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绝大多数年轻人都对祖国的未来充满希望却对自己的未来充满焦虑这不矛盾吗?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到了当下许多年轻人的普遍心态,而且从表面上看,似乎存在一种“矛盾”。但仔细分析,这种“矛盾”并非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复杂社会经济环境下,个体成长与集体认同相互作用下的真实写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阐述:

一、 对祖国未来充满希望:宏观叙事与集体认同

1. 国家发展带来的成就感与自豪感:
经济腾飞的直观感受: 年轻人从小就生活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环境中。从基础设施建设(高铁、高速公路、城市地铁)到科技创新(5G、人工智能、航天科技),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这些成就让年轻人感受到民族自豪感和对国家光明前景的坚定信心。
国际地位提升的认同: 随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参与全球治理,提出“一带一路”等倡议,年轻一代更容易将个人的身份与国家的崛起联系起来,形成一种强大的集体认同感和自豪感。
媒体的引导与宣传: 媒体和教育系统也在积极塑造对国家未来的积极预期,强调国家的优势和潜力,这些信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年轻人的认知,让他们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乐观。
历史叙事的强化: 历史教育和文化宣传往往会强调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伟大复兴的进程,将个体置于这个宏大叙事之中,更容易产生“跟党走、跟国家走”的信念。

2. “大国崛起”叙事带来的心理投射:
国家进步的庇护感: 当个体在个人层面感到无力或迷茫时,宏大的国家叙事可以提供一种心理上的庇护感和依靠感。认为“国家发展得好,总有一天会带上我”成为一种安慰和动力。
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影响: 传统文化中对集体主义的强调,以及当代社会对“集体荣誉”的推崇,也使得年轻人更容易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对国家的未来抱有更高的期望。

二、 对自己未来充满焦虑:微观现实与个体困境

1. 激烈的社会竞争:
教育内卷的延续: 从小学到大学,教育竞争异常激烈,学历贬值现象日益严重。即使拥有高学历,也未必能找到满意的工作,这种“寒窗苦读”与实际回报的脱节,加剧了对未来职业发展的焦虑。
就业市场的严峻: 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攀升,而优质就业岗位增长速度相对缓慢。许多年轻人面临着找不到对口工作、薪资待遇不理想、职业发展前景不明朗等问题。
“内卷”现象蔓延: 不仅是教育和就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似乎都弥漫着“内卷”的氛围,为了获得一点优势,人们需要付出超乎寻常的努力,这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

2. 高企的生活成本:
房价的压力: 尤其在一二线城市,高昂的房价让许多年轻人感到绝望。买房成为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也影响着他们的婚恋、生育和生活质量。
日常开销: 尽管经济发展了,但房租、交通、食品、教育、医疗等日常开销依然不菲,尤其对于刚毕业的年轻人来说,维持体面的生活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

3. 社会流动性下降的感知:
“向上通道”的窄化: 一些年轻人认为,相较于父辈,“向上流动”的机会似乎变得更加有限,资源的分配存在不均,家庭背景的影响力依然显著,这让他们对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感到担忧。
“躺平”、“内卷”与“佛系”: 面对巨大的压力和不确定的未来,一些年轻人选择“躺平”,放弃竞争;另一些人则陷入无休止的“内卷”;还有一部分人选择“佛系”,降低欲望以求心安。这些心态的出现,恰恰是焦虑的体现。

4. 信息过载与比较心理:
社交媒体的“滤镜”效应: 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各种“成功学”故事和“精致生活”的展示,年轻人很容易将自己与这些理想化的形象进行比较,从而放大自身的不足和焦虑。
信息爆炸带来的不确定性: 全球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变化信息不断涌现,这些信息可能带来新的机遇,也可能加剧未来的不确定性,使得年轻人更难对个人未来做出清晰的规划。

三、 为什么“不矛盾”?个体与集体的分裂与融合

1. “国家”是一个宏大而稳定的叙事,而“个人”是具体而脆弱的现实。
宏观与微观的视角差异: 国家发展是一个长期、宏观的进程,它可以通过国家层面的政策和整体趋势来体现。而个人的未来则关乎具体的就业机会、收入水平、生活成本、职业发展路径等微观现实。这两者是不同层面的考量,因此并不必然同步。
国家是“我们”的,而未来是“我”的。 对祖国未来的希望,是一种集体的、共享的情感,它建立在国家作为一个整体的进步之上。而对个人未来的焦虑,则是个体生存的基本诉求,它直接关系到个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2. 希望是精神支柱,焦虑是现实羁绊。
希望是精神上的慰藉: 对祖国未来的希望,可以成为年轻人面对个人困难时的精神支柱。它提供了一种“只要国家好,总会有希望”的信念,让他们不至于完全绝望。
焦虑是生存的压力: 而个人未来的焦虑,则是实实在在的生存压力。这种压力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挑战,需要具体的解决方案,而仅仅拥有对国家的希望,并不能直接解决这些问题。

