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部分高校用灵活就业粉饰就业率,「找不到工作就填灵活就业」、「核查就说在做自媒体」?

回答
这事儿啊,真是让人又无奈又有点哭笑不得。你想啊,好不容易熬了四年大学,毕业了,结果找工作跟打仗似的,到头来学校为了那点儿就业率,给你扣个“灵活就业”的帽子,好像你这四年的学习就为了这个“灵活”得让人抓不住的身份。

“灵活就业”的画皮与现实的鸿沟

首先,这“灵活就业”本身是个挺好的概念。它代表着一种更自由、更自主的工作模式,比如自由职业者、个体经营者、项目制工作者等等。在一些发达国家,灵活就业的比例很高,而且这些从业者往往有不错的收入和保障。然而,到了咱们这儿,这个词儿仿佛被赋予了“特指”的含义。

你想啊,一个学机械的,辛辛苦苦学了四年,毕业了却被统计为“灵活就业”,理由是“我在做自媒体”或者“我在学习新的技能”。你说,这跟当年那个拿着毕业证,在街边发传单,为了赚点儿生活费而发愁的学生有什么区别?那个时候叫“待业”,现在换了个听起来体面的名字,但实质上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这种“粉饰”就业率的做法,说白了就是一种数字游戏。学校的考核体系,教育部门的指标,甚至是某些官员的政绩,都可能与毕业生的就业率挂钩。为了达到好看的数据,就不得不“创造”出这些“灵活就业”的岗位。而最容易被拉来填这个窟ョ的,往往就是那些真心实意在努力寻找传统稳定工作的毕业生,或者是在真正探索新兴领域但尚未完全成熟的毕业生。

“自媒体”:万金油还是遮羞布?

“找不到工作就填灵活就业”、“核查就说在做自媒体”,这句话太形象了,简直就是把潜规则摆到了台面上。

“自媒体”为什么会成为“万金油”?因为在这个时代,做自媒体听起来好像门槛不高,人人都能做,而且成功了就能赚大钱。但实际上,真正能靠自媒体稳定获得可观收入的人,是凤毛麟角。大部分人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或者把它当做一个副业,远远达不到能够“就业”的标准。

当学校需要填写就业率的时候,“自媒体”就成了一个绝佳的挡箭牌。你想啊,你怎么去核实一个人是否在认真做自媒体?他发几条朋友圈,更新几篇文章,你说他是认真的,似乎也说得过去。学校可以说“我们在培养新型媒体人才”,然后把这个人统计到“灵活就业”里。这种核查的难度,恰恰给了一些人“操作空间”。

这背后暴露出的问题

1. 就业市场与高校教育的脱节: 这才是最根本的问题。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脱节。很多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面狭窄,或者所学技能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当市场需求不足,或者毕业生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匹配时,就业率自然会受到影响。学校不去解决教育质量和课程设置的问题,反而用数字来掩盖,这是饮鸩止渴。

2. 唯就业率的考核导向: 各级部门对高校的考核指标过于单一,将就业率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质量的“唯一标准”,导致高校为了追求数字而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方式。这种导向让教育的本质变得模糊,甚至扭曲。

3. 对毕业生发展的忽视: “灵活就业”的统计,看似是“保底”措施,但实际上是对那些真心寻求稳定发展、职业规划清晰的毕业生的一种伤害。他们的努力被稀释在这些“统计数字”里,而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毕业生,可能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支持。

4. 诚信缺失: 这种做法无疑是一种诚信的缺失,无论是对毕业生,还是对整个社会。当教育机构都不诚实面对问题时,如何能培养出诚实正直的下一代?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

