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一年里,我在韩国被误认为是来自中国的富家小姐,在比利时被误认为是受了虐待的难民妹妹。
在韩国生活的几年里,遇见了两位上了年纪的教授。
他们对中国经济水平的认识,还停留在上个世纪改革开放前的状态。
并且由于自身的偏见,在看待中国的人、事、物上,总是戴着有色眼镜,无法纠正他们的错误认知。
第一位教授在七八十年代去美国读的博士,回到韩国以后直接当上了教授、院长,退休以后被特殊返聘回来教我们。
因为我们的学校是国际部门,他的课程也和国际管理有关,所以他在课上特别喜欢举例子,和同学们互动。
班里一共有3个中国学生,但是另外两位同学比较安静内向,我相对来说活泼一些,一般有什么关于中国的问题,他就会点我回答。
有一天我们讲到了可口可乐的营销案例,他突然问我: “你在出去春游的时候喜欢带什么食物呀?”
我说,同学们会带点零食呀,三明治,好带的东西,大家一起分享。
他问我:“你们不带可口可乐吗?特殊的场合才喝可口可乐呀。”
我???
“中国有很多种不同的饮料呀~ 不是所有人都会选择带可口可乐,但是可乐是很常见的!”
他扭过头对全班说:“可口可乐在中国特别的贵,只有有钱人家的孩子才能喝可乐。”
然后问我:“你在中国经常喝可口可乐吗?”
我一脸震惊的点了点头,说,当然喝啊可口可乐不贵啊才三块钱…
我的话音还没落,还没解释清楚呢,他一脸惊讶的对大家说,“哇~有钱人呀~”
全班哄堂大笑…
对中国有些了解的同学以为他肯定是在开玩笑,然而对中国有偏见的同学,真的信了他说的话。
正常人都知道这位教授说得是不对的。可是八卦谣言这种东西,一传起来就没有准儿了。
从此以后,学校里有一个关于我的谣言:
Silvia是个很神秘的有钱人。穿戴普通,非常低调。但是在她的国家,特别有钱。别人眼里贵的东西,在她眼里非常便宜的。
我…???? 啥玩意???
我越反驳他们越觉得我是低调且神秘,我不反驳又被当成了默认…
就这样过了几个星期,另一个教授在课上举例子说到了芭比娃娃。
他说,在很多国家芭比娃娃特别的贵,比如中国,大部分中国人买不起芭比娃娃。
然后他问我,你有没有芭比娃娃呀?
我非常诚实地告诉了他,我从小到大一共有17个芭比娃娃。
教授一脸震惊,同学们也哇了起来。
其实是因为大部分的芭比娃娃都是父母长辈送的礼物,我非常珍惜她们,收藏得很好,当时15块钱、20块钱的娃娃们也被收拾得非常漂亮,就一直留着了…
教授被我的回答噎住了,无法回答的时候,班里一个同学小声地说了一句:“有钱人啊!别人一个都买不起,她有17个。”
嗯,关于我是富家小姐的流言传得更厉害了…
我也懒得反驳了… 解释了也是白说…越描越黑…
————————————————————————————
同年,我因为疫情被困在了比利时。
因为心情不好、担心家人再加上水土不服,啃不动面包,我在三个月内硬生生地饿瘦了28斤。
我原本只打算去三个星期,所以带的钱也不够,衣服也没有带够…
后来借住在别人家里,多亏他们的帮助,让我能有个住的地方。
怕给人家添额外的麻烦,我对吃穿住行都没有任何要求,给什么吃什么,盘子里有多少就吃多少,不浪费。
开饭前人没来齐绝对不开吃,吃完了主动帮忙收盘子,放到洗碗机里。
这应该是咱们中国人教育孩子做客的时候,最基本的礼貌吧?
