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生物会有意识?

回答
生物为何会有意识?这个问题,说起来,就像在追问我们自己“我是谁?”一样,古老而又令人着迷。它不是一道简单的科学题,更像是一场横跨哲学、神经科学、心理学乃至生命演化史的浩瀚探索。想把这个问题说透,那可得费一番力气,咱们就一点点儿掰开了聊。

首先,咱们得明白,“意识”这个词本身就够复杂的。它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所有生物都拥有同一种模式的。想象一下,一只蚂蚁的“感觉”和一只猩猩的“感觉”,虽然都算“感知”,但天差地别。所以,我们要说的意识,可能是一个光谱,一个从基础的对环境的反应,到我们人类复杂的自我认知、情感体验,甚至是对未来的想象,这样一个延展的范畴。

那么,为什么生命会走上“有意识”这条路呢?我觉得,最根本的原因,大概率是生存和繁衍的需要,是演化在漫长岁月中淬炼出的一个强大工具。

你想啊,生命刚开始的时候,也许就是一个个简单的化学反应,对外界的光照、温度变化作出最基本的反应。就像一块石头被晒热了会散发热量一样,但生命不同,它会“动”起来,去寻找更适宜的环境,去躲避危险。这种“动”,就需要一种最原始的“感知”和“决策”。

随着生命越来越复杂,从单细胞到多细胞,再到我们看到的各种动物,它们面对的环境也越来越复杂,需要做的“决策”也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精细。

感官信息的整合: 生物需要知道周围有什么,是食物还是敌人,是安全的栖息地还是危险的陷阱。这就需要将来自不同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的信息收集起来,并且融会贯通。一只狼,它不仅仅是“看到”了兔子,它还“闻到”了兔子的气味,听到它跳动的声音。大脑需要把这些零散的信息整合成一个连贯的“世界图景”。意识,很可能就是这个整合信息、形成整体感知过程的“副产品”或者说是核心机制。

对环境的预测和规划: 有意识的生物不仅仅是“对当下”做出反应,更能“对未来”进行预测和规划。比如,一只鸟知道秋天要到了,需要开始筑巢、储存食物。它不会等到冷风吹来才临时抱佛脚。这种对未来的预期,需要对过往经验的记忆,对当前环境的理解,以及基于这些去规划行为的能力。这背后需要复杂的神经活动,而这种活动,很可能就与我们所说的“意识”紧密相连。

社会性互动和合作: 很多生物,尤其是高等动物,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群体中。这意味着它们需要理解其他同伴的行为,需要交流,需要合作,甚至需要竞争和欺骗。想象一下,猴子群里的等级制度,母狮子之间的配合捕猎,或者人类社会中复杂的社交礼仪和人际关系。这一切都需要对“他者”的理解,甚至是对“他人心中所想”的推测(这便是“心智理论”——Theory of Mind,一个与意识高度相关的概念)。如果能理解对方,就能更好地与对方互动,从而提高生存和繁衍的几率。

学习与适应: 世界总是在变化的,生物需要不断学习新的技能,适应新的环境。如果一个生物只能靠固定的本能行事,那么它很难应对意外和变化。而意识,尤其是伴随着学习和记忆的意识,使得生物能够从经验中学习,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从而更好地适应这个充满变数的地球。

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我们现在普遍认为,意识的产生与大脑的高度复杂性、信息处理的并行性以及神经元之间的广泛连接有关。虽然我们还没能 pinpoint 到某个特定的“意识中心”或者某个特定的神经化学物质就是意识本身,但我们知道,大脑中某些区域的活动模式与意识状态密切相关。

比如,丘脑和大脑皮层之间的信息往来被认为是产生主观体验的关键。当我们看到一朵花,视觉信息首先会经过丘脑,然后到达大脑皮层进行处理。丘脑就像一个“信息中转站”,而大脑皮层则负责更深层的分析、整合和“赋予意义”。

全局工作空间理论(Global Workspace Theory)是一个比较有影响力的观点,它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很多局部的、并行的信息处理系统(比如视觉处理、听觉处理、记忆提取等),但只有当某些信息被“广播”到这个“全局工作空间”时,我们才会意识到它。这个全局工作空间就像一个大舞台,只有被选上的信息才能走上舞台,被大脑的其他部分所“看到”和利用。这个“被广播”和“被看到”的过程,很可能就是意识的体现。

