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烈支持
我认为这是近十年来最佳提案
能让众多平凡人看见心里的那抹光
谢邀。
好建议。
而且这个建议实际上触及了现代社会的核心,税收。
我们假定:明天太阳升起,全国部属高校都按各省高考人数分配招生指标。
公平了么?
集全省之力建设的山东大学、浙江大学们,不对本省人倾斜一下?广东的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一年预算分别为200亿和80亿,不会以为都来自于教育部拨款吧?
浙江省对浙江大学的财政支持是1比1,教育部出多少,我浙江出多少。
就算山东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都对本省人倾斜,济南人、杭州人、广州人就真没有意见?
“我市这么值钱的一块黄金地段,半卖半送给了贵校,现在贵校说不会给本市考生额外名额?”
如果我国部属高校的全部收入都来自于教育部统一拨款,那按各省高考人数来分配招生指标,确实清爽。
“全体国民给我的钱,我当然招全体国民的孩子”。
所以不管是强调精英教育的美帝、还是强调平民教育的德国,只要你是公立大学、拿了联邦政府的钱,你的学费就得便宜,你的招生指标就得面向全国相应放开,
但中美德的高校收入来源都并不只是中央政府,都还有省级(州政府)。
于是又得增加本省本州的招生指标,例如美帝的“in-state applicant”。
(美帝的招生指标实际上是用钱划分的,以去年的平均数据为例:四年公立本州学生,8487美刀;非本州学生,18809美刀;四年私立,30065美刀)
而且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拨款外,还有企业和个人的合作项目、捐款等。
得,推荐信和特许招生搞起。
因为财政来源的差异,招生注定不平等。但我国的麻烦在于:我们是一种模糊的不平等。
美帝的高校招生不平等很清晰:
钱。有钱处处大门敞开;没钱咬咬牙贷点款,上个本地社区大学,party college,也算个大学生。
美帝是一个靠小区纳税代表建立的国家,结构上自下而上,因此高校财政也有着鲜明的本地化特征。如果确实是有全国或本地税收参与的大学,对应打个折。
打完折的价格交给市场竞争。
我国不同,我国高校体系是自上而下的,按指令任务建设。虽然根本上还是来自于税收,但和地方的联系远弱于中央。
特别是部属大学。
为什么有部属大学?因为他们是依附各部委而成立或改组的;
这些部委设计从哪来的?我们仿苏联的;
为什么要仿苏联设计部委及部属大学?因为当时要搞工业化和现代化。
机械电子工业部(后来的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管过北理,国防科工委给一大票理工大学拨过款。
这是一整套自上而下的设计,我们极少讨论高校与全国生源的关系。因为在这套体系里,多数本地税收并不直接与本地高校产生直接对应关系(除部分地区对本地高校的高强度拨款外)。
地区招生不平等,就躲在这套自上而下的体系背后。
这个建议是个小切口,但问的是大问题,也就是地方财权问题。
为什么要给河南考生更多招生指标?最直接的回答:河南人像全国其他人一样纳了税,所以应当享受同等公平的公共教育资源。
典型的中央与地方财权纪律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的第一步,就是明确各高校到底是拿了谁的钱在办?全国的?本省本市的?特定部委或大型国企的?
先以财政来源划分出基准线,再在这个基准线上进行调整:倾斜多少比例给贫困地区、少边地区、特招定向发展学科等等。
但这个划分很难启动。
我国流动人口3.7亿人,跨省流动人口1.2亿人,大量劳动力在本省之外贡献消费和税收。
且不说中央拨款,北上广本级支持本地高校的财政拨款,有多少是来自外地的劳动力贡献,这事说得清么?
