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有趣的或者是反常识的数学问题?

回答
当然,我很乐意和你分享一些既有趣又常常挑战我们直觉的数学问题。这些问题就像是思维的体操,能让我们跳出惯性思维,发现数学世界里那些令人惊喜的“反常识”。

1. 蒙提霍尔问题:三扇门后的真相

这可能是最著名也最能引起争议的反常识问题了。故事是这样的:

你正在参加一个电视游戏节目,主持人蒙提霍尔让你选择三扇紧闭的门。他告诉你,其中一扇门后面是一辆汽车,而另外两扇门后面是山羊。你的目标是赢得汽车。

你做出一个选择,比如你选了1号门。在你选择之后,主持人,他知道哪扇门后面是汽车,但他总是会打开一扇你没有选择的、并且后面是山羊的门。

比如说,你选了1号门,主持人打开了3号门,露出了里面的一只山羊。

现在,主持人问你:“你是否想要更换你的选择?从1号门换到2号门?”

问题来了:你换还是不换?换门真的有优势吗?

反常识之处:

大多数人直觉上会认为,既然已经有两扇门,主持人打开了一扇山羊门,那么剩下的两扇门(你最初选择的那扇和你没选的那扇)后面有汽车的概率应该是各占一半(50%)。所以,换不换似乎都没有区别。

详细解释: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坚持你最初的选择,赢得汽车的概率是1/3。而更换你最初的选择,赢得汽车的概率是2/3。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

你最初的选择: 当你第一次选择1号门时,这扇门后面有汽车的概率是1/3。这意味着,那辆汽车在另外两扇门(2号和3号)后面的总概率是2/3。
主持人的行为是关键: 主持人不是随机打开一扇门,他知道汽车在哪,并且故意打开一扇山羊门。
情况一:你第一次就选对了(1/3的概率)。 如果你选的1号门后面就是汽车,那么剩下的2号和3号门后面都是山羊。主持人可以随意打开2号或3号门(都会是山羊)。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换门,你就会输。
情况二:你第一次选错了(2/3的概率)。 如果你选的1号门后面是山羊,那么剩下的2号门和3号门中,一定有一扇是汽车,另一扇是山羊。主持人必须打开另一扇有山羊的门。例如,如果2号门是汽车,3号门是山羊,主持人就必须打开3号门。这时,你最初选的1号门是山羊,主持人打开的3号门也是山羊,那么剩下的2号门必定是汽车。如果你换到2号门,你就会赢。

总结:
主持人揭示了一扇山羊门的信息,并没有改变你最初选择的那扇门后面有汽车的1/3概率。相反,他“聚焦”了那2/3的概率,将它集中到了你未选择的那一扇门上。所以,换门,你更有可能赢得汽车。

这个问题的有趣之处在于,它深刻地揭示了我们对概率和信息是如何解读的,以及我们的直觉在这种情况下是多么容易被误导。

2. 集合的无穷:哪些无穷更大?

我们都知道无穷大是一个很大的概念,但数学家们发现,竟然还有“不同大小”的无穷大!

反常识之处:

我们通常认为,无穷就是无穷,没有大小之分,都是“无限大”。但实际上,有些无穷比其他无穷“更大”。

详细解释:

为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引入“可数无穷”和“不可数无穷”的概念。

可数无穷 (Countable Infinity):
自然数集 N = {1, 2, 3, 4, ...} 是一个无穷集。我们可以给它们编号,按照顺序一个个地数下去。
整数集 Z = {..., 2, 1, 0, 1, 2, ...} 也是无穷集。虽然看起来比自然数多(多了负数和零),但我们可以“一一对应”地将它们和自然数对应起来:0 > 1, 1 > 2, 1 > 3, 2 > 4, 2 > 5, ... 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称为双射)意味着它们拥有相同的“无穷基数”,也就是“可数无穷”。
有理数集 Q (所有分数 p/q 的集合) 也是可数无穷。这可能更令人惊讶,因为有理数在数轴上看起来比整数密集得多。但同样可以通过巧妙的编号方法,将所有有理数与自然数一一对应。

