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对于小说打戏,是罗贯中的“刀落处敌人翻身落马”好还是金庸的一招一式字字清晰更吸引人呢?

回答
关于罗贯中和金庸在小说打戏上的风格差异,以及哪种更吸引人,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二者都堪称武侠文学的巨匠,但他们的笔触和侧重点却大相径庭。

罗贯中的打戏:豪迈写意,注重整体气势与结果

罗贯中的打戏,尤其是在《三国演义》中,更侧重于战场的宏大叙事和武将的个人威仪。他的描写方式往往是:

简练而有力: 罗贯中不会花费大量笔墨去描绘招式本身的精妙,而是用几句简洁而富有力量的词语,勾勒出战斗的瞬间和结果。例如:“关羽出马,刀过处,颜良措手不及,身躯两段。” 或者:“张飞一声暴喝,矛起处,夏侯渊脑浆迸裂。”
结果导向: 他的重点在于展示武将的勇猛和高强的武艺如何直接导致敌人的败亡。那种“刀落处敌人翻身落马”的描写,虽然没有细致的招式拆解,却直观地传达了武将一击必杀的威力。
侧重于“势”和“威”: 这种描写方式营造了一种强大的气势,让读者感受到的是一种压倒性的力量和不可抵挡的威风。它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震撼,而不是对具体武术动作的想象。
符合历史背景的粗犷: 《三国演义》的故事背景是古代战场,当时冷兵器战争的特点是效率和杀伤力,而非现代武术中的技巧性。罗贯中的描写也更符合那个时代粗犷、直接的战斗风格。
强调英雄主义: 这种写法极大地突出了英雄人物的强大,他们往往拥有决定性的武力,能够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举例来说: 当罗贯中描写吕布时,他不会说吕布使出了什么精妙的枪法,而是“吕布神威,方天画戟舞动,所过之处,无人能挡。敌军纷纷落马,鲜血飞溅。” 读者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个战神形象,而不是一个正在练习擒拿格斗的武师。

金庸的打戏:精雕细琢,注重细节、过程与招式之美

金庸则完全走了另一条路。他的打戏以其细致入微、逻辑严谨、招式精妙而著称。他的描写方式是:

招式命名与拆解: 金庸小说中充斥着各种各样有名字的武功,如“降龙十八掌”、“独孤九剑”、“打狗棒法”等等。他会详细描述这些武功的起手式、施展过程、发力方式,甚至连内力的运行轨迹都会有所提及。
攻防之间的较量: 金庸的打戏不仅仅是杀戮,更是武学理念和技巧的碰撞。他会详细描写一方的攻击如何被另一方化解,如何利用对方的空档反击,如何在一招一式之间进行心理博弈。
速度与力量的具象化: 他会用生动的比喻来形容武功的速度和力量,例如“剑光如匹练”、“掌风如潮”等,让读者能够想象出那惊心动魄的瞬间。
武学哲学的体现: 许多武功的设定都蕴含着作者的武学哲学和人生思考。例如,独孤九剑的“无招胜有招”就体现了一种超越技巧的境界。
读者代入感强: 详细的招式描写使得读者更容易代入其中,仿佛自己也能参与到这场精彩的较量中,去感受每一招的力道和变化。

举例来说: 当金庸描写杨过施展“黯然销魂掌”时,他可能会写:“杨过左掌推出,掌风凌厉,似有万钧之力,直劈郭靖肩井。郭靖急忙右掌相迎,内力鼓荡,掌风相交,激起一圈圈空气涟漪……” 这样的描写,让读者清楚地知道发生了什么,感受到了内力、招式、力道、角度的种种变化。

哪种更吸引人?这是一个“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的问题。

罗贯中的风格更吸引那些:
追求战场上的恢弘气势和英雄的强大力量。
喜欢简洁有力、直接点明结果的描写。
更看重故事的宏观推进和人物的整体塑造。
对古代战争的粗犷风格有认同感。

罗贯中的“刀落处敌人翻身落马”是一种“结果式”的胜利,它简洁高效,直接展示了英雄人物的压倒性优势,给读者带来的是一种爽快感和对英雄的崇拜感。这种描写方式更像是对一场关键战役的速写,突出的是战局的转折和英雄的威名。