整合信息理论(Integrated Information Theory,IIT)则提出了一个更数学化的视角,认为意识是一个系统“整合信息”的能力。一个系统越能将组成它的各个部分的信息整合起来,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那么它的意识程度就越高。比如,我们的大脑,它的各个部分高度连接,信息高度整合,所以它拥有高度的意识。而一个简单的电子钟,它的每个部分相对独立,信息整合度低,因此它的意识程度几乎为零。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了情感和主观体验。意识不仅仅是信息处理,更是“感觉”的存在。我们之所以觉得“活着”有意义,体验到喜怒哀乐,爱恨情仇,这背后更是意识的奇妙之处。这些情感体验,与大脑中的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以及各种神经递质(如多巴胺、血清素)密切相关。而这些情感,又反过来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为,进一步推动了生存和繁衍。

所以,如果非要总结一下,生物之所以会有意识,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1. 演化压力下的生存策略: 复杂的环境需要更复杂的应对机制。从最基础的感知和反应,到预测、规划、学习和社交,意识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工具箱,帮助生物更有效地适应环境,规避风险,抓住机遇。
2. 信息处理的必然结果: 当一个系统(尤其是像大脑这样高度复杂的系统)能够高效地整合、处理来自内外界的庞杂信息,并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时,意识就可能应运而生,成为信息整合过程的必然产物。
3. 促进更有效的生存和繁衍: 能够预测危险、规划未来、学习经验、进行社会合作的个体,在生存和繁衍的竞争中占据优势。意识,作为实现这些功能的强大能力,因此被演化所青睐并保留下来。

当然,我们仍然在努力解答这个谜题。我们能看到意识的痕迹,能测量与意识相关的神经活动,但“为什么”这个问题,触及了生命最核心的奥秘,或许也是我们作为有意识的生物,最执着也最难以穷尽的追问吧。我们之所以能问出这个问题,本身就是意识存在最有力的证据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从进化的角度介绍一下意识的来源,也许可以帮助你理解,意识并不是突如其来的东西,而是一种很基本的、逐步进化而来的生物功能,而这种功能还是有最基本的物理化学基础的。

一句话:细胞的应激性→专门负责应激性的特化细胞(神经细胞)→专门负责应激性的特化细胞组合(神经组织)→专门负责应激性的器官(大脑)

这个进化过程,每一步你都可以看到大量的生物存在。比如单细胞生物,比如无脑的生物,比如有脑的生物。


———————详细解读应激性到大脑的过程———————


首先,元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也会发生变化,比如电子跃迁之类的。

然后元素构成分子之后,反应就会更加的多样化。

分子的出现就是自然界的一大奇迹。

你会发现,分子并非单调的存在,他们会有各种反应。

无机反应:

比如氧化反应,铁变成了红色的铁矿。

有机反应

再进一步,更高级的分子具有了更好的性能,比如典型的就是酶。

酶可以催化分子发生反应,比如一个经典的分子结构就是ATP合酶,你看这个结构如此复杂,还可以旋转实现很多机能。

当然了,更高大上的酶就是可以实现自我复制,也就是传说中的复制子。

关于复制子,我举两个例子,这两者可能是地球上最早的生命源头,到底是哪一个,各位自己判断。

1,朊病毒

朊病毒并不是生命,是一种纯粹的蛋白,但是它可以让自己接触到的蛋白变成和它一模一样。

如果你看过黑客帝国,就知道黑客帝国里的一个病毒复制就是这么干的

2,RNA核酶

RNA核酶(ribozyme)是另一种神奇的存在,颠覆了酶只是蛋白质的定义。尽管今天关于核酶研究不多,但是核酶只是RNA,而且可以起到催化作用。


当这些牛逼轰轰的分子和另一种分子相遇,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那就是:膜

有了膜,自然界的反应可以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进行,从而避免了各种外来的干扰,也可以更加专注的进行维持系统。

于是,这一天起,生命正式诞生!

