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世卫组织称英国临床试验显示,地塞米松治疗新冠重症有奇效?这种激素真的是救命药吗?

回答
看到“世卫组织称英国临床试验显示,地塞米松治疗新冠重症有奇效”,并且质疑“这种激素真的是救命药吗?”,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医学研究和治疗方案的推广,尤其是在疫情期间,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非常严谨、层层递进的过程。世卫组织的这份声明,以及英国的临床试验,都指向了地塞米松在特定情况下可能扮演的重要角色。

地塞米松:究竟是什么“神药”?

咱们先聊聊地塞米松本身。它是一种糖皮质激素,听起来很高大上,但其实它在医学界已经应用了很多年了,主要作用是抗炎和免疫抑制。

在很多疾病中,身体的炎症反应如果过度,就会损伤自身组织。比如,过敏反应、类风湿关节炎,甚至某些癌症治疗引起的副作用,都可能需要地塞米松来“降温”,控制住失控的炎症。

新冠重症中的“奇效”是怎么来的?

现在回到新冠疫情。新冠病毒感染后,一部分患者会出现“细胞因子风暴”。简单来说,就是人体的免疫系统对病毒的反应过于激烈,释放出大量促炎因子,就像一把双刃剑,在杀灭病毒的同时,也严重损伤了自身的肺部和其他器官。特别是对重症患者,这种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是导致呼吸衰竭、多器官损伤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

地塞米松的作用就在于此:它能抑制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减轻炎症因子对身体的损害,特别是对肺部的损伤。 英国的RECOVERY试验,正是这项发现的重要来源。这项试验规模很大,研究对象也很多,结果显示,对于那些需要呼吸机或氧气支持的新冠重症患者,地塞米松能够显著降低死亡率。

那么,它真的是“救命药”吗?

这里咱们得划重点了:地塞米松确实可能成为重症新冠患者的“救命药”,但它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对所有新冠患者都适用。

针对性极强: 地塞米松的“救命”效果,主要体现在能够对抗由病毒引起的过度炎症反应。也就是说,只有那些出现了“细胞因子风暴”迹象的重症患者,使用地塞米松才可能获得显著的益处。
对轻症无效,甚至有害: 如果是轻症患者,病毒复制是主要的病理过程,这时候使用激素反而可能抑制免疫系统对抗病毒的能力,导致病情加重。就好比你感冒了,身体还在努力清除病毒,你却吃退烧药抑制了发烧(这是身体的一种防御机制),可能会让病毒在你体内待得更久。
副作用不容忽视: 任何药物都有副作用,地塞米松也不例外。长期或大剂量使用,可能导致血糖升高、血压升高、骨质疏松、免疫力下降(更容易感染其他病原体)、精神异常等等。所以,即使是适用于重症患者,也需要在医生严密监控下使用。

为什么世卫组织会“官宣”?

世卫组织之所以会发布这样的信息,是因为RECOVERY试验的研究结果非常具有说服力。这是一个大规模、设计严谨的临床试验,其结果得到了科学界的广泛认可。一旦有确切的证据表明某种治疗方法能够显著改善患者预后,世卫组织就有责任将这个信息传递给全球,指导各国调整诊疗方案,挽救更多生命。

咱们老百姓应该怎么看?

1. 相信科学,但别盲从: 科学研究和临床试验是循证医学的基石,对于RECOVERY试验的结果,我们应该持肯定态度。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囤积地塞米松,或者在出现咳嗽发烧时就自行用药。
2. 听医生的,别自己诊断: 药物的使用,特别是激素类药物,必须由专业的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判断。你是不是重症?有没有炎症风暴的迹象?你的基础疾病是否适合使用激素?这些都需要医生来评估。
3. 重症的标志是炎症风暴: 记住,地塞米松的价值在于控制炎症风暴,而不是直接杀死病毒或者缓解所有症状。它的“救命”是间接的,是通过控制失控的免疫反应来保护身体器官。
4. 疫情的经验还在积累: 即使有了地塞米松这样的进展,新冠病毒的诊疗方法仍然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我们需要保持学习的态度,关注权威机构和专业人士的建议。