但是他们家的习惯是,做好了饭孩子先吃,吃完了就跑上楼自己玩儿去了,绝对不会帮父母收拾东西。
在我的带动下,他们家的孩子们也有点不好意思,开始帮忙做家务了。
有一天晚上吃完饭,孩子们一起主动收拾盘子的时候,他们家父母真的是一脸惊喜。
有一天,女主人买了几个冰淇淋分给我们,刚好赶上了我的生理期,不敢吃冰淇淋。
我就解释了一下,不太方便吃,习惯了在这个时期吃温热的东西。
从小喝冰水的人类,对我的这个习惯表示非常不解。
他们也听不明白中医的很多概念,也不明白为什么我会有这个生活习惯。
他们好像只听到了: “男生可以吃冰淇淋,女生(有的时候)不可以吃冰淇淋。”
后来女主人上班的时候和同事聊到了我,说我非常懂事。
她的同事是日本人,非常夸张地描述了一下亚洲女性的生活状态,顺便脑补了一下我一定内心非常孤独、隐忍,是个苦命的孩子。
于是,善良的女主人——误以为我是因为被虐待了或者因为重男轻女,才不可以吃冰淇淋…
(可是我独生女啊哪里来的重男轻女…)
第二天,女主人批发了一堆冰淇淋,领着我去冰箱参观了一下。
那一层冒着凉气的冰淇淋看得我直胃疼。
她告诉我:“不怕,咱们有好多好多冰淇淋,你随便吃,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
后来我陆陆续续又收到了四大袋子的衣服,什么新睡衣呀、冲锋衣、毛绒绒的浴袍、过冬的厚靴子…
我非常感动啊,但是又觉得有点奇怪。
因为他们家也只是普通消费能力的人家,买这些东西开销也很大的。为什么要突然给我买这些东西呢?
后来我们聊这件事的时候,才知道了为什么会对我有这个误会。
是我当时看起来,确实太惨了。
瘦到胸前都是排骨。
黢黑。(非常容易晒黑的体质)
衣服松松垮垮,没有一件合体的。(因为暴瘦没来得及买新衣服而已)
双眼无神。(我去的时候忘记戴眼镜了…)
在饭店里只点最便宜的饭菜。(欧洲吃饭真的好贵…)
盘子里永远没有剩菜,不挑食。(别人好心给东西吃,怎么可能挑三拣四?)
太懂事了,主动干活,照顾别人。(其实真没干啥…只是力所能及地帮帮忙)
不吃零食,没有任何消费欲望。(从小就不爱吃零食,也不喜欢逛街购物…)
看起来有些忧郁。(我想回家啊我着急啊哭泣)
再加上我是拿了奖学金读书的,还在打工赚钱。
其实我是想在学习不忙的时候,学着独立一些,锻炼一下自己。
但是他们误以为我是因为家境贫寒才这样的。
嗯。这个真的解释不太清楚。
我打算吃胖点以后再去拜访一下吧。
就这样,在地球的两端,我成功地集“富家女”和“小可怜”为一身。
误会啊都是误会…
我一定要说哈哈哈哈哈!!
某一年带着几个法国小官员武汉一日游。
我们来到黄鹤楼上的时候听到了鞭炮声。黄鹤楼下离居民区不远,红白喜事什么的一点都不奇怪的嘛。
可是有个法国人一脸惊恐的抱头蹲下问了我一句话,事后跟中国人法国人说的时候大家都会笑喷。
他问我的是
革命了?
2333333
虽然很多美国人都知道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但对于我身边淳朴善良的中西部乡下人来说,还是经常对中国城市的人口规模产生误会。
有一次,我和一位明尼苏达本地同学聊天,说起了各自的家乡。我说,自己来自广州,中国南方的一个城市。对方表示中国的城市只听说过北京和上海,请我多讲讲这个城市的事情,我觉得自己的介绍可能给他留下了以下印象:
--这个城市空气很好,没有太多的重工业;
--这个城市的贸易很活跃,经常有“集市”(我将广交会称为“trade fair”,而“fair”一词既可以表示展会,也可以表示“集市”);
--这个城市的美食很有名,有各种海鲜河鲜......
后来有一天,这位同学在课前忽然急匆匆地走到我面前,一副似乎发现了什么不得了的事情的神情:
“广州有一千四百万人口?!”
“额....这个数字也包括了周边的一些卫星城,中国的市和美国的市概念不太一样...”
"芝加哥的五倍?!明尼苏达整个州的三倍?!!”