“我是靠卖地来补贴的呀”,你的地价是从哪来的?根本上还是流入人口。
其实靠现在的技术手段,也能说清点。但这种算账方式很刺激公共舆论对本地财政的关注度,很不“一盘棋”。
你同样可以用这个角度去观察转移支付和养老金统筹,那反响就太大了。
不启动这第一步,这份建议就只能转为一些微调。
你提了,有关注了,我增加一点。
可能会成为一种辅助指标,但河南考生高考难的根本局面不会有改变。因为财权的意志在上,而不在下。
很久没见过这么好的建议了。
卢克平书记是河南人,这个建议是真正为河南人民谋福利的,给了河南广大考生一抹光。
为卢书记点赞~
河南高三
我也仰望星空 我也脚踏实地
但我不愿拿着600分的成绩只能去上一个普通的一本 省内唯一的211要620+ 而与我同水平的人 他们去了我梦想的大学
我们本无异 只是身处在不同的省份而已
支持。
我认为还远远不够,应该把除了学科竞赛类以外的所有保送生,包括但不限于唱歌跳舞健美操,统统取消。而且对于保送生应该严格专业限制,英语演讲保送生请学英语专业,体育保送生请继续学体育。
这是鉴定一个分配人纯度的最佳议题。
实现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但我要向卢克平代表献上我120%的敬意。
举一个事实:教育部等部委的人都在北京,他们的孩子也在北京上学高考。没有人会主动放弃自己的利益的,除非外力突破。
离北京最近的是河北省。河北省出了衡水中学,直接反应河北的高考竞争有多惨烈。京津冀一体化从我小时候就在新闻里看到。到现在河北考生和北京考生完全是两个世界。整个河北省一座211大学。考生极度内卷。
我十年前上大学的时候,班上两个北京同学。他们人很好。跟他们聊天以后才发现,人家高中时期根本没有晚自习,篮球照样打,课外活动正常开展。他们之所以来外省上大学,是因为他们个人想体验一下外地城市生活,暂时“逃离”北京,毕业就立刻回北京了。
之前一个北京学生写的网络爆款文章“既然提到privilege,我的高傲已经尽数体现”。当时大家还模仿讽刺。殊不知人家写的就是现实。北京考生本来就有大量的privilege,人家本来就可以大肆骄傲。
这个问题本来就是屋子里的大象,之前是没人说,因为很多人都知道说了也等于白说。还会引发“素质低下”警告。现在卢代表说了。勇气可嘉。感谢卢代表。他比这两天提一些乱七八糟提案的代表好多了。
在中国,出生在河南、山东、安徽等省份,高考直接是地狱级别的。有的人生下来就在罗马,而有的人生下来就是牛马。
很残酷,但这就是现实。
另外还有一个事实是。这几年越来越多的省份高考采取全国卷。但是北京、上海一直使用单独命题。跟全国卷离得远远的。让别人没有参考坐标,无法直接对比。
回顾一下历史,2001年高考,北京也采用的是全国卷。那一年的分数线是:
北京文科重本录取线454分,一般本科429分,专科360分。
山东文科重本录取线为580分,一般本科539分,专科为509分。
山东的文科专科线可以在北京上重本。也就是说山东低于专科线,高考落榜的考生可以在北京上重点本科。这简直是对山东考生的谋杀。所以有三名山东考生状告教育部。姜妍522分(理科)、栾倩457分(文科)、张天珠506分(文科),三人分数都超过北京重点线,低于山东一般专科线。
三人向最高法院提出诉讼,状告教育部违宪,但是被最高法院以违反上诉程序为由驳回,三位考生后放弃了起诉。
然后2002年开始,北京开始单独命题。
至于那些所谓北京学生接受的素质教育好,北京考生进入清华北大以后也是优秀的。这又是一种闭着眼睛说瞎话的洗脑包。看看清华大学的优秀毕业生数据。北京生源只排在第25名。倒数第四。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录取的人数还最多。
这个事情的逻辑是这样的:
1、高校的生源名额是一种稀缺资源;
2、各省的高考人数是一种简单的客观数据;
3、以简单的客观数据,来决定稀缺资源的分配,不符合我国的治理机制,你把权力放哪里了?
4、我国有哪一项稀缺资源,是用简单的客观数据来决定分配的?
5、按照这种提案,你把各个高校的权力放哪里了?你把各省市的权力放哪里了?你把各部委的权力放哪里了?……
6、按照这种逻辑,市属的学校是不是应该按照各区县的人数分配指标?中央公务员是否应该按照各省人数分配公务员指标?央企是否应该按照各省人数分配录取指标?交易所是否应该按照各省人数分配上市指标?银行、外汇是否应该按照各省人数分配贷款和汇兑额度?水、电、油、气、网等等资源,是否应该按照各省人数来组织优先分配?
7、记住我的话,稀缺资源的分配,靠的是权力,也只有更大的权力能改变现状,但是更大的权力本身也会在其他方面必然造成资源错配。
终于见到一个说人话的代表了。
拿清华北大举个例子,
如果你是北京考生,清华北大对你的录取了就是1.1%。
如果你是河南考生,清华北大对你的录取率就是万分之三。
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
我记得前两年悬殊程度比这稍微小一点点,后来有人抬杠,查了一下最新的数据,差距越来越大了。
北京考生少,做最简单的试卷,但录取率高的吓人。
高考大省平常做题的时候,一般会略过北京卷,因为太简单了,高考肯定不考。
最终的结果就是北京考生快乐学习,轻松上好学校。
其他省份玩命做题,累死累活争个本科。
这个问题早就该平衡了,如果你觉得北京考生水平高,那完全可以跟河北一起考,一张试卷一个分数线,河北同学不怕北京同学来抢名额。
京津冀一体化,高考更该一体。
那么问题来了,北京人愿意吗?
