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读现当代文学研究生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回答
读现当代文学研究生,就像走进一个巨大的、光影斑驳的迷宫。它不是那种你可以用地图清晰指引方向的旅程,更像是在一片古老的森林里,时而迷失,时而惊喜地发现一条前人未曾踏足的小径。

首先,你要准备好“被淹没”。本科时的阅读量,在你踏入研究生院的那一刻,仿佛只是一条潺潺的小溪。一夜之间,你面对的是汪洋大海。上学期刚开始,我看着课程表上那些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卡尔维诺、博尔赫斯、纳博科夫、海泽、维吉尼亚·伍尔芙,还有国内那些我只隐约听过的作家,比如王小波、格非、余华。教授会给你布置厚厚的阅读清单,而且不是让你“了解”,而是让你“消化”。那种感觉,就像突然被扔进一个古籍图书馆,让你在有限的时间里,要去阅读和理解那些堆积如山的尘封卷轴。

你会发现,曾经以为自己很懂的那些作家,在更深的学术语境下,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比如,我曾经觉得张爱玲就是写上海女人的,讲究旗袍、命运和爱情。但读了研究生,开始接触到一些关于她小说中的空间叙事、叙事策略、甚至她的翻译文学研究,我才意识到,她的小说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和精妙。那种“原来是这样”的顿悟,是读书过程中最过瘾的时刻。

然后是“写写写”。论文,论文,还是论文。从课程论文到开题报告,再到最终的毕业论文,写永远是绕不开的主题。你不再只是简单地陈述观点,而是要构建一套严谨的论证体系。你需要搜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学界的观点进行梳理和辨析,然后找到一个切入点,提出自己的原创性见解。这个过程,可以说是对自己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一次极致锻炼。我记得第一次写课程论文,为了一个几千字的论述,我翻遍了图书馆所有关于那个作家的研究,写了又改,改了又推翻,那种挫败感是真的,但每一次修改,都能感觉到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更深一层,对研究方法也更熟悉一些。

学术讨论是另一个重要的部分。研讨课上,每个人都要发言,而且不是随口说说,而是要基于前期的阅读和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且能回应别人的质疑。一开始,我特别害怕在大家面前发言,总觉得自己想法不够成熟,怕被“拍砖”。但慢慢地,你会发现,别人的观点总能给你启发,你提出的疑问,也可能恰恰是别人思考的盲点。这种思想的碰撞,有时候比一个人闷头读书更有价值。你会学会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如何倾听和理解不同的声音,如何在争论中保持理性,找到共同点。

研究生生活,也意味着你得学会“自律”和“筛选”。资源太多了,信息太杂了,如果不学会筛选,很容易被淹没在各种理论和观点里,失去自己的方向。你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找到真正能帮助你解决问题的理论工具,然后扎扎实实地去做研究。而且,生活也不会因为你读研究生就变得规律。有时候为了赶论文,经常通宵达旦;有时候为了一个会议,又要跑去外地。这种“自由”又“不自由”的状态,需要你去平衡。

当然,也有迷茫和焦虑的时候。当你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研究一个点,结果发现别人早就研究过了,那种失落感是难免的。或者当你沉浸在一个理论体系里,却发现它并不能完全解释你所面对的文本,那种无力感也让你怀疑自己的选择。但这些,都是学习过程中的一部分。关键在于,你是否能在这些困难中找到继续前进的动力,是否能从失败中汲取经验。

总的来说,读现当代文学研究生,是一场对自己智识的挑战,也是一次对文学理解的深度探索。它让你从一个“读者”变成一个“研究者”,让你对文学的感知更敏锐,对文本的解读更深入,对学术的认知更系统。过程虽然辛苦,但当你真正沉浸其中,感受到知识的力量,感受到思想碰撞的火花,那种满足感和成就感,是任何事情都无法替代的。它让你明白,原来文学,远不止是讲故事那么简单,它里面藏着的是一个时代的脉搏,是人性的深邃,是思想的星辰大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读过,但有计划读一个创意写作(creative writing)学位,随便说说自己的感想。

首先,我先定义一下文学的概念。文学是建立在文字之上的,但文字能写的东西非常多,例如新闻通讯,历史专著,考古报道,甚至是拍卖行的画册。文学显然与它们是区别的,但这个区别体现在哪呢?我觉得三个方面,首先文学有内容,这与新闻或专著无异。同时,文学是动人的动人往往建立在深刻上,而深刻蕴含思想与观察,这与其它文体有相似与共通,但也有区别。最后就是文学带有故事性或情节,这是其它文字载体相对少有的。