“是吗...我查查...”
"亲娘诶!太疯狂了! Man! That is INSANE!!!"
然后这位小哥露出一副受到强烈精神刺激的神色,喃喃低语道,“为什么你不告诉我,为什么你不告诉我...”
也许,他之前一直以为广州是一个远离尘嚣的度假小城,那里的人们经常带着土特产去赶集,过着靠海吃海的简单生活。结果一查才知道,这个城市比他们一个州的人都多,瞬间心理上感觉无法接受......
教过加拿大学生汉语。期间,同学说我教的东西不实用,让我教她一些常用俚语。 第二天朋友质问我怎么什么都教,我蒙了,我一没说祖国不是,二没谈生理知识,究竟出什么问题了呢? 我朋友说,昨天她吃完饭要帮我妈刷碗,我妈贼高兴,就用标准普通话说了句“谢谢”,结果外国同胞用了一口地道的东北的农村方言回了句“谢啥谢!”…
1、
不知道哪个缺德鬼给一个新西兰人解释说“奇葩”是很少见很厉害的人…
然后那个新西兰人冲我竖着大拇指喊着我“奇葩!奇葩!”来夸我饭做得好………
(好吧评论有说奇葩一开始确实是少见很厉害人的意思、但是在时代潮流不断变化发展的现在、我该如何是好…)
2、
一个日本姑娘一本正经的看着我说:
你好、我叫踩shi~
当时我就愣住了、
后来发现她真的叫cai shi
汉字写彩矢…
3、
以前整理名单的时候看到一个名字叫李旺
开心的觉得终于碰到同胞了
等见到本人才知道那是个日本人、
日本名字读:li ao
英文名字是:Riao
中文就是叫:李旺
他很自豪的跟我说,名字是他妈妈给起的、因为这个名字全世界哪里都能用…
好像还真是…
4、
教外国人学中文、课本上有个例句是:
你画画儿画得好吗?
然后聪明的学生们就融会贯通的造出了:
你吃吃儿吃得好吗?
你喝喝儿喝得好吗?
你睡睡儿睡得好吗?
…
等一系列奇文异句
5、如下图
6、
某日带了一串手链和外国朋友出去吃饭、
突然朋友问我:你很喜欢大豆么?
我愣了愣、说挺喜欢吧……
朋友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盯着我的手链………
……………
印象比较深的都是日语的段子,都是转的
一个霓虹关西人来上海旅游,让一个上海人做导游。在路上听到了有人吹葫芦丝,就问他那是什么乐器。导游用上海话回答道:“葫芦丝诶” 关西人回去后很伤心,告诉大家中国上海的导游不但不回答还嫌人烦。 ——呂碩弘
日本客人来中国,不识得椰奶,指着问「これなに?」;中国人答「いえない。」「どうして?」 「だからいえない。」 「おしえて!」 「いえないだよ!これ!!」
作者不明
有个日本人要去花园饭店(Garden Hotel),用英文和上海司机说,最后送到了嘉定沪太路。
这个也不知道作者_(´ཀ`」 ∠)_
不算误会…但是在国外住了几年确实有一些因为语言产生的有趣的(或尴尬的)经历。
1.
在国外读过高中,个人感觉外国孩子10年级时(等于高一)比同龄的中国孩子要调皮好多,有几个男生也不知道从哪里学来了一些奇奇怪怪的中文就敢到处乱说...
有一次他们在走廊看见我的时候,一个不认识的白人男生冲过来用奇怪腔调的中文说:“泥嚎漂亮”,我以为他就是刚学会这句中文随便找个亚洲妹子炫耀下,就顺口接了一句Thanks。
然后他下一句竟然是
“窝想朝泥”
我没听懂,说了句“I’m sorry?”
男生很用力地重复:“窝!!想!!chào!!你!!”←打出中文会被和谐你们随意感受下
我当时听懂后简直火冒三丈啊!!
但是我又不会用英文骂人!!!很捉急对不对!!
然后就脱口而出了我会的语气最强的脏话,"法克鱿!!!”
结果那个男生笑着来了一句,“tonight?”
我竟然无言以对......