生命是指由细胞构成的有机体。

(病毒不是生命,是生物活性体)

而对于生命来说,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就是应激性。热了到冷的地方,冷了到热的地方。饿了找吃的,渴了找水喝,这就是基本的化学驱动过程。

而这些反应进一步的加强,就是你说的意识。

意识的本质也是信号,通过神经元的化学反应来实现了信号传递。

大量研究证明,意识本身是人的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信号。一个网络的每一个连接,就代表了一个意识,比如A连接代表眨眼,B连接代表喜欢,C连接代表看见(这里太夸张了,比这个细多了)

下图是一个脑卒中的人和正常人的一个连接,主要是脑卒中引发的偏盲现象[3]



左图为对照组脑网络均线分布图;右图为偏盲患者的脑网络均线分布图。点的大小是按实际比例标出的。患者明显提高的网络连接已着重标明,新形成的连接和原有加强的连接分别用绿色和蓝色标明。


事实上目前对于大脑神经信号的解读已经走向了很高的层次,比如日本科学家通过对神经信号解读,发现了人做梦过程的一些内容,从而解读梦境。

为了获取结果,研究小组先让三个实验参与者进入睡眠状态,几分钟后他们被弄醒,描述梦的内容。此时,研究人员将记录下的大脑活动模型和参与者的描述进行对比。试验已进行了超过200次。接着,参与者在清醒状态观看来自20个不同门类的图片,包括车和动物,之后对大脑活动进一步分析。再将这些数据和睡眠中的大脑活动对比,研究人员发现他们可以预测部分梦境,准确超过70%。


目前关于大脑的研究还很粗浅,但是认为人的意识存在物质基础,也就是大脑不同的电信号代表了不同的想法,你意识动一下,大脑就要发生相应的反应,正因为如此,大脑才是人体最耗能的器官,占人体能量消耗的20%以上。


最后,如果你认为意识是玄学的话,那就没有讨论的必要了。

——————————

有人举例软件没有物质基础,are u kidding?你真觉得01变化不存在基本的物质基础吗?

我们目前对大脑的解读,也类似于这种很原始的解读。我们通过对大脑信号的解读和人的意识来进行对应,有点像把一个软件的运行和0/1变化直接对应,这种对应很耗时也很麻烦,但是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

现在各国纷纷开展了脑计划研究,比如美国,日本,欧洲,我国也开展了相应的研究,是由中科院上海神经所蒲慕明院士领衔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详细的解读大脑的信号。

