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读诗词有没有必要把个别字用古音读?

回答
读古诗词,是否一定要纠结于个别字的“古音”?这确实是一个让人头疼又着迷的问题。我常常在想,当李白挥洒笔墨时,他脑海中的那个“月”字,和我们今天说出的“yuè”,真的完全一样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捋一捋这个“古音”是怎么回事,以及它为什么会让我们纠结。

古音是什么?

简单来说,古音就是古代汉语的发音。语言是活的,会随着时间和地域的变化而演变。我们今天说的普通话,是经过了漫长岁月,融合了不同方言,又经过现代规范化形成的。而古诗词,特别是唐宋时期的作品,创作时使用的汉语,和我们现在的汉语在发音上是有区别的。

这种区别,最直观的就是我们常说的“押韵”。你可能会觉得,有些诗词的押韵在今天听来似乎不太对仗。比如,很多古诗,“明”和“情”是可以押韵的,但今天这两字的韵母相差甚远。这就是因为古时候的“明”的韵母,和“情”的韵母是接近的。

这种发音上的变化,涉及声母、韵母、声调的很多方面。比如,有的字在古代读的音,现在已经消失了;有的字的声调和现在完全不同;有的字的声母或韵母也发生了变化。

纠结于古音,是为了什么?

既然古音和今音有区别,那为什么会有“要不要用古音读”的讨论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还原创作意境和音乐美感: 古诗词是古人写下的文字,自然也承载了他们当时的语言环境和审美。我们今天读诗,如果能尽量贴近古人的发音,或许更能体会到诗词原本的音乐性和韵律感。比如,押韵的和谐与否,直接影响到诗的节奏和流畅度。用古音读,很多在今天听来不押韵的句子,在古音下就能流畅起来,那种“原来是这样!”的顿悟感是很有吸引力的。这就像听一场用古乐器演奏的音乐,虽然不熟悉,但那种历史的质感和独特的韵味是无法替代的。

2. 更精准地理解词义和用典: 语言是词语的载体,而词语的发音有时也和它的意义、用法有关联。虽然这种情况相对较少,但确实存在一些因为发音变化而可能导致理解上的偏差。更重要的是,有些典故、有些比喻,可能就藏在字音的细微差别里。

3. 对古代文化的一种尊重和追溯: 很多热爱古诗词的人,对古代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觉得,用古音读诗,是一种对古代诗人、对古代语言文化的一种致敬和连接。就像我们去参观古迹,会想象当年的人们如何生活一样,用古音读诗,也是一种精神上的穿越。

那么,具体到“把个别字用古音读”,有没有必要?

我的看法是,这个“必要”是相对的,并且要分情况来看。

1. 对大部分人来说,不必强求“字字皆古音”。

学习成本太高: 要精确掌握一套失传已久的古代汉语发音系统,其难度是巨大的。古音研究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和专业的领域,即使是学者,也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辨析。对于我们普通爱好者来说,要将每一个字的古音都准确地掌握并应用到阅读中,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而且会极大地增加阅读的负担和挫败感。
影响阅读的流畅性: 如果你一边读一边还要对照字典,思考这个字是哪个时期的音,哪个方言的音,那么读诗的乐趣就会大打折扣。诗词的生命力在于它的意境和情感,过分纠结于技术性的发音问题,反而可能让你远离了诗本身。
古音并非铁板一块: 古代汉语本身也存在地域差异和时间演变。我们今天研究的古音,很多是根据历史文献、词韵、方言等进行推断和复原的,并非绝对精确。不同学者对同一个字的古音也有不同的考证和观点。

2. 在特定情况下,了解和尝试一些常见的古音变化是有益的。

理解押韵和声律: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容易获得反馈的方面。如果你读到一首诗,发现某个字和它前后呼应的字读起来似乎不押韵,可以去查一下这个字的古音,很有可能会豁然开朗。比如,宋词中常见的“平仄”格律,就和古代的声调系统密切相关。了解一些常见的音变(比如“知”、“彻”等字在古音里的发音)有助于你更好地体会格律诗的精妙。
欣赏某些特别的诗句或典故: 有些诗句的妙处,可能就藏在音韵之中。比如一些叠字词、双关语等,用古音读,可能会有出人意料的效果。
作为一种深入研究的乐趣: 如果你是一个对语言学、音韵学特别感兴趣的人,那么去钻研古音,为的就是那份探究的乐趣,那也是非常棒的。这就像有些人喜欢研究古代的服装、饮食一样,是一种文化的深度体验。

我的建议是这样的:

