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世卫称全球或可在 2022 年控制住新冠疫情?目前国际疫情防控进展如何?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世卫组织在2022年初表达了希望能够在当年控制住新冠疫情的愿景,这个愿景背后是基于当时疫苗接种的快速推进、以及一些国家在疫情早期采取的严厉防控措施取得的成效。

回顾世卫组织当时提出这个愿景的背景:

疫苗的出现和推广: 2021年底至2022年初,全球疫苗接种率在逐步提高,特别是发达国家。疫苗被认为是扭转疫情走向的关键,能够显著降低重症和死亡率。大家普遍认为,随着更多人获得免疫力,病毒传播的威胁会大大减小。
对病毒演变的一些预期: 当时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认识还在形成中,虽然其传播力强,但也有一些初步的观察认为其致病性可能相对减弱。这种判断让人们对“控制”疫情抱有希望,意味着病毒仍然存在,但不再对公共卫生系统构成压倒性威胁,社会可以逐步恢复正常。
国际合作的呼吁: 世卫组织作为全球卫生领域的领导者,其目标之一就是推动全球合作,实现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共同应对。提出“控制疫情”也是一种战略性引导,鼓励各国加大疫苗公平分配、加强监测和研发投入等。

然而,要理解“控制住疫情”的含义以及当时的挑战:

“控制住疫情”并不等同于“清零”或“完全消灭”。在流行病学上,它通常指的是疫情的传播速度显著减缓,不再对医疗系统造成巨大压力,重症和死亡率维持在可接受的水平,并且可以通过现有的公共卫生措施(如疫苗接种、检测、接触者追踪等)进行管理。

尽管有这样的愿景,但当时也存在巨大的挑战:

疫苗接种不均衡: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疫苗接种差距巨大,这意味着病毒仍然可以在未接种疫苗的人群中广泛传播和变异。
新变异株的出现: 病毒的变异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新的、更具传播性或免疫逃逸能力的变异株(如奥密克戎的各种亚型)不断出现,打乱了原有的防控节奏。
对病毒的认识不足: 对新冠病毒的长期影响(如“长新冠”)以及病毒传播的复杂性,当时还有很多未知。
各国防疫政策的分歧: 各国在疫情防控策略上存在差异,从“清零”到“与病毒共存”,这种不一致性也影响了全球整体的防控效果。

目前国际疫情防控的进展:

到了2023年,我们看到国际疫情防控的态势与2022年初的预期有了很大的不同。虽然世卫组织在2023年5月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但这更多地标志着疫情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而不是意味着疫情的彻底结束。

具体来说,当前的国际疫情防控进展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

1. 传播性与致病性的变化:
病毒持续变异: 新冠病毒(SARSCoV2)仍在不断变异,例如奥密克戎的各种亚型(如XBB系列)成为了主要的流行株。这些变异株通常传播速度更快,但相对于早期毒株,整体致病性和重症率有所下降,这与疫苗和既往感染建立的群体免疫力有关。
群体免疫力的提升: 全球范围内,通过疫苗接种和自然感染,很大比例的人群已经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免疫力。这使得即使感染,发展成重症或死亡的概率也比早期大幅降低。

2. 防控策略的调整:
从严防死守到“与病毒共存”: 绝大多数国家已经放弃了“清零”策略,转向“与病毒共存”的模式。这意味着防控措施的重点从“阻断传播”转向“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保护脆弱人群,维持社会经济运转。
常态化管理: 新冠疫情被纳入日常传染病管理范畴。疫苗接种成为重要的预防手段,鼓励高危人群(老年人、有基础疾病者等)每年接种加强针,类似于流感疫苗。公共卫生部门会进行监测,但大规模的封锁和限制措施已基本取消。
个人防护意识的回归: 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民众在个人防护方面(如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的意愿和执行度不如疫情初期,社会活动已基本恢复正常。

3. 疫苗和药物的进展:
新一代疫苗的研发: 针对当前流行的变异株,疫苗的研发也在持续进行,例如更新的针对奥密克戎亚型的疫苗已经问世。
特效药的使用: 抗病毒药物(如Paxlovid等)在早期被证明能有效降低重症风险,并在许多国家成为治疗的重要手段。