金庸的风格更吸引那些:
热衷于探究武学奥秘和招式变化。
喜欢细腻、写实的描写,享受过程中的跌宕起伏。
对武功的艺术性和哲学性有追求。
希望在阅读中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

金庸的“一招一式字字清晰”是一种“过程式”的展示,它细致入微,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每一招的来龙去脉,感受到武学本身的魅力。这种描写方式更像是对一场武术表演的慢镜头回放,强调的是技艺的精湛、内力的深厚以及心理的博弈。它能让读者在脑海中“过招”,体验到武术的“道”与“术”。

总结来说:

罗贯中: 追求的是势不可挡的英雄气概和战场的宏大叙事。他的打戏更像是一种“一句话结论”,简洁而震撼。
金庸: 追求的是武学的精妙绝伦和打斗过程的曲折精彩。他的打戏更像是一场“详细的武术教学”,注重细节和逻辑。

如果你想感受的是那种“XXX来了,敌人全部吓破胆”的英雄气概,罗贯中的风格会让你觉得更过瘾。而如果你想了解“他是怎么做到这一招的?这一招和上一招有什么联系?他用了什么技巧?”这些细节,那么金庸的描写会让你爱不释手。

两种风格各有千秋,都达到了各自的艺术高度,吸引了不同类型的读者。在很多武侠爱好者心中,这两种风格是互补的,共同构建了中国武侠小说的辉煌篇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小说的战斗描写,也是分阶段发展的。

大体趋势,是后胜于前。


罗贯中其实也不只是一味简单,在《三国演义》里,他也是想竭力写出变化的——即,如果有能耐写成金庸这样,罗贯中是一定会写的。

话说,罗贯中写战斗并不算写实,战斗逻辑经常大幅度简化。动不动一声炮响,两边伏兵突起,左有打卤面,又有炸酱面,炒肝一见,回马便走;打卤面引军直追到营门口,但见爆肚领一哨人马杀出……

他写单挑,已经算用心往细写了。

比如颜良打魏续宋宪,一个是战不三合手起刀落,一个是照头一刀劈于马下。

关羽斩颜良是倒提青龙刀突阵刺于马下,斩文丑是先让文丑中了曹操的计策,挺身独战徐晃张辽,还射翻了张辽的马;关羽赶来,三合打得文丑心怯,赶上脑后一刀。

马超战许褚,是战到许褚裸衣,两边夺枪,枪杆断裂对打。马超战张飞,是挑灯夜战,张飞换头巾,马超掷飞锤,张飞射箭。

姜维空弓杀郭淮,诈败胜邓忠,很体现姜维的智谋;关羽战黄忠,很体现关羽的大气和黄忠的神射。

罗贯中已经很努力了。

但出于各种原因,还是差了一点,不够细。


相对而言,《水浒传》就有精彩细致的动作描写了。实际上,动作描写是《水浒》的大特长

比如武松打西门庆,并没有“武松与西门庆战不三合,一拳毙了西门庆”,而是扎扎实实的动作描写:

武松却用手略按一按,托地已在桌子上,把些盏儿碟儿都下来。两个唱的行院惊得走不动。那个财主官人慌了脚手,也倒了。西门庆见来得凶,便把手虚指一指早飞起右脚来。武松只顾奔入去,见他脚起,略闪一闪,恰好那一脚正中武松右手,那口刀踢将起来,直落下街心里去了。
西门庆见踢去了刀,心里便不怕他,右手虚照一照,左手一拳,照着武松心窝里来;却被武松略躲个过,就势里从胁下入来,左手住头,连肩胛只一,右手早住西门庆左脚,叫声“下去”,那西门庆,一者冤魂缠定,二乃天理难容,三来怎当武松神力,只见头在下,脚在上,倒撞落在街心里去了,跌得个“发昏章第十一”!街上两边人都吃了一惊。

这里武松略按,跳上桌来,踢走餐具;西门庆虚指,起右脚,武松略闪,右手刀飞。西门庆又是右手虚照,左手一拳,被武松略躲,钻过来,带头,提肩,揪左脚,摔。

一系列动作,逻辑清晰,因果分明。西门庆的指东打西(虚招后连攻击),武松的愤怒(径直冲过来)和自信(都只是略躲略闪),外加丰富的经验,全都体现出来了。

《三国演义》的单挑,没一场及得上这段。

后面更有精彩绝伦的醉打蒋门神,其实是一招分胜负。但好一招啊:

武松先把两个拳头去蒋门神脸上虚影一影,忽地转身便走。蒋门神大怒,抢将来,被武松一飞脚踢起,踢中蒋门神小腹上,双手按了,便蹲下去。武松一踅,踅将过来,那只右脚早踢起,直飞在蒋门神额角上,踢着正中,望後便倒……原来说过的打蒋门神扑手,先把拳头虚影一影便转身,却先飞起左脚;踢中了便转过身来,再飞起右脚;这一扑有名,唤做“玉环步,鸳鸯脚”——这是武松平生的真才实学,非同小可!

其实就是假动作后转身,起鸳鸯脚踢额。一招制胜。

这个,罗贯中就写不了。

这算是动作场面的进化了。


后来的评书战斗,也多是采用大量动作描写的——毕竟,读者也想多观赏战斗啊。

陈荫荣先生《兴唐传》,不提各色名战斗了,连王君可打花公吉这样的普通战斗,都有很细致很合理的动作描写:

将话说完,催马向前,搬刀头,献刀纂,迎门一点。王君可用刀头往外首里一挂,挂出刀纂。花公吉跟着一抡象鼻子刀,奔王君可的左肩头砍下来了。王君可用三铤刀一立,往出一磕,二马冲锋过镫。花公吉左手推刀纂,回身反背一刀,这手刀名又叫仙人解带拦腰斩,照着王君可的后腰斩来。再说王君可,不容他砍上,回身悬裆换腰,合刀一挂,仓啷一声响亮,挂了出去。

因为那会儿没电影没电视没漫画,大家要看打戏,除了去看卖艺的,还不就得听评书吗?

如果罗贯中有这笔力,他也会往这个方向写的。


实际上,动作描写,都是一代胜过一代。

比如19世纪大仲马《三剑客》,单挑很多,但描写一般。比如达达尼昂初战:

“他像一只发威的老虎,绕着对手转了十来个圈,二十来次变化姿势和位置,频频发动进攻。朱萨克呢,当时人们都说他酷爱击剑,剑术精湛。可是这一回,他连招架都非常吃力,对手异常敏捷,不断地跳来跳去,避开成法,同时从四方八方攻击。这一切说明,他是一个很珍爱自己的人,决不让对手划破自己一点皮的。这种斗法终于使朱萨克失去了耐心。在他心目中,对手只不过是个乳臭未干的孩子,自己却一分便宜也没占到,不禁怒气冲天,头脑一热,便渐渐露出了破绽。达达尼昂虽然缺乏实战经验,但剑术理论精深,越战越灵活。朱萨克想结束战斗,便使出杀手锏,朝前猛跨一步刺将过来,对手举剑一挡,躲过了,然后趁他抬身之机,水蛇般从他剑下溜了过去,同时反手一剑,把他的身体刺了个对穿。朱萨克像一根木头倒下了。”

近一个世纪后,海明威在《流动的盛宴》里写拳击,动作就细致多了。这段是我自己翻译的:

我发现拉里作为重量级拳击手显得精干瘦弱,他骨架大,肌肉颀长,但还不够敦实,更像是一个超常发育、一无所知的男孩子。拉里臂展很长,左刺拳颇佳,右直拳很漂亮,脚步轻盈,移动敏捷。他双腿极好,移动得比我所见任何重量级拳击手都要快、都要远,但也更没效率。他是个地道的业余选手。阿纳斯塔西的训练师派了个马赛来的轻重量级拳击手——他正快成为中量级呢——跟拉里训练,拉里贴住对手、刺了几拳、起舞闪避,对面用典型的重量级比赛风格挡了几下,毫发无伤,跟踪着他。他冒着拉里的刺拳,并没倒下,直接扑到拉里近身位置,拉里只好抱住他。很可惜,忽然间拉里的胳膊显得太长了,他没空间闪躲,对面的陪练少年贴住了他,拉里无计可施,只好擒抱而已。
……训练师叫了停,喊过来一位选手。
拉里绕着擂台走着,深深呼吸。那位轻量级拳击手摘了手套,下巴低垂在胸口,在擂台周边走着,擤着鼻子。拉里小心翼翼地看着他,自己依然走着,呼吸粗重。
新的那位是个当地少年,他先前被雇来搬饲养场的牲畜尸体,后来出了点意外,力量受了影响。
“他不知道自己的特长。”训练师告诉我,“他只有拳击的基本概念。但他很听话。”
训练师在他上擂台前给了指令——他上擂台都显得有些吃力。指令很简单,“挡住。”搬尸体那位点点头,专心地咬住自己的下唇;他在擂台上安全地站稳时,训练师重复了一遍,“挡住”。然后他加了一句,“别咬你的下嘴唇。”搬尸体那位点头,之后训练师喊了停。
搬尸体那位双拳手套几乎都碰到了,如此护在脸前;他的双肘紧绷在身体周围,下巴贴胸,左肩负痛似的抬起挡在胸前。他慢慢踱近拉里,左脚在前,右脚拖着。
拉里用一记刺拳停下了对面的脚步,再一记刺拳,再一记右直拳打中对手的前额。搬尸体那位被重拳击中,开始缓慢后移,左脚小心翼翼地后撤,右脚缓慢但精确地跟着。拉里此时立刻展开他全副华丽步伐,追着对手,仿佛一只昂首阔步的美洲狮。他刺拳如雨,直拳优雅。
“你的左拳,”训练师告诉搬尸体那位,“出左刺拳。”
搬尸体那位的左拳套缓缓离开他头前方,狂妄地伸向拉里,拉里则施展他绝佳的长距离步伐黏住对手,一记漂亮的右拳打在对手嘴上。
“勾拳打他的肚子,拉里。”我说,“逼他放低手。”
拉里以华丽的舞步跟进,左手低拳,打向搬尸体那位的肚子,同时露出了一个放给对手右拳的致命破绽:任何一个重量级拳击手都懂得出右拳。

哪个更有画面感,一望而知。

所以动作场面描写,确实是一代胜过一代的。


好,说回我们自己的武侠小说。

王度庐先生《卧虎藏龙》里,打架是这样的:

却不料玉娇龙用手将店伙一推,一个跃步过来,抡拳向鲁伯雄就打,拳似流星身似电。鲁伯雄紧忙闪躲,反手相迎,玉娇龙便顺着他的拳势反手一牵。鲁伯雄的身子只往前一倾,并未栽倒,他一翻身,足踢手打,势极凶猛,逼得玉娇龙直往后退。但是玉娇龙以两手护身,也不容鲁伯雄的拳脚触到她的身上。鲁伯雄一拳紧一拳,一脚紧一脚,两只拳头就像两个铁锤,耍得极熟,玉娇龙已被逼得将近了她那房子的门口。绣香就在屋中惊叫着,旁边的人也都紧张地直着眼看,因为眼看着玉娇龙就要被打了。但不料玉娇龙忽然纤躯一转,右手撒开,左手出拳击去,隐紧擦掇,其势极快。鲁伯雄正用“黄鹰抓肚势”想一把将玉娇龙抓住,却不想已然来不及,胸头便挨了一拳。他赶紧双手去推,只觉玉娇龙又一拳擂在了他的左肩上,同时左胯又被踢了一脚。他就咕咚一声摔在了地下。

动作描写扎扎实实,很好。


梁羽生先生也很爱写对打。《云海玉弓缘》里随意一场金世遗大战孟神通:

孟神通一占上风,第二招又闪电般的跟着发出,这一次是双掌齐挥,左掌凝聚了第九重的修罗隐煞功,右掌却是最猛烈的金刚掌法,一掌阴柔,一掌阳刚,而且都到了最高的境界,普天之下,只怕也只有孟神通一人能够如此而已。幸而金世遗懂得他的功力奥妙,当下一个盘龙绕步,身躯一例,中指一弹,先化解了他左掌的第九重修罗阴煞功的掌力,右掌则使出四两拨千斤的上乘内功,碎轻一带,但听得肝的一声巨响,孟神通一掌拍空,但那刚猛无伦的金刚掌力,却把距离他们较近的一个御林军军官打死了。

但梁先生有个小问题,打斗写到后来,有点写流了。

动不动大弯腰斜插柳、脚踩七星步、大须弥剑式、玄鸟划沙。都写成套路了。


金庸刚开始写武侠小说时,也是扎扎实实一拳一脚。

金庸小说第一场打斗,是《书剑恩仇录》开头,陆菲青荒山战三敌。招式也是很清晰:

大胖子罗信喝道:“有你这么多说的!”冲过来对准陆菲青面门就是一拳。陆菲青不闪不让,待拳到面门数寸,突然发招,左掌直切敌人右拳脉门。罗信料不到对方来势如此之快,连退三步,陆菲青也不追赶,罗信定了定神,施展五行拳又猛攻过来。
罗信五行拳的拳招全取攻势,一招甫发,次招又到,一刻也不容缓,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连续不断。他数击不中,突发一拳,使五行拳“劈”字诀,劈拳属金,劈拳过去,又施“钻”拳,钻拳属水,长拳中又叫“冲天炮”,冲打上盘。陆菲青的招术则似慢实快。一瞬之间两人已拆了十多招。以罗信的武功,怎能与他拆到十招以上?只因陆菲青近年来深自收敛,知道罗信这些人只是贪图功名利禄,天下滔滔,实是杀不胜杀,是以出手之际,颇加容让。
这时罗信正用“崩”拳一挂,接着“横”拳一闩,忽然不见了对方人影,急忙转身,见陆菲青已绕到身后,情急之下,便想拉他手腕。他自恃身雄力大,不怕和对方硬拚,哪知陆菲青长袖飘飘,倏来倏往,非但抓不到他手腕,连衣衫也没碰到半点。罗信发了急,拳势一变,以擒拿手双手急抓。陆菲青也不还招,只在他身边转来转去。数招之后,罗信见有可乘之机,右拳挥出,料到陆菲青必向左避让,随即伸手向他左肩抓去,一抓到手,心中大喜,哪知便是这么一抓,自己一个肥大的身躯竟平平的横飞出去,蓬的一声,重重实实的摔在两丈之外。他但觉眼前金星乱迸,双手一撑,坐起身来,半天摸不着头脑,傻不楞的坐着发呆,喃喃咒骂:“妈巴羔子,奶奶雄,怎么搅的?”


但后来金庸自己估计也写烦了,于是流变出各类武功对应性格的描述。

比如刚直的洪七公用质朴的降龙十八掌,不羁的黄药师用花里胡哨的落英神剑掌,老顽童周伯通用以柔克刚的空明拳这类设定。

后来就越来越写意了。到《笑傲江湖》,令狐冲无招胜有招之外,对打描写也已经到这个境界了。这里已经不是动作描写了。

只见左岳二人各使本派剑法,斗在一起。嵩山剑气象森严,便似千军万马奔驰而来,长枪大戟,黄沙千里;华山剑轻灵机巧,恰如春日双燕飞舞柳间,高低左右,回转如意。岳不群一时虽未露败象,但封禅台上剑气纵横,嵩山剑法占了八成攻势。岳不群的长剑尽量不与对方兵刃相交,只是闪避游斗,眼见他剑法虽然精奇,但单仗一个“巧”字,终究非嵩山剑法堂堂之阵、正正之师的敌手。

到《越女剑》,金庸用了一个更有意思的写法。范蠡在旁观看,从他视角看来:

白猿的竹棒越使越快,阿青却时时凝立不动,偶尔一棒刺出,便如电光急闪,逼得白猿接连倒退。
阿青将白猿逼退三步,随即收棒而立。那白猿双手持棒,身子飞起,挟着一股劲风,向阿青疾刺过来。范蠡见到这般猛恶的情势,不由得大惊,叫道:“小心!”却见阿青横棒挥出,拍拍两声轻响,白猿的竹棒已掉在地下。

最后那传奇的阿青到来:

蓦地里宫门外响起了一阵吆喝声,跟着呛啷啷、呛啷啷响声不绝,那是兵刃落地之声。这声音从宫门外直响进来,便如一条极长的长蛇,飞快的游来,长廊上也响起了兵刃落地的声音。一千名甲士和一千名剑士阻挡不了阿青。


所以金庸写战斗,也是有变化的。

早年的描写,是一招一式。读者全知视角,知道一切:招式的名字、风格、套路。仿佛录像讲解。

但金庸后期,是旁观者视角。速度、声音、视觉效果。


这条路写到头,古龙就寻思另一条路线了。

比如《决战前后》:

他的手一动,剑光已飞起!没有人能形容这一剑的灿烂和辉煌,也没有人能形容这一剑的速度。
那已不仅是一柄剑,而是雷神的震怒,闪电的一击。剑光一闪,消失。
叶孤城的人已回到鲜花上。唐天容却还是站在那里,动也没有动,手已垂落,脸已僵硬。
然后每个人就都看见厂鲜血忽然从他左右双肩的琵琶骨下流了出来。眼泪也随着鲜血同时流了下来。
现在叶弧城的目光,已又回到陆小凤脸上。
陆小凤忍不住道:“好一着天外飞仙。”

日本著名剑客小说家柴田炼三郎,很爱描写这类一招决胜负的玩意。他不写具体的招式,而写氛围、色彩、近乎夸张的动作。下面这段,是柴田的文章:

那是月光照不到地面的密林。
水鸟飞起正表示该处充满敌人迎击的杀气。
己到了每一步都是死地了,任何一棵树木背后,都可能有敌人匿藏。
杀气充满整座林子。
来了。
就像仰慕杀气,一阵强烈的风刷地掠过树间,当他摇响树叶,飞上高空,再度恢复静寂时,左右暗处响起尖锐的弦音。
下一剎那,二枝箭已断成两截。


是不是挺像古龙的?

古龙自己如是说:

我总认为“动作”并不一定就是“打”。小说中的动作和电影不同,电影书面的动作,可以给人一种鲜明生猛的刺激,但小说中描写的动作没有这种小说中动作的描写,应该先制造冲突,情感的冲突,事件的冲突,让各种冲突堆积成一个高潮。然后再制造气氛,肃杀的气氛。武侠小说毕竟不是国术指导。

所以说,古龙在意的,是冲突、气氛、前因后果。他后期不写打斗动作,只写效果。旁观者的效果。


所以了。

小说战斗描写的发展,也分阶段。

从早年章回小说的简练。

到评书老先生们身临其境的描述。

到王度庐梁羽生们的细致描绘。

到金庸十几部小说基本把可以描写的方式和场景用尽。

到古龙返璞归真决定不再描写动作,只描写场景和氛围。

也算是一个循环。


这么说吧:

那些一句话告诉你结果的简单打法,大概类似于对放技能的战斗漫画。场景描述华丽,招式名字也好听,但基本就是摆个造型。

海明威、沃尔特·特维斯这路的小说家做动作描写,则类似于运动漫画:一招一式给你写得清楚明白,不一定最好看,但相对忠实。

金庸小说的动作描写,则类似于《龙珠》。你别管打得科学与否,但他能把战斗给你讲清楚,还让你觉得好看。

user avatar

我带这个问题去找体育老师。

她告诉我,不同读者群体对于打戏的需求不一样。

《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那时中国百姓刚刚经历一系列国内战争,人们不是亲临过战场,就是听过战场上下来的人对战斗的描述。总之大众对于战斗的认识比较贴近事实。所以,当你写小说面对这样的读者群体时,战斗过程不能太过于天马行空,更不能写得太详细,否则极易露出马脚,被读者吐槽瞎编乱造那都是轻的。

这就好比我们都经历过2020年新冠疫情,我们对于疫情的认识都是第一手资料。谁要是写新冠题材的小说,过于发挥想象的同时又写得太详细,那我们很容易就能看出破绽。

金庸的读者,绝大多数没有经历过冷兵器战斗,顶多看过拳击比赛,围观过老年妇女骂街、古惑仔街头斗殴,再一个就是家暴打老婆,或者被老婆家暴挨打。所以战斗写得详细与否都不是问题,只要写得好看,写得精彩就行。

