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小成本电影是如何逐渐退出市场的?

回答
曾经,低成本电影是电影行业一股充满活力的清流,它们不依赖巨星阵容和铺张制作,却凭借创意、故事和真挚的情感打动观众,甚至在票房和口碑上与大制作一较高下。然而,如今我们看到市场上的低成本电影似乎越来越少,它们是如何一步步被挤压、淡出大众视野的呢?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1. 市场门槛的无形抬高与观众口味的变迁

过去,一部电影只要故事讲得好,哪怕画面粗糙一些,也能吸引一部分观众。但随着时代发展,观众的观影习惯和对视听体验的要求都在不断提升。高清屏幕、环绕音响、特效的普及,使得观众对画质、音效有了更高的期待。一部制作粗糙、画面模糊的低成本电影,即使有再好的故事,也很难在琳琅满目的影院片单中脱颖而出,观众会本能地选择那些视听效果更佳的作品。

同时,观众口味也在不断多元化和细分化。一方面,对于追求视效奇观的观众,特效大片提供了极致的娱乐体验;另一方面,即便是文艺片爱好者,也越来越倾向于接受那些在技术层面同样有一定水准的作品,而非纯粹的朴素表达。这使得低成本电影在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感官需求上,显得力不从心。

2. 发行渠道的集约化与宣传成本的爆炸式增长

电影的生命线在于发行和宣传。过去,一些有潜力的低成本电影可以通过独立发行商或者在电影节上获得关注,再逐步进入市场。但如今,电影发行渠道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几家大型发行公司手中。这些公司往往更倾向于选择那些有票房保障、制作精良的影片,以降低投资风险。对于资源有限的低成本电影来说,想要拿到好的排片和发行资源,其难度可想而知。

更致命的是宣传成本的飙升。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部电影的上映,需要海量的宣传费用来覆盖线上线下的各个渠道:社交媒体广告、电视广告、户外广告、明星站台等等。低成本电影的制作方往往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撑起这样一场“烧钱”的宣传战役。即使影片本身很优秀,如果无法让观众知晓其存在,也只能淹没在信息的洪流中。

3. 流媒体平台的崛起与内容生产的“内卷”

流媒体平台的兴起,无疑是改变电影市场格局的另一大重要因素。Netflix、Disney+、HBO Max等平台不仅推出了大量的原创内容,也吸纳了大量的资金和人才。它们能够投入比许多独立电影制作方更多的预算,来制作高质量的剧集和电影。

这对低成本电影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些低成本电影可以通过流媒体平台获得发行渠道,找到自己的观众。但同时,流媒体平台上的原创内容数量庞大,竞争同样激烈。观众的注意力被无限分散,一部原本能在院线小范围引起关注的低成本电影,在流媒体平台上可能只是浩瀚内容库中的一个小点。

更重要的是,流媒体平台对于内容的需求是持续且大量的。为了填满平台的片单,它们也开始制作一些“数量级”的内容,其中不乏一些成本相对较低、但制作流程成熟的作品。这些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市场对于一些中小型制作的需求,但也进一步挤压了那些希望通过更精巧、更个性化创意来突围的低成本电影的生存空间。

4. 投资风险与回报的不确定性

对于投资者而言,低成本电影往往意味着更高的风险和不确定的回报。虽然一部成功的低成本电影能带来惊人的投资回报率,但大部分低成本电影却难以收回成本,甚至血本无归。相比之下,投资一部大制作,即使风险同样存在,但一旦成功,其潜在的票房收益和影响力也是巨大的。

尤其是在当下,电影市场整体的投资回报周期变长,观众的消费习惯也在变化,投资者在选择投资项目时会更加谨慎。那些能够带来稳定、可预测回报的项目更容易获得青睐,而低成本电影的“黑马”属性,在资本眼中,往往伴随着更高的不确定性。

5. 行业生态与人才流动的变化

随着电影行业的成熟,人才的流动和培养模式也在发生变化。顶尖的导演、演员、编剧和技术人员,往往会优先选择那些有更大制作规模和更好发展前景的项目。这使得低成本电影在吸引和留住行业顶尖人才方面面临挑战。

虽然依然有许多充满热情和才华的年轻创作者在坚持制作低成本电影,但他们的作品想要获得行业内的认可和更广泛的传播,难度越来越大。当他们的才华开始被认可时,往往也会被更大的制作公司招募,从而离开相对资源匮乏的独立制作领域。