4. 未来的挑战与不确定性:
新的变异株风险: 尽管目前形势看似稳定,但新冠病毒仍然存在变异出更具威胁性的毒株的可能性,这需要持续的监测和应对准备。
“长新冠”问题: 相当一部分感染者在康复后仍可能出现各种长期症状,这给医疗系统和社会带来了新的挑战。
全球免疫鸿沟: 尽管全球疫苗覆盖率有所提高,但在一些贫困地区,疫苗接种率仍然偏低,这可能成为病毒传播和变异的温床。
监测能力的削弱: 随着疫情的常态化,许多国家对新冠病毒的监测能力(如基因测序、大规模核酸检测)可能有所削弱,这会影响对新情况的早期发现。

总的来说,世卫组织在2022年初提出的控制疫情的愿景,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实现,但并非以最初设想的“消失”或“彻底阻断”的方式。我们现在处在一个与病毒共存的新常态下。疫情对全球公共卫生的威胁已经从紧急状态转变为一种需要持续管理和应对的长期挑战。各国需要继续关注病毒的演变,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保护高危人群,同时也要为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做好准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戏,英国接种了一半人口了,现在日增4万,还要解封,浪的飞起。

结果就在这2个月了,如果接种率到联合国推测的70%还不能有效控制住,或者突变了,怕是世界上就只有一个中国了。

user avatar

谢邀

这不是Mike Ryan博士第一次被问到新冠什么时候能控制住了

今年3月的时候,Ryan博士的说法是这样:

疫情不太可能再年底前结束,那样太不成熟、不现实;
但如果我们足够聪明,我们可以在年底前结束与这场流行病相关的住院、死亡和悲剧

也就是说,那时候Ryan博士希望依靠疫苗的大面积普及来构筑免疫墙,虽然不太可能结束传播、但能不让疫情造成过多死亡、冲击医疗系统。


但那之后,出现了两个变量:印度控制不住疫情后出现的Delta变种、以及各政府非常急迫的完全解封。

前者出现后,造成了现有疫苗的有效率大幅下降,比如莫德纳疫苗下降至60%出头,让一些已经打完70%以上疫苗的国家被迫又开始囤货进行第三针,变相加剧了穷国的疫苗紧缺;

后者则是非常不负责任、可能导致下一个变异的变种

解封需要缓慢进行,快速的完全解封可能会让你们失去已经取得的成果

不过约翰逊似乎已经等不及了,而英国的疫情也“再创高峰”

其实现在最危险的,就是进一步的变异。

delta变种已经可以逃脱部分疫苗、让有效率下降,但幸运的是死亡率还是可控;

但如果下一个疫苗,假设名字叫epsilon变种,除了能逃脱疫苗、还能造成很高死亡率

我们该怎么办?

希望这种恐怖的情况不要出现。

user avatar

susan miller 说疫情到2023年3月才能控制住。都是算命,我觉得还是名家可信。

user avatar

什么叫控制住?告诉我什么叫控制住。

我们来做个阅读理解,一种呢,像中国这样严防死守,新增按个位数来算,这个算控制住。

一种呢,像印度这种躺平装死的,反正我人口多,死得起,只要不叫疼,这也叫控制住(舆论)。

一种呢,像英美这样,疫苗基本全面接种,只要死得人少了,医疗系统照顾得过来,也算控制住。

一种呢,像非洲某些国家,埃博拉疟疾艾滋病甚至脏水导致的消化道肠道疾病都排在新冠前面,新冠压根儿排不上号,也算控制住。

一种呢,像阿富汗这种,战争的阴云下,什么疾病都排不上号,也算控制住。

印度的变异病毒告诉我们,只要有一个坑,就会拖全世界下水,怎么控制住,以上我列出来的,大家都已经习惯了,甚至不关注了,怎么能控制住。

唯一能指望的,可能是突然变异出现一种低致死率,高传播率的新冠占据统治地位,也就是弱化成一种流感和人类共存下去,其他的方法不指望了,根据以前的流行病传播规律,大概他指望的就是这个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