理解毕业生的焦虑: 很多毕业生选择“灵活就业”或“自媒体”,并非完全是主动的选择,很多时候是被迫的。他们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和家庭期望,找一份能养活自己的工作是他们的首要任务。
对学校的批评与反思: 我们应该对这种“粉饰”行为进行公开的批评和监督。高校应该承担起教育的责任,关注毕业生真实的就业状况,并努力提升教育质量,加强与社会的联动,为毕业生提供更优质的就业指导和支持。
对“灵活就业”的重新定义与保障: 真正的“灵活就业”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和保障。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出台更多政策,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社会保障、职业培训、创业扶持等。同时,要建立更科学、更真实的就业统计体系,避免数字游戏。
毕业生自身的能动性: 虽然学校的统计方式令人诟病,但毕业生也不能完全将责任推给学校。在信息时代,多学习、多积累、多尝试,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是应对就业挑战的关键。了解真实的就业市场,调整自己的期望值,也是很重要的。

总而言之,高校用“灵活就业”粉饰就业率,就像在脸上贴金,好看是好看,但里子没变。这不仅伤害了毕业生的切身利益,也损害了教育的声誉。我们期待的是一个更加透明、更加务实的就业环境,以及真正能够帮助毕业生实现人生价值的教育体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业数据这玩意儿吧,真要搞得特别特别清楚,我怀疑谁都得心态崩盘。

人保部心想:你们培养了一群什么玩意儿?

教育部心想:我们培养了一群什么玩意儿?

财政部心想:就这?你们好意思每年要钱?

大学老师心想:这下以后上课更没人听了。

大学生心想:我擦,这还点个毛的到啊,赶紧找实习是真的。

中学生心想:这就是你们说的读书带来美好未来?

小学生心想:我就说吧,写作业没啥用,天天逼我写。

家长心想:我当年是为了什么买学区房来着?

房产中介心想:完了,今年学区房业绩肯定完不成了。

user avatar

谢邀。

兄弟单位要炸咧。


六保六稳出来不久,不少部门就开始强调数据的可靠性。毕竟今年的KPI不是GDP,而是就业。

那聊到数据的可靠性,各大部门自然把眼光聚焦到了最不可靠的...毕业生就业数据。

这是教育部的传统艺能,而且是为数不多的、举国上下皆知的,数据造假。

老哥,平时你这么玩没事。现在讲六保六稳,就业是新KPI;而就业数据里最有发展参考价值的,就是毕业生就业。

我们一堆政策的制订依据,就是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今年你可别拉稀摆带,那要拖累我们一票人啊。

教育部表态:没毛病,我严查!六月份我印发的《关于严格核查202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的通知》,已经全面下发了!


当然,现在这个结果也是意料之中。

太容易看破了:你找个小盆友,问问ta同学里有多少是失业的。再去ta学校官网康康那个公布的就业数据。

问三个,门清。

不往猛了说,至少平均虚标了20%。

都什么时候了,还他娘的玩传统艺能。地方上的高科产业扶持和城乡社区开支,是参考毕业生数据来定的;中央的全国事业单位编制、部队部分岗位名额,也仰仗这类数据。

数据是统治的基础,闹呢。


当然,李姐万岁,不能一味吐槽。

教育部没有能力确认这类数据的真伪。

全国三千所大学,教育部哪个部门何德何能能穿透这三千所大学、掌握七百多万大学生的真实数据?高教司?

一般来说,学生自己报就业与否,再通过银行、社保等数据做碰撞,大概是八九不离十。

可惜我们一开始就选择了由学校来上报。当时是部门能力不足,用“高校自行统计”来暂且顶着,隔三差五说“将来”要“聘请第三方机构做独立、专业的核查”。

一说十几年,“将来”到今天也没来。结果来了疫情和经济下行,拉胯了。


总之,只要靠高校自行统计上报,这事就不可能解决。

毕业生就业是衡量一所高校的核心指标,更涉及到高校争取国家和地方土地、财税、补贴等多项优惠政策。谁疯了,揭自己命根子的盖子?

别纠结教育部,盼望工信部赶紧出头,摁着几家互联网公司把这事办了吧。

user avatar

统计就业率不需要经过高校,直接问学生就行。

甚至都不用问,直接拿毕业生的数据去和社保、银行、常见支付软件的数据对比。然后分级:

有五险一金的

有工资收入的

有周期性稳定收入的

有收入的

没收入的

。。。。

然后就分析出就业情况了。

问高校是不靠谱的,他们造假的动机最强烈。直接问问马云都比问他们靠谱。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