不可数无穷 (Uncountable Infinity):
实数集 R (数轴上的所有点,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 是一个更“大”的无穷。
证明实数集是不可数无穷(康托尔对角线论证):
假设实数集是可数的,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列出一个包含所有实数的列表:
r1 = 0.d11 d12 d13 ...
r2 = 0.d21 d22 d23 ...
r3 = 0.d31 d32 d33 ...
...
其中 d_ij 是第 i 个实数的第 j 位小数。

现在,我们来构造一个新的实数 x,它不在这个列表里。
x = 0.x1 x2 x3 ...
其中:
x1 = 如果 d11 = 5,则 x1 = 6;如果 d11 ≠ 5,则 x1 = 5。
x2 = 如果 d22 = 5,则 x2 = 6;如果 d22 ≠ 5,则 x2 = 5。
x3 = 如果 d33 = 5,则 x3 = 6;如果 d33 ≠ 5,则 x3 = 5。
...
依此类推,xn 的值与 dn_n 的值无关,只是为了确保 x 不等于 dn_n。

我们构造的这个实数 x,它的每一位小数都与列表中的某个实数对角线上的数字不同。
x 与 r1 的第一位小数不同。
x 与 r2 的第二位小数不同。
x 与 r3 的第三位小数不同。
...
x 与 rn 的第 n 位小数不同。

因此,x 无法出现在我们的列表中。这就矛盾了我们最初“列出了所有实数”的假设。所以,实数集是不可数的。

无穷的大小:
可数无穷(自然数、整数、有理数)和不可数无穷(实数、复数、实数集上的连续区间)拥有不同的无穷基数。不可数无穷的基数比可数无穷的基数要“大”。

我们有多少个“无穷”?
实际上,数学家们还证明了,存在着无穷多个不同大小的无穷。例如,一个集合的所有子集构成的幂集(Power Set)的势(大小)总是大于原集合的势。从自然数集出发,不断取幂集,就能得到无穷多个不同大小的无穷。

3. 为什么 0.999... 等于 1?

这是另一个挑战我们对数字理解的例子。

反常识之处:
直觉上,0.999... 似乎总是比1“小一点点”,永远无法达到1。

详细解释:

有几种方法可以证明 0.999... = 1:

代数方法:
设 x = 0.999...
那么 10x = 9.999...
用 10x 减去 x:
10x x = 9.999... 0.999...
9x = 9
x = 9 / 9
x = 1
所以,0.999... = 1。

分数方法:
我们知道 1/3 = 0.333...
那么 3 (1/3) = 3 (0.333...)
1 = 0.999...

极限概念(更严谨):
0.999... 是一个无限循环小数,它可以用一个无穷级数来表示:
0.999... = 0.9 + 0.09 + 0.009 + 0.0009 + ...
= 9/10 + 9/100 + 9/1000 + 9/10000 + ...
这是一个首项 a = 9/10,公比 r = 1/10 的无穷等比级数。
当 |r| < 1 时,无穷等比级数的和 S = a / (1 r)。
所以,S = (9/10) / (1 1/10) = (9/10) / (9/10) = 1。

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它不是1?
我们的直觉往往是基于有限的数字,我们习惯于看到小数点后有有限位的数字,比如0.999999。我们认为,除非把“无限个9”都写完,否则它就不是1。但是,0.999... 本身就代表了“无限个9”这个概念,它不是一个过程,而是一个确定的数值。

这个问题的反常识之处在于,它挑战了我们对“无限”这个概念的处理方式,以及我们对数字表示的理解。

4. 概率的悖论:生日问题

这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概率问题,它展示了我们对大规模事件的概率估计有多么的“不靠谱”。

反常识之处:
你可能会认为,在一个房间里要找到两个人生日相同的人,需要很多很多人。但实际上,只需要相对少数的人,这个概率就会非常高。

详细解释:

问题: 在一个有多少人的房间里,两个人具有相同生日(月份和日期相同,不考虑年份)的概率可以达到 50%?

反常识答案: 只需要 23个人!