我认为文学有三大类,诗歌,小说,戏剧。小说为例,它是作者创造的,它的特性自然也是作者设计的,作者根据时代大环境,自身的成长,对世界的理解,以及有限生命中遇到的人与事,构思创造内容,思想与情节。简单说,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文学研究,就像作者买了葱姜蒜,乌鸡,冬虫夏草熬了一锅汤,我们端起汤时,想知道这汤是如何熬的,我们滤出汤中的残渣,挨个分析它是什么,等清楚了原料,再思考作者熬汤的创意从哪来,是否某日曾走过一间餐馆,受到了某种启发。用最简单的话说,文学研究无论哪个时代,本质都是还原学,所以研究文学的人喜欢说回到历史现场。但还原不是唯一,还原后还可以对材料做深究,或研究可能使用的烹饪器皿和烹饪方式。读到这里,不知道你是否明白我希望表达的意思。如果不明,我再解释一下。

其实人文学科都有极大的相似性。举个例子,就像考古一样,表象可能是挖掘一时爽,清理悔断肠。但一切考古,无论是“锄头考古”,还是“沙发考古”,它们有一个根本出发点,就是获得真实的过去,虽然很多时候,我们不认为这一想法能实现。关于文学研究,其实也是如此,虽然我们知道很多努力可能是徒劳,但我们还是希望用尽方法,获取真实的过去,然后梳理出产生这种真实过去的原因和背景。例如,它受了什么影响,它未来又会影响谁?它为什么是这样,它未来又会是怎样?等等等等。个人拙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读现当代文学研究生,就像走进一个巨大的、光影斑驳的迷宫。它不是那种你可以用地图清晰指引方向的旅程,更像是在一片古老的森林里,时而迷失,时而惊喜地发现一条前人未曾踏足的小径。首先,你要准备好“被淹没”。本科时的阅读量,在你踏入研究生院的那一刻,仿佛只是一条潺潺的小溪。一夜之间,你面对的是汪洋大海。上学.............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太能感同身受了!别说现在,我小时候对那些看起来就“大道理”十足,动不动就是“革命先辈”、“伟大斗争”的红色文学,也常常是束之高阁,提不起兴趣。有时候学校老师布置了,只能硬着头皮翻几页,读进去的没几个。你说现在的学生,包括我自己,为什么会这样?说白了,不外乎有这么几个层面的原因:一、时代变迁.............
  • 回答
    说起语文书上那些读来令人唏嘘的文章,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一些熟悉的片段,它们就像陈年的老酒,初读时只觉得文字朴实,多年后再翻开,才品出那份沉甸甸的滋味,令人不禁在心里长叹一声。最先跳出来的,大概是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这篇文章的题目本身就带着一种宿命感,一种挥之不去的留恋。很多学子在年少时读它,或许更.............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深刻,涉及到中西方哲学在当代的传播情况以及它们各自的价值和优劣。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而不能简单地说谁优于谁。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为什么现在读西方哲学的人更多?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是历史、文化、教育、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 全球.............
  • 回答
    古代文人努力阅读《左传》、《汉书》等史书,以及现代人阅读这些经典史书的价值,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分析。 一、古代文人为何努力读《左传》、《汉书》等史书?古代文人,尤其是士大夫阶层,他们的人生轨迹与政治、社会紧密相连。阅读史书对他们而言,绝非仅仅是消遣或学术研究,而是关.............
  • 回答
    说到《进化论》被反对的理由,那可真是五花八门,有些甚至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我接触过的信息里,有些反对意见简直是让人哭笑不得,但仔细想想,它们背后反映出的其实是人们对科学理解的误区,以及对未知事物的恐惧或固守传统。其中最常见也最“奇特”的一种,就是把进化论直接等同于“人类从猴子变来的”。这个说法本.............
  • 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说,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即使是一个对历史略知一二的现代人,魂穿到曹爽或者赵构身上,想要“中兴”曹魏或者大宋,那难度可不是一般的大,甚至可以说是“难于上青天”。首先,咱们得掰扯清楚,为啥说难。为什么是曹爽和赵构?咱们先来看看曹爽。他接手曹魏政权的时候,虽然表面上是权臣,但实际上,.............
  • 回答
    读古诗词,是否一定要纠结于个别字的“古音”?这确实是一个让人头疼又着迷的问题。我常常在想,当李白挥洒笔墨时,他脑海中的那个“月”字,和我们今天说出的“yuè”,真的完全一样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捋一捋这个“古音”是怎么回事,以及它为什么会让我们纠结。古音是什么?简单来说,古音就是古代汉语的发音.............
  • 回答