P.S.,好孩子千万不要学我说f-word,我当时是气炸了才口不择言,事实上这是我出国几年来唯一一次爆粗口...这个男生的回复也再次教育了我既然英语不是母语就不要乱说了,英文骂街是斗不过本地人的= =...
又P.S.,感谢知友在评论里教我如何回复,但是现在想想也只是外国小毛孩儿不懂事而已,没必要因为他的幼稚失了我的态度,所以请不要再评论里再出现带bad word的回复了,感觉不太合适。
2.
有一次和一个外国朋友去看画展,路上她问我喜欢哪个演员。
然而我并不太追星,就随口说了一个我相对比较欣赏的演员Nicholas Hoult。
朋友:“他多高?”
我:“不知道。”
朋友:“他多大?”
我:“不知道。”
朋友:“What kind of fan are you?!(你这算哪门子的粉丝啊?)”
我:“Stella Fan”
没错,我姓范,英文名是Stella。
第一次用英语把native speaker憋到说不出话来的感觉真爽哈哈哈哈。
3.
高中时住在一个英语母语的寄宿家庭。有一次homestay mom抱怨说她有一个朋友做了一件很不讲道理的事情。我当时脑子里闪过的反应是“哦这人可真搞笑”。我用中文说这句话时重音在“真”上,用类似“呵呵”的语气说,表意与“呵呵”相同,意思差不多是“这人做事不合乎常理太滑稽可笑了”。可能这么说的人不多,不过我用中文这么说的时候朋友都知道我是表达一种反对的态度...
然而我当时很蠢地说了一句“oh that's funny”
到现在还记得homestay mom一脸愤怒加不解的样子严肃地对我说,“It's not funny! It's ridiculous!”
4.
高中写哲学课的结课论文时我选的主题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李聃),论文标题是““老子的救世之道”。因为“道”在中文里既是一个学派,又有“方法”的意思,我不知道怎么翻译出来双关的意思。所以我决定问下我一个CBC(加拿大出生华人)朋友论文标题怎么翻译比较好。
我的朋友是个多伦多长大的中国姑娘。因为乒乓球打的很好,小学时在河北省训练过几年,所以既会说也会写中文,算是中文水平相当不错的CBC。
然而...
老子当时就笑疯了。
P.S.评论里有问笑点在哪里的,显然我朋友把哲学家老子和稍微粗俗的自称“老子”搞混了...感觉孙子也可以出一个类似的梗_(:з」∠)_
5.
有一次和朋友去逛Anime North(多伦多当地的漫展),碰到了一个帅帅的白人小哥COS索隆。我鼓起勇气问小哥能不能合影,小哥羞涩一笑同意了...
然后我把相机给了同行的中国妹纸Chelsea让她帮我照张合影,谁料她按快门的瞬间有一个路人从中间路过,把画面给破坏了。coser小哥不知道,以为合影照完了正要离开,Chelsea妹纸急的大喊:
“Someone just passed away!!!(刚刚有个人挂了!!)”
两秒钟后发现这个句子哪里不对的样子...
然后反应过来她是想说“someone just passed by(刚刚有个人路过)”
这个事情给我留下的后遗症就是,我每次说路过的时候都要想两秒钟到底是pass by还是pass away...
既然评论区有人想看小哥照片我就放一下好了…应该不算侵犯肖像权吧OJZ
6.
我在中国上高一时,丹麦的某个中学来我们学校进行友好交流。
在大课间的时候(第二节课下课的课间比较长俗称“大课间”)我们所有年级都跑操,并且路过主席台的时候还要大声喊口号。
丹麦学生来访问时的某天大课间坐在看台上休息,正好赶上我们跑操,场景大概是这样的(从学校官网上偷了一张图哈哈):
俯瞰图差不多是这样(随便从网上找的图你们随意感受下):
每个班路过看台时,都一如既往气贯长虹地喊出了自己班的口号,类似于“五班五班,我是五班;重复一遍,我是五班!!”
神奇的事情出现了!!丹麦学生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宏伟壮观的场面!!
