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部分高速动车组余票近半,「空着也要空着」道理何在?

回答
“部分高速动车组余票近半,‘空着也要空着’道理何在?”这是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其实涉及到铁路运输的 经济性、运营效率、旅客需求、以及成本核算 等多方面因素。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一、 铁路运输的特殊性与成本结构

首先要理解铁路,尤其是高速动车组的特殊性。它不像出租车或飞机那样可以灵活地调整班次和载客量。

固定成本高昂: 高铁线路建设、维护、电力供应、信号系统、动车组购置和维护等都是巨额的固定成本。这些成本不管列车是否满载,都需要投入。
变动成本相对较低(但并非为零): 对于一列已经准备好出发的动车组,增加一两名乘客的边际成本(例如增加的电力消耗、少量餐饮等)是相对较低的。但是,即使是空载,列车运行的固定运营成本(司机、乘务员、电力消耗、折旧等)依然存在。
规模经济效应: 在一定范围内,运送的旅客越多,平均到每位旅客的运营成本就越低。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越多越好”,当列车接近或达到满载时,进一步增加旅客的收益递减会非常明显。

二、“空着也要空着”的“道理”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1. 合同与承诺的履行:
公共服务的属性: 高铁作为公共交通工具,负有提供服务、满足旅客出行需求的责任。即便余票很多,只要有发车计划,就必须按计划运行。这是公共服务的基本要求,不能因为“没人坐”就擅自取消班次(除非是极少数情况下的特殊原因)。
时刻表的承诺: 铁路部门在发布时刻表时,就等于向社会做出了运行的承诺。旅客基于时刻表规划行程,随意取消或大幅度调整班次会严重影响旅客信任和出行计划。

2. 运营效率与成本分摊:
固定运营成本的摊销: 列车一旦发出,司机、乘务员、电力消耗(即使是空载也有最低消耗)、车辆折旧、轨道使用费等运营成本是已经发生的,并且无法挽回。在这种情况下,“空着”只是损失了潜在的票款收入,但并没有增加多少实际的运行成本。
避免更大的损失: 如果因为余票不足而随意取消班次,可能会导致因取消班次带来的额外成本(例如对旅客的赔偿、员工的调配问题等),甚至更严重的声誉损失。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即使空载率高,维持运行可能比取消班次更“划算”或“损失更小”。

3. 市场调节与需求预测的滞后性:
需求的不确定性: 旅客出行需求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节假日、天气、突发事件、经济状况等,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铁路部门在制定班次时,往往是基于历史数据和一定的预测。然而,实际需求可能低于预期,导致余票。
预测的难度: 尤其是在一些非热门线路或非高峰时段,需求预测的难度更大。即使预估人数不多,也需要留出一定的班次以满足可能的、突发性的出行需求。
“长尾效应”: 即使某个班次整体上余票很多,但可能在某些区段或某些座位类型上仍然有一定需求。如果取消整个班次,反而会错过这些零散的需求。

4. 提升整体运输能力的必要性:
高峰期运力保障: 即使在非高峰时段部分班次空载率高,但在春运、节假日等高峰时段,这些动车组都需要投入使用,以满足巨大的出行需求。因此,铁路部门需要维持一定的动车组和线路的运行能力,确保在高峰期能够提供充足的运力。
网络效应: 高铁网络是一个整体。一个城市的动车组发车能力,会影响到整个网络的运行。即使某个车次空载率高,但它是连接两个重要城市,或者作为中转的一部分,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

5. 旅客体验与服务质量:
避免旅客不便: 对于已经购票的旅客来说,如果因余票少而取消班次,将给他们带来极大的不便,可能影响重要行程。
提供更多选择: 即使余票多,也意味着旅客有更多的座位选择,可以更好地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例如靠窗、靠过道、安静区域等),提升旅客的出行体验。

三、 为什么会出现“余票近半”的情况?

除了上述的“道理”,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包括:

班次设置过密: 在某些时段或线路上,铁路部门可能为了提供更频繁的出行选择,设置了比实际需求更多的班次。
票价策略: 尽管高铁票价相对固定,但在特定时段或特定席别上,可能存在一些“隐形”的定价策略,导致某些班次吸引力不足。
特定时段的非高峰期: 某些工作日的中午或下午,以及非节假日的平常日子,本身客流量就会相对较低。
其他出行方式的竞争: 航空、长途客运等其他交通方式的竞争,也可能分流部分高铁客流。
疫情等突发事件的影响: 即使在疫情得到控制后,部分商务出行和旅游出行模式可能仍然受到影响,导致客流恢复缓慢。