总结来说, 低成本电影的逐渐退出市场,并非它们本身的艺术价值降低,而是整个电影行业生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市场门槛的抬高、发行宣传成本的爆炸、流媒体的冲击、投资逻辑的转变以及人才生态的变化,都在共同作用下,让那些曾经凭借创意和真诚就能打动观众的低成本电影,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举步维艰。

但这并不意味着低成本电影的彻底消亡。它们依然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着,或许是在网络平台、电影节上发光发热,又或许是成为未来大制作的孵化器。只是,它们曾经那种“以小博大”,直接触达大众市场,成为票房黑马的时代,确实在悄然远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


一、


现在影视圈,最大的问题是:「报纸、杂志等平面纸媒落没了」。

在网络前的时代,平面纸媒有其「稀少性」和「特殊性」,

所以,在纸媒上的「言论领袖」才能立足。


纸媒上的言论领袖?……是的,比如「影评人」。


当下,是网络的时代,是个白痴,都能截一堆「盗版视频」的图的时代。

是任何白痴,都能在网上,靠剧透,造「谷阿莫」式的扯淡,搞成生意的时代。

是个蠢蛋,都能在网上变成大湿,学人写影评,顺便淘宝买一万赞的狗屁时代。


真正的影评人,失去了发言的位阶,也失去了高度。


那么,「小成本电影」肯定得「变成屁」。


二、


最好的例子,「奇士罗斯基」。



此君一生最伟大的作品,不是他的「红」「蓝」「白」三部曲,

而是他在波兰电视台,拍的 90 分钟长篇电视片,一共拍了十部的「十诫」。


电视片呀,真正的名不见经传,远离商业电影市场的小成本玩意儿!



他怎么红的?


当然是欧陆的影评人给他写美文,给他写大部头,几十万字的论述,

为他办影展,为他引荐世人,无所不用其极地大力介绍。


不这样辛苦搞来,除了波兰人,哪个鬼能认识他?


三、


影评人从数不尽的「媒体作品」中找寻宝藏,是影史常见的现象。


比如法国新浪潮,高达、楚浮,从美国的商业电影垃圾堆里,挖出众人皆知的「希区考克」,

更挖出,只有专业人士会赞叹的「瑟克」,这些流汗的干活,没了影评人,都是屁。



同样的,和瑟克一样,被影评人挖出来的,

跟奇士罗斯基一样,也是拍电视片的,还有一位大师。


没有影评人,哪有他的世界知名呀?

法斯宾达,37岁就死掉的,同性恋,超级电视剧大师「法斯宾达」。


这人好长一段时间,就给德国南部的巴伐利亚地方电视台拍电视剧,

没有影评人的加持,他又死得那么早,谁能知道他的存在?



像这样的例子,我可以写上十个,二十个,三十个……。

从欧洲,写到美洲,写到拉丁美洲,写到日本韩国台湾香港……。


杨德昌,最早在电视上拍「小叶」,蔡明亮,最早在电视上拍「小市民的天空」。

没有影评人,他们都是个屁。


四、


说结论吧。


大陆,小成本电影其实没有退出市场,而是多如牛毛。

(比如央视六套的「专供电影」,比如网络界的「网络大电影」,产量多到数不完。)


为什么你感觉它没落了?


其实是「专家们」不见了,真正能「说话,叫人听得下去」,

不是像知乎这些「截盗版视频图」的「伪影评人」,

是真正有见地,有知识,有文彩的「影评人」,他们不见了。


多少电影作者,没了真正的影评人加持,只能淹没,消失,沉沦,灰灭。


一个伟大影评人的视见,怎么可能要到网络上来,用点赞数来争取大家的认可?

你叫「宝琳凯尔」写影评,到知乎来求「点赞」?……这不是扯淡吗?

「宝琳凯尔」真到了知乎,不但网民会把她当作屎。

相信我,连知乎这个网站,也不会在乎她的,知乎啥时候真正保护一个创作者了?