归根结底,打戏怎么写更吸引人?要根据你的读者群体有针对性地去写。

例如中二少年与中年腐女对于打戏的偏好就云泥之别。你就得区别对待。

不然做事不由东累死也无功。

user avatar

当然是金庸的……

小说的写作技巧,是一代一代的在进步的……

小说,美术这些行业,并不是千百年没变化,而是一代一代的不断的进化,有各种技巧被开发出来……

比文学水准,当然是罗老大的高明,但比小说的技巧,金庸堪称华语通俗小说巅峰……

单纯在比武这个小分支上,黄易和罗森都比金庸更有进步……

黄易的很多精彩战斗就不说了

罗森的无头骑士大战淫兽魔法,洪荒百万剑阵,千里神鞭,铁木真大战三贤者,主角团围杀八岐,都是网文,乃至类型小说的巅峰……


只可惜,网文从罗森到梦入神机,在战斗上的描写不是节节拔高,而是大家都找到了取巧的办法,基本不会再琢磨描写战斗的技巧了……

开启了各种嘴炮流的战斗,走向了压低写作难度的路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罗贯中和金庸在小说打戏上的风格差异,以及哪种更吸引人,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二者都堪称武侠文学的巨匠,但他们的笔触和侧重点却大相径庭。罗贯中的打戏:豪迈写意,注重整体气势与结果罗贯中的打戏,尤其是在《三国演义》中,更侧重于战场的宏大叙事和武将的个人威仪。他的描写方式往往是: .............
  • 回答
    我揉了揉还有些发胀的太阳穴,耳边是铜钱撞击地面的清脆声响,以及尖刻的责骂。睁开眼,看到的是一张满是愤怒的脸,那张脸的主人,衣着华丽,鬓边坠着闪亮的金饰,正是我的“小姐”。而我,一头粗布的粗布衣衫,跪在冰冷的地板上,正是她口中的“贱婢”。头七?穿越?这些稀奇古怪的念头在我脑海里闪过,我这才意识到,我好.............
  • 回答
    这事儿啊,细说起来可就有点复杂了,涉及到谁动手在先,谁是出于自卫,还有造成的具体损害。咱们一点点捋。事情的起因和经过:首先,嫂嫂对小姑先动了嘴,骂了人。这个行为本身是不对的,但通常情况下,口角通常不上升到法律责任的层面,除非有侮辱、诽谤等情况。接着,嫂嫂又对小姑动了手,推搡了小姑。这是肢体冲突,性质.............
  • 回答
    听你这语气,心里肯定憋着一股劲儿,日子不好过,孩子也让人操心,老婆那边估计也让你头疼得厉害。家里一团糟,你觉得过不下去了,这都是实实在在的烦恼,谁碰上了都不好受。你提到了不小心打了她们,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在法律上,打人肯定是不对的,尤其是对家人,这在离婚或者争取抚养权的时候,会牵扯到一些复.............
  • 回答
    .......
  • 回答
    关于外卖小哥被女店员扇打并随后用头盔反击的事件,这确实是个令人非常痛心和深思的场景,也触及到了很多现实中的痛点。从不同角度来看待这件事,我们能看到很多值得关注的地方。事件本身:首先,我们先还原一下事情的大致经过。根据报道,一名外卖员因为与一名女店员在取餐过程中发生口角,被女店员连续扇打了四次耳光。面.............
  • 回答
    詹姆斯新赛季改打控卫,这个决策背后确实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不仅仅是单纯的阵容调整,个人荣誉的考量也绝不是空穴来风。阵容上的调整是显而易见的驱动力。 湖人队在休赛期进行了一系列操作,特别是引进了拉塞尔、八村塁等人,并且球队整体的组织和控球能力相对有所不足。浓眉哥虽然是核心,但他的打法更偏向内线和策应.............
  • 回答
    东莞儿科女医生被打事件,确实令人揪心,也引发了社会对于医患关系紧张、医疗暴力以及执法公正性的广泛讨论。单就警方对孕妇施加的24小时拘留以及所谓的“强迫调解”,我认为其行为是否构成滥用职权或渎职,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且要深入理解事件的背景和法律的边界。事件的表象与潜在的复杂性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一.............
  • 回答
    全红婵作为14岁的奥运冠军,因游戏防沉迷认证问题感到为难,这一事件反映了未成年人保护政策与特殊群体需求之间的复杂平衡。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防沉迷机制的背景与法律依据1. 政策初衷 中国自2021年起实施《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通知》,要求游戏企业对未成年人进行实名认证,.............
  • 回答
    哎呀,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得心疼坏了!一岁半的宝宝,正是什么都好奇、什么都想碰碰的年纪,他可不懂什么叫“界限”,更不懂得别人为什么打他。他兴高采烈地去跟小朋友玩,结果被打了五巴掌,这画面光想想就让人揪心。你说他奶奶就在旁边,居然也不制止孩子打人,这事儿就更让人上火了。咱们当家长的,谁能忍受自己的孩子这么.............