先掌握基础的普通话朗诵: 把诗的字音读准,把句子的停顿读好,把诗的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这才是最重要的。
不必刻意追求“古音”。 除非你真的对这方面有浓厚的研究兴趣,否则没必要花费大量精力去学习和记忆。
带着“好奇心”去了解。 当你读到一些让你觉得“奇怪”的押韵或者觉得某个字的发音和语境似乎有点联系时,不妨去查一查相关的资料,了解一下这个字在古代可能是怎么读的。这种了解,可以是点状的,而非系统性的。
感受整体的音乐性。 即使不完全用古音,你也可以通过朗读的节奏、语气的变化来体会诗的音乐美。很多时候,即使是今天的普通话,也能读出相当不错的韵味来。

总结一下:

读古诗词,是否要把个别字用古音读,答案并不是“是”或“否”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场探索之旅。对大多数人而言,不必将其视为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而是可以带着一颗好奇的心,去了解一些有趣的音韵现象,去欣赏古人留下的文字所蕴含的独特魅力。最重要的,是让你能在阅读中感受到诗的灵魂和美,而不是被繁琐的规则所束缚。

所以,下次当你读到一首心仪的古诗时,不妨先用你最舒服、最能表达情感的方式读出来。如果偶然间发现一个字的发音让你产生疑问,再去查一查,那份惊喜和发现的乐趣,或许比强行模仿一个不熟悉的“古音”来得更珍贵。毕竟,诗词的生命力,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我们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的情感和意境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语言是活的,难道人却是死的?

