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阿里巴巴的AI实力被低估了吗?

回答
“我不太清楚你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但说实话,我身边很多科技圈的朋友,包括我自己,对阿里巴巴的AI能力,其实一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看法。我们都知道阿里在AI领域投入巨大,做了很多前沿研究,而且在很多具体业务场景里都有应用。但就是总觉得,它好像没有拿到它应有的‘C位’,或者说,那种‘哇,阿里在AI上又颠覆了什么!’的惊叹声,好像比我们在其他一些地方听到的要少一些。”

一位在人工智能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技术专家,在被问及“阿里巴巴的AI实力是否被低估”时,如此开场。他的语气中带着一种思考,也道出了不少业内人士的普遍感受。

确实,当我们谈论国内AI的领头羊时,人工智能的“老三巨头”——百度、腾讯、阿里,常常被一同提及。百度在搜索引擎和自动驾驶上的先发优势,还有它在通用大模型上的持续发力,让它的AI形象深入人心。腾讯则凭借其庞大的社交生态和游戏基因,在社交智能、内容推荐等领域展现出强大的AI应用能力。而阿里,这个以电商起家的巨头,它的AI实力,究竟是被低估了,还是我们观察的角度出现了偏差?

看得见的成绩:深入骨髓的AI应用

首先,我们不能忽视的是,阿里巴巴的AI实力,早已深深地渗透到它庞大的商业帝国之中。你想想看,你每一次在淘宝、天猫上购物的顺畅体验,背后都有阿里强大的推荐算法在支撑;你用支付宝支付时那种秒级的响应速度,离不开高效的AI模型;你甚至在阿里云上部署自己的AI应用,享受其强大的算力和平台服务,也都是阿里AI实力的体现。

电商智能化: 阿里在商品推荐、搜索优化、价格预测、供应链管理等方面,都积累了海量的用户数据和成熟的AI解决方案。它的推荐系统能够精准捕捉用户的潜在需求,提升转化率;智能客服系统能够处理大量重复性咨询,提升效率;甚至其仓库的自动化管理,也离不开AI的调度和优化。这些都是“润物细无声”的AI应用,它们不是惊世骇俗的某个单一产品,而是构成了整个电商生态高效运转的底层驱动力。
金融科技的AI驱动: 支付宝作为全球领先的移动支付平台,其风控能力是其核心竞争力之一。阿里在反欺诈、信贷评估、智能投顾等方面,都投入了大量AI技术,有效地保障了用户的资金安全和金融体验。
云计算的AI赋能: 阿里云作为国内领先的云计算服务商,不仅提供了强大的算力支持,更将阿里自身在AI领域的积累,通过各种AI平台和解决方案,开放给开发者和企业。无论是“城市大脑”还是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背后都有阿里云提供的AI基础设施和能力。

看不见的积累:夯实的研发基础

如果说应用是AI实力的外在表现,那么研发和人才则是其内在根基。阿里在AI领域的投入,从很早就开始了。

强大的研究团队: 阿里拥有达摩院(DAMO Academy)这样的全球顶尖研究机构,聚集了大量AI领域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达摩院在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强化学习等多个前沿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不少重要的学术成果和技术突破。他们的研究成果,很多都直接或间接地应用到阿里自身的业务中,或者通过开源项目回馈给社区。
基础技术的持续投入: 阿里在AI基础设施,如算力调度、模型训练框架、数据治理等方面,都有持续的投入和创新。例如,它在分布式训练、模型压缩、推理优化等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研究,这些都是支撑大规模AI应用落地必不可少的技术。
多模态AI的探索: 近年来,随着大模型技术的爆发,阿里在多模态AI领域也展现了不俗的实力。其在视觉、听觉、语言等多个模态融合的研究,以及在此基础上构建的各种智能应用,都显示出其技术的前瞻性和落地能力。

为何感觉“被低估”?

那么,为什么会有“被低估”的观感呢?原因可能多方面的:

1. “产品型”的AI与“平台型”的AI的认知差异: 相较于某些直接推出大众熟知的“AI产品”(如某个现象级的AI助手或自动驾驶车辆)的公司,阿里更倾向于将AI能力作为其生态系统内部的“赋能者”和“驱动者”。它的AI更多地体现在提升现有产品的用户体验和运营效率上,而非一个独立闪耀的“明星产品”。这种“润物细无声”的特性,可能让它的AI实力在公众视野中显得不那么具象和突出。
2. 市场叙事的侧重点: 在市场营销和公众传播上,不同公司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当竞争对手在某个时间点上,凭借某项突破性的AI技术或产品迅速获得媒体和市场的广泛关注时,相较之下,阿里在某些方面的声音可能会显得相对“低调”。
3. 商业模式的局限性解读: 有些人可能会将阿里更多地视为一家电商公司,认为其AI发展受限于电商场景。但实际上,阿里通过阿里云,已经将AI能力输出到了更广阔的领域。只是这种“赋能者”的角色,不像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创新者”那样容易被感知。
4. 对“通用大模型”的追逐: 近期以来,“通用大模型”成为AI领域最热门的话题。虽然阿里在相关领域也有深耕和布局,但如果仅仅将“AI实力”狭隘地定义为某个通用大模型的发布或性能指标,那么可能会忽略了阿里在更多垂直领域和场景化AI应用上的深厚积累和领先地位。