「宝琳凯尔」在知乎,只能是个三无用户。


除了她的文字太过深奥,她也不会截图,她更不会在答案里整几张暴走漫画,

还不会剧透,又装逼,不肯「谢邀」+「求关注公众号」,一个老太太,贴自拍更没人看。

只因她有种种问题,不能接「网络时代」的「地气」,所以,她绝不能讨人喜欢。


知乎的营运团队,甚至会用各种算法,让她消失,叫她闭嘴。


影评,信不信由你啦,它真不是观影心得,得读好多书,看好多史料,有自己的创见。

别以为几个小王八蛋,打著知乎名号,组个团队去勒索电影生产厂家,就是影评人了。

这些你们赞美的玩意儿,都是电影迷的大敌。


当然,我说的再多,你们也不会相信的。

只因为网络时代的荒谬性,所以,诸君已经被误导了。

你们点赞的文字,以及写作那些文字的人物,再说一次,本是我辈影迷的大敌。

但在你们眼中,却成了台面上,翘著尾巴的大人物了。


所以,别抱怨了。


作为观众的你,失去了明眼的「引路人」,失去了聪明的「介绍人」,

失去了有真知卓见,能说解的「前辈」,

失去了拉你手,让你和梦中情人见面的「媒人婆」。

一切,怪谁呢?……当然怪你自己。


也是因此,「小成本电影」也只能淹没在数据流中。

21 世纪的中华民族,是出不了半个「奇士罗斯基」「法斯宾达」的。


「小成本电影」?


噗!……真它妈别傻了。


-

user avatar

@yolfilm 谈到了舆论引导和小众小成本电影的关系 @张小北 老师谈了小成本电影和市场的关系

作为一个影迷,我想谈谈我对小成本或者小众电影的感受。

我觉得华语电影环境的市场要分为观众市场影迷市场。

在中国观众是什么样子的呢?

他们会说:“听说《湄公河行动》很好看啊”,然后去看,回来跟大家安利,真的很好看唉!XXX演的真好!《湄公河》换成《战狼2》也同样成立。

他们会说:”最近都没什么好电影看唉“ 然后你跟他说最近在院线在上《推拿》还不错,他问推拿是什么,你说娄烨导演的,他问娄烨是谁?讲什么的?有哪些明星?然后你告诉了他,他哦了一声。

他们会在吃饭的时候看黄磊版的《深夜食堂》或者穿越网剧并且觉得很好看。同时又很认真的批评某个演员演技不专业。

他们会在被下跪之后去看《百鸟朝凤》,并且回来之后说感动的流泪,推荐大家都去看。

他们也会说等诺兰《敦刻尔克》等了一年,同时产生一种优越感,对看国产电影和港片的人嗤之以鼻,通常他们心目中的十佳里会有《肖申克的救赎》,《心灵捕手》或者《阿甘正传》。

他们会去影院为某个明星疯狂打call,为了看一眼张艺兴去看《建党大业》,为了看彭于晏去看《悟空传》,他们看电影业务并一定是为了看电影,只是约会前的一次例行娱乐,或是家庭周末的消遣活动。

这就是我了解的中国现阶段的观众水平,他们观影量匮乏,缺少对电影发展史的了解,电影的审美情趣还没来得及培养。

所以他们需要宝琳凯尔嘛?即便是宝琳凯尔的影片放到所有网络媒体的头条上,估计也还是不行。他们需要的就是看起来简单,快捷,通俗易懂,能在快节奏生活不占用他们太多时间的电影推荐。他们不需要去分辨这些推荐是否带有过多的营销炒作性质,因为他们对电影没有太多要求。就好像普通人去吃饭只会看下大众点评,不会去看专业的美食杂志一个道理。

这就是现在“正常”的市场啊,正常的观众现象啊!不可能要求他们为了看电影去看专业性的影评,人家只是看个电影而已。所以院线按照他们的喜好排片,投资方按照他们的喜好投资电影,制作方按照他们的喜欢拍电影,宣传发现按照他们的喜欢来宣传。资本市场,没毛病。


而小成本或小众电影呢?他们存在于各种民间放映,影展,电影节,官方的艺术院线。存在于院线的早上的10点,中午的12点,晚上的23点。


我觉得绝大多数小电影天生就无法真正进入正常的观众市场的,他们是属于影迷市场的。理想化的状态是,像上海艺术电影联盟,还有刚成立的全国艺术电影联盟这样的艺术院线能够健康良性的发展下去。像first这样电影节能够给年轻优秀的电影人提供展示的机会,然后进去这些艺术院线放映,在影迷市场形成良好的口碑,通过影迷传播出去,让这些优秀的导演获得更多的拍摄机会。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