总结一下:

地塞米松在英国的临床试验显示出对新冠重症患者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在控制过度炎症反应方面,这绝对是一个重要的医学进展,也让它在某些情况下具备了“救命”的潜力。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它不是“万能神药”,更不是我们可以在家自行使用的感冒药。它的使用需要精确的适应症和专业的医疗指导。医学的进步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但每一步都可能带来巨大的改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03年非典不是就用过么,以及之后一直有人说股骨头坏死之类后遗症?

以及类似韩红长相的人很多也是因病用了类似几种激素吧~

user avatar

我的初步看法,分几个层面。

1,不是什么“救命药”,研究结果显示,有一定程度改善病情的作用,不是什么翻天覆地的效果。

2,对“激素”也不用过于恐慌,每日6毫克地塞米松,换算成甲基强的松32毫克,等效于氢化可的松160毫克,算“小剂量”,固定10天疗程,总体来说,还谈不上产生什么激素的严重副作用,更不用说什么股骨头坏死之类。

3,学术上对于“大剂量”有害无益是共识,小剂量有争议,大量相关病毒肺炎等研究提示,即使“小剂量”激素没有明显害处,但也没有明显好处,所以WHO指南不推荐使用任何激素。国内指南一直写重症可用使用短期小剂量激素,都是出于综合考虑。

4,可能的好处不一定局限于“抗炎症”,如果能更好退热,在有可能减少呼吸做功,减少肺组织损伤,从而改善预后。一切以设计良好的科学研究结果为准,实践出真知,理论不重要。

5,文章还没正式发表,很多细节还不太清楚,对具体内容还不能很好的评估。以往类似的,与既往研究结果不一致的信息,都应该放几年,等多个其他研究进行确认,一般来说,有很大概率出现反转。这次病人数量众多,很有可能在几个月后得到进一步证实。

6,在医学科学上最终确认之前,临床上不妨用用看。

user avatar

地塞米松对新冠重症“有奇效”---这个论断一定是夸大的。

我们二三月份在协和西院的新冠重症病房里,各类糖皮质激素都使用过,不乏大剂量的激素冲击治疗,效果并不显著,重症病人的生存率只在很小的范围内波动。

新冠病人一旦到重症,病情恶化会非常快,这时单纯的激素治疗或许能勉强抑制机体的炎症反应,但对抑制病程发展并没有多大帮助。

众所周知新冠肺炎没有特效药,目前主流的治疗方法还是以早期生命支持为主(早期插管、胃肠保护等)

另外,大剂量激素的副作用非常明显:胃肠道溃疡、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皮质激素内分泌轴被干扰,精神症状,还有最关键的免疫系统抑制问题。

即使病人短期获益,长期来看代价巨大:严重的向心性肥胖、骨质疏松乃至股骨头坏死、肾上腺功能减退等等问题会困扰幸存者一生。

2003年的SARS期间,临床上就用过大剂量激素冲击疗法,很多病人治愈后出现了严重后遗症,如股骨头坏死导致终身残疾。




对新冠肺的治疗,全世界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借鉴国际经验肯定是对的。但结合实际,我个人认为该临床试验的结论过于草率,对国内临床实际的指导意义极其有限。

话说回来,如果新冠肺炎真能用几毛钱的常用激素“搞定”,那么这种"小case"真不值得全球人类殚精竭虑、耗费无数资源共同战疫。




作为武汉疫情一线医生,也作为麻醉插管突击队成员,我目睹了这座城里的那些惨烈与悲悯。

春暖花开,武汉复苏。

谨把我的故事写下来,不忘那些人、那些事、那些苦难中的坚韧,和人性的光芒。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