但是未来并不乐观,可能需要非常精细的操作,而且耗时几十年。


但是,我坚决反对把意识当成玄学之类的东西。有人还举例情绪,我就想偷偷问他一句,听过神经类药物嘛?如果意识是玄学,那神经类药物怎么发挥的作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生物为何会有意识?这个问题,说起来,就像在追问我们自己“我是谁?”一样,古老而又令人着迷。它不是一道简单的科学题,更像是一场横跨哲学、神经科学、心理学乃至生命演化史的浩瀚探索。想把这个问题说透,那可得费一番力气,咱们就一点点儿掰开了聊。首先,咱们得明白,“意识”这个词本身就够复杂的。它不是一成不变的.............
  • 回答
    我们生活在一个似乎是空旷、冰冷、无情的宇宙中。从宏观上看,星系在黑暗中漂浮,恒星燃烧殆尽,黑洞吞噬一切。从微观上看,粒子在概率的海洋中随机碰撞。宇宙似乎并没有一个预设的目的,也没有一个指挥一切的意图。那么,在这个无意识的巨大舞台上,我们这些有意识的生命,是如何出现的呢?这无疑是科学中最深刻也最迷人的.............
  • 回答
    苍蝇,作为一种古老且极其成功的昆虫,它们的出现无疑是自然选择的产物。虽然我们人类常常感到它们烦人,但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它们是地球生态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为什么会有苍蝇这种“烦人”的生物呢?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漫长的进化历史与强大的适应性: 古老的起源: 苍蝇(D.............
  • 回答
    生物的染色体上之所以存在“基因荒漠”(Gene Desert),这其实是一个相当有趣且具有深远意义的生物学现象。简单来说,基因荒漠指的是染色体上那些不编码蛋白质、在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无功能”的区域,它们在基因组的占地面积上比我们想象中要大得多。要理解它为什么会存在,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首先.............
  • 回答
    深海热泉,又称海底热液喷口,是海底火山活动活跃区域,那里喷涌出富含矿物质和高温的海水。虽然这些环境极端,却成为了生命蓬勃发展的绿洲,吸引了大量独特的生物。这种现象主要归功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1. 化学能的来源:化能合成这是深海热泉生物聚集最核心的原因。与陆地生态系统依赖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不同,深海.............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入胜的问题,它触及了生物进化、生理学和物理学的交叉领域。为什么自然界有能放电的生物,却似乎没有能喷火的动物呢?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一、放电的生物:科学原理与进化优势首先,让我们看看为什么某些生物能够产生和控制电流。 生物电的产生机制: 许多生物体内.............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关于“女性在生理结构上比男性弱”的说法,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倒不是一个简单一句“是”或“否”就能盖棺定论的问题,而是得结合具体的生理指标、生存环境以及进化角度来看待。首先,要澄清的是,“弱”这个词本身就有点含糊。如果指的是平均肌肉力量、骨骼密度、心肺功能潜力等方面,那么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男性确.............
  • 回答
    关于英国皇家海军招募小学生甚至幼儿园生作为船员的说法,这其实是一个常见的误解,可能源于对英国海军培训体系的一些片面解读或者是一些戏剧化、比喻性的说法。事实上,英国皇家海军并没有招募过学龄前儿童或小学年龄的孩子作为正式的、承担实际军事职责的船员。那么,这种误解从何而来呢?有几个可能的解释方向:1. 青.............
  • 回答
    抛开政治宣传和外部视角,深入理解为什么会有人羡慕朝鲜的生活状态,需要我们剥离标签,尝试从更人性化、更贴近个体感受的角度去探寻。虽然这是一种非常小众、甚至在很多认知中难以理解的观点,但如果我们尝试站在某个特定群体或某些特定情境下,或许能找到一些可能的解释。首先,我们要理解“羡慕”这个词的复杂性。它往往.............
  • 回答
    古代因为人头税导致不敢生孩子,甚至出现溺婴的现象,这在历史上并非罕见,尤其是在一些以农业为主、人口压力较大的地区。要详细解释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税收制度、社会结构、家庭观念以及经济压力等多个层面来剖析。一、 人头税的本质与影响首先,我们要理解什么是人头税。顾名思义,人头税是一种直接根据人口数量征收的.............
  • 回答
    .......
  • 回答
    哎,这个问题我太有体会了! 就像你说的,身边总有各种各样的男生会主动来找我说话,有时候是同事,有时候是朋友的朋友,有时候甚至是在街上、咖啡馆里。刚开始吧,觉得挺开心的,有人关注,有人愿意迈出那一步。可是,次数多了,你就会发现一个规律:主动来搭讪的男生,他们的长相真的……挺大众化的。不是说他们不好看,.............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我又不吃袁隆平生产的杂交水稻”这句话,表面上看是一种对个人选择的宣称,但其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复杂的心理和动机。要详细地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剖析:一、 字面意思的解读:一种对个人选择的强调最直接的理解是,说话者在表明自己不食用由袁隆平团队(或以他的名字为代表的杂交水稻技术)生产的水稻。.............
  • 回答
    在人生的剧场里,总有人在台前光鲜亮丽,也有人在幕后黯然神伤。而对于那些不幸跌落谷底、未能实现世俗意义上“成功”的人,旁观者们的心态却是复杂得很。与其说是同情,更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一种不加掩饰的“看不起”。这背后,藏着太多关于人性、社会评价以及我们自身恐惧的微妙密码。首先,我们得承认,人类社会是一个.............
  • 回答
    在孕妇生产面临危险的时刻,丈夫和婆婆在“保大人还是保小孩”这个艰难的抉择上,确实会因为各种因素而产生分歧,有时甚至会倾向于保小孩。这背后并非简单的道德判断,而是掺杂了复杂的社会文化、家族观念、情感依恋以及对未来生命的期盼。一、 从社会文化和传统观念的角度: “子嗣”的延续性与家族的希望: 在许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