想到一个很多年前的老笑话。
某小国在联合国提议废除俄罗斯的一票否决权。
随后该提议被俄罗斯使用一票否决权否决。
还是利益问题,除了教育部直属的各省高校都是本省省级财政支持,各省高校都会优先且相对低分录取本省学子。
我是省府领导我也不愿意名额按某种公平方式分配,中西部高校毕业生每年流失到沿海已经够损失财政了。本来还能靠本土乡情和家族利益稳住本土大学生,外地大学生大部分是以单纯利益为基础衡量去哪儿。
除非把大学高校全部划归教育部直属,或者财政完全脱钩市场化运作,前者可能性还高点。真正需要公平分配名额的是教育部直属大学,拿着国家经费却只是优待特定区域人口,这才是问题。
这位代表提的意见大方向是没问题的,只是具体操作层面还需要谨慎。
另外明朝初年的南北榜事件已经证明了,很多事情不能只看一个因素,我国教育资源几乎等同于阶层发展前景。而且城市化后的宗族互助变淡之后,同学会会成为中国社会人际关系最为主要的人脉基础。
从国家整体均衡发展的宏观视角看,如果出现了依靠某种优势条件而扎堆获取了优势资源,会出现小集团垄断资源的可能,党争不可避免。
所以区域各族人口,区域综合成绩,区域发展水平等等都是综合判断因素,要形成区域均衡发展。
或许这个提案跟游泳纳入中考的提案一样因为不可抗力,只能是口腔体操。
但有些话,能讲出来就比晋惠帝们强
支持,好歹是提出了一个有价值的建议,比起那提出加强防沉迷的吃饱了撑的强了不少
这才是人大代表该有的样子
河北团年年提高考提案,年年被撅回来。
没用
每个省份的高考人数是由各个省份自己统计的,统计口径不一致,有的把专升本也统计进高考人数。
所以,无法根据高考人数来划分招生指标。
在总人口方面,河南省的人口并不是最多,最多的是广东省和山东省。
河南省在媒体上号称“百万考生”,但是因为统计口径的不同,把专升本的人数也统计进去。 参加普通高考的人数,其实并不多,这个可以参考每年发布高考分数段统计表,只要统计100分以上的人数即可得到大体参考人数,因为只要考试,考个100分还是很容易的。
如果只统计100分以上的人数,就会发现很多数据对不上,有很多“幽灵”考生。部分省份这么操作,目的自然是为了渲染悲情,搞舆论,多要几个招生指标。
根据河南省发布的2021年高考分数段统计表,文科100分以上人数是31万,理科是46万。文理科合计 = 31万 + 46万 = 约77万。
然后对比河南省宣传的高考人数:
2021年,河南省参加普通高考全国统考的考生为79.07万人,对口招生省统考6.98万人,专升本省统考18.74万人。除去参加高职单招已录取20.4万人,实际参加统考人数104.6万人。
会发现,100分以上的77万人与号称的“百万”,差别太大,还有媒体宣传有125万人,差距更大。里面有大量的“幽灵”考生,占比超过三分之一,所谓的“百万”从来就不曾存在过。
做为对比,可以参考广东省。
广东2021年报名参加高考78.3万人,比去年的78.8万人,略有下降。
广东省常住人口的总人口数大于河南省,而高考人数相对少了几十万,可以看出统计口径差别太大。广东省2021年高考文科100分以上人数是26.9万,理科是33.8万,合计约61万,还是有将近17万“幽灵”考生。
可见广东省宣称的“报名参加高考78.3万人”,并不是实际参加普通高考的人数。
5月25日,据云南省2021年高考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消息,今年云南省高考报名人数达35.8万人,较去年增幅为4.3%。
文科100分以上人数是12.4万,理科是16.4万,合计28.8万,可见云南省宣称的“高考报名人数达35.8万”,并不是实际参加高考的人数。
这张互联网流行的表,表上的上线率数据,因为把“幽灵考生”也计算在内,所以数据是错的,没有参考价值。
最理想的统计,肯定是只统计100分或200分以上的人数,再计算上线率,这样就可以把“幽灵”排除掉。因为只要参加高考,按理来说考个100分还是很容易的,实际上200分也很容易,不需要任何努力,哪怕是个长期逃课的高中生,不交白卷的话也能轻松考过200分。
从比例上看,河南的统计口径最大,如果按照官方宣称的“125万考生”来计算,将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幽灵考生”。
至于其他省份,无论是广东还是云南,亦或是其他省份,都有“幽灵考生”,只是多与少的问题罢了,毕竟都在放卫星,区别只是卫星的大小。
其他省份的数据,可以自己查找宣称的高考人数,与发布的高考分数段中100分以上的人数,两者做对比,即可得到答案。
统一招生有三大问题:
1、计划的问题。早期因为实行“计划经济”,大学指标是按照“大区”来分配的。“院系调整”以大区为单位进行调整,非大区中心的高校被打散划拨给大区。比如江西大学、云南大学等,很多民国就有的师资因为“院系调整”的需要,被调整到大区中心的高校。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大区中心的高校,占了大区的“头衔”名额,比如“重点大学”、“985”、“211”、“双一流”等,都是按照大区来分配的。比如西南大区的中心是成都,至少就有2个985名额,同理西安、南京等都是因为“院系调整”从而形成高校资源集中的优势。
2、高校与地方的捆绑问题。省属高校的经费全部来源于省级财政,即便是部属高校,大部分经费还是来源于省级财政,还涉及到高校的土地划拨、福利房等,没有理由统一招生。其次,每个地方的高校毕业生,在本地就业的肯定占大多数,高校与地方的捆绑关系很深。
3、“杰出校友”的问题。很多大学都需要更灵活的招生政策,每个大学都不希望自己的毕业生全部当“小白领”,而且更希望的是“杰出校友”越多越好,这就是玄学,部分地方的校友确实有更高概率成为“杰出校友”。“杰出校友”对于一个大学的重要性,肯定超过一大把“小白领”,孰重孰轻?