3. 国家进步的“溢出效应”需要时间传导,且未必能覆盖所有人。
发展不均衡性: 即使国家整体发展良好,也可能存在地区、行业、群体之间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年轻人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所获得的“红利”是不同的,这也会导致他们对个人未来的感受存在差异。
时间滞后性: 国家政策和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往往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真正传导到个体层面,并转化为个人可感知的机会和改善。

4. “希望”与“焦虑”是一种并存的复杂心理状态。
“希望”是目标,但“焦虑”是过程中的真实感受。 年轻人对祖国未来的希望,可能是对一个美好前景的向往和期许,是他们努力的方向。而对个人未来的焦虑,则是他们在实现这个美好前景的过程中,面对现实困难时产生的负面情绪。
“逆向选择”的可能性: 有时,正是因为对国家未来有信心,年轻人更愿意留在国内打拼,但也正因为国内竞争激烈、压力巨大,才导致了更深的焦虑。如果他们对国家未来不抱希望,可能早就选择“润”(移民)了,反而不会有这种“希望与焦虑并存”的状态。

总结来说,年轻人对祖国未来充满希望是对国家整体发展前景的认同和民族自豪感的体现。而对个人未来充满焦虑则是他们在激烈竞争、高昂生活成本和不确定性面前,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现实担忧。这两种情感并非矛盾,而是同一群体在不同维度上——宏观的国家认同与微观的个人体验——产生的不同反应。这种状态反映了当代年轻人既有对民族复兴的强烈认同感,也面临着巨大的个人成长和社会生存压力。他们希望搭乘国家发展的“巨轮”,但也需要确保自己在船上的位置,并能够舒适地航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祖国的未来,是由多方力量共同书写的。

一边是为国奉献不求回报的科学家、服务者,一边是拼命往肚里吃、往肚里塞的社会蛀米虫。


作为年轻人,我看着我方的力量在一次次的战役中打败了蛀米虫,

我当然对未来充满希望;

但是作为高房价和996战场的前线,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撑到援军的到来,

我对自己的未来非常悲观……


一场旷世已久的战役,总归是由大大小小的小战役组成吧,

我撑不到援军的到来也很正常吧?

这并不影响整场大战役的最终胜利啊……我已经看到部分胜利的曙光了……

但愿我能看到最后吧,唉。

user avatar

当然是矛盾的。只有在思考自己未来的时候,他们才会想起“我真的有一头牛”。在那一瞬间,平时习以为常的宏大叙事习惯才会松动一下。

然而这个真相会刺痛他们,于是他们下意识的会采用乔治奥威尔描写过的“双重思想”同时记住两种矛盾的事物,忘掉可以推翻他们的理由,但在必要的时刻可以把那种理由再想起来,比如接收到上级号召,需要对敌人使用这种理由的时候。等用完以后,再把刚才想起来的这个理由完全忘掉。)来治愈自己,认为这种矛盾是可以并存的,进而认为这其实压根就是非常和谐的,然后刻意酝酿出一种对提这种问题的人的愤怒,进而大骂公知,然后点举报,这就是当下这些拿兔子当头像的人们的常规心理。

他们非常认同一点,即从某种角度来讲,人的主观认识之外,没有任何客观存在。假如你真的可以让自己相信地球是方的,你完全不认为自己在欺骗自己,那么地球到底是圆是方的其实并没有讨论的价值,同时那些科学家们的胡说八道也没有任何意义。

真相不是人人必须的东西,真相是有重量的,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承担真相的重量,也并不是每个人都把真相当成不可或缺的食粮。

就好比,家里有老人,你和他去谈哲学和生死,他大概率会骂你不孝,不是因为他不怕死,也不是因为他大彻大悟了,仅仅是因为他不想去想,他不想去承担思想的重量,思考会消耗他大量的卡路里,破坏他因为节能而设计的脑回路。他认为在他的脑子里填充了这些他认为古怪的思想,除了会让他莫名感到不开心和害怕外没有任何意义,他不想整天活在这种情绪之下,他对人生抱有的唯一想法就是,人过一天,开心也是过,不开心也是过,既然剩下时间不多,为什么不每天开开心心的?