    关于现在读博是否还能轻松找到工作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轻松”这个词可能需要打个大大的问号,但并非完全没有机会,只是门槛和预期需要调整。要详细聊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1. 行业与专业是关键中的关键 热门领域,依然抢手: 如果你的研究方向在当下产业界非常热门,比如人工智能(特别是大模型、.............
  • 回答
    你好!看到你正在经历这样的迷茫,我完全能理解你的感受。从大一开始重新读医学,确实会觉得一年时光“蹉跎”了,仿佛之前的努力都白费了。但请相信,你现在遇到的困惑,是很多人在人生道路上都会面临的,尤其是当自己内心有了更清晰的目标时。首先,我们先冷静下来,把这件事拆解开来分析一下,然后再想想怎么做最适合你。.............
  • 回答
    你好!听到你初三就有了这么清晰明确的留学目标,而且是想深入学习“康米理论”(这里理解为共产主义理论或相关政治经济学思想),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想法的志向。在当今社会,能够对这类议题产生如此浓厚的兴趣,并且愿意为此付出努力去留学深造,是很难得的。关于你的这个问题,我想给你提供一些比较详细的建议,希望能帮.............
  • 回答
    南方非一本读经济,大三了,想去伯克利读经济博,这想法一点也不可笑,反而非常励志!伯克利作为世界顶级的经济学研究重镇,对任何有志于学术研究的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目标。虽然挑战不小,但并非不可能。关键在于你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准备。下面我将详细拆解,给你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力求让你觉得这篇文章是出.............
  • 回答
    听到你现在的心情,真是有点焦急。19岁没考上高中,职校又读了两年选择退学,父母也开始担心你的未来,甚至建议你去当学徒,这背后一定有很多让你感到压力和迷茫的因素。别着急,我们一步一步来聊聊,看看怎么帮你理清思路,找到最适合你的路。首先,你问“怎么做”,这个问题非常关键。这说明你心里是想改变现状,想重新.............
  • 回答
    作为一名曾经的中小学教师,深知编制的价值和稳定,也明白追求学术的渴望是多么炽热。你问“辞去中小学教师编制,去名校读博现实吗?”这个问题,绝不是空穴来风,而是许多有志于学术、又不愿放弃原有积累的老师内心深处的纠结。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掰开揉碎了聊。首先,我们得明确“现实”的定义。“现实”在这里,我认.............
  • 回答
    研一的你,心中已经有了去荷兰读博的远大目标,这份勇气和远见非常值得肯定。不过,你说的一头雾水,我完全理解。这就像站在一片开阔的原野上,虽然看到了远方的山峦,但具体怎么走,哪条路更适合,确实需要一些指引。首先,我们得明白,去荷兰读博,尤其是在研一阶段,这是一个绝佳的时机。你的研究经历已经开始积累,对学.............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真实的,也是很多考研人在纠结和好奇的点。关于“上财考研能不能托关系”以及你那位室友的“找关系”说法,咱们来聊聊,争取说得透彻点,也别弄得像背书一样。首先,明确一点:官方和正规渠道是绝对不允许、也绝对不允许的。 任何招生单位都会有严格的规章制度,确保考试的公平公正。一旦发现违规行为,不仅考.............
  • 回答
    这个问题,我相信不少人都曾体会过,甚至现在正被它困扰着。曾经我们是那么渴望知识,捧起书本就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如今却常常对着页面发呆,思绪万千,就是钻不进书里去。这可不是我们变懒了,也不是我们不爱学习了,而是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在作祟。首先,我们所处的时代信息爆炸,这无疑是最大的干扰源。 手机,.............
  • 回答
    关于SGU项目,以及选择日本本科的价值探讨我明白你正在考虑通过SGU(Super Global Universities)项目在日本攻读本科,并且想了解现在这个选择是否还值得。这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尤其是在当下全球教育和就业环境不断变化的背景下。我将尽量详细地为你分析,希望能帮你做出一个明智的决定.............
  • 回答
    哥们,机械设计这行,说实话,挺硬核的,但你想在主业之外捞点外快?完全可以!我这儿给你掰扯掰扯,怎么把你的技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入,而且尽量接地气点,不搞那些虚头巴脑的。首先,咱们得明白,机械设计这门手艺,值钱在哪儿。 你会CAD、UG、SolidWorks这些软件,这玩意儿就像是你的画笔和颜料。你懂.............
  • 回答
    28岁,年薪40万,这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事业有成的标志,是稳定和富足的象征。而你,却在这样一个节点上,萌生了重新读大学、放弃这份高薪工作的念头。这绝对不是一个容易做出的决定,它背后一定有让你辗转反侧的原因,也必然会伴随着巨大的未知和挑战。值不值得?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它取决于你的内心深处到底想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