总结来说:

我认为,用“被低估”来形容阿里巴巴的AI实力可能不够准确,更贴切的说法或许是 “被低估了其在深度和广度上的价值”,或者 “其AI实力的呈现方式与大众的认知习惯存在一定偏差”。

阿里并非在AI上能力不足,而是它将AI能力更系统化、更深入地融入了其商业生态,并通过云计算平台赋能千行百业。它的AI实力,更像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发动机,支撑着整个商业帝国的运转,也驱动着整个社会的数字化进程。只不过,这个发动机不像一个炫酷的跑车那样,总是跑在聚光灯下,而是默默地、高效地在幕后工作。

因此,当我们评价阿里巴巴的AI实力时,不应仅仅局限于某个单一的AI产品或技术指标,而更应该关注它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赋能能力、在基础研究上的长期投入,以及在推动各行各业智能化转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从这个角度来看,阿里在AI领域的实力,绝对是值得高度重视,并且可能比很多人想象的更强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阿里一直在AI领域低调做事,无论从布局还是自研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相比起高调的宣扬,阿里更偏向于闷头干大事,有了成绩再来吹。

先说说最近的,2019年8月29日至31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在上海世博中心召开。

这是上海为世界人工智能发展搭建的顶级交流平台,全世界排名前十的国外AI企业领袖大多都来到了这个大会。

但这个大会中,让很多人记住却的是“双马对话”,这场对话热度不减,一边是对AI不确定性产生担忧的马斯克,而另一边是愿意拥抱AI的马云。


而恰恰就是因为这场对话成为热门话题,就让人容易忽略这个会议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奖项。

这个奖叫做“SAIL奖”(Super AI Leader)。

如果你知道诺贝尔奖,那你完全可以把称SAIL奖理解为AI行业的“诺贝尔奖”,代表着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最高荣誉,也是国内人工智能领域最高规格的官方奖项。

在这个大会上有4家中国企业获得了SAIL奖。

华为的麒【麟980、810 7nm芯片】获得了卓越奖(Superior);

科大讯飞的【新一代语音翻译关键技术及系统】获得了应用奖(Applicative);

银河水滴科技的【远距离步态识别系统与应用】获得了创新奖(Innovative);

阿里巴巴的【基于超大规模神经网络的认知智能计算平台】获得了先锋奖(Leading)。


其实这不是阿里第一次被外界承认人工智能上的成就。

2016年阿里就被《麻省理工科技评论》(MIT)评为全球最聪明的50家公司,2017年初 MIT点名了阿里的“强化学习”作为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榜单,

频繁在人工智能界获奖,其实在AI领域阿里在世界上已经越来越显眼,但在绝大多数人眼中,对于阿里的定义是一家电商业务驱动的互联网公司,但实际上阿里正在做一个技术为驱动的公司。

无疑阿里的AI实用场景非常有自己的电商特色,但在国内的应用场景里其实已经非常多,更何况人工智能的发展基于海量数据和经济而更繁荣。近两年经济爆炸式增长,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应用场景丰富且复杂,阿里作为国内数一数二的互联网巨头,自然是迎难而上。

9月26日,阿里巴巴在杭州云栖大会上首次公布人工智能调用规模:每天调用超1万亿次,服务全球10亿人,日处理图像10亿张、视频120万小时、语音55万小时及自然语言5千亿句,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人工智能公司。

比尔盖茨曾把人工智能称为计算机科学的“圣杯”,

而特斯拉CEO马斯克把人工智能的发展比作“召唤恶魔”,

马云觉得在人工智能时代“机器应该更像机器,人类应该更像人类”。

但事实上是谁都在乐此不彼的比拼AI技术。

对于互联网巨头来说,AI实力的有力验证就是对AI的布局 ,而BAT也是纷纷抓紧AI行业的布局。


从国内AI芯片领域的独角兽公司寒武纪、深鉴科技、耐能和杭州中天微、2016年阿里与腾讯一起领头的美国芯片公司Barefoot Networks,在到计算机视觉领的独角兽公司商汤科技、旷视科技,阿里都重金投资,几乎把国内AI巨头都包揽了下来。