想想看!!几十个班,光是跑操队形就能绕操场一圈!大概平均每半分钟就有一个班喊号!!虽然他们听不懂我们在喊什么但是他们一定感受到了我们澎湃的激情!!
然后!!
他们竟然热烈而疯狂的鼓起了掌!!!
妈蛋这就是中国学生的日常不是在给你们表演阅兵仪式为毛要鼓掌啊啊啊啊(ノಠ益ಠ)ノ彡┻━┻
有一天和德国同事吃饭,他小心翼翼的说:“我有个问题,不知道能不能问你。”
“你说”
“新加坡是中国的一部分吗?”
“。。。。。。。。I hope so”
在德国有一次问路, 德语捉鸡, 准备试着换英语, 本来应该问:
- "Sprechen Sie Englisch? "(您说英语吗? )
结果说成了:
- "Sprechen Sie Deutsch? "(您说德语吗? )
.....
那位大妈说:
- "Ja, ich spreche Deutsch, sehr gut! "(对, 我说德语, 说得可好了! )
我学过三门语言,学习过程,不同文化引起的糟点太多,有的可能因为太痛苦现在想想就记不起来哈哈。
学法语的时候在法国跟Host Family住一个月,他们很好客总给我很多吃的!有一天我真的不能再吃东西啦,已经很饱所以我就跟阿姨说, Je suis pleine (I'm full) 当时我以为就是‘我吃好了’的意思,大家反应过来以后我才觉得有点不对劲儿,大家笑完了我朋友给我解释其实我说的那句话是‘我怀孕了’的意思。
不知道这个算不算,但是来中国的第一年当中,经常在街上被叫做‘俄罗斯人’ 开始觉得很奇怪,人家明明就是腐国面孔呢! 后来越来越多的人怎么说,连欧洲人问我是否俄罗斯人(有的也说我长得像德国人,法国人)。后来有一天晚上一个俄罗斯的男人过来要搭讪跟我说了一大段的俄语,我就懵了,用中文回答说‘我是英国人’他用半信半疑的眼神来看我,回头走了。。。那天我就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爸妈亲生的。。。
刚来中国的时候我就学了一年的中文,真没什么了解因此误会超级多,都是抱着电子词典和课本来生活。课本里对‘可以’的解释就是 ‘Maybe'可能,也许。 因此我就用可以来表达’可能吧‘, {在英国别人问你要不要出来,一起喝咖啡,看电影等等的情况下,自己回答 ’Maybe' 70% 以上就是想礼貌拒绝的意思}。 有一天一个男人问我明天要不要出去一起吃饭,我不好意思太坦率拒绝他就说 ‘可以(Maybe) 没想到第二天他给我打电话说在等我,我吓了一条说’我还没决定要去呢‘ 他就回答’你不是说可以吗?‘我回答,对阿我说了可以,因为还没决定。。。。
课本有的时候真不靠谱!
我给大家讲一个真人真事。
很久以前我还是个小律师,因为不靠谱的老板要去美国玩儿,所以就被扔到了南通,陪客户做尽职调查。
客户呢,除了几位国内抽烟抽得老狠的销售生产大叔以外,还有客户总部派来的一位香港大叔和一位英国大叔,英国大叔听不懂中文,这是前提。
然后略去工作过程不表,某天中午交易对家的李总请我们吃饭。
李总是个好人,那天的饭菜真不错,英国大叔主坐,李总主陪。
李总的英语词汇量比较匮乏。
总之觥筹交错,直到上了一道菜,蒜苗还是韭菜花炒某种椭圆截面的东西,有点像切开的蘑菇。
服务员说这是炒羊宝,也就是羊蛋蛋。
全桌的中国人(男性)邪恶地憋笑中。
然后英国大叔看到了这道菜,故事开始了:
(以下对话均为英文)
英国大叔:"哦~这个菜是什么东西啊?"
李总:“……………………羊肉”(我确定一定以及肯定李总的词汇量不包括balls或者testicles)
(英国大叔吃了一片羊蛋蛋)
英国大叔:“天啦撸!这是羊身上什么部位的肉啊!怎么可以那么……嫩?实在是太神奇了!我从来没吃过那么特别的羊肉!这到底是什么咧?”