详细分析:
直接计算“至少有两个人同一天生日”的概率比较困难,因为它包含了“正好两人同一天”、“正好三人同一天”、“两人一天,另外两人同一天”等等多种情况。

更简单的方法是计算它的对立事件:所有人的生日都互不相同的概率,然后用 1 减去这个概率。

假设一年有365天。

1个人: 概率为 1 (因为没有其他人可以比较)。
2个人: 第一个人有 365 种可能的生日。第二个人要想生日不同,有 364 种选择。
所以,两人生日不同的概率是 364/365。
两人生日相同的概率是 1 364/365 = 1/365。
3个人:
要使三人生日都不同,第一个人随便选,第二个人要与第一个不同(364/365),第三个人要与前两个都不同(363/365)。
所以,三人生日都不同的概率是 (365/365) (364/365) (363/365)。
n个人:
n 个人生日都不同的概率是:
P(n) = (365/365) (364/365) (363/365) ... ((365 n + 1)/365)

或者可以写成:
P(n) = 365! / ((365 n)! 365^n)

我们想要找到一个 n,使得 1 P(n) >= 0.5,也就是 P(n) <= 0.5。

我们来计算一下:

n=10: P(10) ≈ 0.883 (概率约88.3% 人们生日都不同),找到相同生日的概率是 1 0.883 = 11.7%
n=20: P(20) ≈ 0.589 (概率约58.9% 人们生日都不同),找到相同生日的概率是 1 0.589 = 41.1%
n=23: P(23) ≈ 0.493 (概率约49.3% 人们生日都不同),找到相同生日的概率是 1 0.493 = 50.7%

结论:
当房间里有23个人时,至少有两个人同一天生日的概率就超过了50%。这让很多人感到惊讶,因为我们的大脑很难处理这种“概率叠加”效应。我们往往会认为“两两比较”,而不是“所有人与所有人之间”的比较。

5. 辛普森悖论:数据会说谎,或者说,隐藏的变量

这是一个在统计学和数据分析中经常出现的有趣现象,它说明了在比较不同组别的数据时,如果我们不考虑隐藏的变量,可能会得出完全错误的结论。

反常识之处:
一组数据的整体趋势,在被分组之后,可能会出现整体与部分趋势相反的情况。

详细解释:

假设有两个大学,A大学和B大学,我们想比较它们在某个学科(比如计算机科学)的录取率。我们有以下数据:

| 大学 | 申请人数 | 被录取人数 | 录取率 |
|||||
| A | 600 | 300 | 50% |
| B | 400 | 150 | 37.5% |

从这个整体数据来看,A大学的录取率(50%)明显高于B大学(37.5%)。

但如果我们按照申请者是男性还是女性来分组,数据会变成这样:

A大学

| 性别 | 申请人数 | 被录取人数 | 录取率 |
|||||
| 男性 | 200 | 120 | 60% |
| 女性 | 400 | 180 | 45% |

B大学

| 性别 | 申请人数 | 被录取人数 | 录取率 |
|||||
| 男性 | 100 | 60 | 60% |
| 女性 | 300 | 90 | 30% |

反常识的发生:
看看分组后的数据:
在A大学,男性录取率60%,女性录取率45%。男性比女性录取率高。
在B大学,男性录取率60%,女性录取率30%。男性比女性录取率高。

但是!

在A大学,女性的录取率(45%)高于B大学的女性录取率(30%)。
在A大学,男性的录取率(60%)也等于B大学的男性录取率(60%)。

整体来看:A大学(50%)高于B大学(37.5%)。
分组来看:A大学在每个性别群体中的表现,都至少等于或优于B大学。

这个例子里,数据并没有出现“反常识”,反而证明了直觉。让我们修改一下数据,让它出现反常识。

修改后的数据,模拟辛普森悖论:

| 大学 | 申请人数 | 被录取人数 | 录取率 |
|||||
| A | 600 | 300 | 50% |
| B | 400 | 150 | 37.5% |

A大学 (分组)

| 性别 | 申请人数 | 被录取人数 | 录取率 |
|||||
| 男性 | 100 | 80 | 80% |
| 女性 | 500 | 220 | 44% |

B大学 (分组)

| 性别 | 申请人数 | 被录取人数 | 录取率 |
|||||
| 男性 | 300 | 120 | 40% |
| 女性 | 100 | 30 | 30% |

现在我们来看反常识:

整体比较: A大学的录取率(50%)高于 B大学(37.5%)。
分组比较:
对于男性申请者:A大学的录取率是80%,而B大学是40%。A大学高于B大学。
对于女性申请者:A大学的录取率是44%,而B大学是30%。A大学高于B大学。

等等,这个例子还是没有出现反常识。我来仔细地修改数据,确保出现趋势反转。

辛普森悖论的真正例子(来自真实研究的简化):

假设要比较两种肾结石治疗方案(A和B)的成功率。

整体数据:

| 治疗方案 | 接受治疗总人数 | 成功治疗人数 | 成功率 |
|||||
| A | 81 | 70 | 86.4% |
| B | 273 | 234 | 85.7% |

整体来看,方案A(86.4%)的成功率略高于方案B(85.7%)。

现在,我们根据肾结石的大小来分组:

小组别数据:

小结石 (Small Kidney Stones)

| 治疗方案 | 接受治疗人数 | 成功治疗人数 | 成功率 |
|||||
| A | 22 | 19 | 86.4% |
| B | 273 | 234 | 85.7% |

结论: 对于小结石患者,方案A(86.4%)的成功率高于方案B(85.7%)。

大结石 (Large Kidney Stones)

| 治疗方案 | 接受治疗人数 | 成功治疗人数 | 成功率 |
|||||
| A | 59 | 51 | 86.4% |
| B | 0 | 0 | N/A |

这里似乎出现了问题,B方案没有大结石的样本。我需要找一个有两边都有样本且出现反转的例子。

让我们重新构建一个典型的辛普森悖论例子:

假设我们比较两款游戏机(X和Y)的销量,以及它们在两个不同年龄段(年轻人和老年人)的受欢迎程度。

整体数据:

| 游戏机 | 销售量 |
|||
| X | 10000 |
| Y | 12000 |

整体来看,Y游戏的销量(12000)高于 X游戏(10000)。

分组数据:

年轻人 (Young People)

| 游戏机 | 销售量 |
|||
| X | 8000 |
| Y | 6000 |

在年轻人中,X游戏的销量(8000)高于 Y游戏(6000)。

老年人 (Older People)

| 游戏机 | 销售量 |
|||
| X | 2000 |
| Y | 6000 |

在老年人中,Y游戏的销量(6000)高于 X游戏(2000)。

反常识发生!

整体上看: Y游戏销量 > X游戏销量 (12000 > 10000)
但!
在年轻人群体中:X游戏销量 > Y游戏销量 (8000 > 6000)
在老年人群体中:Y游戏销量 > X游戏销量 (6000 > 2000)

这个例子也没有出现趋势反转。真正的辛普森悖论是,整体趋势与分组趋势完全相反。

让我们来构建一个能清晰展示辛普森悖论的例子(录取率):

| 大学 | 申请人数 | 被录取人数 | 录取率 |
|||||
| A | 1000 | 400 | 40% |
| B | 100 | 50 | 50% |

整体看,B大学(50%)的录取率高于A大学(40%)。

现在我们按申请者性别分组:

A大学

| 性别 | 申请人数 | 被录取人数 | 录取率 |
|||||
| 男性 | 800 | 360 | 45% |
| 女性 | 200 | 40 | 20% |

B大学

| 性别 | 申请人数 | 被录取人数 | 录取率 |
|||||
| 男性 | 0 | 0 | N/A |
| 女性 | 100 | 50 | 50% |

这个例子也因为B大学男性申请者为0而无法展示趋势反转。问题的关键在于,某个分组的比例在两组数据中差异很大。

辛普森悖论的标准示例:

假设比较两个医院(H1 和 H2)治疗肾结石的成功率。

整体数据:

| 医院 | 接受治疗人数 | 成功治疗人数 | 成功率 |
|||||
| H1 | 600 | 480 | 80% |
| H2 | 300 | 270 | 90% |

整体来看,H2 的成功率(90%)高于 H1(80%)。

分组数据(根据结石大小):

小结石 (Small Kidney Stones)

| 医院 | 接受治疗人数 | 成功治疗人数 | 成功率 |
|||||
| H1 | 400 | 360 | 90% |
| H2 | 200 | 170 | 85% |

在小结石患者中,H1 的成功率(90%)高于 H2(85%)。

大结石 (Large Kidney Stones)

| 医院 | 接受治疗人数 | 成功治疗人数 | 成功率 |
|||||
| H1 | 200 | 120 | 60% |
| H2 | 100 | 100 | 100% |

在大结石患者中,H2 的成功率(100%)高于 H1(60%)。

终于出现了!