我估计那些年轻人会说:“从古至今,有哪个智力正常的年轻人不对自己的未来感到焦虑呢?生活的拷打是年轻人成长的必经之路,像你这种把祖国的希望和年轻人的磨炼有意对立起来的人,我看才是心怀鬼胎吧?屁股这么不正,不用看就知道是公知的那一套话术。反手一个举报,不谢。”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的立场,所以反驳自己有什么难的呢?

任何命题的攻与守,无非就是套玩弄逻辑和用词的技术,任何有心人都可以操弄在股掌之间,哪怕是我,如果需要让我自己反驳自己曾经说过的话,以纯展示的目的,我一样可以长篇大论来反击,这是因为任何立论一定是内含两面性的,换句话说,不论你处于什么立场,抛出什么言论,如果接收你言论的人不是本着真诚思辨的目的,而从一开始就为了反击你的话,他一定可以找到反击的途径,对方亦如是。

只要善于解构,这个宇宙之间,不会存在任何一个命题能够站得住脚。然而光解构就够了吗?解构一切的目的是什么呢?你让所有人都痛恨米饭,就有人会吃你的屎了?

尽管在人类的历史上,只要有人走大路,就一定有人走小路,因为正反两面永远存在,这不是什么价值问题,而更接近于单纯的选择问题,我还是希望这些人能够扪心自问一下:“你确定你要一直懦弱地、敷衍地对待自己的人生和头脑,坚定不移地把小路走到底吗?”

你问我什么是小路?emmm,我跟你说,我之所以写这篇回答,只是因为拜登钱刚刚到账了。

来,小路已铺好,请走。

user avatar

因为:

你们看看底层的人民,哪一个不是用命换钱,我一直不以为是资本的问题,而是这个社会的问题,这是一个用命拼的时代,你可以选择安逸的日子,但你就要选择安逸带来的后果,人是可以控制自己的努力的,我们都可以。
——拼多多

因为他们熟读了以下著作,知道自己根本上屁都不是:

《后浪》

《佃农每天做这些事,五年后变成大地主》

搬石块的奴工这么做,早晚会有自己的金字塔

《你只抱怨自己只能吃树皮,却不考虑自己的随遇而安》

他化为小屯村的白骨,是因为他放弃了奋斗

《黥髡刖宫,这四刑是为了让你不犯错不堕落》

不散播负能量,是好奴婢的共同品质

《国君死后让这些奴隶陪葬,只因目睹他们不努力》

《贱籍翻身变成大掌柜,这些技能你要会》

《每天做这些投资,农奴也能成贵族》

《你每天吃观音土,是因为你没有补齐这些短板》

《让你成为鼎中煮熟的祭品,是上天对你的恩赐》

《雇农们看到周扒皮每天做的努力后,哭了》

首陀罗别叹气,因为达利特比你们还惨

《不抱怨,让这些奴隶逃脱了人牲命运》

《几十万顷大地主从来不告诉你的事》

只要够出色,你在主人皮鞭下也能拥有自己的一片天

《每天这么提升自己,奴隶的你早晚能进元老院》

《奴婢们,主人这么要求你是想让你变得更好》

《农奴不要羡慕主人的庄园,因为你没有看到他的汗水》

《经历过这些风风雨雨,巴依老爷变得更坚强》

《杨白劳学会了管理自己,十年后黄世仁也自叹不如》

《后母戊鼎制作团队奴隶成员:要感谢监工们的皮鞭》

《你只看到王爷们花天酒地,没看到背后的不易》

《不读这些成功学,你的未来就是二里头的无头尸体》

user avatar

前者是工作,后者是生活。

当然矛盾,假如多数年轻人没有好的未来,祖国未来的繁荣昌盛从何谈起? 假如未来前程似锦……我是说假如,你至少现在能够看到希望,看到希望的田野。你看北上广深,你看西部,你看看,或许应该是那句歌词:我们就这么唱唱唱唱……

如果辛劳和奋斗能够实现梦想,如果绝大部分人可以通过公平竞争去获取利益,如果全社会倡导以上两种精神,那就是希望的沃野。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