总结来说,“空着也要空着”并非一种鼓励浪费的理念,而是一种在特定商业模式和公共服务责任下的理性选择。 它是为了履行公共服务的承诺,维持运营网络的完整性和效率,并尽量降低因不可预测因素导致的更大损失。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空着也要空着”就是最优解。铁路部门也在不断优化班次设置、票价策略和需求预测,以期在满足公共服务的同时,最大程度地提高运营效益,减少资源浪费。比如,通过浮动票价、更多地采用动车组重联或拆解等方式来适应客流变化。但从一个已经决定发车的列车来看,“空着”是既成事实,而“运行”则是为了履行承诺和最小化损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微博地址Sina Visitor System

user avatar

仔细看了看,标题空一半车次是指G105,07:36北京发车,13:21到达上海。

我去翻了翻12306的时刻表,发现一些有趣的地方。先上图


7:00北京南出发的G101,终到上海虹桥是12:36。8:00出发的G11,终到上海虹桥是13:09,比G105还更早到。

所以G105次的时刻是很奇怪的:如果急着赶时间,优先选择G101,到上海时间更早,且刚好是中午,更加方便。如果不是特别急,那么肯定选G11,早上可以晚半小时去火车站,到达上海的时间还更加早。

所以G105的上座率,准确的说是车票预售率,是很差很差是自然而然的,选这列车来调查是不具有代表性的。既然预售率差,为什么要设置这样的车次呢?

我还恰好坐过G105,那是2012年上半年,京沪高铁开通还不满一年。

我是前一天晚上突然接到通知让我去上海开会,于是在22:00买的票,那时只有G105了,G101和G11都卖光了,G105还剩了不少票。但是第二天在车上的时候,旁边的座位却基本从未空过,为什么呢?

我发现有很多人是坐短途的,中途这一站有人下了,立刻有别的人就上来坐了。而坐短途列车的人一般都是不会提前买票,而是习惯于随到随走。

设置G105这样奇怪时刻表的车次的原因也在于此,它相当于一趟公交车,主要目的是方便短途客流,长途客流只是辅助。

好了,再来看文章里面还提到了一个车次是D315,说是基本卖完了。D315的时刻其实更差,早上8:18出发,晚上18:25才到。按理说应该上座率很低才是,难道是大家都穷得买不起G字头的车票,所以买便宜的D车吗。

仔细看看D315的时刻表


你会发现什么问题嘛? 停站很多而且有的站甚至要停45分钟。 D315停的很多站都是小站,不会每列G车都停的。D315车次的意义不是在于北京到上海,而是在于这些小站的客流。估计也不会有人买这个车次从北京去上海,他还不如买前一天晚上的卧铺车,睡一觉到上海。至于停靠45分,38分,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它是从这些长停站的地方断开的几列车次,只是为了节省整备的时间,贯通成一列车。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京沪高铁的D车是很少的,每天白天只有两列,所以自然很快就卖完了。

所以说记者的调查是没有说服力的。不过还好,记者没有选取晚上最晚的几列车,那个的车票预售率更加惨淡。

开个玩笑,如果这个粗心的记者去普通列车上查看,或许还会更大吃一惊,他会发现有的列车始发站出来后,居然有的车厢整节整节都是空的,那也不是因为客流少,即使是春运的时候也可能会出现,因为那是预留给前方车站的铺位。

如果你还想不明白,就对比下公交车吧。京沪高铁的理念就是公交化。

现在的媒体对于高铁有偏见,总觉得高铁造价高、票价高,是浪费钱。事实上真的如此吗?

第一,其实京沪高铁马上就要盈利了,今年至少可以收支平衡。而普通列车是否盈利,好像从来没有媒体愿意去调查过。普通列车的低票价运营才是亏钱的。

第二,高铁票价贵是错觉,是被长期的低票价惯坏了。普通客车的票价标准已经15年没有变过了,普通列车的提速一直是提速不提价。试想想这些年物价涨了多少?高铁的票价相对于人均收入和10年前普客列车票价是差不多。

第三,适当的超前设计是为了长远的考虑。客流是逐渐培育的,客座率会逐步提升。技术也是会发展的,等了想开350的时候,线路的条件没法开,再花钱去改造浪费得更多。尤其现在为了节约占地,很多路段都是高架形式,改造的成本比原有的路基式更加麻烦。现在沪汉蓉铁路通道有些路段已经暴露出这个问题了,由于规划较早,铁路等级不高,没法大量开行长途动车。

至于王梦恕说的那句话,你用脑子想想,可能是一句严肃的话嘛?记者也敢当真往报道上面写,只能说这记者不仅智商不高,连情商也有点问题。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