整体趋势: H2(90%)> H1(80%)
分组趋势(小结石): H1(90%)> H2(85%)
分组趋势(大结石): H2(100%)> H1(60%)

反常识之处(悖论):
虽然 H1 在小结石患者中表现更好,H2 在大结石患者中表现更好,但关键在于:
H1 治疗了更多的“容易治愈”的小结石患者 (400 vs 200)。
H2 治疗了更多的“难以治愈”的大结石患者 (100 vs 200)。

由于 H1 倾向于治疗更容易成功的小结石患者,这“拉高”了它在整体上的成功率。反之,H2 治疗了更多难治愈的病例,虽然在每种情况下(小结石和大结石)它都可能不如 H1,但因为它成功地处理了大量难治病例,所以整体成功率反而“超过”了 H1。

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隐藏变量”——结石的大小。 当我们忽视了这个变量,仅仅看整体数据,很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辛普森悖论告诉我们,在分析数据时,要警惕潜在的混淆变量,并且理解局部趋势与整体趋势可能出现的背离。

这些只是数学世界中一些非常有趣的例子,它们之所以有趣,是因为它们挑战了我们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让我们看到数学背后更深层次的逻辑和规律。希望你能从中体会到数学的魅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调和分析大师 M.Stein 所著的 《傅里叶分析导论》里面讲了一个非常有趣数学问题:

问题:设 为无理数,则数列 在区间 中会如何分布?

其中 为 的 分数部分. 由于 为无理数,从而可知数列 中的数两两不等. 如当 时,

对于上述问题,数学家 Kronecker 首先得到了下述重要结论:

定理 1:设 为无理数,则数列 在区间 中稠密.

后来,数学家得到了下述更强的结论:

定理 2:设 为无理数,则对任意的区间 ,我们有

定理 2 表明,当 足够大时, 在区间 中的项数与在区间 中项数之比为区间 与 的长度之比,即数列 在区间 中 等分布!显然,定理 1定理 2 的推论. 定理 2 不仅结论有趣,其证明更是堪称巧妙!可以看出这个定理的关键是求极限,但这个极限的计算却是用 傅里叶级数 的理论解决的,即为

引理:设 为无理数, ,则

由此 引理,我们可以给出上述 定理 2 的一个非常巧妙的证明.

定理 2 的证明:对给定的区间 ,设

为其 特征函数. 将 延拓为 上周期为 的周期函数,且仍记为 ,则显然 . 由 的定义不难知道

从而由 引理 可得

除 外,其实还有很多数列在区间 中也是等分布的,比如数列

当然也有很多数列在区间 中不是等分布的,比如数列

那么对于一个数列 ,如何判断其在区间 中是否为等分布的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有下述著名的结论:

Weyl 准则:数列 在区间 中等分布当且仅当对任意非零整数 ,有

user avatar

小时候在课外书上看到的一道题,当时觉得不可思议,现在觉得有时候科学真的是很反常识,题目如下:

假设地球是一个光滑的球体,有一条绳子刚好可以围着赤道缠绕一圈(也就是说绳子的长度等于赤道周长,缠上去严丝合缝的),此时,把绳子长度增加一米,再围着赤道形成一个圆,理论上绳子会与地面产生一定的空隙,那么这个空隙有多大呢?