李总:“呃……………………特殊处理的……羊肉……”
(而后英国大叔开始了他的演讲)
“哇~我觉得吧,我在这个公司,整天世界各地跑项目,经常要吃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
“基本上我这个人还是十分有探索精神滴~”
“我觉得我的忍受能力比一般西方人要好上不少呢!”
“但是只有一会,在尼泊尔,我实在是受不了”
“太过分了!”
"他们居然要让我吃”
“羊蛋蛋!”
故事的下文,之后十五分钟的话题是“啊哈哈哈今天天气真不错啊哈哈哈哈”
感谢评论区的补充说明,在国外生活也有一段时间了,结合评论区和自身体会补充汇总一下吧
what's up这句话还是当年我在国内上大学时学到的,当时看到的意思只是说黑人文化里的打招呼,跟Hello/How are you这种是一个意思。但后来发现并不如此,它本身并没有什么褒贬,也并不是黑人专用,但具体意思和运用得看语境,一般来说都是熟人之间用,陌生人用它基本就靠近找茬了。
比如好久不见碰上,可以说what's up,跟hello一个意思
比如你专门去找某哥们,他问what's up,意思是”啥事儿?”“咋了?”
比如你踩了别人脚,他瞪了你一眼,你说what's up……那就看谁战斗力强了……
---------以下为原答案--------
第一次去美国出差,晚上一堆中国同事出去玩,找不到地方,正好一个黑哥们路过,一同事上前问路,开口说得一口好俚语: What's up, man?
老黑上下打量了他一下,又看见后面还有一堆人,也没说什么就走了…
后来才知道这句话主要用于老黑自己熟人打招呼,一定是熟人…就像我跟朋友见面可以说,你丫吃了吗? 如果大马路上忽然蹿过来一个陌生人对你说:你丫吃了吗?
你啥感受?
想象一下那天的语境,简直相当于跟人说: 你瞅啥?
幸亏我们人多,人家好汉不吃眼前亏闪了…要不…
在伦敦某公交站等车,来了个英国人。问我:How long have you been here?
我还在想这人怎么感兴趣问我来英国多久了,就笑着回答说:about three years.
他震惊了。(☆_☆)
那一瞬间我忽然懂了,他是问我在车站等车等多久了…
-------
感谢大家的赞,我又想起一个同事的笑话。
在英国,打车要打电话去cab公司订的。
她想订车去机场。
对方问,Where from?
她回,China
接线小哥震惊了 (☆_☆),沉默了一会说 对不起做不了。
挂了电话她才猛然明白,人家是问她从哪走。
China……
哈哈哈哈哈哈这个我一定要说!这是我高一ly集训营的老师讲的:
北京,我的老师还是个大三男学森,他和他的两个室友一起穿过一个小胡同。他们走着走着前面有一个黑人推着一辆自行车迎面而来,在他们擦身而过时,老师的室友大喊一声:
“卧槽黑鬼!”
那个黑人推着小破自行车走了两步
。
。
。
。
。
。
。
。
。
。
。
。
回头骂了一句:“你妈傻逼”
我之前有次和朋友去酒店吃饭,坐电梯途中上来一个穿旗袍的外国女生,然后我朋友就后面偷偷摸摸的和我说:哇!这个鬼妹有d杯吧?好大啊!!!
我那时想着万一人家会普通话呢这听了得多尴尬,出于谨慎还是别乱说的想法回答他:别乱说别人啦,不礼貌。
然后那个女生到了她去的楼层之后转过来瞪了我朋友一眼用极其标准的广东话说:扑街仔,阿姐我系G cup啊,连波有几大都分唔清,鹧鸪仔翻屋企搵你啊妈食奶啦!