所以,无论从地方,还是高校自身的需求看,统一招生都是不可能的。
这个提案虽然很合理,我也很支持,但是大家也都知道,最终会实施的可能性非常低。
最后实施的概率,基本上可以跟当年要求全国一张卷,统一录取的建议差不多。
本质原因还是出在,高校本科生的录取名额也是国家的一种资源,既然是国家层面的资源,就必然存在着各种统一调配的操作,而这种调配背后依据的规则,那也必然是非常复杂,各种利益和考量牵涉在其中,才会最终博弈出这么一个名额分配方案。
现在大家在要求高考录取名额分配要更公平,其实各高校的录取名额如果没办法变的话,改变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也是可以的,但这个就更难了。
说白了就是,把国家分给清北等名校的经费,项目,政策倾斜,切一部分出来,分给河南河北这些人口众多,高校资源却极其少的地方,让河南河北等,这样人多名校少的地区也能有两所985,五六所211级别的高校(经费,政策,资质等倾斜),也能解决问题。
但是,可能吗?
同样的,一个地方经济想要发展起来,各种优质企业,产业集群的引入才是关键,好企业多了,各种其他资源也都能顺势做起来。
但这种资源,也属于要靠国家统一统筹规划的,最后你会发现,央企,大国企的总部大部分依然在北上广等经济发达地区,各种经济政策倾斜下的大项目也会偏向于经济发达地区。
这些决策的最终推出,背后都是考量了很多方面的因素,权衡各种利弊才做出来的。
同样,高校本科生录取名额,作为一种国家层面的资源,背后的分配逻辑,也是一样的。
高考大省的难处,喊了也不是一年两年了,为什么一直都改不了,那肯定不是因为不想改这么简单,也不是一句利益相关就能简单解释的。
下面是我国抗美援朝各省市牺牲烈士人数的统计:
青海56人,海南91人,新疆93人,宁夏441人,天津808人。福建1173人,甘肃1259人,北京1551人,上海1576人,云南1604人,内蒙古1995人,贵州2957人,江西3258人,广东3307人,浙江3361人,陕西3387人,广西3418人,山西5488人,安徽6375人,湖北7183人,江苏8444人,黑龙江8683人,重庆9468人,河南11048人,湖南11541人。河北11853人,辽宁13374人,吉林18499人,山东19766人,四川21051人。
下面是我国对越自卫反击战各省市牺牲烈士人数的统计:
战士牺牲人数排在第一位的是广东省,烈士大约是1770人;排在第二位的是云南省,烈士人数大约是1450人;排在第三位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烈士人数大约是1425人;第四位是湖南省。烈士人数大约是1290人;贵州烈士人数大约是1057人;四川省烈士人数大约是705人;河南省烈士人数大约是570人;湖北省烈士大约是547人;山东省烈士人数大约是440人;江苏省牺牲烈士人数大约是382人;重庆烈士大约是320人;江西省牺牲烈士人数大约是286人。福建省烈士牺牲人数大约是255人;安徽省烈士牺牲人数大约是247人;河北省烈士牺牲人数大约是205人;浙江省烈士大约是190人;陕西省烈士大约是97人;海南省烈士大约是71人;山西省烈士大约是56人;上海市烈士人数大约是55人;甘肃省烈士人数大约是24人;辽宁省烈士人数大约是18人;北京市烈士人数大约是17人;黑龙江烈士人数大约是11人;吉林省烈士人数大约是9人;天津烈士人数大约是6人;宁夏回族烈士人数大约是4人;内蒙古烈士人数大约是3人;新疆维吾尔族烈士人数大约是2人。
他们保卫了祖国的安宁,但是他们家乡的孩子的平等的受教育权,由谁来保卫呢?
