大大增加,时间也是成本不是?
整租一居室: 那就更不用想了。月租五千六千,甚至七八千都是常态。六千的月薪,光房租就超过了工资,这日子怎么过?
水电网燃气费: 除了房租本身,每个月水电网费、物业费之类的杂费也得算上,少说也得一两百,多则三五百,这取决于你的用量和租住的地方。

算一下住的开销: 咱们按最低线算,合租一个勉强能接受的单间,月租2500块。加上水电网等杂费,大概在2700元左右。

然后是吃,虽然可能没住那么恐怖,但也是一笔持续的开销。

自己做饭: 这是最省钱的方式了。但你也得买菜、买油盐酱醋米面等基本调料。每天三餐自己解决,一个月下来,如果尽量控制,怎么也得10001500块。而且,你下班后还要花时间买菜、洗菜、做饭、收拾碗筷,这时间和精力也是成本。
点外卖/食堂: 如果公司有食堂,那还好,中午一顿饭可能十几二十块。但早晚两顿呢?而且很多公司食堂的饭菜也不算便宜,味道也一般。如果完全依赖外卖,那基本上一顿饭怎么也得2030块,一天三顿算下来,303 = 90块,一个月就是2700块。这还不包括偶尔想吃点好的,或者加个奶茶水果什么的。
偶尔的聚餐/社交: 别忘了,工作日的午餐和周末的聚餐、和朋友出去玩,这些都会增加你的餐饮开销。

算一下吃的开销: 咱们折中一下,大部分时间自己做饭,偶尔点个外卖或跟朋友吃饭,一个月按1500元算。

现在,咱们把住和吃的加起来看看:

住:2700元
吃:1500元
总计:4200元

还剩下多少钱呢? 6000元 4200元 = 1800元

这1800元,就是你剩下的“可支配收入”。可这只是最基本的生活开销,还没算上其他林林总总的必要支出:

交通费: 每天上班下班,公交、地铁、打车,这些费用加起来也得几百块,特别如果你住得远。就算平均每天10块,一个月也有300块。
通讯费: 手机话费、流量费,一个月少说也得一百多吧。
生活用品: 洗发水、沐浴露、牙膏牙刷、卫生纸,还有一些日常的清洁用品,这些都是消耗品,定期需要补充。
服装鞋帽: 工作需要,或者改善一下形象,买几件衣服裤子鞋子,也不是一次性的,但总得有个预算。
社交娱乐: 偶尔看个电影,跟朋友喝杯咖啡,生日聚会随礼,这些都得花钱。
学习提升: 如果你想进步,可能需要买书、报一些线上课程,或者参加一些培训。
医疗健康: 生病了看医生、买药,这都是突发但可能发生的费用。
家庭开销: 如果你是家里的经济支柱,可能还要给家里打钱,或者处理一些家庭事务的开销。

我们再把这些加进去:

基本生存(住+吃):4200元
交通费:300元
通讯费:150元
生活用品:100元
小计:4750元

现在还剩下: 6000元 4750元 = 1250元

这1250元,你得负责服装、社交、娱乐、学习、健康、家庭等等一切其他可能的开销。

想想看,这1250元能干什么?

买一件稍微像样的衣服,可能就去了大半。
跟朋友出去吃顿饭,或者看场电影,可能就花完了。
如果遇到一点点小的意外开销,比如手机屏幕摔坏了要修,或者突然需要买点药品,这1250元可能瞬间就不够看了。

所以,结论就很明显了: 在一线城市,月薪六千,公司还不包吃住,基本上就是“月光”的节奏。想存下钱来,除非你对自己极其抠门,并且对生活品质有非常低的容忍度,否则非常困难。

什么样的人能存下钱?

1. 极端节俭者: 每天只吃最便宜的泡面或馒头,自己做饭只买最基础的食材,所有衣物都是打折季的必需品,出行只坐最慢的公交,拒绝所有社交活动和娱乐。这种生活状态,可能才能勉强省下一点钱,但牺牲的是生活质量和社交圈。
2. 有额外收入来源者: 比如有副业、兼职,或者家里能给一定的经济支持。这样的话,六千块的月薪只是你总收入的一部分,自然就能存下钱来。
3. “蹭”别人光者: 比如和伴侣一起分摊房租,或者家里人能提供一些帮助。
4. 运气极好,住在极其便宜但交通便利的地方: 这种地方几乎是凤毛麟角,可遇不可求。