(扑街仔,老娘我是G杯啊,连(别人的)胸有多大都分不清,小处男回家找你妈吃奶啦)
我和我朋友:Σ(゚д゚;)我去……
事实证明,别说普通话,哪怕你会方言你都不要在外国人面前嚼舌根,鬼知道他们会不会讲的比你还好……
----------------------------------------------
隔了几个月回来发现好多人点赞,谢谢了
补充下,那个女生说的鹧鸪仔的本意是什么我不清楚,我是按自己小时候从老一辈那里听来的解释给大家写的普通话翻译的,在广东这边不同的词语有相似但不同的解释是很稀松平常的事,毕竟粤语里可以夹杂很多着自己家乡的当地话什么的听起来也不会很违和,所以不用太为这个词纠结,大致意思就是鄙视的意思就对了
有一次去森林公园散步,走在一条坡度很大的下坡路上。
走着然后我听到背后传来很大的一声「卧槽,卧槽」,随后一个黑人小哥骑着一辆自行车从我身边呼啸而过。
太没素质了,我心里想。
走到了这条路的尽头,我发现那黑人小哥在修自行车,原来是刹车坏了。
后知后觉地知道人家说的是「watch out 」
在国外的时候带一群老外去中餐馆吃饭,或者老外带我去中餐馆吃饭,他们看到我在烫碗筷,也跟着做~
吃东西的时候,他们拿碟子来装点心,我拿碗来装点心,他们说碗是装饭和装汤用。。。哦~
有次几个同学要去Party,去之前已经喝了一点酒了。
一个同学拦住我问,怎么说,I'm going to a party, in Chinese.
我听岔了,我以为他问,joining a party. 于是我教会他说了 “我要入党”
于是他们喊着“我要入党” 跑了半个mile
哎呀,这个一定要回答啦。
高中时候的外教是个黑人,高中有7个班都是他在带课,每个班每周一节课。大家很喜欢跟他聊天,跟他玩。 他说他超级喜欢中国美食,觉得各种东西都非常好吃。我记得他当时用了好几个very来形容他对中国美食的热爱。
某天,大家去他宿舍玩,他聊到他在中国的最爱就是鱼香肉丝,说他每天都会吃。当时大家都被他鱼(一声)香(二声)肉(楼)丝(市)的发音逗得哈哈大笑。也被他的接地气萌翻了。
某天大家商量一起给他买了一盘鱼香肉丝给他送过去,本以为他会高兴的两眼冒金光,结果这货来一句:what is this?
我们诧异:鱼香肉丝啊。。。
这货:NO,This is not 鱼香肉丝!let me show you.
说罢,这货从他的抽屉里翻出了这个:
你妹!!!!敢情你天天吃的是辣条。。。。
美国朋友要回国了,把养了很久的猫送给我养,送猫给我的时候非常诚恳的对我说了一句:tony,请你一定不要吃了它!(┯_┯)
我们学校的外教,今年刚从纽约来北京教课。我们班上几个女孩之间玩的特别好,下课后经常有拉手拥抱等举动,她总能看见。
有天上课她和我们说,她刚到北京坐地铁时,看见地铁上的女孩手挽手坐在一起,街上也有拉手走或者抱在一起的女孩,于是她特别兴奋的给她妈妈打电话说
“妈妈!中国这个国家还开放!街上很多走在一起的les!”
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
赶紧和她解释中国人的行为并不能用美国人的思维来判断 后来她才明白那些走在一起行为亲密的女生并不都是les
敢情人家之前一直以为我们几个关系好的女生是一对
怪不得她每次看到我们抱在一起时,一脸“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的表情
听朋友说的~
她男朋友是个英国人,交往了几年,有一次一起在中国玩,她看见路上有卖甘蔗的,就说想吃。
她男朋友惊喜又疑惑地说:
"你们也吃竹子吗?"
一位名叫Paul的美国朋友受我之邀来胶东游玩。
从蓬莱海洋世界出来,这货吵吵着要吃我们当地最具特色的胶东菜(由于留学生的缘故使他在青岛把鲁菜吃遍了)。
我带他回了市里,去了一家餐馆,我拉过店小二说,给咱弄盘色正的屌肠,恁百瞎糊弄。
不一会儿,一盘鲜味逼人的海肠端了上来,它们长的是这样的
有的甚至丧心病狂长成这样
当时Paul就呆那了,嘴里嘟囔着,WTF……
我说,这个东西就是我们这独有的好玩意儿。
这货颤悠悠地来了句,这是包皮?Penis ?
噗!