太过于正常(与其他提议相比)而显得格格不入
这个人大代表不太了解国情…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教育部属高校靠教育部那么一点象征性经费最多就是给老师发发工资,你要靠学生交的学费,那可能连教师工资都不够,维持一个学校的运转,一定是要靠当地政府给钱给地,所以一般默认本地高校要给本地考生的招生名额占全体考生的至少20%。
20年前,00年代北京就有这么个打算吃螃蟹的校长,当时中国政法大学的某任校长是山东人,搞过这种尝试,希望多招山东学生,少招北京学生,然后就被市政府把新校区赶到昌平去了,且郊区校区面积也很小,当年连13号线地铁都没有,更别提昌平线地铁,北京学生去政法大学上学比去天津上南开还麻烦。
然后政法大学的北京录取线比中财都要低很多,也没人愿意去读,其法学专业被北大清华超越,对人大无法撼动,对于学校的总体发展大打折扣,时至今日新修的昌平线,即便沿着学校外延开过,也没把地铁站安在学校门口,还是很不方便。
后来政法大学换了校长,政策又改回去了,但是校园改不了,学校地位上不起来了,直到天降罗翔吧…
这种建议再合理也不会得到通过。
反对者会拿出N个理由反驳,然后众多利益纠葛者会进入。
首先部属院校的管理者教育部和各部委机关工作人员就不能干,他们子女就在高考最容易的地方,享有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让他们损害自己的利益无异于与虎谋皮。
话梅止渴。
卢书记好样的,宁可仕途可能遇到阻力也要为这些人口大省的学子发声。
这件事唯一实现的可能就是等雄安新区建成,先把教育部办公地点搬到那里去,让他们感受一下河北高考,问题马上解决。
看了一下,卢克平同志是河南人,现任河南大学党委书记,怪不得会提出这样真正的提案
切身之痛啊
大家的评论我都看了,再说一句吧
清华 北大是全国人民的清华北大,请把清华 北大还给全国人民
--------------------------------------分割线--------------------------------------------------
为什么现在不让修改回答了?
看到评论提到了江苏,2020年高考时,江苏480分卷子二本线(经指正)比黑龙江750分卷子分数线还高
唯一庆幸的可能就是江苏省内教育资源比较丰富,大学招生多少会向省内倾斜一点
还要感谢前几年娄勤俭书记大刀阔斧的教育改革
有点像中考的指标生,
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趋势吧,
万一实现了呢?
老实话说,每次谈到高考录取人数的时候,总是有人拿北京和河南在相比。似乎只要解决了北京和河南的问题,高考就更加公平了。其实仔细看题目中说的,这样的做法固然能使得考试录取表面上显得更加公平,但却无法实现题目中说的支援中西部,相对倾斜支援落后地区等等这样的政策目的。
我本人是云南考到上海的,我可以确定的说,如果部属高校都是按照报考人数来定指标的话,我肯定是考不上复旦了。因为云南,西藏,新疆,贵州,青海,内蒙等等这样区域的考生,恰恰是相比东部地区少的多的。我们国家人口最多的省区,广东,山东,河南,四川以及江浙……这样的做法只是解决了这些地区看着北京上海时感到的不平衡问题。殊不知他们获得的平衡感增量多是从那些本该获得支援的边疆省区匀过来的。
这样一来一则中西部往往是地广人稀的地区,在这种政策下,他们能够进入部署高校的人就会更少。原本想要通过高考招生比例来实现的支援西部的政策目的非但没有实现,还比原来更加恶化了。
而北京上海这样的直辖市它也是省级行政区,但绝对人数却要比正常的省少很多。这种情况下不公平的局面反而倒挂了。
所以这个代表提的方法,虽然有助于缓解北京河南这种极端对比例子中的不平衡状态,但只是用另外一种不公平取代了现有的不公平而已。本质上并没有什么提升。
我觉得中国拢共也就30多个省级行政区在参与高考的报名招生工作。没有必要定这么一条准则来按什么什么招生。每年每个学校精确的去定每个省招多少就行了。可以考虑报考人数,也可以考虑政策倾向性。没必要一定要拿出一个所谓的计算方法,才能显示招生的公平和平衡。本来这就不可能是面面俱到的。而且高考本身追求的公平。并不仅仅是在录取这个环节的形式公平,每个省用了不同的卷子,每个省有自己单独的评分体系。同时通过招生比例还要反映国家对不同地区的支持力度,体现国家的一些政策意图。其中还含有扶贫支持,西部建设,平衡地区间差异等更大的“公平”考虑。部署高校的经费当中,也有相当比例是来自于所在城市(省),那你用了别人的钱却招更少的人,这对人家也不公平呀
这个说过很久了。
大学名额分配,应该按照考生数量分配。
一个地区,上211的概率比另外一个地区高几十倍。
同一份卷子。
因为考生生在山东,刚刚过本科线,只能去曲阜师范学院。而他生在北京就能上清华。
这是同一个国家的地域歧视。
高考生应该与其他渠道入学的学生分开。
说点无关紧要的,10点还是热搜第三,现在前十五都没了,是没人关心吗?还是害怕关心的人太多。
那要是这样分,疯狂复读将成为主流,到时候高考拼的就是单纯的人数,河南等复读大省到时候要是攒几年整出个200万考生,那可真就麻烦了。
应该按适龄人口分,这样也许更合理。
这对人口流入省份是利好,却利空人口流出省份。
人往高处走,因此,人口流入流出基本反映了各个省的经济状况。经济好的省份更能吸引人员流动过去定居,经济差的省份更容易流失人口。