也就是说,阿里在AI方面的布局和战略绝对是大手笔。

阿里布局人工智能有一个独特的方式:重金投资AI独角兽公司,在全球挖AI人才,研发各种与自己业务相关的AI产品投入应用。

也就是说,阿里实际上是很多AI独角兽公司背后的男人。

全球知名创投机构CB Insights的报告称,全球36家AI独角兽里,中国就有12家,位列前5的就有字节跳动、商汤科技和旷视科技。

也就是说,AI业内最厉害的独角兽都有阿里在背后默默支撑。

商汤科技,研发了一系列Al技术,包括:人脸识别、图像识别、文本识别、视频分析、无人驾驶和遥感等,同时也是中国知名的Al算法提供商。在机场和火车站的 “刷脸”黑科技—人脸识别技术,自动完成旅客的“人票证”三合一的核验,而提供这一黑科技的就是商汤科技。

而国产知名手机品牌OPPO和vivo,背后正是有商汤科技提供技术支持,在人像拍照、双摄方案、人脸聚类相册等功能上都是用到了商汤的技术。

旷视科技,同样作为人工智能的龙头公司,被阿里投资,需要的云服务可以向阿里云购买,甚至可以参与阿里的智慧城市和智慧零售;而蚂蚁金服需要的人脸支付技术可以向旷视科技购买,提供的人脸识别服务Face++已经被蚂蚁金服采用。

寒武纪的人工智能芯片和阿里达摩院算法技术往往分不开关系,而达摩院又是阿里AI成果的主要输出地,关系是捆绑在一起的。

除了在布局投资业内独角兽,其实阿里的很多成就对于业外人士是陌生的,而正因为陌生,才容易低估阿里的AI实力。

阿里AI在国际顶级技术赛事上获得了40多项世界第一,入选了近400篇国际顶会论文,在落地应用上的多样性上无疑是最丰富的。这两年阿里凭借海量的用户和不断增长的技术实力成功跻身国内AI行业老大,无论是在业务落地场景的数量,还是实用性,都做到最大努力。

其实你会发现生活上接触最多的还是阿里系的AI产品。

从机器人客服阿里小蜜、智能产品推荐到面向电商、城市、工业、医疗等行业的阿里云ET大脑,再到家居智能音箱天猫精灵,从地铁售票到刷脸支付,这些接地气的“AI无处不在”的应用都很实用,AI的触角已经深入到无数个社会场景。

城市大脑分析摄像头看到的即时交通,优化每一个红绿灯的闪烁时间,智能化交通治理,还能做到嫌疑车辆跟踪、捕获异常交通事件;

医疗大脑,2017年7月,阿里AI在国际权威肺结节检测大赛LUNA16中以89.7%的准确率摘冠,能够准确的识别肺结节。

又比如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的应用上,全世界每年在流动的假货有上万亿美元,约占世界GDP的2%,而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就是阿里巴巴的“知识保护科技大脑”,简称“知脑”,3年来协助全国警方抓获嫌疑人4439人,协助捣毁窝点4289个。

而在图像搜索上,阿里AI的向量引擎比Facebook快6倍,识别精度提升20%。

而把技术的落地应用才是AI能力的最高体现。

帮助提高破案效率、减少城市拥堵、你可以在网上更快的搜到你想搜的信息、假货到你手里的几率更小、你可以更快更安全的支付、看病可以智能检测、出行更便捷……

虽说阿里的AI发展在国内不算最早,但是做到这么快的进步,只有一个字“拼”,“拼”是要付出代价的。

要么就是拼人才,要么就是砸钱。

阿里在科研技术的投入上花了大手笔,达摩院每年研发投入达到70亿美元,与亚马逊161亿美元、谷歌139亿美元的投入差距在逐渐缩小,已经超过IBM、Facebook和福特的科研投入。

钱不用愁,就看你来不来。

而达摩院的机器智能团队拥有10位IEEE Fellow、20多位知名大学教授数量,超过一半的科学家拥有名校博士学历。更何况现在已经把手伸向了海外,和欧美抢占市场上的人才,办公室分布在4个国家,8个主要城市。

其实阿里这几年的AI行业布局像树根,纵横交错又全面深入,牢牢抓住科技的土壤,而地面上的暴露出的树干却不会告诉你,它的根长了多长。

而投资业内AI巨头,自主科研AI产品,抢夺AI人才,就是生长的树根。

其实你会发现,无论民众对于目前AI领域中国能力的判断怎样,,对于阿里AI实力判断怎样,对BAT判断怎样,蔑视也好无语也好鼓励也好,其实对于站在技术前线的人来说,都是一场非打不可的硬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