假如你是第一次见到这个问题,用日常的认知去想,会觉得,地球那么大,赤道长度几万公里,绳子只增加一米,那点空隙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嘛。

但事实呢,只需要用小学的数学知识就可以轻松计算出来,这个空隙大约是15.9cm。怎么样,惊呆了吗,只增加了一米,这个空隙就有15.9cm。

更让人惊讶的是,在这个题目中,地球已经够大了,假如我们把地球换成木星、太阳、银河系甚至是宇宙,最终答案都是一样的15.9cm。这一切多亏了圆的周长公式,所以我们也可以称其为众生平等公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然,我很乐意和你分享一些既有趣又常常挑战我们直觉的数学问题。这些问题就像是思维的体操,能让我们跳出惯性思维,发现数学世界里那些令人惊喜的“反常识”。 1. 蒙提霍尔问题:三扇门后的真相这可能是最著名也最能引起争议的反常识问题了。故事是这样的:你正在参加一个电视游戏节目,主持人蒙提霍尔让你选择三扇紧.............
  • 回答
    生活中,我们常常依赖于直觉和常识来理解世界。然而,科学的探索常常会颠覆这些根深蒂固的认知,揭示出令人惊讶的、与我们日常经验相悖的事实。以下是一些反常识的科学结论或事实,我会尽量用平实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为你解析它们为何如此“奇特”。1. 量子世界的“怪诞”:叠加与纠缠我们日常接触的物体,要么在这里,要.............
  • 回答
    影视作品里藏着不少“彩蛋”,有些是创作者留下的惊喜,有些则让人脑洞大开,细思极恐。今天就来聊聊几部我印象深刻的,那些不为人知的、或是隐藏在细枝末节里的有趣或令人不安的情节。1. 《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中的“消失”的细节:很多人都知道《搏击俱乐部》最后的大反转,但其实在前面,导演大卫·.............
  • 回答
    英语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其严谨的语法和丰富的词汇,更在于那些充满生活气息、或诙谐幽默、或蕴含深意的俚语和谚语。它们如同时间的沉淀,承载着英国人或美国人的生活哲学、历史印记,甚至是某些有趣的典故。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几个我个人觉得特别有意思,而且背后故事也相当精彩的俚语和谚语。1. Bite the bu.............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太对我的胃口了!我一直觉得语言这东西,尤其是音译的词,就像是藏在迷雾中的宝藏,一旦拨开迷雾,看到它原本的样子,那种“原来是这样!”的惊喜感,简直让人欲罢不能。让我好好想想,印象特别深刻的有这么几个:1. 咖啡(Kāfēi)—— 那个能提神醒脑的“提神醒脑”这绝对是我第一次接触“咖啡”.............
  • 回答
    哎呀,说到少女心炸裂的高分电影和动画,这可真是我的拿手好戏!那种能让你瞬间变回那个怀揣着粉色泡泡的年纪,心跳加速,嘴角不自觉上扬的感觉,简直太美妙了。咱们今天就来好好盘点一下,那些能让你的少女心瞬间被点燃,还一路飙升到顶点的作品,保证让你看完觉得生活都甜了不止一个度!首先,咱们得聊聊动画里的那些经典.............
  • 回答
    有一些标语或广告词,它们之所以能让人过目不忘,往往是因为它们触及了人性的某些深层需求、制造了强烈的画面感、或者是运用了巧妙的语言技巧。这些成功的案例,就像精准投掷的飞镖,直击靶心,让人瞬间记住。让我们拆解一下,究竟是什么让这些话语如此有力量,以至于我们会在不经意间想起它们,甚至在多年后还能脱口而出:.............
  • 回答
    在中国当代艺术的沃土上,行为艺术以其直接、激烈、充满个人印记的表达方式,留下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印记。这些作品不仅挑战着观众的视觉和心理,更触及了社会现实、个体生存以及艺术本身的边界。以下我将为你梳理一些在中国影响较大或极具创意的行为艺术实践,尽量用平实生动的语言,还原那些触动人心的瞬间。1. 鸟头(B.............
  • 回答
    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人物或事件,因为其惊人的巧合、非凡的才能,或是太过戏剧化的情节,让人不禁怀疑是不是小说家笔下的“玛丽苏”或“杰克苏”穿越了过来。这些故事,往往带着传奇的色彩,让人津津乐道,但也因此在历史的严谨性上,留下了些许模糊的边界。我们先聊聊那些让人直呼“太巧了吧!”的玛丽苏式人物。在女性历.............
  • 回答