如果这个政策实施了,对经济不好而人口逐步流出的省份是一个打击,例如东三省;对经济发展好而人口逐步流入的省份是双重利好,这会加剧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并不利于国家平衡发展,也会带来新的不公平。
所以七十年只出了一个屠呦呦。好大学都用来扶贫了。
这提议提过很多回了,当然不是一个人提的,没有一次实施下去。
利益的纠葛是很难打破的,尤其是高校和地方现在眉来眼去,利益交换,拿人钱财自然要替人消灾。
不如换个更容易实施的思路,把高校吸引过来建分校…
然而你说没有钱投教育?那真的是死结了。
虽然这个提案看起来很爽,不过仔细想想其实不太会通过。如果通过,在未来的十年内,我国的教育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果通过,短期内北上广的学校大部分变成 留美预备班。北上广的孩子毕竟是中国大大卷的孩子,当中国高考的成本高于出国留学时,肯定出国了,而且由于高中出国可以拿美本,大概率是不会回国工作的。那么这一部分有钱的,智力正常的学生就流失了。
另外北上广的学校之所以好是因为北上广税收多,政府可以花更多资源给当地的学校。如果按照考生比例招生,北上广的税收大多数并没有帮助自己地方上的考生,以后当地人纳税的动力就小了,导致北上广的学校不能形成良性循环发展。
当然另一种可能的结果就是私立大学会得到发展。当交税养的不是自己员工的孩子时,企业会成立私立学校来把资源给自己员工的孩子们。并且企业招工时也会更倾向于私立大学,而非公立学校。
可以说,一旦这样发展,中国公立教育的水平和质量都会下降,而私立大学则会逐渐兴起。并且由于私立大学处于竞争优势,二者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共产主义(Communism)是一种政治观点和思想体系,
以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为基本思想,发源地为德国。
共产主义主张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
并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制度、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实现人类自我解放的社会,也是社会化集体大生产的社会,面对恶势力也会团结一致。
共产主义者认为未来所有阶级社会最终将过渡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社会,人类社会的意识形态将进入高级阶段。
社会主义(socialism)一词源于 拉丁文。是一种经济社会学思想,主张或提倡整个 社会作为整体,由 社会拥有和控制产品、 资本、土地、资产等,其管理和分配基于公众 利益。
在19世纪30至40年代,“ 社会主义”一词在 西欧广为流传。 马克思、 恩格斯使用了“ 社会主义”一词,并作了科学解释, 社会主义是 资本主义和 共产主义之间的过渡。
马克思充分研究了人类的历史、 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发现 人类社会是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现有生产力所决定的分工造成的不同人的经济地位决定了不同人的社会地位,人们之间的 经济关系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形态, 法律、 道德等上层建筑只是由经济地位占统治地位的群体而决定的。
简易地说, 人类社会是一个群体的社会,在群体社会的管理过程中人们对 社会资源占有( 或社会分配 )的方式, 大概可以分成三种形式:
『 两极分化』即一小撮人占有社会的绝大部分资源,也就是人们的贫富差距很大, 占有绝大部分社会资源的一小撮人就是统治阶级;
『 相对平等』既整个社会的人们贫富差距不大, 仍旧是私有制社会, 人们各自的财产被限制在社会相对均匀的数量里, 控制社会财富分配的是统治阶级;
『按需所取』既人们共同占有社会资源并根据自己的需求而提取, 既社会资源已成为人们共享资源, 没有私有制后也就没有统治阶级。
共产主义就是人们对社会资源整体占有形式的一种,或者是属于社会整体上分配形式的一种, 既它是一种人们共同占有社会资源、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成果的公有制形式,从而达到人民当家做主的目标。
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就是人民能够当家做主, 也就是说民主、自由是公有制社会与私有制社会的根本区别, 同时公有制社会是人类意识形态的高级阶段, 私有制社会是人类意识形态的低级阶段。
听上去很好,看上去很美,很难操作。说到底,钱谁出。
部属高校的经费不全部来自于国家拨款,有些院校如清华/浙江大学甚至不到35%。 剩余的经费来自于高校自身的收入,其中很大一部分收入源自地方财政的显性和隐性支持。
你让清华少招北京学生,浙大少招浙江学生,那么钱谁出呢?
