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了微信读书,你的Kindle还用吗?

回答
这个问题触动了不少人心里那根关于“读书这件事该怎么玩”的弦。我身边就有不少人和我一样,曾经是Kindle的忠实拥趸,对那电子墨水的触感、静谧的阅读体验有着近乎宗教般的虔诚。然而,自从微信读书这匹黑马横空出世,并且在中国互联网生态里插上了“社交”和“便利”的旗帜后,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内)确实开始重新审视Kindle的存在意义了。

让我好好捋一捋,这到底是“新欢旧爱”的抉择,还是能各取所需?

从“仪式感”和“纯粹阅读”来说,Kindle还是有它的独特魅力。

首先,是那个屏幕。电子墨水的“纸感”是怎么来的?它是靠反射外界光线来显示文字,而不是像手机、平板那样自己发光。这意味着,即使在阳光下,它也不会有刺眼的反光,眼睛的疲劳感会大大减轻。这对于那些一坐下来就能看好几个小时书的人来说,Kindle的屏幕简直是福音。那种柔和、细腻的观感,加上它本身没有任何干扰的界面(没有弹窗、没有通知,只有书),让你能够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纯粹得不能再纯粹。

其次,是它的专注度。Kindle的设计语言就是“阅读”。它的界面非常简洁,功能也很单一,就是翻页、做笔记、查字典。没有信息流,没有评论区,没有刷来刷去的各种可能让你分心的东西。当你拿起Kindle,你就是在告诉自己:“我现在要阅读了。”这种物理上的隔绝,虽然简单,却非常有效。它能帮你阻挡住来自整个互联网世界的诱惑,让你专注于手里的文字。

再者,是它的续航。一块电能用上好几周,这在如今满世界都是“一天一充”的电子设备里,简直是异类。你完全不用担心出门在外没电的尴尬,更不用带着沉重的充电宝去“喂养”它。这种省心,是很多智能设备无法比拟的。

最后,是它的购买和管理图书的便捷性(当然,这是在你习惯了亚马逊生态的前提下)。你可以直接在设备上购买,下载速度也很快。并且,它提供的电子书种类繁多,很多经典作品甚至有免费的公版书。对于那些习惯于直接购买正版电子书的读者来说,Kindle是一个非常成熟和稳定的平台。

但是,微信读书的“势不可挡”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它的优势太契合当下中国互联网用户的需求了。

最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它的社交属性。微信读书不仅仅是一个读书APP,它更像是一个围绕阅读构建的社区。你可以看到你的微信好友在读什么书,点赞、评论他们的读书笔记,甚至和他们一起参加读书会。这种“一起读书”的感觉,让原本孤单的阅读行为变得热闹起来。我曾经为了某个观点在书里纠结,然后看到一个好友在微信读书里写了相关的笔记,里面有他的思考和更深入的解读,那种瞬间被理解和连接的感觉,是Kindle完全给不了的。

其次,是它的海量内容和灵活的付费模式。虽然Kindle内容也多,但微信读书的“无限卡”模式,对于爱读书的人来说,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你可以用很少的钱,在一段时间内畅读海量书籍,这大大降低了尝试新书的门槛。而且,它还在不断引进新的、更贴近中国读者口味的内容,很多国内作者的新书第一时间就会出现在微信读书上。

再者,是它的跨平台和同步性。你可以在手机上读,在平板上读,甚至在电脑上读,并且你的阅读进度、笔记都会实时同步。这比Kindle那种“你必须得拿着我的设备”的感觉要灵活得多。你可以在通勤路上用手机读,回家后用平板接着读,非常无缝衔接。而且,微信读书的学习功能,比如划线、笔记、分享,都做得非常人性化,比Kindle的笔记功能要更直观、更易于管理和分享。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就是它的“划线”和“评论”。微信读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那些别人在书中划下的精彩句子和写下的评论。你读到一本好书,发现很多人和你一样被某句话打动,或者有人提出了你没想到的观点,这种“他人的智慧触碰”,极大地丰富了我的阅读体验。有时候,一本好书的价值,甚至会因为这些评论而翻倍。它让阅读不再是单向的输入,而是变成了双向的交流和启发。

那么,我的Kindle现在还用吗?