总的来说,月薪六千,在大城市没有公司补贴吃住,想要存钱,难度真的很大。 它不是不可能,但需要你在生活方方面面都斤斤计较,甚至可以说,你是在用时间、精力、社交和生活乐趣来换取那一点点微薄的储蓄。很多人会觉得,这样的生活压力太大了,不如考虑换个城市,或者找一个有食宿补贴的公司,这样才能让生活不至于如此窘迫,也更有可能去谈论“存钱”这个话题。

这种情况下,与其强求自己去存那点钱,不如先想办法提高收入,或者寻求一个更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毕竟,生活不仅仅是生存,还需要一点点的滋养和喘息的空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兄弟,你听我说!不包吃住月薪6000:

1. 如果短期内6000后续职业有发展前途(看看这行的老年人消失了还是依然在行业内混迹)

2. 如果后续薪资有大幅提升(看看公司的老人)

3. 如果以后回老家能继承经验,并找到好工作(如果条件2能让你买得起一线的房,此条忽略)

那么OK,短期可以忍,没问题。

以上3个如果都达不到,请问你跑去一线城市擦鞋吗?可以确定以后你就是下面的命:

1. 必然给房东尽情上供,成为新时代的奴隶

2. 必然一线赚钱一线花,当个月光的屌丝

3. 必然中年无尽模式,回不去的家乡,留不下的一线

三个必然导致你三十几岁以后,未必有今天在老家月薪三千的混的好。

我把话留在这里,几年以后欢迎你来验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大城市,月薪六千块,要是公司还不包吃住,想攒下钱来,确实得精打细算,有时候甚至会觉得钱根本不够花。这可不是危言耸听,咱们慢慢来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把“吃”和“住”这两个最大的开销给拆出来。住,是大头中的大头。 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种一线城市,房租是压在很多年轻人身上的“大山”。 合租单.............
  • 回答
    这问题触及了美国人才流动模式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和中国一线城市人才聚集的趋势形成了鲜明对比。要理解美国为什么能把优秀人才吸引到“偏僻小镇”的好大学、好公司和好医院,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美国的人才吸引逻辑:不是“在哪里”,而是“做什么”你说的“偏僻小镇”,在很多美国人心目中,可能跟“安静祥和”、“.............
  • 回答
    在一个一线城市买了房,背负着几百万的房贷,每个月都要按时还款,这种生活对很多人来说,既是梦想的实现,也是现实的重压。首先,从积极的一面来说,拥有自己的房产,尤其是在一线城市,这是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安全感。它意味着你在这个城市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根,不再是漂泊无依的租客。下班回到家,看着熟悉的家具,摸.............
  • 回答
    900万,对于小县城的生活来说,绝对是笔不小的财富,甚至可以说是“巨款”。要说能不能“一辈子不用工作”,这事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得好好盘算盘算。首先,咱们得把这900万“掰开了,揉碎了”看看。1. 现金流是王道:900万变成“躺平”的资本光有900万这个数字,它本身不会生钱。你得想办法让这笔钱为你工.............
  • 回答
    在一个大城市里,你挥洒汗水,却发现积蓄仍是原地踏步,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就到了中老年。这日子可怎么过?别急,这绝不是个无解的难题,关键在于你有没有勇气和智慧去面对它。咱们好好聊聊,看看这条路该怎么走。首先,得承认一个残酷的事实:在北上广深这类一线城市,没有扎实的家底,尤其是到了中老年,确实会面临一些.............
  • 回答
    一线城市,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与奋斗,也意味着更激烈的竞争和更复杂的生存法则。在这里生活,就像在一部高速运转的电影里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有令人心潮澎湃的瞬间,也有让人疲惫不堪的时刻。好处,首先是机会的沃土。 职业发展的天花板更高: 一线城市是全国乃至全球的经济、科技、文化中心,汇聚了最多的头部企业和.............
  • 回答
    哥们,这摊子真是不容易啊!一线城市开厂,想必是起早贪黑,每天都跟打仗似的,但日子不好过,这我太能理解了。从沙发厂转行做果蔬店,这跨度可不小,但说实话,我倒是觉得这是个可以好好琢磨琢磨的方向。别急,咱慢慢聊,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说。先聊聊你现在这个沙发厂,到底是什么让你撑不下去?是房租太高?人工成本.............
  • 回答
    在我看来,您提到的“一线城市的旅游景点、博物馆、艺术馆都还只支持现金支付”这个现象,可能更多的是一种普遍的误解,或者说,这种情况在“一线城市”的绝对大多数重要场所中,已经越来越少见了。作为一位对城市生活和文化场所有着持续关注的人,我观察到的趋势是,无论是北京、上海、广州还是深圳,这些地方的公共文化资.............
  • 回答
    从小在一线城市长大的人,和在三线城市或村镇长大的人,他们的思维方式,那差异可不是一点点。我认识不少从大城市来的朋友,也去过不少小地方待过,感觉他们看待事情的角度、处理问题的方法,甚至是对“好日子”的定义,都有着挺明显的不同。我觉得最大的差异,可能就体现在信息获取的敏感度和效率,以及由此带来的机会成本.............