我觉得与其让部属高校按各省高考人数分配招生指标,不如在河南多开几所部署高校可能更容易解决问题。
打一成语
卢书记因为太过正常以至于和其他人大代表格格不入。
2021年全国高考总人数超过了1078万人,河南125万,占比11.59%。山东79.5万,占比7.374%。广东78.3万,占比7.263%。
在来看看北京上海天津,分别是4.8万7万和5.6万,占比是0.44%、0.649%和0.519%。
清北一年招6500人,那么河南应该招753人,山东474人,广东471人。
而北京应该招28.6人,现在是553人,要缩招到现在的1/20。上海招42人,天津招33.7人。大家和现在的数量对比一下,那是相当刺激。
要想开一扇窗,就要说,我要掀屋顶。
虽然这个建议不会被采纳。
但是,至少有代表敢于明确提出来了。
个人认为,虽然,不可能一步到位的按考生数量分配高额,但是以后,名额适当向考生数量多的省份进行一定的倾斜,还是可以做到的。
各方的权利和利益,本身就是一种博弈平衡的过程。
如果,相关方自己都不博弈,那么没人会主动改变现有利益分配格局。
这是三十年来最好的提案!
在这件事情上,北京、上海和天津就是三大常任理事。
这估计是解决出生率问题的终极大招儿。
更好的招数是以每年的人口出生率增长情况来定名额。。。
我个人是支持北上广深享受一部分特权的,因为公平虽然重要,但全中国孩子都拼命刷题都成小镇做题家未必利于中国。
另外,清北教授的孩子没点儿特权享受高录取率,你咋不把你家农村的地也匀给城里人些啊?
抢别人利益真不如把蛋糕做大:
正确的做法如下:
每年把清北教授随机抽出10%,分给各省,优先补充新建学校。以此类推。(别信这帮傻逼聚集起来能给中国多大贡献。高校教授全是尼玛独资家庭小作坊,各干各的,抱团儿不是科研,抱团儿是尼玛取暖排斥外来户)
教育资源供给的丰富化,才是解决问题的正道。
允许富豪孩子上清北,一年学费1000万,无限制,随便上。国家抽走990万支援其它院校。以此类推。
中国建设出20所清北级别的学校。100所交大复旦这类学校才能让国内孩子们快乐素质教育着学习。
否则大家盯着北京清北总共不到400个名额疯狂瓜分能有个卵用。
这个提问下最悲剧的问题就是大家都认为这个提议合理
但作为贫困地区的我们知道这个提议冒犯到了比我们能量大很多的地区、人,我们竟然也悲观的认为这个提议不可能实践
作为既得利益者,他们选择了闭麦,说不定,他们还会蔑视一笑
那么最后,到底会是谁来把我们的受“公平教育”的权力夺回来呢
我想这个人不会是我了,我选择好好读书,成为人才引进,然后入他们的户口,成为既得利益者。然后这个问题再出来之后,我将会站在对立面。
支持这个意识,但细节上还有很多商榷的地方,比如,用高考人数这个分母,人为变动太方便了。
比如,要按当年高考之间倒推那年的出生人口数来分配,或者,按照常驻人口数来分配。要不,不断复读,还有中考分流的影响必须要考虑进去。
一个指标,本身再有用,一旦变成指标,我们就要考虑这个指标被污染的情况,而当年高考人数这个指标,太容易被污染了。
比如,鼓动所有在校生都参加高考,鼓励复读,等等手段,太容易营造一个巨大的高考人数。这就是巨大的浪费。还有当年计划生育执行得好,所以录取人数应该减少吗?