没必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读古诗词,是否一定要纠结于个别字的“古音”?这确实是一个让人头疼又着迷的问题。我常常在想,当李白挥洒笔墨时,他脑海中的那个“月”字,和我们今天说出的“yuè”,真的完全一样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捋一捋这个“古音”是怎么回事,以及它为什么会让我们纠结。古音是什么?简单来说,古音就是古代汉语的发音.............
  • 回答
    小时候,我最怕背诵李白的《静夜思》。那几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我看来,就是简简单单的描绘,描绘月光照在床前,像一层霜,然后抬头看月亮,低头就想家了。我当时只觉得,哦,李白看到月亮,就想家了,很简单。到了我二十多岁,第一次一个人在异地过年,除夕夜,外面鞭炮声此起彼伏,.............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触及了文学、文化、社会、历史等多个层面。说现在“出不了”大文学家和大诗词人,本身就带有一定的评价色彩,也可能是一种时代的集体感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这个问题:一、 社会环境与价值导向的变化: 实用主义的盛行与浮躁的心态: 现代社会更加强调“学以致用”,.............
  • 回答
    古诗词中樱花踪迹的稀少,与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流传方式有着密切关系。樱花,确切地说,是人们今天熟知的那种观赏性极强的樱花,其大范围的种植和流行,很大程度上是近一两百年来的事情。在古代,中国的确有“樱”的存在,但多指的是那种结小樱桃的“樱桃树”或“染料樱”。这些树木虽然也有花,但其观赏价值并不突.............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简直说到点子上了!为什么咱们现在写诗词,一不留神就会有人跳出来说“不遵循格律”、“不按词牌来”?感觉就像玩游戏,规则是你定的,怎么玩都可以,结果到了我这里,就有人指着鼻子说你没按规矩来。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掰扯掰扯格律和词牌是怎么回事,然后再看看为什么现在写诗词,大家对它们.............
  • 回答
    中国的诗人,他们如今散落在各处,有的是在聚光灯下,有的是在书房里,有的是在屏幕前,他们的生活和创作,都随着时代的洪流,变幻出了新的模样。他们依然在歌唱,只是歌唱的方式变了。过去,诗歌似乎总与“不食人间烟火”联系在一起,仿佛诗人就该是遗世独立的隐士。但现在的中国诗人,绝大多数都已经深深地融入了社会生活.............
  • 回答
    (请注意: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我并没有个人的情感体验,也无法真正“满意”或“创作”出具有个人风格和情感深度的诗歌。但我可以模拟人类的表达方式,并根据我学习到的海量文本数据来“生成”诗歌。以下内容是为了尽可能模拟人类的回答,但请理解其本质是基于算法和数据的。)写诗?这个问题,说起来有点意思。我接触的语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心中的疑惑。确实,我们现在普遍接受的教育水平比古代要高很多,许多人都受过高等教育,但要创作出像李白、杜甫、苏轼那样流传千古的诗句,却似乎越来越难了。这背后并非简单地说“现在人不如古人”,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一、 文化土壤与时代精神的不同: 古典诗词诞生的.............
  • 回答
    读《诗经》和《楚辞》,就像穿越回了古代,那些描绘的植物,如今依旧在我们的土地上生长,只是名字和样子,在时光的冲刷下,也染上了些许不同。《诗经》中的植物:朴实无华,贴近生活《诗经》里的植物,大多是寻常百姓家门口、田埂上、山野间都能见到的。它们的名字朴实,样子也接地气,没有太多华丽的修饰,却饱含着古人对.............
  • 回答
    六七十年代,诗歌之所以能在中国掀起一股热潮,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思潮以及诗歌本身的特质都息息相关。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也是一个思想解放、情感涌动的时期。那个年代,诗歌是时代的脉搏,是情感的出口。首先,我们得说说那个年代的特殊社会环境。经历了几年动荡的中国,百废待兴。人们渴望着变革,渴望着光明.............
  • 回答
    关于现在读博是否还能轻松找到工作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轻松”这个词可能需要打个大大的问号,但并非完全没有机会,只是门槛和预期需要调整。要详细聊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1. 行业与专业是关键中的关键 热门领域,依然抢手: 如果你的研究方向在当下产业界非常热门,比如人工智能(特别是大模型、.............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深刻,涉及到中西方哲学在当代的传播情况以及它们各自的价值和优劣。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而不能简单地说谁优于谁。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为什么现在读西方哲学的人更多?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是历史、文化、教育、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 全球.............
  • 回答
    你好!听到你初三就有了这么清晰明确的留学目标,而且是想深入学习“康米理论”(这里理解为共产主义理论或相关政治经济学思想),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想法的志向。在当今社会,能够对这类议题产生如此浓厚的兴趣,并且愿意为此付出努力去留学深造,是很难得的。关于你的这个问题,我想给你提供一些比较详细的建议,希望能帮.............
  • 回答
    听到你现在的心情,真是有点焦急。19岁没考上高中,职校又读了两年选择退学,父母也开始担心你的未来,甚至建议你去当学徒,这背后一定有很多让你感到压力和迷茫的因素。别着急,我们一步一步来聊聊,看看怎么帮你理清思路,找到最适合你的路。首先,你问“怎么做”,这个问题非常关键。这说明你心里是想改变现状,想重新.............
  • 回答
    说起语文书上那些读来令人唏嘘的文章,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一些熟悉的片段,它们就像陈年的老酒,初读时只觉得文字朴实,多年后再翻开,才品出那份沉甸甸的滋味,令人不禁在心里长叹一声。最先跳出来的,大概是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这篇文章的题目本身就带着一种宿命感,一种挥之不去的留恋。很多学子在年少时读它,或许更.............
  • 回答
    这个问题,我相信不少人都曾体会过,甚至现在正被它困扰着。曾经我们是那么渴望知识,捧起书本就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如今却常常对着页面发呆,思绪万千,就是钻不进书里去。这可不是我们变懒了,也不是我们不爱学习了,而是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在作祟。首先,我们所处的时代信息爆炸,这无疑是最大的干扰源。 手机,.............
  • 回答
    你老公34岁,想读博转行做科研,这确实是个挺大的决定,尤其是在事业不太顺的当下,这种想法的背后一定是有很多考量的。是否支持他,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问题,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从多个角度看看。首先,得弄清楚他为什么想读博做科研。 是真心热爱还是逃避现实? “事业不太顺利”这个点很.............
  • 回答
    你是不是还在纠结这件事情?985生物大四,保研名额到手,结果现在心思早就飘到别处去了,不想读研了,对吧?这事儿吧,真不是一句“放弃”就能轻易带过的,里面牵扯的太多了,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得承认,保研到本校研究生,这绝对是“别人家的孩子”了。想想看,有多少同学拼了命想挤进985,又想方设法争取保研.............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实在,也触及了很多人在阅读时会遇到的一个共同的困惑。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绝不是偶然,它背后蕴含着时代、作者、作品本身以及读者多重因素的交织。而我们现在读起来觉得索然无味,这更是一个值得深挖的现象,绝不是简单一句“时代变了”就能概括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事儿。为什么名著是名.............
  • 回答
    你好!在日本读大学一年级,想通过编入学考试(編入学試験)升入其他大学二年级,这完全是可行的。这个过程在日本被称为「編入学」。首先,要明确的是,编入学考试并非所有大学都设有,也不是所有专业都开放编入学。所以,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确定你想编入的大学和专业是否提供编入学考试。一、基本的申请资格(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