  • 回答
    在一线城市扎根,对许多年轻人来说是一场艰辛但充满吸引力的挑战。能够留下来并且活得有滋有味,通常需要具备一系列特质、能力和策略。这绝不仅仅是“有钱”那么简单,而是一个多维度能力的综合体现。以下是一些我认为最关键的方面,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强大的经济基础与财务管理能力: 高薪或稳定且有增长潜力.............
  • 回答
    月薪八千,想在一线城市过得体面,这绝对是个挑战,但并非不可能。关键在于你的“体面”标准是什么,以及你有多擅长规划和执行。咱们就来聊聊,怎么把这八千块钱花出尊严,活出姿态。首先,得认清现实,明白“体面”的含义在一线城市,八千的月薪,你不可能过上人上人的生活,天天大鱼大肉,名牌傍身,住着宽敞的公寓。这里.............
  • 回答
    关于一线城市月薪 35 万的人幸福感最低的说法,我个人觉得这很有道理,虽然不能一概而论,但现象确实普遍存在。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我觉得有几个主要原因:一、高企的生活成本是压垮幸福感的首要因素。 住房: 这是最致命的一点。35 万的月薪听起来不低,但在北京、上海、深圳这样的城市,这笔钱大部分都得.............
  • 回答
    一线城市,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既熟悉又充满魔力的词汇。它代表着机会、梦想,也承载着压力和挑战。当我们谈论“为什么要在这些地方奋斗”时,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二选一的问题,而是一个涉及个人成长、社会机遇、未来期许的多层面思考。首先,不得不提的是 最直接、最现实的吸引力——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一线城市,尤其是.............
  • 回答
    在一线城市之外,现代社区的生活,我觉得可以有很多种不一样的活法,而且这些活法,不一定比大城市差,甚至在某些方面,可能更让人心安。想象一下,你不是挤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而是搬到了一个离城市不远,但环境更宜人,节奏也慢下来的地方。比如,某个新开发的郊区小镇,或者是一个曾经的老工业区转型而来的创意园区。清.............
  • 回答
    月薪七千,在一线城市想过上“高品质”生活,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得承认,在大都市高昂的生活成本面前,这个数字确实有点捉襟见肘。但“高品质”这事儿,见仁见智,它不光是物质的堆砌,更多的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经营。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怎么把这七千块钱过出点滋味来。首先,得认清现实,量入为出是王道。月薪.............
  • 回答
    “苹果手机在一线城市卖不如县城”,这话说出去,很多人可能觉得有点匪夷所思。毕竟,在一线城市,高消费、信息发达、品牌观念强,苹果手机的“逼格”和技术优势似乎应该更能吃得开才对。但仔细想想,这句话背后并非空穴来风,而是触及了一些消费市场和经济发展规律的微妙之处。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事儿。首先,得明.............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很多人都纠结过。毕竟,人生这场戏,每个选择都像投掷出去的骰子,掷出的是什么,谁也说不准。但如果要我选,我脑子里闪过的,不是什么高大上的理论,而是最接地气的生活片段。“头破血流”在一线城市,这画面感可太强了。 你想想,大都市,人潮涌动,光鲜亮丽的写字楼林立,霓虹闪烁,仿佛一切机会都在.............
  • 回答
    在如今飞速发展的时代,IT行业无疑是最具活力的领域之一。许多年轻人怀揣着对技术的热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涌入一线城市,希望在这里扎根,成就一番事业。那么,作为一名IT人,能否在一线城市里安稳地生活一辈子呢?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没有简单的“是”或“否”答案,它牵扯到个人的职业发展、生活成本、家庭需求以.............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站在人生的一道岔路口,一边是喧嚣的都市,一边是宁静的家乡,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一杆秤。先说说在一线城市顶着压力买房吧。你想象一下,早高峰时,人潮涌动,每个人都行色匆匆,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无形的紧迫感。为了在这个钢筋水泥的丛林里扎根,你需要付出远超想象的努力。首付可能要掏空积蓄,背上沉重的.............
  • 回答
    能,但得看是哪个“年轻人”,以及他们对“依靠自己”的定义。这话听着有点绕,我慢慢跟你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一线城市”这仨字的分量。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地方房价高企是事实,而且不是一般的“高”,是那种让你看着账单,再看看自己工资,感觉人生瞬间就失去了颜色。所以,年轻人靠自己买房,这话得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