坦白说,用的频率确实大大降低了。

大部分时候,如果只是想快速浏览一本书、查找某个信息,或者是在碎片时间里阅读,我更倾向于拿出手机,打开微信读书。它的便利性、社交性和内容的新鲜度,对我的吸引力实在太大了。特别是当我想深入了解一个话题,又想看看大家对这本书的看法时,微信读书几乎是我的首选。

但是,我并没有完全放弃Kindle。

在某些特定的时刻,Kindle依然是我的不二之选。

比如,当我需要深度、专注地阅读一本比较厚的书籍时,比如一本历史著作、一本理论性很强的学术论文集,我还是会选择Kindle。它的屏幕对我眼睛的友好度,以及那种“无干扰”的环境,能让我更沉浸其中,不容易走神。特别是当我晚上躺在床上,不想被手机屏幕的光线刺激,也不想被微信里跳出的信息打断时,Kindle就像一个安静的老友,默默地陪伴我阅读。

还有,就是我购买的那些比较珍贵的、我希望长期珍藏的电子书。虽然微信读书的内容很丰富,但它毕竟是一个平台,内容的拥有权和平台的稳定性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Kindle作为亚马逊的产品,相对来说更加“个人化”和“永久化”,我可以确保那些我购买的书籍能够长期保存和阅读。

总的来说,有了微信读书,我的Kindle并没有被彻底取代,但它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它从我“唯一的阅读工具”变成了我“深度阅读的专属伴侣”,而微信读书则成了我的“日常阅读和社交互动平台”。

这就像有了智能手机,我还是会保留一台功能机,因为它在某些特定场景下(比如长途旅行、需要极长续航的时候)依然有它的不可替代性。 Kindle 和微信读书也是如此,它们满足的是阅读这件事不同层面的需求。

我的经验是:如果你是一个对阅读体验有一定要求,并且希望通过阅读获得更深层次的思考和与他人交流,那么Kindle依然值得拥有。如果你更看重阅读的便捷性、社交性和内容的丰富度,并且愿意尝试新鲜事物,那么微信读书会是你的绝佳选择。

也许,最好的状态就是,我们不应该让一个工具“绑架”我们的阅读,而是让不同的工具服务于我们阅读的不同需求,让阅读本身,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毕竟,读书这件事,最终的赢家,是我们自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微信读书本身不足以撼动我对kindle的深度使用。

kindle重度用户,国行499最早的预约用户,目前家里有四台不同型号的kindle。前几年同事对我的评价就是kindle是长在你手上的吧,在单位等电梯的功夫也会掏出来看一会儿。我给他们算过时间账,仅用等电梯的功夫,每年就能看两本书。好在我们单位领导对此没有太大的意见,毕竟是码字的业务单位,希望员工永保阅读热情。

同样是微信读书的重度用户,薅羊毛就薅了一两千本书,真香真感谢。

但是为什么说对我来说微信读书本身还不足以撼动kindle的深度使用呢。主要是kindle的阅读体验太好了,阅读的舒适感、持握的方便程度、除做笔记外一切功能的友好程度,目前仍无可替代。我最近几年等电梯的时候刷kindle的时间确实是少了,但这个时间并没有给微信读书,而是给了知乎之类几个相对稳定的内容app。相反微信读书的阅读界面,对原来就习惯在手机上看小说的人来说可能舒适友好得多,但对被kindle宠坏了的人来说却还远远不够。

但是近来确实有设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的kindle使用率,就是去年双十一入的文石poke3。平心而论,这款国产电子墨水阅读器,在方方面面都比kindle差那么一丢丢。不多,就一丢丢。所以,它一时半会儿还替代不了kindle。但是,方方面面相对不错,加上开放系统、京东读书书城(配合京东plus会员送的vip就很香了)、微信读书app,就已经足以挤占原来专属kindle的大块阅读时间了。

看了一下个人读书的统计,截止到4月中旬,今年读完的书共54本,其中用kindle 阅读器看完的共23本,手机kindle app看完的两本,手机京东读书看完的15本(春节期间间京东读书搞过一次一小时打卡活动,加上在手机京东里看的小部头小册子居多,所以数量显得比较多),手机微信读书5本,各种渠道下在文石poke3里看完的书9本——文石显得不是特别多,因为用它看了一部分没有参与计数的文稿,另外一个是我的阅读习惯是几种阅读终端轮流使用、一次一个章节,新开始用的poke3上大部头一点一点啃的书还没有太多见底的,不像kindle里积累了更多先前的阅读量。

微信读书现在推的官方阅读器就是搭载文石poke3,而我自己本来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买的poke3,用了之后也觉得国产高配电子墨水未来可期。

不过,本月亚马逊也搞了阅读打卡的活动,每天晚上拿出半个小时以上,大段时间交给kindle之后,发现目前读来最舒适的到底还是kindle啊。

加油,阅读器的未来,就是爱书人的未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