后来我在他面前大嚼特嚼,他随着我的咬肌翻动,嘴里发出嘶嘶的响声,一脸痛苦,好像我在给他blow job…
狗日的,作为反击,到最后我也没告诉他这是啥玩意儿。
后来他回国了,微信上告儿我说在他的鼓动下他弟成功做了包皮环割手术,并把割下来的包皮发在ins上说这是中国人吃的东西…
我日…
某天和一个黑人小哥打球,小哥穿了身红色的球衣。天气还是一如既往的热,小哥一个人闷声投球,整个球场都被燥热和沉闷占据着。为了展示我泱泱大国风范,我决定主动搭话聊天,缓解一下场上尴尬气氛,增进中非人民友谊。
怎么开始呢?最简单也最不容易引起人反感的搭讪话题应该就是天气了,嗯,我真是太机智了。于是我对闷声投篮的小哥说:
“It's so hot. ”
我以为小哥会对我表示附和,然后我们愉快地聊起了天,场上气氛变得十分融洽;
或者小哥会对我说你这个战五渣,在我们这儿这已经很凉爽了,老子连汗都没有出,然后我们愉快地聊起了天,场上气氛变得十分融洽;
亦或是小哥对我爱搭不理,根本不接我的话茬,场上气氛就会变得略有一些尴尬。
我真是图样。
简直就是拿义务!
小哥根本没有按照剧本来。
听到我的话,他羞涩地(没错是羞涩!)看了我一眼,然后说:
“Me?”
你们感受一下他的脑洞有多大。
我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
六年前刚来美国,那时候的我,又呆又槑。
有一天陪朋友去考Permit(驾驶许可证),等着无聊,我干脆也考了一次。
书完全没碰过,直接笔试做题。前面10道错了一半,后来抱着死也死的彻底的心理,随意点完后面的题,竟然全对。。。连mile是多少米都不知道的我竟然过了笔试。
我的心情无比得灿烂。
不过报应马上就来了。。。
考完试走到前台测视力,要认几个路标,一个美国大妈指着一个Stop Sign问我: 这是啥?
我一看,这么简单,大大方方地说:It's red.
(嘿嘿我不是色盲哦!)
美国大妈瞬间惊呆了,然后一副这种表情:
她深吸了一口气,对我说:Be more specific! (说具体点!)
我略加思索,微笑地补充到:it's a red hexagon.
(这是一个红色的六角形。)
我心里还沾沾自喜,嘿嘿嘿,还好背过这个单词!
见大妈说不出话,我以为她是默认了,于是我干脆把旁边的路标也说给她听。
旁边是个"禁止驶入"的标记。我说,这是一个“一”,后来一想不对,那是中文。。。
又说,这也是红色,中间有条线。。。
记得还有个"小心路滑"的标记。我这次倒没说它是黄色了,不过我说的更雷人:“这是酒后驾车。”
(当时还不知道DUI,说的是Drunk Driving...)
仔细一想,不对呀,哪有路段可以酒后驾车呢?于是改口为:这是禁止酒后驾车。
声 音 响 亮,毫 不 羞 涩。
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赶紧背过身子装作不认识我。
美国大妈彻底崩溃了,一副吐血的表情。抛给我一本驾驶说明书,话都不愿再说。
我坐下把路标认全了,哦,我的想象力有点不着边。。。
最后我还是拿到了Permit,但是美国大妈一脸凝重。。。
我觉得我给她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不知她还敢不敢开车出门。
(大家放心,我拿到Permit后还是认认真真学了开车后才上路的,后来在加州换驾照也真正背过交规的。)
------------------------------------------
然而故事并没有完。
虽然拿到了Permit,但由于朋友到处宣传我的事迹,以至于没人敢教我开车。
后来有男友了,他教我。我坐在驾驶位,觉得自己的黑历史还是有必要交代一下的,于是以自嘲的形式告诉了他。
男友没有笑,沉默了一分钟,欲言又止地看着我几眼,最后叹气道:
-
-
-
-
-
-
-
-
-
-
-
-
-
-
-
-
诶。。Stop Sign。。不是六角形。。。
-
-
-
-
-
-
是八角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