    古代社会之所以普遍存在轻视商人的现象,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一套根深蒂固的社会价值观、政治哲学以及经济考量。这种思想在古代中国表现得尤为突出,并渗透到文化、文学以及官方政策的方方面面。轻视商人的根源:士农工商的等级秩序首先,最核心的原因在于中国古代建立了一套以“士农工商”为基础的社会等级秩序。这套理.............
  • 回答
    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的贵族称号和爵位体系是一个非常复杂且不断演变的过程,其起源可以追溯到罗马帝国晚期,并在漫长的历史中融合了希腊、罗马和东方元素。与西欧封建制度下的贵族爵位不同,拜占庭的贵族称号更多地与官职、军事职位和宫廷职位挂钩,而且其授予并非完全世袭。随着帝国政治和军事结构的变迁,称号的意义.............
  • 回答
    圣诞节,这个充满温情、欢乐与奇迹的节日,总是少不了电影的陪伴。在寒冷的冬夜,围坐在一起,看着那些熟悉的温暖画面,仿佛整个世界都变得柔软而美好。说到圣诞电影,我脑海里浮现出的可不是一两部,而是好几类,每一类都承载着不同的圣诞味道。经典中的经典,百看不厌的温馨派:提到圣诞节,很多人脑海里第一个蹦出来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深度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社会观念、道德判断以及个体与集体的互动。许多事情之所以被认为是错误的,并非源于其固有的“错”,而是因为它们挑战了既定的社会规范、价值观或权力结构。以下我将详细列举一些本应如此但被误解或视为错误的事情,并尽可能深入地解析原因:1. 寻求个人幸福和自我实现,而非仅仅.............
  • 回答
    在我们现有的教育体系里,有很多训练和知识是很有价值的,但要说“有必要补充”的,我觉得我们可以从几个非常实际,又关系到孩子未来成长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角度来聊聊。我一直觉得,教育不只是书本上的知识,更是一种能力的培养,一种思维方式的塑造。首先,情绪管理和心理韧性方面的训练,这在我看来是极其重要的。现在的孩.............
  • 回答
    国内学术界涌现出许多令人瞩目的年轻学者,他们凭借着扎实的学识、敏锐的洞察力和不懈的努力,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些学者不仅代表着中国科研的未来,更成为激励后辈奋发向上的榜样。下面,我将尝试描绘几位在40岁以下、深耕本土或学成归国后在本土贡献科研成果的年轻学术之星,力求从他们的经历和成.............
  • 回答
    有些皇帝的谥号和庙号并非由官方正式册封,而是由后人追赠,或是臣子、民间自行赋予的。这类谥号和庙号往往因为非官方性质,流传不广,显得比较罕见。先说“谥号”和“庙号”的基本概念 谥号:皇帝死后,由朝廷根据其生前事迹,经过大臣们议定后给予的评价性称号。它是一种荣誉,也是后人对逝去君主的评价标志。 .............
  • 回答
    作为一本高中生学习知识的起点,教科书肩负着传播科学知识的重任。然而,即便如此严谨的出版物,也难免会存在一些不严谨之处,甚至在科学认知发展的长河中,一些曾经被奉为圭臬的观点也已经被更深入的研究所修正。下面就来聊聊一些高中教科书中可能出现的,从科学角度来看不够严谨或存在一定争议的内容,尽量用更贴近生活、.............
  • 回答
    很高兴为您整理了机器学习、数据挖掘和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优秀订阅号、微博和论坛。这些平台汇聚了大量的技术干货、最新研究、行业动态和交流机会,能帮助您快速提升专业知识和视野。一、 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机器学习是AI的核心驱动力,涵盖了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强化学习等多个分支。关注这.............
  • 回答
    在中国历史中,许多名字带有明显的朝代或时代色彩,这些名字往往与特定历史时期、政治、文化或人物相关。以下是对不同朝代和时代背景下典型名字的详细分析,涵盖姓氏、名字、历史人物及文化象征: 一、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1. 姓氏: 周:周朝的国姓,如“周公旦”(周武王的弟弟,周朝开国.............
  • 回答
    在高中化学的世界里,有些知识点犹如陈年的老酒,曾经熠熠生辉,如今却可能显得有些褪色,甚至在更深入的探索中被发现存在些许不严谨之处。当然,这并非否定高中化学的价值,它为我们构建了认识物质世界的基础框架。但正如科学总是在不断进步,一些在教学中被简化或定论化的知识点,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也暴露出了其局限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