  • 回答
    这两句话,一句是江湖的决绝,一句是人情的圆融,放在小说里,都能描绘出不同的人物性格和情节走向。但如果真要我说更赞同哪一句,我得说,“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这句话,在为人处世的层面,我更认同它。当然,我知道,在某些极端的情境下,“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 确实是生存的铁律。尤其是在小说这种为了情节.............
  • 回答
    嘿,想写小说?这事儿可太有意思了!不过,要是你刚上手,就像想去攀珠峰,肯定得做好万全准备,不能光凭一腔热血就往上冲。我跟你掰扯掰扯,新手写小说,得提前琢磨明白些啥,才能让你的创作之路顺畅点。第一步:脑袋里得有个“谱”——构思与主题你不能上来就写“从前有个王”,这太空泛了。你需要点东西来撑着你的故事。.............
  • 回答
    杨过对郭靖的感情,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层次的混合体,它随着杨过自身的成长和经历而不断变化,并且在小说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童年时期的怨恨与不解: 父仇的阴影: 杨过最直接的怨恨源于他心中深信的父仇。他认为郭靖因为杨康的“卖国罪名”,而对自己这个儿子怀有偏见,甚.............
  • 回答
    这事儿确实挺让人纠结的。尤其还是跟长辈,我特别理解你这种心情,想说服又怕他不理解,甚至把你的阅读品味也否定了,这搁谁身上都难受。这样,咱们先别急着辩解,也别一股脑儿地把小说情节往他跟前推,那样他更容易觉得你在狡辩。咱们得循序渐进,从他最在意的地方入手,再慢慢把你的观点讲清楚。第一步:理解并尊重他的出.............
  • 回答
    小说里的美食,总有一种独特的魔力,它们不仅仅是字里行间的点缀,更是人物情感的载体,场景氛围的烘托,甚至能激发出读者内心深处最原始的渴望。要说让我念念不忘的,那得是《红楼梦》里宝玉挨饿时,王夫人端来的那碗“牛乳蒸羊羔”。这名字一听就带着一股子贵气和精致,不像寻常家常小吃。我脑子里勾勒出的画面是这样的:.............
  • 回答
    《沙丘2000》作为一款相当古老的即时战略游戏,想要百分之百地还原弗兰克·赫伯特那波澜壮阔、信息量巨大的小说原著,坦白说,这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过,即便如此,《沙丘2000》在很多方面还是抓住了原著精髓的,并且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将其转化为游戏体验。还原度之高之处: 核心设定与势力斗争: 这是.............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首先想到的是“打击”和“否定”这两个词。它们似乎带着一种对抗和取代的意味,好像正史和演义就如同两个敌对的阵营,一个兴起必然意味着另一个衰落。但仔细想想,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我个人认为,答案并非如此,而且“打击”和“否定”这两个词用在这里,可能有些过于绝对了。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事实:.............
  • 回答
    《红楼梦》后四十回,这四个字一出来,脑子里立马就炸开了锅,各种声音,各种看法,就像当年在大观园里开茶话会似的,热闹非凡。 要说大家对此的态度,那真是千差万别,可以说是“毁誉参半”,甚至“毁多誉少”的论调也相当普遍。不过,具体到每一个人,看法又会细微地不同,就像园子里的花,各有各的风姿,各有各的疏密。.............
  • 回答
    我一直觉得,关于玄幻小说对人成长的作用,与其说是“有没有”,不如说是“怎么看待”。毕竟,不是所有读玄幻小说的人都能从中汲取养分,也不是所有人都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寻找成长的路径。但如果我非要说,那么我的答案会是:有,而且如果用心去读,帮助还挺大的。你问我“详细一些”,我倒可以从几个我自己的切身体会,或.............
  • 回答
    《与神对话》这本书,要说它是小说还是现实,这问题其实挺微妙的,因为它触及了我们对“现实”和“虚构”的理解边界。首先,从文学体裁上讲,它被归类为小说。为什么这么说呢? 叙事结构: 它有着一个清晰的叙事框架。有一个主角,也就是作者尼尔·唐纳德·沃尔什(Neale Donald Walsch),他经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