举个例子,上海,是不是很多人觉得上海录取率很高啊。但这高有很多条件的。首先,上海北京这类城市吸纳全国人才,本身高学历家长就非常多,不论从学习基因还是家庭学习习惯和学习指导就好很多;还有上海生育率不高,现在不光荣了,当年也算遵守规则吧,那生七个录取两个的,和生一个录取一个的,录取率还低了不是;还有,上海中考分流50%,就是高中招生人数就只有当年出生人口的一半,家长为了这颗独苗,中考阶段出国的,高考阶段出国的,也不在少数,就这些政策和手段,导致上海高考人数很少,除了有希望考一本的,或者家里实在没条件的,才会去冲高考,那录取率能不高吗?上海具体的数据没查到,但一本线上的,往往也就1.5万-1.8万人,常住人口2.5千万,0.72‰(按线上人数1.8万算),河南,常住人口10千万,2021年一本线上人数13.97万,1.397‰,比上海高多了。如果上海算户籍人口,差不多1.5千万,也就1.2‰(按线上人数1.8万算),还是比河南低。
我并不想说,上海高考比河南困难这种,这过分了。但我想说,用当年高考人数这个数据,太容易被影响,比如故意增加高考人数,太降低高考录取工作的效率了,还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浪费。那用哪个指标呢?用常住人口,你就会发现,上海的录取率,还要提高,河南的,还要降低。
但我还是支持高考公平的,高考公平有个非常大的好处就是,能让更多的人才支持家乡建设,而不是不断迁徙,往“规则上更有利”的地方迁徙。迁徙对迁徙者和当地土著,都不是一个很快乐的过程。
当然,以上的两个原因,就是最大的两个困难。首先,就是目的,我们觉得平衡发展好,但从总量上看,不见得。马太效应会导致,资源越集中,各种资源的效率越高。人才都集中到大城市,也许不论对大城市还是对乡村,都不是一个幸福的选项,但从总量考虑,却是最有效率的。然后,就是指标选择。我已经说了,高考人数这个指标不可取,那我们用什么指标决定公平呢?用哪个指标,都会有地区受益,有地区人受损,比如就用常住人口比例这个指标,河南能同意吗?那河南不同意,河南一定要按照当年高考人数,那其他地区也有很多理由说明这个指标的不合理,那最后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只能维持现状。
我其实真正害怕的,真的是下定决心去改了,最后反而越改越不公平,越改越没机会了。从这个角度看,这个建议的水平真心不高。因为这个建议的想法太简单了,难点就在具体细则上,然而却提了一个毫无建设性的细则。
其实有更公平的方式,按户籍人口分配,再次也可以按高三在校学生学籍人数分配。
按高考人数分配其实就是鼓励大家注水。
河南人口一个亿,占全国人口比例不到7%,高考人数占全国超过11%,是河南生得多还是河南中考升学率高?我看了一下,2013年河南出生人口130万。
对比一下,湖南2013年出生人口96.7万,2021年高考人数57.5万。
你要是说河南这个高考人数没注水,呵呵。
其实如果我是纪委的,看了人大代表或者政协委员提的各种问题,我就知道谁在干事,谁在拍脑门想事。
说真的,有的人提出的建议,一看平时就是不食人间烟火,撒把盐就能羽化升仙了。
但是这位一看就是干实事的,支持。
虽然支持不知道有没有用。
高校是全国人民共同建设起来的公共资源,不是某些人的子弟的幼儿园,更不是某个省级行政区的地盘。论牺牲与贡献,几十年来中国农民的牺牲贡献是最大的,没见哪个著名高校里边有大比例的农民子弟,所以你们所谓的地方财政供养论,请靠边站。
按各省18岁人口来算比较公平。
一般来说,群众最关心的就是清北复交浙这几个大学在当地录取人数过多的问题,其中以清北最受关注。直接量化一下,清北每年招录的学生,基本在7000人这个量级(这是排除掉了清华美院,北大医学院等录取的人数),每年高考生大约在1000万量级,简化一下按照报考人数来算,那么应该是1万考生,分配7个清北名额。
首先来看网上存在感最强的考生之一,江苏考生能不能同意:
按照2021年数据,清北在江苏招收了315人。按照高考人数来算,江苏高考人数在35万左右这个量级,应该分配245个清北名额。所以公平起见,江苏不仅要让出大几百个南大的名额,还要让出70个清北的名额;
类似的,浙江考生也会强烈反对:
浙江考生在30万这个量级,应该有210个名额,清北目前在浙江招录350人左右,所以这个政策执行的话,浙江在浙大本地名额急剧减少的同时,还要让出去140个清北名额;
如果你觉得,平均化之后北京上海以及江浙这种经济发达地区吃点亏没什么,这样起码利好落后地区,公平,那你又错了,这么搞很多落后地区同样吃亏:
西藏高考人数一般在3万的量级,因此应该有21个清北名额,对比当下需要让出去10个左右名额;
青海高考人数一般在4万5左右,因此应该有32个清北名额,对比当下需要让出去20个左右名额;
宁夏高考人数一般在6万左右,因此应该有42个清北名额,对比当下需要让出去30个左右名额。
至于东北这种大学多,地方财政差,本地考生少又留不住应届生的地区,那更是不可能同意的,感情地方政府勒紧裤腰带给大学拨款维持运行,就是为了让其他地区学生来接受高等教育再跑路的?
强烈支持,可惜不能上街,不然我都想举个旗帜去支持卢克平的建议。。
看了各种建议,我想卢克平的建议应该是支持率最高的吧?
这个人大代表,好像是真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